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新聞走紅網絡:
此處應該有掌(xiào)聲!
「100 - 7=?」100以內的加減法,這是小學一年級就要學習的知識,如果哪個孩子回答不上來,少不了要被批評教育。
然而在老外看來,口算這道題簡直「不可思議」,而答不上這樣的題顯得理所當然——我又沒帶計算器!
「不可思議」暴露教育差異
是的,你沒看錯,在國外小學,對於數學的基礎運算都是靠計算機完成的,上學不帶計算器會顯得很另類,甚至在考試中,學生也是要使用計算器的。
他們不學加減法嗎?不,肯定是要學的,只是教育方法上與我們有差異:
我們從幼兒園開始學習「1+1=2」,通過不斷的練習,基礎的加減運算和結果,在我們腦海中已經形成了定式,像乘法口訣表,學習時我們首先要把它背下來,然後再去理解其中包含的運算含義。對於100以內的加減法,自然是信手拈來。
而在國外,學習數學運算,老師要問:你是怎樣算出來的?通常情況下,需要學生自己研究計算方法,如下圖,計算6×3,分別使用了分組查數、累加計算、間隔計數等方法。所以,當提問100-7的時候,他們可能需要擺出100個小木塊,再拿掉其中7個,最後數剩下的木塊,得出結果。
綜上所述,我們的數學教育更偏重練習和積累,他們則更偏重探索和思考。
「孰優孰劣」沒有確定答案
從學習進度來看,我們似乎學得更「快」。100以內的加減法是我們一年級的數學知識,而國外五六年級的學生還在研究這個問題;勾股定理是國外高中學習的知識,而我們在初中、甚至小學就已經學會了「勾三股四弦五」。
因為我們不「糾纏」於弄清原理,只需要通過大量的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就可以了。而他們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思考「為什麼是這樣」這個問題上。從而造成了學習進度不一致的現象,也出現了很多「中國小學數學題,難倒老外高中生」之類的新聞。
早些年,出現了一批反對應試教育,全面向國外素質教育學習的聲音。近些年,又出現了老外向中國教育學習的觀點。
到底哪種教育方式更好呢?多年以來,圍繞這個話題一直爭論不休,但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的答案。
我們該「嘲笑」他們嗎?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積澱,形成了「從小熟讀四書五經」靠背誦學習的方法論,也形成了「一舉中第,光耀門楣」的應試觀,而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我們依然作出了許多舉世矚目的學術成就。
而國外的教育也形成了他們特有的思考和行為習慣,比如乘法口訣表這種「神器」在國外是不存在的,在商店,我們買6元的商品,為了方便付款時給11元,這種複雜的計算在國外也是不可思議的行為……
一道簡單的數學題,反映出兩種教育的差異,同時也是兩種文化的衝突。隨著網絡時代的不斷進步,文化的交融和衝突會越來越凸顯,在嘲笑之餘,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取其精華」、如何「師夷長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