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觀眾評價王洛勇飾演的諸葛亮,他給人一種很強烈的悲壯感。
導演張永新談及在諸葛亮卒於五丈原的那場戲,說觀眾的一條評論讓他眼眶溼潤,這位觀眾這樣寫道「應該去一趟武侯祠了,現在成都到西安坐高鐵很短的時間就能到,到時給你燒一張火車票,因為這段路,你走了一輩子。」
受《三國演義》和一些民間傳說的影響,在大多數中國人的心目中,神機妙算的臥龍才子諸葛亮都是一個近乎於「仙」的人物。
最初,王洛勇也這樣認為。
2006年,他在張紀中的《神鵰俠侶》中扮演郭靖,在劇中,鎮守襄陽的郭靖一生最崇拜就是六出祁山,誓要克服中原、興復漢室的諸葛亮。那時,他還覺得諸葛亮是個神。包括這次聽到他接這個戲,朋友的第一反應也是:天吶,你演一個神。
到從最後呈現的結果來看,王洛勇似乎把這個「神」從「神壇」上拉了下來,甚至讓當下的年輕觀眾與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詩人杜甫,形成了一種跨時空的靈魂共鳴。
在諸葛亮油盡燈枯的那場戲中,彈幕裡一大片的「長使英雄淚滿襟」飛過,這是新世代的年輕觀眾用屬於這個時代的方式,表達對這位「出身未捷身先」蜀相的痛惜之情。
王洛勇說每次飾演一個角色,就像礦工走進一個礦井,在一片漆黑中摸索。對於諸葛亮,更是花費了好久、一點一滴才慢慢摸情他的根枝脈絡。
作為一部以司馬懿視角話三國的劇集《軍師聯盟》,諸葛亮出場時,已經來到他人生賽事的下半場。
與跟隨劉備屢獻妙計、風光無兩的前半場不同,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的種種行為,便伴隨著諸多爭議,尤其是被後世定調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北伐,被視為這個不敗軍師戰績簿上的「滑鐵盧」。
但王洛勇的演繹,卻讓觀眾看到了這種種看似「冒進」的行為背後,一個傳統知識分子的現實考量與理想追求。
於國,蜀偏安西南,不北上遲早被中原吞併,以攻為守方是自保之策。於君,承幼主劉禪的一聲「相父」,他就必須同時盡到臣子之職和為父之責。
在第五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跪在劉氏祠堂的那段內心獨白,令無數觀眾動容:
主公,亮錯了嗎?十年了,我五次興兵,耗盡益州財力,隴上多戰死之骨,田間多思親之婦,亮輔佐主公起兵之時,為的是太平,為的是一統啊。誰又能料到,竟然事與願違至此,然而大漢偏安,若不收復長安,則遲早為魏吞併。亮日日夜夜,未敢一刻鬆懈。主公啊,你告訴亮,何為對,何為錯?
王洛勇透露,這次之所以把諸葛亮從「神壇」上往下拉了拉,正是找準了他與農耕時代傳統知識分子身上的共通性,比如他「忠君愛國」的理想追求,以及面臨的現實困境。由此,才能把他身上「難」和「堅毅」的兩面都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