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丹之學:動處煉性,靜處煉命

2021-02-12 內丹

清末內丹學家黃元吉,有一段關於「動處煉性,靜處煉命」的談話,對身心修煉很有啟發和幫助。他說:「昔人云:『動處煉性,靜處煉命。二語已包括性命雙修之要,獨惜人不知耳。』」接下來他便對此作了具體說明。(引文均見《樂育堂語錄》)本文擬對他的說明,再作一些闡釋。

一、關於修性和修命

什麼叫性?什麼叫命?性是指人的靈明慧覺,命是指人的氣血身軀。性即是心性、精神;命即是生命、軀體。《性命圭旨》說:「何謂之性?元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何謂之命?先天至精,一氣氤氳是也。」又說:「性之造化繫於心,命之造化繫於身。」人的性命實際上就是精神與軀體的結合體。性是命的主宰,命是性的基礎。為此,我們既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的煉養,也要重視生理肌體的煉養。性命雙修正是內丹功的基本煉養原則。北宋著名道士張伯端說:「道家以命宗立教,故詳言命而略言性;釋氏以性宗立教,故詳言性而略言命。」張氏認為兩者均有失偏頗,故唯有性命雙修最為上乘。這是內丹家的共識。內丹修煉不但要求六門緊閉,六根清淨,徹底與外部世界隔絕,而且有固定的時空模式和規範化的心理運演手段,但黃元吉說的「動處煉性,靜處煉命」,卻提出了一個與前者全然不同的修煉方式。這種方式的最大特點,就是要在日常生活當中,隨時隨處進行性命的修煉。這是將氣功與日常生活密切結合起來之良法。所謂「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如同《入藥鏡》所說:「一日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

  二、關於「動處煉性」

黃元吉說,「動處煉性」的這個「動」,「乃有事應酬之謂」。「要知此有事之時,即是用功修煉之時」。接著他便進行具體的解說:「我於此時,視聽言動,必求中禮;喜怒哀樂,必求中節;子臣弟友,必求盡道;衣服飲食,必求適宜。如此隨來隨應,隨應隨忘,已前不思,過後不憶。當前稱物平施,毫無顧慮計較。」此外,還要「對境而有返勘之念」,「稍有念動欲起,人不指責於己,即己亦有不自安之處」。黃元吉認為「我無欲而心自定,心定而性自定,煉性之功莫此為最。」黃元吉這段文字既提出了「動處煉性」的原則要求,又談到具體的心理操作。下文稍作闡釋。

1.「動處煉性」的原則要求

(1)從主體的主觀角度看,「動處煉性」要求做到「視聽言動,必求中禮。喜怒哀樂,必求中節」。所謂「視聽言動,必求中禮」是指「有事應酬」時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社會的規範,要遵守社會的基本規則。一個人在日常處理各種事務的活動中,如能隨時注意「中禮」,這既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且易於與別人和諧相處,並受到別人的尊重和歡迎。這樣,便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祥和、安泰、愉悅之情。這樣的內心體驗,正是對「性」的很好修煉。這是從思想道德修養方面提出的要求。「喜怒哀樂,必求中節」,則是從感情活動方面提出的要求。這句話源自《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意謂喜怒哀樂的情感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內心是一種非常寧靜的本源狀態,這就叫「中」。人們在處理各種事務時,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情緒變化,並在表情、言語、行動諸方面表現出來。如果表現出來的情緒,能符合法度常理,並且合乎節度,這就叫「和」。因為人們在「有事應酬」時,難免會產生各種情緒,這時最重要的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既要讓情緒的內涵不違背法度常規,又要讓情緒的表現有所節制,適時適度。情緒的失控,不但會嚴重破壞自身的免疫力,而且還會造成人際問的不和,從而加劇自身的情緒失控。喜怒哀樂如能「中節」,便會始終保持一種和諧、安泰、淡定的心態。保持這樣的心態,便是對「性」的很好修煉。

(2)從人際關係方面來看,「動處煉性」要求做到「子臣弟友,必求盡道」。所謂人際關係包括親情關係、朋友關係和一般社會關係(包括同事關係和臨時的工作、事務關係)。在處理這些關係時,如能遵守社會基本的道德規範和各種規則,這便是「盡道」的表現。比如說,在親情方面,要做到孝敬長輩,愛護同輩,關懷下輩;在朋友關係方面,要做到親切的關心,熱情的幫助;在一般社會關係方面,要做到誠信、謙遜、寬容。如能做到這一些,不但提升了自己的人品,而且還會得到別人的友善回饋。這樣,內心便會產生一種溫暖感、滿足感和恬適感。這樣的內心體驗,便是對「性」的很好修煉。

(3)從個人的生活角度看,「動處煉性」要求做到「衣服飲食,必求適宜」。這是強調一個人對日常物質生活的要求,應該適度,不要奢求,不要攀比,不要追求時尚。這樣,就能始終保持一種淡泊、恬靜的心態。反之,如果不加控制,一味追求物質享受,將會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庸俗化,甚至墮落。一個貪圖物質享受的人,其內心世界是永遠不可能安靜的。這實際上是對精神的殘害。所以說,控制物慾也是對「性」的很好修煉。

2.「動處煉性」的具體心理操作

上述「動處煉性」的幾個原則,是日常事務應酬時總的指導思想和行為準則。在這個前提下,就具體場合而言,在心理操作方面還應做到以下幾點。

(1)「隨來隨應,隨應隨忘」。它強調辦理任何事情都要從容、淡定,事情過後即要馬上把它忘掉。要忘的徹底,過後再也不要回憶當下發生的事情。這是因為,在處理事情時需要反覆動腦筋,這樣大腦便會持續處於興奮狀態,如果事情過後迅速予以淡忘,即可讓交感神經的張力降低,副交感神經的張力提高,中樞神經的抑制過程會隨之增強,於是便能較快地恢復平靜的心態。所謂「心定性自定」,這對「性」的修煉是十分重要的。

(2)待人接物,公平大度。黃元吉說,處理日常事務要「稱物平施,毫無顧慮計較」。「稱物平施」出自《周易》,原意為根據物品的多少,公平合理分給他人。這裡強調辦理任何事情都要做到公平、公正。「毫無顧慮計較」即是寬容大度的意思。一個人如能公平、公正地待人,毫不計較個人得失,便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歡迎,人際關係融洽。這樣,內心便會充滿祥和、歡快之感。有益於「性」的修煉。

(3)及時進行自我反省。黃元吉說,在日常處理事務時,要「對境而有返勘之念」,「稍有念動欲起,人不指責於己,即己亦有不安之處」。這是強調做任何事情,都要及時進行自我反省,及時清除私心慾念。這是高度自律的表現。這樣便能不斷淨化自己的心靈,不斷提高自己的品行和德性。

總之,在日常的事務應酬中,如能做到「隨來隨應,隨應隨忘」;如能做到待人接物公平大度;如能做到及時進行自我反省,那便是很好的「動處煉性」。

  三、關於「靜處煉命」

黃元吉說,「靜處煉命」這個「靜」,「亦非不動之謂,乃無事而未應酬之謂也」。也就是說,這個「靜」並不是指人一動不動地坐在那裡,而是指日常生活中沒有應酬時的狀態。比如說一個人在看書,看電視,或和家人、朋友一起聊天,一同散步。此時心態輕鬆、悠閒。這個時候可以不經意地、自然地進行命功修煉。黃元吉說:「我能於無事之際,無論行住坐臥,總將一個神光下照於丹田之處,務使神抱住氣,意系住息,神氣戀戀兩不相離。如此聚而不散,融匯一團,悠揚活潑往來於丹田之中。如此日積月累,自然真氣衝衝包圍一身內外,而河車之路通矣!」這段文字明確指出了「靜處煉命」的幾個修煉要點。

1.神光下照丹田。這是指意念默運內視線觀照丹田(腹臍部位),讓意念、內視線和丹田建立起條件反射關係。丹田為真氣萌發、集聚之所,《難經》稱之為「生氣之源」、「呼吸之門」、「十二經之根」。意念結合內視下照丹田,會不斷激惹丹田的氣機,激發生命體的原動力。這是傳統內丹功修持最重要也最基本的方法。但內丹修持有嚴格的時空限定,有規範化的心理操作要求,而「靜處煉命」則沒有這些要求。它強調隨意、自然,每天無事時,只要有意無意地讓神光沿著任脈經線下照丹田即可。它可以斷斷續續地做,它可以邊看電視邊做,也可以邊聊邊做。重在堅持與積累。

2.神息相依,往來丹田。黃元吉說:「務使神抱住氣,意系住息……悠揚活潑往來於丹田之中。」這是指意念和氣息相依相戀,緊緊聯結在一起,不斷來往於丹田。具體地說,吸氣時意念跟隨氣息,自然地、緩緩地由任脈經線進入丹田之中;呼氣時意念隨氣息,又從丹田自然地、緩緩地由任脈經線向上端移動。這是讓意念、氣息同任脈經線、丹田建立起條件反射關係。實際上人們吸氣時氣體是通過氣管進入肺泡,沒有也不可能進入丹田。這是修煉時主體將吸氣時的各種動覺(主要是膈肌下降和腹肌外凸時產生的動覺),整合成一道向丹田移動的動覺移動線,這樣主體便會產生氣息進入丹田的感覺。人們呼氣時,氣體也是從肺泡經氣管排出體外,這是修煉時主體將呼氣時的各種動覺(主要是膈肌上升和腹肌內凹產生的動覺),整合成一道由丹田向任脈上端移動的動覺移動線,於是主體便會產生氣息自丹田上移的感覺。神氣如此相依相戀,「悠揚活潑往來於丹田之中」,會不斷激惹任脈經線和丹田的氣機,從而促使真氣的萌發和集聚。

3.要抓緊時機,要日積月累。黃元吉對弟子說:「如此煉命,一日十二時中又有幾時不得聞?只怕生等不自打緊耳。」的確,由於慣性思維和惰性心理的影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很不習慣這種「靜處煉命」。因此,思想上必須有修命的緊迫感。另外,「靜處煉命」要想長功夫,取得良好效應,全在「日積月累」。只要每天抓緊時機,或神光下照丹田,或神氣相依往來丹田,不斷激惹丹田氣機,如此日積月累,「自然真氣衝衝包圍一身內外」,那時真氣便會從丹田自動經尾閭沿督脈上升至顱頂,再沿任脈下降回到丹田。如此周而復始,循環不己,這就叫打通河車之路,亦稱小周天。

總之,如能在日常生活中堅持「動處煉性,靜處煉命」,那便是另一種方式的「性命雙修」。

小編傾心推薦:尹樂塵傳授煉女丹功法,令你紅顏不衰氣質非凡。最新推出

1、980元尋道網精品課集錦(二)

2、茅山上清派道長真傳面授

3、茅山宗玄虛門(隱修)道醫學直播講座

4、《道醫元炁療法》全球獨家,先天元炁如何修煉和治病!書+光碟+微信+見面會!

5、80歲伍柳派傳人親自指導,【伍柳派丹道書友會】入會啟事

相關焦點

  • 內丹之學:動處煉性,靜處煉命!
    清末內丹學家黃元吉,有一段關於「動處煉性,靜處煉命」的談話,對身心修煉很有啟發和幫助。他說:「昔人云:『動處煉性,靜處煉命。二語已包括性命雙修之要,獨惜人不知耳。』」接下來他便對此作了具體說明。這是內丹家的共識。內丹修煉不但要求六門緊閉,六根清淨,徹底與外部世界隔絕,而且有固定的時空模式和規範化的心理運演手段,但黃元吉說的「動處煉性,靜處煉命」,卻提出了一個與前者全然不同的修煉方式。這種方式的最大特點,就是要在日常生活當中,隨時隨處進行性命的修煉。這是將氣功與日常生活密切結合起來之良法。所謂「行住坐臥,不離這個」。
  • 王重陽丹法煉性
    其三乘分別為大乘神仙抱一之道,中乘富國安民之法,小乘強兵戰勝之術。由此三乘法,形成由祛病、健身、修仙三層次構成的煉養體系。而這一體系的實踐操作,則可分為煉性、修命、成丹三大功夫。     煉性重視心性修煉,是北宗內丹的首要功夫,也是北宗丹法相對於南宗的最大特點。在王重陽看來,內丹必須首先解決心性問題,包括精神、信仰、意志、德操、品質、修養等。
  • 何謂動處煉性?-樂育堂語錄
    昔人云:「動處煉性,靜處煉命。」二語已包性命雙修之要,獨惜人不知耳。吾請詳論之。何謂動處煉性?否則,舍卻現在,而於閒居獨處之地,自謂誠意正心,此皆空談無著。何如對境而有返勘之念,於時時應事,即可時時養性,稍有念動欲起,人不指責於己,即己亦有不自安之處。此所以煉性於動處,其工夫為易進也。古人云:「煉己於塵俗。」邱祖云:「吾於靜處修煉,不勝大益。及後遊行於廛市,應酬於事為,始知動處之煉,勝過靜處之煉多矣。」至於靜處煉命,又是何說?靜亦非不動之謂,乃無事而未應酬之謂也。
  • 從'丹勁道'談性命實學功夫
    筆者有感於此,參同諸子之學,結合一己之識,藉由「丹勁道」以貫拳道。需要說明的是,「丹勁道」不是某個門派,而是方法論和修證境界,茲分述如下。1.丹「丹」是養生修真的核心。道家丹密,深奧隱秘,得其真傳者極少,古傳丹經多「露見枝條,隱藏根本」,且眾說紛紜令習者難以適從。其實千古丹經可以概括為一句「理」、一句「法」和四字「訣」。
  • 這才是「煉精化氣」的真諦,最真實的戒淫、化淫之法!
    佛道雙修,當然要煉內丹。在煉內丹這一點上,第一步就是煉已純陽。什麼是煉已?有些人告訴我,煉已是意守丹田,笑話!煉已不是意守丹田,你搞錯了。陰陽八卦太極盤中央者,己土也。人煉內丹的時候,如果你有所求心,有執著心,有種種不良情緒,你這個內丹就是不純的,是有陰氣的。你不要說我可以用觀想力把這個內丹的陰氣消掉,這是錯誤的。觀想力固然是真,但與真正的一念純陽是有區別的。要把你內丹的陰氣消掉,不是練哪個功,不是練哪個法,不是念哪個咒,而是煉己,煉己就是斷絕一切念頭,捨棄這一切有相,返還先天,才能清淨你心靈上的汙垢,才能煉掉你內丹上的陰氣。
  • ☞ 內丹養生延年益壽的奧秘
    簡析內丹養生所以延年益壽的奧秘,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生命的品質首先表現為一種智慧。內丹養生的智慧,就是法天地之象與陰陽之道,常使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清靜),亦使日常行為不斷「合於道」而做出「不傷其生」的正確選擇。這裡有兩個要點:一是常清靜。常者,平常也。清者,萬緣頓息也。靜者,一念不生也。老君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 修道感言:為什麼說「煉心,為成仙的一半工夫「?
    煉心為成仙一半工夫。心靈則神清,神清則氣凝,氣凝則精固。丹經所謂築基,藥材爐鼎鉛汞龍虎日月坎離。皆從煉心上立名,至於配合之道、交濟之功、升降之法、烹煉之術,此其餘事。若心源未能澄澈,情慾纏繞,則築基雖固,必復傾,藥材雖具,必多缺。爐殘鼎敗,龍戰虎哮,日蝕月晦,坎虛離實。此時欲講配合,則陰陽不和,不明交濟,則水火不睦,欲升而返降,欲降而退升,三屍害之,六賊擾之。一杯之水,難救車薪之火。
  • 一首煉靈月聖歌《主救煉靈歌》,為煉靈祈禱!
    啟:望主垂憐應:求你俯允我們為亡者煉靈的祈求啟:於暫罰之獄牢應:求主拯救亡者煉靈。(下同)於煉火之厲烈於往罪之汙穢於離主之痛苦為主降孕為人之奧為主臨格人世為主聖誕為主受洗及主聖齋>為主十字聖架及主萬苦為主死且葬為主聖復活為主靈奇之升天為施慰聖神之降臨於審判之日啟:我們罪人求你垂憐應:求你俯聽我們,拯救亡者煉靈
  • 古今內丹學派各家 | 丹法簡述 女丹法 南北宗
    「先性後命」修煉法,就是將電源插座上插的一切電器(性)插頭都拔掉,使電(性)一點都不消耗,歸於電源(本性)之上,與電(命)合一。性如此則像電一樣,不斷積蓄,低壓變高壓(生命能量與智慧增升)。電壓高達極至,會發生強大電核反應,如特大暴風雨到來時撕裂天空的大閃電。這等於內丹修煉的最終結果「粉碎虛空,與道合一」。但這種結果是受自己主宰和操縱的。
  • 樂育堂丹法:煉精化氣法
    《道德經》第三十四章《終不為大》談內丹功煉精化氣的修煉梅自強祖師解奧道:靜功不同於外功,可一目了然,見諸外表
  • 原始道教神秘的太陰鍊形術微探:太陰煉身形,面色似靈雲
    中有度人不死之神,中有南極長生之君,中有度世司馬大神,中有好生韓君丈人,中有南上司命、司籙、延壽、益算、度厄尊神,回骸起死,無量度人」。《度人經》中記載的念道教寶經可以使人再生,以及掌管生死之神可以「回骸起死」,屬於他力救濟。如果很難讓人信服的話,那麼我們來看道教典籍中其他一些修煉使得再生的另一種自力救濟方法。第二種是太陰鍊形:魂魄未散,真一內守,可待生機。
  • 道教內丹修煉功法(上)
    總目錄第一篇道源第二篇齋心第三篇道術築基第四篇仙術一煉精化炁第五篇仙術二煉炁化神第六篇仙術三煉神還虛第七篇仙術四煉虛合道第八篇內丹方術第九篇內丹術語---第一篇道源導 論   道 祖    文始派他主張修道者就是修「陰、陽、性、命」之道,並稱「三教聖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還認為: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這便是張三丰丹道秘訣的可貴之處。文始派功法以虛無為本,以養性為宗,為丹法中最上乘。修煉下手即以最上一層煉神還虛做起,主張修一己真陽之炁,以接天地真陽之炁;盜天地虛無之機,以補我神炁之真機。
  • 《太清存神鍊氣銘》
    「夫身為神氣之窟宅,神氣若存,身康力健,神氣若散,身乃死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氣。即氣為神母,神為氣子,神氣若俱,長生不死。若欲安神,須煉元氣。氣在身內,神安氣海。氣海充盈,心安神定。定若不散,身心凝靜。靜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源,自然成聖。氣通神境,神通慧命。命住身存,合於真性。日月齊齡,道成究竟。依銘鍊氣,次第而行。欲學此術,先須絕粒。
  • 灰分對煉焦煤熱解影響煉焦煤目標首要有哪些 的分類及用處
    5則顯露偏激,更不顯露本站接濟添置和生意,用肥煤煉焦能形成熔融性好、強度高的焦炭,咱們將正在第偶爾間刪除或改動。於是日常用於與粘結性較弱的氣煤、瘦煤或弱粘煤等配合煉焦。根據中邦煤炭分類及冶金行業對焦炭的央浼,這種煤也是優秀的煉焦配煤中的根蒂煤,但煉出的焦炭橫裂紋眾、氣孔率高、易碎,補充產氣率和化學產物接管率。版權歸原作家全豹,請實時干係咱們舉行刪除或改動!
  • 煉靈月常用祈禱文(匯集)
    命天神聖彌額爾,保護指引。於身後險路,使魔鬼不至肆害。免墮地獄,獲升天堂,享主聖容。亦賜我將來同伊在天上,覲(jìn)主聖容,睹萬善萬樂之美好。阿們。為在教已亡父母親友恩人誦吾主天主,命我孝敬父母,泛愛眾人,圖報恩人。又教我追思已亡,代為求主。
  • 內丹靜功秘傳之四「聚火開關」【內丹功法】
    法惟虛寂之極,先天匙現。豁然洞開,此竅一開,九竅齊開而胎息得行,大道乃有路焉矣。然按章旨,真人蓋為玄關未開者而發,乃從色身上攻去積陰。則行無病阻,是亦一法也。餘更進而寂體,真人另有玄意,乃補首章所末示,恐人專事中透捷法,而置任督於勿理。則於生生妙用。未免功訣,亦非至庸至正功法,此功行後則於色身固大利。而於法身得培,更無欠缺,後學遵循中透。亦無混入鬧黃之誤,玄意蓋如此。)
  • 鬥氣大陸煉藥師吃香,各方勢力極力招攬,頂級煉藥師卻很稀有
    煉藥師可以煉製各種丹藥,丹藥可以改善體質,提升鬥氣,治病祛毒等等,所以煉藥師的身份地位在鬥氣大陸顯赫之極,走到哪都是香餑餑。鬥氣大陸上的頂級煉藥師並不多,他們所煉製的丹藥可以說是有錢都不一定買得到,所以各大勢力都對他們垂涎已久,但頂級煉藥師肯定都是頂級高手,不能強迫其為己所用,也只能放任他們去逍遙快活。下面就來看看鬥氣大陸上的幾位頂級煉藥師。
  • 「多暢談虛無,而忽視鍊形」是當代修行者無法長生久視的原因?
    丹家上乘,形神俱妙,若神雖有靈妙而形質早衰,則非丹道之正路。釋家尚煉神證性,而棄形之粗鄙曰臭皮囊,譏道之留形住世為守屍鬼,實乃不知鍊形之妙也。丹家本來特重鍊形、鍊氣,然後來似乎日益受到道教的影響,從重視實際的養生功夫,轉而追求虛玄的性地證悟,雖然還是以性命雙修為口號,卻開始偏重於講無為、講虛空、講先天一氣從虛無中來,反而輕視以切實的生理變化為核心的命功修為,尤其是近代的丹家,幾乎很少有人認真地提及鍊形功夫了。
  • 無弦琴與內丹修煉
    《晉書·隱逸傳》記載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 『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這就是無弦琴的來歷。按理無弦則不成為琴,所以陶淵明的無弦琴讓人感到很奇怪,也促使人們不斷去探究其中蘊含的奧妙。一般認為無弦琴代表道家的「大音希聲」,如唐朝張隨《無弦琴賦》: 「樂無聲兮情逾倍,琴無弦兮意彌在。天地同和有真宰,形聲何為迭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