王蒙:童慶炳先生:他是一個純真的人

2021-02-18 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
2015年6月14日,童慶炳先生在金山嶺長城溘然長逝。在童老師去世一周年之際,本公眾號將集中推送一期紀念小輯,所選文章均來自去年12月舉辦的「童慶炳先生學術思想座談會暨《童慶炳文集》首發式」上部分學者、作家的發言,每日兩篇,是為紀念。

非常珍惜有這樣一個機會向友人、文友、摯友童慶炳先生來表達我的敬意和懷念。童先生這個人,想到他這個人,想到他的文章,想到他的很多論述,我腦子裡面不由得浮現出「修辭立誠」這樣一個說法。我覺得他是一個非常誠摯的人,為什麼他能做到誠摯?因為他比較純真。他是一個純真的人,他又是一個謙虛的、認真的、執著的和敬業的一個人。我常常想到,像童先生是一個君子,是一個真正的君子。

第二,我說一下童先生學術上的成就。童先生是做文藝學的,這個文藝學不是太好弄。一個就是痴迷於文學的人並不懂什麼叫文藝學,也沒有多大的興趣去接受文藝學。如果痴迷於文藝的人談起理論來,更喜歡立一些不能成學的、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那種理論,我就不提名字了,比如我的同行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說法,比如說文學就是大便,教科書裡無論如何都不能收錄進去。

   

還有,文藝學的理論又由於高度的政治化、口號化、標籤化,形成了很強的排他性。一談起文藝理論來,有時候還讓人很緊張,一篇小說有說好的、有說壞的這事兒還好辦,萬一你一個理論口號被認定為是一個錯誤的口號,這個事兒就很麻煩了,就不太好弄,很難讓人說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國家出了一個童慶炳教授,他成為了文藝學學科的帶頭人,成為文藝理論的這樣一個建設的一個什麼,教育部管這個叫什麼呢?重點研究基地。我剛才沒敢叫「基地」(眾笑),因為重點研究基地,又成為最權威的高等學校的文藝理論教材的創作人和領銜者,確實非常不容易。

而我自己初步地學習童老師的這些著作,尤其是一些教科書的著作的感想是非常正面的。就是他能夠把這樣一個有著相當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的這麼一門學科,做的如此地富有知識性、科學性、系統性、鮮明性和開放性。童老師領銜編撰出來的這樣一些文藝理論教科書非常豐富,我個人閱讀的感覺,我甚至可以說是美不勝收,古代的、現代的;國內的、國外的等等各種說法,你覺得原來對文藝學、對文學有這麼多可貴的見解。同時他又是非常慎用的,他並不隨便對這些見解進行隨意的判斷,但是他又是有判斷的,他明確地指出來哪些東西的長處在什麼地方,弱點在什麼地方。他沒有用這麼一個詞,但是我覺得可以用這個詞,他編制的教科書是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一個開放體系,他實際上把中華文藝或者中華藝文,或者中華詩學的許多許多見解都納入了他的教科書當中。他又把許多實踐中提出來的問題,講文藝學的實踐性,這樣的話他和創作、和文藝批評、和接受美學,不是劃分開的,不是一個空對空的罈子。他是不斷地從文學創作的實踐當中來提出新的問題、接受新的挑戰,進行新的探索。

比如他對題材的論述和看法,這就大大的啟人心智。當然像這些東西都不是一下子都可以作出定論來的,但是起碼這是一個極有啟發意義的一個思路,一個極有啟發意義的說法。他這個關於題材問題我還聯想到,因為當年的蘇聯作家法捷耶夫曾經寫過長篇的論文,這個長篇的論文我們一開始翻譯的時候是《論題材的提煉》。後來又說不是題材,是素材的提煉,後來又說是生活的提煉。由於我俄語不行,我也分辨不清。他吸收各種新的東西非常之多。

童慶炳先生的教科書裡,對於馬克思主義的文藝學的說法也非常的實事求是、莊重認真,而且他不是一種權力語言,是一個學術語言、是一個真理語言,和人們在探討文藝學的真理,而不是簡單化的所謂插紅旗、拔白旗的那一類的說法。從我來說,讓我讀童慶炳的文藝理論的教材,起碼長知識、長見解,開闊眼界、聯繫實際。我很難設想在中國還能有一部比童慶炳教授領銜編輯、撰寫的文藝理論教科書更好、更引人入勝、更給人以啟發,而且是真正讀得下去的這樣一個文藝理論的一個教科書。這一點來說,我的學習剛剛開始,我還要繼續學習下去,我希望咱們北師大的童慶炳的學術思想的研討會也不是只舉行一次,也許將來還有機會再舉行。

我再說一句,童慶炳先生他對教學工作、教師的工作我非常感動,我聽過他不止一次說,他最理想的自己人生的結束就是在課堂上講著講著課,或者心臟怎麼樣了、或者腦袋怎麼樣了,就能夠結束在課堂上。他認為這樣的人生太美好了,他說「我渴望的就是這樣一個美好的結束」。最後,他雖然不是在課堂上結束,但是他也是和同學們一塊兒的活動中結束了,我認為也達到了他的願望。一個人能夠這樣熱愛教育工作、熱愛教學工作,我想這也是一個純潔的、高尚的人,所以我有機會在這裡表達我的一個敬意和向他學習的精神,感謝大家給我這樣一個機會,我很感謝,謝謝。

☎ 薦稿/投稿:bnuwenyixue@163.com



相關焦點

  • 曹而雲 | 頭髮的故事——懷念童慶炳先生 || 童慶炳先生逝世五周年紀念專輯
    此外,我也從我當年主持編輯的《木鐸千裡 童心永在:童慶炳先生追思錄》中選出幾篇,與作者聯繫,徵得了他們的同意。在此,我謹向這些師友誠摯致謝!需要說明的是,從2016年起,《童慶炳先生追思錄》中的部分文章曾陸續在北師大文藝學研究中心的公眾號上推送過。已推送過的文章這次就不再推送了。童老師是2015年6月14日在金山嶺長城突然去世的。
  • 王蒙專訪:一個八零年代文化部長的「小起小落」
    據說,北大的陳曉明教授看過王蒙的新書後,說到小說開頭寫了關於黑貓的事情,他就聯想到鄧小平理論,「我們知道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這可能是王蒙先生最為讚賞的理論」。       儘管王蒙對於這個評價多少顯得「不以為然」,但對於這位在一九八零年代做過文化部長的著名作家來說,他的「悶與狂」當然無法迴避包括鄧小平時代在內的整個大時代。
  • 「人民藝術家」王蒙先生受聘為我校榮譽教授 李敬澤、聶震寧、韓少功受聘為我校客座教授
    「人民藝術家」王蒙先生受聘為我校榮譽教授李敬澤、聶震寧、韓少功受聘為我校客座教授10月17日,我校建校88周年校慶活動之一、「秀峰文學論壇」系列活動在王城校區國學堂舉行。人民藝術家、文化部原部長王蒙受邀通過視頻連線參加論壇;近四十位作家、文學評論家、學者到場參加活動。
  • 王蒙:夏衍的精粹
    我說:「上個星期三,報紙上有一篇重要的報導……」他說:「噢,不是星期三,是星期四。」我為他的水晶般的清晰嚇了一跳。因為他是夏衍,比我大34歲,他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時候距離我出生人世還有七年。他永遠是那麼敏捷、條理、言簡意賅,不打磕巴兒,不模糊吞吐,不哼哼哈哈,節奏分明而又迅疾,應對及時而又一針見血。他的這些特點使你不相信他是一個90多歲的人。
  • 王蒙的「普魯斯特問卷」
    劉西鴻(法國)·法蘭西情書 在一個老師家裡,看到他桌子上疊著好幾部厚書,王蒙前輩的《悶與狂》在其中。得到贈予,我一夜看完這部「新小說」。王蒙半個多世紀書寫的文字,讓我們習慣了一逢「王蒙」兩個字,就懷揣一種期待:開放、收穫、歇息、入睡、休整調養、重新開放的代謝過程,廣義上看作家創作,只有一次代謝,但王蒙是一個異數,奇也。
  • 王蒙:文學是「硬通貨」任何時候都不過時
    網絡的發展豐富了人們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帶來負面效果:那些最精英、最經典的東西被淹沒在通俗性的、娛樂性的東西裡面,一個長篇小說的點擊率還不如一個抖音短視頻。 但隨後,王蒙話鋒一轉。他說,文學是不會滅亡的。文學仍然在一切藝術形式中居於特別重要的部分,語言和文字是思維的符號,語言和文字的發達是思維的發達,是文化積澱的發達。
  • 中國文學巨匠王蒙炮轟小鮮肉,巨星吳亦凡等躺槍,網友:大快人心
    最近一年,全世界都多災多難,國外疫情還在蔓延,只有中國,在無數人的努力下,疫情得到了控制,但疫情過後,各種災難接踵而至,山體滑坡、火災、洪災,在這些災難爆發之後,我們總能看到這麼一些身影,他們穿著迷彩服,年齡也就二十來歲,一個個爭先恐後地趕赴災區,用血肉之軀抵擋災難。以前出現過一個詞:最可愛的人,當看到這些身影的時候,我才深刻認識到,這個詞是多麼可愛,多麼偉大。
  • 相伴55年的髮妻去世,80歲王蒙哭得死去活來,轉身卻娶小20歲記者
    這是作家王蒙先生的第1封情書,寫給了一個叫崔瑞芳的女孩。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切都是嶄新的,連愛情也是如此,兩個年輕的心靈在大時代的洪流中迅速的碰撞,一見鍾情,走到了一起。一次的偶然相見,就成就了近60年的婚姻,兩個人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共同譜寫了一首愛情的讚歌。
  • 中國文學巨匠王蒙炮轟小鮮肉,巨星吳亦凡等躺槍,網友:大快人心
    最近一年,全世界都多災多難,國外疫情還在蔓延,只有中國,在無數人的努力下,疫情得到了控制,但疫情過後,各種災難接踵而至,山體滑坡、火災、洪災,在這些災難爆發之後,我們總能看到這麼一些身影,他們穿著迷彩服,年齡也就二十來歲,一個個爭先恐後地趕赴災區,用血肉之軀抵擋災難。以前出現過一個詞:最可愛的人,當看到這些身影的時候,我才深刻認識到,這個詞是多麼可愛,多麼偉大。
  • 王蒙:在手機時代,文學依然是「硬通貨」
    王蒙透露,自己現在每天都會堅持到樓下散步,此外還堅持半冷水洗澡,並且喜歡遊泳,這就是他的「長壽秘訣」。  王蒙坦言,去年疫情期間他一直想為社會做些有意義的事情。但歲數大了,也不可能去到抗疫一線,但他還是覺得要做點什麼,不讓時間虛度。為此他專門寫了一篇《2020年的春天》,記錄自己在疫情中的感受。
  • 王蒙:我目睹的中華民國
    生於民國時期的作家王蒙告訴你:提起那個名字,他先想起的是日偽時期的「中華民國」,那個一樣掛著「青天白日滿地紅」,執政黨仍叫做國民黨的偽政府……4月24日,微信公眾號「水煮百年」刊發王蒙的一篇文章,向讀者講述王蒙親身經歷過的那個中華民國。王蒙在文中無所不談,從那時的語彙官銜、報刊物價,談到流行歌曲與學校經歷。 當時流行歌曲很盛行。
  • 溫潤如玉,師恩如沐——追憶童先生
    ——陶東風《老師,我還沒有準備好——痛悼恩師童慶炳教授》王一川中國文藝學界的一代名師童慶炳先生走了。走得是那樣突然和匆忙,至今也不能令作為弟子的我相信和接受。但我又不能不相信和接受。驚魂未定之中,一邊任憑回憶的潮水奔流,一邊敲打出如下一些文字。
  • 「老部長」王蒙:86歲仍筆耕不輟的「一線勞力」
    2019年9月,王蒙獲得「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前夕,本報記者當時曾在北京見過他,與那時相比,如今白頭髮似乎又略微多了一些。王蒙透露,自己現在每天都會堅持到樓下散步,此外還堅持半冷水洗澡,並且喜歡遊泳,這就是他的「長壽秘訣」。 王蒙坦言,去年疫情期間他一直想為社會做些有意義的事情。但歲數大了,也不可能去到抗疫一線,但他還是覺得要做點什麼,不讓時間虛度。
  • 當代著名作家王蒙,80歲二婚娶小20歲小嬌妻,書中高呼:愛情萬歲
    王蒙先生不僅文章寫得好,他的愛情故事同樣驚天動地王蒙說:人活著沒有悲觀的必要;寫作需要激情,即使寫得不如盛年時期也不要緊,人生那些尷尬、狼狽的經歷,也都值得思考和回味。如今86歲的王蒙,依舊活得像一個「高齡少年」。
  • 王蒙:我們的文藝生活不能停留在段子上
    我們想想,我們曾經是什麼樣的,走過了什麼樣的歷程,我們得到了什麼,又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活動變人形』那一代人基本上已經離開我們了,但他們還有眼淚沒有流完,還有美夢沒有做完,還有很多願望需要我們後世的人去做。」  「我非常感謝廣州的藝術家們,廣州大劇院能下決心,把這個作品在舞臺上『立』起來,讓更多的人更直接地去感受這個故事。我希望這次的改編、演出能夠成功。」王蒙說。
  • 陪伴55年的髮妻去世,80歲王蒙轉身娶了小20歲的嬌妻,15天定終身
    從1953年,王蒙開始寫作,截止到現在,已經從事創作67年了,王蒙寫出了眾多優秀的作品,不過他不僅文章寫得很好,他和妻子的愛情故事也同樣令人豔羨。王蒙和崔瑞芳早年一見鍾情,那時他18歲,她19歲,他對前妻幾十年如一日的深愛。王蒙在自傳中寫道「千萬盞燈在為我們而照耀,我幸福得如同王子。」王蒙和崔瑞芳的愛情可以說是,讓大多數人羨慕的。
  • 王蒙《寫給年輕人的中國智慧》,幹大事的人需要「三個修行」!
    王蒙《寫給年輕人的中國智慧》,我一直有個疑問,年輕人會去讀嗎?後面我明白了,幹大事的人往往需要「三個修行」!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看法,他們認為古人是愚蠢的,甚至是無能的,古人的形象就跟那些穿越影視劇裡面的人物一樣,被現代的人當猴子一樣耍,但事實呢?
  • 王蒙:我還要以耄耋加饕餮的精神繼續寫作下去
    該套書是對王蒙70多年創作成就的全面總結,也是為當代文學史、政治史、文化思想史所做的一個鮮明的旁註。從空間上來說,王蒙的寫作幾乎覆蓋了全文體——小說、長篇、中篇、短篇、微型,詩歌、散文、隨筆、文藝評論、傳統文化研究以及翻譯等。「在中國當代文學歷史上,像王蒙這樣一個長度和寬度的創作是鳳毛麟角的。我們還不知道他還要幹什麼,他以後的創作是一個充滿想像的空間。」
  • 「高齡少年」王蒙:雖然經歷過波折 但我的生命底色是明亮的
    原標題:「高齡少年」王蒙:雖然經歷過波折,但我的生命底色是明亮的  他14歲就入了黨  出版過100多部小說  撰寫了1600多萬字  他85歲時被評為「人民藝術家」  81歲斬獲茅盾文學獎  80歲仍高呼「愛情萬歲」  他就是王蒙
  • 王蒙說自己耄耋加饕餮,何謂耄耋?何謂饕餮?和蘇東坡有啥關係?
    2020年1月15日《中國藝術報》刊登一則王蒙文集發布會的文章,86歲高齡的王蒙先生創作旺盛,他說將「以耄耋加饕餮的精神寫作下去」。這真是文化人說的話。但對一般大眾來說,何謂耄耋?何謂饕餮?由此又有什麼引申?我想以一篇小文普及一點粗淺的文化認知。作家王蒙何謂耄耋(mào d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