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熱詞與流行語之所以能大範圍、迅速地傳播開來,正是因為這些詞符合大眾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們以一種調侃的方式變相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態度。這不,最近新出的「檸檬糖」一詞獲得不少人追捧,成為新晉熱詞。
其實這個詞是由最近一部TVB都市愛情劇《香港愛情故事》帶出來的,該劇目前在翡翠臺及埋堆堆APP播出,人氣和口碑都非常不錯,豆瓣評分接近9分,以貼地、現實的劇情還原當代都市人的平凡生活。在香港這個繁華之都,有很大部分的群體窮其一生也追不上攀升的房價,容身在幾平米的公房、劏房中,劇中男主角的妹妹陳子婷身上的標籤很多,高材生、校園紅人、檸檬女神等,更帶紅了檸檬糖這一說法。
「檸檬糖文學」之所以能走紅,其實是因為現實中的我們或多或少都吃過這顆「檸檬糖」,因此能感同身受呀。社會上常有一種聲音,說現在的年輕人是沒有吃過苦的一代人,遇到人生不如意通常會給自己心理暗示,這也是一種精神勝利法。畢竟生活的酸與苦誰還沒吃過呢,為了朝前看,為了有走下去的動力,打工人們紛紛加入檸檬糖文學的行列。
伊索寓言中的狐狸不是不想覓得美味,而是有且僅有一顆酸檸檬,它卻說:「這檸檬是甜的,正是我想吃的」;
一位員工因自身能力不足而被辭退,他告訴自己:「這不是我喜歡的工作,終於可以擺脫了」;買不起房子時安慰自己說:「房子太大了冷清還難打掃,租房也是有房人」;
「來都來了、12月對我好一點、今天也要努力鴨」;
這都是「檸檬糖文學」愛好者的例子,當遭遇難處或是目標未實現時,大家總是不自覺地表現甜檸檬效應。
甜檸檬的實質是將惡性刺激變為良性刺激,以達到自我心理平衡,在遭遇逆境時運用得當是可以疏導消沉情緒,但這顆檸檬糖還是少吃為妙。自身遭遇挫折,慣於尋找藉口,明知自己的缺點或不足時卻不正面面對,陷在自我高潮中,這始終無助於解決實際問題,長久如此只會讓人變得逃避現實,喪失向上力。
當你遇到事情的時候,習慣用各種理由進行解釋,都從自己的需求出發,而故意忽略其他的理由來讓自己心裡更舒服,這有很大的不思進取的可疑。劇中莫少霞就是反檸檬糖文學的代表,人至老年勇於認識自我,終於鼓足勇氣和陳父離婚,如果她也困於甜檸檬效應,想著這麼多年都過來了,算了吧,那生活總是難以得到改變的。
世界這麼大,但我沒錢到處去看看這才是普通人的常態,最怕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這種時候「檸檬糖」還是少吃為妙,與現實和解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