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清閣:此恨綿綿無絕期

2021-02-26 下午茶品讀

老舍和趙清閣相識於1938年的武漢。當時,進步知識分子在武漢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老舍是「文協」的理事兼負責人,而趙清閣是老舍的秘書。兩人因交往頻繁而滋生了戀情。趙清閣既有男子的豪氣,也有女性的溫婉,她獨特的氣質深深吸引了老舍;而老舍的幽默、睿智、勤奮也給趙清閣留下很好的印象,兩人因志趣相投而相互傾慕。不久,因戰事吃緊,日軍逐漸逼近武漢,國民政府下令疏散機關工作人員。儘管上級安排趙清閣去重慶,可她說什麼都不願去,原因是既割捨不下她當時的工作,也放心不下老舍。後經過老舍的苦苦相勸,她才依依不捨離開了武漢,告別了老舍。很快,武漢再次告急,馮玉祥安排老捨去桂林,老舍不去,卻和幾位好友乘船去了重慶,老舍做出這一選擇當然是為了和趙清閣重逢。

在重慶,老舍工作很忙,但他還是抽出時間和趙清閣合作了兩個劇本《王老虎》和《桃李春風》。當時,趙清閣因割盲腸住進北碚醫院,老舍帶著稿子和病榻上的趙清閣共同完成了劇本。不久,老舍也因割盲腸住進北碚醫院,手術時,趙清閣一直在手術室外等候。老捨出院後,兩人就成了鄰居。那幾年,老舍和趙清閣並肩戰鬥,形影不離,正如趙的一位友人說的那樣,在抗戰時期的重慶,老舍和趙清閣的名字總是緊挨在一起。老舍曾給趙清閣寫過一首五言絕句,是八個人名聯集成的,一個虛字也沒有。全詩如下:

清閣趙家璧,白薇黃藥眠.

江村陳瘦竹,高天藏雲遠。

這首詩顯露了老舍超常的才華,令趙清閣佩服不迭。

當時,老舍和趙清閣是近鄰,人們常看到老舍在趙的房間照看體弱的趙清閣。按作家林斤瀾的說法,在重慶時,他倆已經同居。

美國作家韓秀1948年剛滿兩歲時,自美國來到中國,在上海接船的兩個人是她的外婆謝慧中與外婆的遠房侄女趙清閣。因為有了這層關係,她對趙清閣和老舍的交往也知之頗詳。她的話也證實了老舍和夫人胡絜青感情不好,在重慶和趙清閣相愛不久,兩人便住在一起了:

「我想,他們(指老舍和沈從文)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隨時準備逃家的男人。抗戰是一個多麼堂皇的理由,他(老舍)拋妻別子,跑了,去為抗敵協會奔走,認識了一輩子愛他的女子。他們倆人都告訴過我,那時候他們住在林語堂的房子裡,也就是抗敵協會的辦公處。林語堂的女兒林太乙是我的好朋友,她也告訴我同樣的話。雖然男女授受不親,但是每天得以見面,也是幸福。」

有些人對此將信將疑,韓秀在另一封信作了補充說明:

「許多人在和我談到兩位老人家的時候,都在刺探他們是否有過肌膚之親。開始的時候,我很憤怒。後來,我只用『男女授受不親』作為回答。如果他們不懂或是不願相信,那就是他們自己的問題了。」

當時,老舍和妻子胡絜青及三個孩子闊別已達六年。在一位名叫「老向」的朋友幫助下,1943年秋天,老舍夫人胡絜青及子女抵達重慶。老向事先沒有和老舍商量,待胡絜青和孩子到重慶後,老向才找人去北碚問老舍,要不要和妻子兒女團聚。老舍正吃餛飩,聽到這一消息,手中的筷子抖了一下,但隨即恢復平靜,說:「既然來了,就讓他們過來吧」。

胡絜青是十月二十八日到重慶的,但在二十天後她才去北碚和和丈夫團聚的。選擇和妻子團聚還是和趙清閣重組家庭,老舍花了整整20天時間才做出艱難地做出決定。顯然,對老舍這樣有名望的文化人士來說,離婚,擺脫家庭,談何容易。而趙清閣只能黯然神傷退出老舍的生活圈。抗戰勝利後,趙清閣離開重慶,回到上海。韓秀告訴我們,老舍隨後也追至上海:

「大戰結束之時,清閣知道了舒家的情形,悄悄離開重慶返回上海。舒先生跟著逃家,追到上海。一個月後,舒太太帶著孩子也追到上海。於是,就有了他們之間的離別。」

曾經滄海難為水。雖然老舍和趙清閣不能不再次分手,各自退回到自己的生活圈中,但兩人之間的感情又怎能輕易「隨風而逝」。1946年,老舍赴美講學,趙清閣一直把他送進船艙,千言萬語,難訴心中的痛,只能是執手相看淚眼,無語凝噎了。

老舍和趙清閣為何有情人未成眷屬呢?趙清閣在一篇小說中洩露了天機。小說敘述了中年知識分子邵環教授,已婚,有兩個孩子,但卻愛上了才貌雙全的燦。抗戰勝利後,燦悄然而去,留給情人邵環一封「絕交」信,信的內容如下:

「應該新生的是你們,不是我們!

所以你要追求真正的新生,必須先把所有舊的陳跡消除了。

為了這,我決定悄悄地離開你,使你忘了我,才能愛別人,忘了我們的過去,才能復興你們的未來!

我不希望你因為我的走而悲傷,更不希望我們會再見。

就這麼詩一般,夢一般地結束了我們的愛情吧:天上人間,沒有個不散的筵席!」

邵環看到這封信後,很難過也很不甘,於是,在一個凌晨,他離開重慶,來到上海,費盡周折,終於打聽到燦的住處,兩人相見了。「他們擁抱了!心貼著心,靈魂吻著靈魂。」

邵環決計要和燦相伴終生,他對燦說了他的決心和打算:「橫豎我已經決心什麼都放棄了,臨走的時候,我把教授的聘書退還學校,並且附去辭呈。我把所有的薪金也都留給家了,還有這些年來的書物,以及故鄉的一點祖產的契約,全部在妻的手裡,我估計她和孩子的生活絕無問題,他們可以回到故鄉去安居。我對他們已經盡了我的責任。」

然而,燦卻憂心忡忡,她認為邵環的妻子不會善罷幹休:「你認為這樣就解決了問題嗎?你以為這樣就算放棄了他們,他們也放棄了你嗎?不會的,環!他們可以什麼都不要,只要你!他們不會輕易放棄妻、兒的權利!書物和祖產都不能滿足他們!除非形式上你永遠屬於他們,實際上你也永遠為他們盡責任。」

燦要求邵環離婚,邵環老實坦白:「她不肯,她拿贍養費要挾我,而我沒有錢。」儘管無法擺脫家庭的羈絆,邵環仍懇求燦和他遠走高飛,他說:「我不願考慮這些。讓我們想法子逃到遙遠的地方去,找一個清淨的住處,我著書,你作畫,與清風為友,與明月為伴,任天塌地陷,我們的愛情永生!」

燦卻說:「我們是活在現實裡的,現實是會不斷地折磨我們!除非我們一塊兒去跳江,才能逃避現實。」

不能不承認,燦說的有理。既然不能和妻子離婚,邵環和燦相伴度日的想法必然是浪漫而不切實際的。

這篇小說發表後,趙清閣曾寫信給美國的韓秀,讓她猜小說是以誰為模特兒的,韓秀一猜即中:「是舒先生與清閣本人」。

韓秀還說:「這篇《落葉無限愁》是唯一的文字,真實記敘這一段愛情。」

不過小說畢竟是小說,文筆曲折,忽真忽假,也許是為了避免誤讀,趙清閣後來又專門為這篇《落葉》寫了一則「小析」:

「在這篇小說裡,我塑造了兩個我所熟稔的舊中國知識分子——女主人公畫家和男主人公教授。他們曾經同舟共事於抗日戰爭的風雨亂世,因此建立了患難友誼,並漸漸產生了愛情。他們仿佛沉湎於空中樓閣,不敢面對現實,因為現實充滿了荊棘。直至抗戰勝利,和平降臨了,畫家才首先考慮到無法迴避的現實;她知道了對方是有婦之夫而且是有了兩個孩子的父親;他們不可能結合,也不適宜再這樣默默地愛下去;於是她毅然決然地遠走高飛,逃遁現實;她以為這便結束了他們詩一般、夢一般的愛情,儘管很痛苦!

教授已屆中年,他明白自己的處境艱厄,妻和孩子像枷鎖似的縛住了他。他想解除枷鎖,妻向他索取大量贍養費,他拿不出;如果堅持離婚,妻會和他鬧到學校,鬧到法庭;社會與輿論壓力大,舊中國的法律不可能予以合理解決;最後勢必鬧得自己身敗名裂,還要連累畫家。那麼,難道他就只有守著妻子,放棄畫家嗎?不行!他愛畫家,他需要一個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伴侶。因此,他躊躇再三,終於下了破釜沉舟的決心,將所有的財物留給妻、子,急急匆匆悄悄地跟蹤畫家而去。

教授和畫家又重逢了,他們又陶醉在詩一般、夢一般的愛情中,他們又擺脫了現實的磨難。但是好景不長,不到一個月的光景,教授的妻、子就找上來了。可以設想,由於教授乃知名人士,找到他是很容易的。這一下教授又陷入現實的苦惱裡了,他慌忙之中不假思索,立即買了兩張飛機票,打算和畫家一同逃避現實,開始他們海闊天空的旅行。

然而畫家的頭腦很冷靜,她經過情感與理智,自私與道德的矛盾鬥爭,決定自己承擔眼前的痛苦,成全他們的家庭。她就毫不猶豫地斬斷情絲,又一次不辭而別地走了。」

小說《落葉無限愁》中,趙清閣還提到,「燦」沒有勇氣和「教授」「逃到遙遠遙遠的地方」,也因為她擔心「教授」不可能為了愛情而放棄家庭:「因為一個中年人的感情,本質是世故的,偶然的天真,不可能持久。」

在「小析」中,趙清閣把這層意思表述得更為清楚:「她認為教授的一些不現實的想法,只是暫時的天真,暫時的感情衝動;一旦理智甦醒,便會懊悔,這是中年人的性格特點。」

在上海分手時,老舍和趙清閣約定「各據一城,永不相見」,但後來老舍有機會赴美講學,兩人的關係又開始升溫。身在異國他鄉,老舍和妻子的關係也就名存實亡了,而倘若老舍能在國外定居,他和妻子的婚姻自然會無疾而終。於是老舍想留在國外從事著述,並找機會將趙清閣也接出去。牛漢在《自述》證實了這一點:「趙清閣向我展示老舍一九四八年從美國寫給她的一封信(原件):我在馬尼拉買好房子,為了重逢,我們到那兒定居吧。」

但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急切希望海外文化人能回到祖國的懷抱中。一次,陽翰笙找到趙清閣,請她動員老舍回國。老舍接到趙清閣的信後,不久就回國了。

後來,陽翰笙告訴趙清閣,動員老舍回國是周總理的指示:

「解放前夕,上海已是風聲鶴唳,人心惶惶,翰老與矛盾、田漢等陸續去了香港。翰老不忘故舊,曾寫信給我,暗示我上海解放在望,叫我迎候光明的到來;並要我敦促滯留在海外的老舍等文友準備回歸祖國,參加振興中華的大業。解放初期,老舍、冰心很快相繼到了北京,受到周總理的熱情歡迎。據翰老告訴我,敦促他們回國,也是周總理的指示。」

陽翰笙知道趙清閣和老舍關係特殊,所以才請趙出面斡旋。

解鈴還須繫鈴人。老舍滯留國外,不過是想擺脫妻子,和趙清閣結為伴侶,既然趙清閣不願離開祖國,老舍也就沒有理由留戀異鄉了。韓秀說:「老舍在美國是決心要離婚的,回來之後才明白絕無可能」。1948年初,老舍在美國推出《離婚》的英文版;同一時間,國內的趙清閣則計劃將老舍的小說改編成劇本,她選擇的作品正是《離婚》,這不是巧合,而是兩人間的一個秘密約定。但他倆顯然低估了現實的壓力,也高估了雙方的勇氣。

回國後,新政府慷慨地將「人民藝術家」的桂冠戴在老舍頭上,這樣一來,他必須斬斷對趙清閣的戀情。因為,一個領導器重、人民愛戴的藝術家是不能有「作風」問題的。

一位多年前的老留學生江先生感慨:「老舍對趙清閣的感情是真心的,在美國那幾年想離婚娶她也是真心的,回國感受家庭壓力他的悔痛更是真心的!」

不過,老舍的反悔給趙清閣帶來錐心之痛。她後來的終生未婚與這一次的受傷不無關聯。洪升女兒洪鈐是趙清閣的忘年交,她在悼念趙清閣的文章裡道破了這一點:

「真正影響了趙清閣阿姨對異性感情態度的,大概是發生在抗戰勝利之後到一九四九年十二月這段時間裡。那是因為趙阿姨對『許諾』的相信和事實的相反,讓她強烈地感覺到自己被欺騙了。此後,她大概也很難再對異性產生感情信任。」

老舍和趙清閣五十年代通信時,老舍稱呼趙清閣為「珊」,趙清閣稱老舍為「克」,這特別的稱呼是蘊涵著特別的酸楚。原來,「珊」和「克」是趙清閣根據英國小說家勃朗特的《呼嘯山莊》改編的劇本《此恨綿綿》中的兩位主人公苡姍和安克夫的簡稱。40年代和50年代,她和老舍在通信中常以此相互稱呼。可見,這兩個特別的稱呼暗示著老舍和趙清閣的戀情只能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了。

回國後,老舍和趙清閣的聯繫並未中斷。當時韓秀還是個十來歲的黃毛丫頭,她充當了兩人的秘密信使:「我傳送信件時,都是在花叢中將來信遞出去,回信便是夾在舒先生給我的大字小字中間,從未被發現。」

1959年,上海的電影製片廠逼迫趙清閣寫一部歌頌三面紅旗的劇本,不寫就停發工資。沒工資,趙清閣只能餓死。無奈之下,趙清閣寫信給韓秀的外婆求助,外婆無力救助就吩咐韓秀將信送給老舍,於是:「這封來自上海的信,是我送到舒家,在與舒公公一塊兒澆花的時候悄悄遞給他的。」

老舍當即謊稱韓秀的外婆生病,他必須去探病,隨後和韓秀去了儲蓄所,取出「悄悄存起來」的一筆800元的稿費,讓韓秀的外婆匯給上海的趙清閣救急。韓秀說:「那筆錢,是我到郵局寄到上海去的。清閣姨撐過了那一段日子,沒有寫違心的劇本。」

老舍把錢送給韓秀外婆時,外婆還數落了老舍幾句:

「外婆那天直呼他的名字,並且說,你騙了清閣,讓她以為她能夠有一個歸宿,要不然她早就走了,也不會吃這些苦頭。」韓秀也同意外婆的話:「我早就知道,清閣姨是為了舒先生才留在大陸的,否則,就她與林語堂等人的友誼,就她與國民政府的良好關係,她沒有任何理由一定要留下。」

聽了外婆的數落,老舍一言未發,面容哀戚。韓秀回憶說:「那是我所看到的舒先生最無助的一個畫面。」

趙清閣1960年五十六周歲生日時,老舍手書題贈了一首他1942年前後寫於重慶的舊體詩:

杜鵑峰下杜鵑啼,碧水東流月向西。

莫道花殘春寂寞,隔宵新筍與簷齊。

1961年.趙清閣五十七周歲生日時,老舍題詩祝賀:「清流笛韻微添醉,翠閣花香勤著書。」

每過生日,都有詩相贈。可見,老舍對趙清閣的感情多麼深沉綿長。

而趙清閣生前,一直將老舍的手跡懸掛在客廳,足見老舍以及她和老舍的那段情在她的生命中佔據著怎樣重要的位置。

雖然回國後,老舍和趙清閣的戀情轉化成友情,但他的夫人胡絜青卻未能忘懷他曾經的移情別戀。文革爆發後,胡絜青給丈夫寫的一張大字報就揭露並批判了老舍和趙清閣的戀情。

韓秀透露,老舍不堪造反派的批判和毒打,流露出輕生念頭時,夫人胡絜青竟沒有勸慰和阻攔:

「1966年,我在山西。舒先生的死,先是外婆告訴我的。1967年初,我亡命新疆之前悄悄回北京看外婆,她告訴我,舒先生被文聯整過之後,落到了街道造反派手裡,被打得死去活來,據說是為了煤。街道上的人嫉妒舒家有上級特別照顧的無煙煤,所以下手特別狠。外婆說,舒先生將血衣和一封給周恩來的信交給胡絜青之後就出門了。外婆說,那是很明顯的事情,但是胡並沒有拉住他。」

與胡絜青的冷漠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趙清閣得知老舍死訊後,從此「晨昏一炷香,遙祭三十年」:「1983年到1986年,我們在北京三年,多次與清閣姨見面。她說,朋友們都沒有告訴她舒先生的死訊,是造反派的人拿這個消息來消遣她,她才知道的。她說,她知道得很早,從此晨昏一炷香紀念著舒先生。我相信,在中國,只有一個地方會三十年如一日,晨昏一炷香紀念著這個受盡委屈的人。」

作為旁觀者,對老舍和趙清閣的戀情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委實很難。老舍為了婚姻,斬斷了情絲;清閣因為愛情,錯失了婚姻。一方面,婚姻光鮮的外衣包裹著的卻是乾枯的內核;另一方面,愛情豔麗的火苗又躥出了道德的屏障。

對老舍來說,沒有愛情的婚姻如同沒有燈火的夜晚,一團漆黑;對趙清閣而言,沒有結果的戀情,如同沒有莊稼的原野,一片蕭瑟。儘管老舍有難脫「枷鎖」的苦衷,清閣有獨守空閨的悽楚,但兩人「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卻那麼炫目!

或許,美麗的感情,總顯得不羈,總帶有一絲異端的色彩。

陳思和教授說:「如果當人們意識到人類的感情世界比道德世界更崇高更重要時,像老舍跟清閣先生之間的事情,也就沒有什麼好遮蔽的了。」學者傅光明一語中的:「他們的感情是美好的,卻也是悲劇。」

【節選自 -《 才子佳人多不賤 》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一版】

點擊「閱讀全文」購買《才子佳人多不賤》

相關焦點

  • 自古多情空餘恨,此恨綿綿無絕期
    我不想讓你有和我一樣的心情,你有時也在有意的提醒或阻止或避開我的思索,你不想看到我痛苦,不想讓我太傷心,可是你總想聽我綿綿的訴說,我們都是那麼的無可奈何。因為我們要留許多的愛給自己的家人,妻子兒女,那才真正是我們的親人,其他的,也許只是一種精神享受,人之常情,懂而不語。你總說我不值,我覺得能活過來也值了。至於你那裡的不值,還是不值得好,有人值就有人不值。
  • 賽記|情深所致,此「恨」綿綿無絕期
    那麼現在,1390舟山海島越野賽就是我對越野「恨」到骨頭裡的深惡痛絕。至少到今天為止,此「恨」綿綿無絕期。選手將賽記圖文包或賽記連結(含Word稿和高清圖片)發送至組委會郵箱ZSA1390@163.com甄選出的賽記將在1390官方公眾號發布
  • 張國榮逝世17年,生前摯愛唐鶴德仍為孑然一身,此愛綿綿無絕期
    輓聯上的「此愛綿綿無絕期
  • 思念綿綿無絕期——行香子
    那時,她與新婚的夫君被迫分離,第一次獨自經歷七夕時節,心裡的期盼,一剎那燃至頂點,分離的苦恨,渴望相見的心願,越來越濃烈,似要融化一刻脆弱心臟。「草際鳴蛩,驚落梧桐。」草叢裡傳來蟋蟀忽緩忽急的鳴叫,驚落了樹梢泛黃的梧桐,看那已是枯萎的葉,飄飄蕩蕩,搖搖墜地,此時,傷感復又縈繞心頭。
  • 文 ◎ 此情綿綿無絕期 (何佳麗)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情綿綿無絕期。思家便顧家,念親便孝親。 何佳麗,城北小學教師現在四河小學支教,文學愛好者。
  • 賀美玉:此愛綿綿無絕期
    我對他的愛,可以說永無絕期。」  1992年,賀美玉在三合完小教書時,有一次大圩學區督導鄭成名帶隊下來考察。聽了賀美玉的課之後,鄭成名對鯉魚鄉學區主任說:「這個女孩不錯!」20歲的賀美玉,正當青春妙齡,聽到上級領導的讚揚,心裡美滋滋的。一來二往,兩人就陷入了熱戀。  「起初,我發現他的鼻子總是有些不通。相識兩個月後,學校放暑假,他去檢查,查出患了鼻咽癌。
  • 17年過去,摯愛唐鶴德仍為他孑然一身,此愛綿綿無絕期
    17年過去,摯愛唐鶴德仍為他孑然一身,此愛綿綿無絕期當我們可以談起可以跨越時代界限的明星,&34;或許是不可不提的名字。他創造的影響力在國內外至今還存在著。為制止無意義的紛爭,在1990年告別演唱會最後一場,張國榮也宣布就此退出樂壇。可輿論從來沒有因為他的暫別舞臺就此停下。03哥哥這一生都在渴望被愛、被理解。一次演唱會他唱了《月亮代表我的心》要送給兩個摯愛。一個是他的母親,一個是唐鶴德。
  • 唐鶴德這15年:此愛綿綿無絕期
    殯儀館裡代表唐鶴德獻上的花圈上,則是這樣一副輓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愛綿綿無絕期。」 「此愛綿綿無絕期」,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句話絕非隨便說說而已。 十周年祭那段時間,唐鶴德還通過《明報周刊》,給大家寫了一封公開信:       首先在此謝謝你的關懷和哥哥粉絲們的愛護。       Leslie的粉絲都是很有素養的。非常感激他們為哥哥所付出的一切,同時亦感謝他們透過書信、留言或偶爾侵犯我私人空間帶來的慰問。這些我都非常感動!因為他們沒有忘記哥哥!
  • 《陳情令》等待天註定,心痛無絕期,時光就在這一痛一等之間流轉
    等待天註定,心痛無絕期,時光就在這一痛一等之間流轉,流轉到彼此明了心意,解了這深深思念的苦和蝕人的痛。綿綿無期的痛,未有歸期的人,看似有期實則無期,看似無期暗含有期。只要心還未死,念頭未絕,一切都皆有可能。
  • 多情自古空餘恨≠此恨綿綿無絕期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魏官牽車指千裡,東關酸風射眸子。
  • 此恨綿綿無絕期 | 我國第一部清唱劇《長恨歌》
    詞是此時此刻的甜蜜,曲是即將失去的憂傷,此樂章的詞與曲的還具有預示情節的作用,如「在天願作比翼烏,在地願為連理枝」 預示著楊和唐日後各自的命運,也很好的展開了故事的發展。漁陽鼓,起邊關,西望長安犯,六宮粉黛,舞袖正翩翩,怎料到邊臣反,那管他社稷殘。
  • 張國榮&唐鶴德: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愛綿綿無絕期
    前者的緬懷山呼海嘯,後者的思念悄無聲息,但它的重量足以摧山坼地。唐生送給張國榮的輓聯上寫著:「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愛綿綿無絕期。」此後他深居簡出,很少在公眾面前露面。他一個人獨居在他二人以前位於加多利山的寓所,守著哥哥的骨灰,和他留下的大狼狗為伴。偶爾出去與友人一起打球或小聚,那些人也都是哥哥生前的故交。
  • 文壇遺珠:民國才女趙清閣丨上海之巔讀書會(預告)
    她是民國才女趙清閣。雖然因為種種原因,她被學界忽視,鮮為公眾所知,但了解趙清閣的學者,都公認她是文壇遺珠。《趙清閣文集》首次對趙清閣民國時期所發表的各類文體進行匯集、影印。書中收錄了1949年以前趙清閣發表的戲劇、電影劇本、小說、散文、文藝理論及其主辦的雜誌。
  • 張國榮與唐鶴德的18年絕戀: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愛綿綿無絕期
    唐鶴德參加張國榮葬禮,悲痛欲絕此後他深居簡出,很少在公眾面前露面。除了他,再無人襯得起這一世深情。
  • 此情綿綿無絕期——清平調.其一——李白
    其三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沈香亭北倚闌幹。
  • 趙清閣說一起去跳江,才能逃避現實;老舍投湖自盡後,她孤獨終老
    可悲的是,趙清閣的母親紅顏薄命,這讓幼小的趙清閣從小就寄養在舅舅家裡,融入了新的環境,開始和她朝夕相處的表親們一起沉醉於詩書文學。趙清閣八歲時,考入省立女師附小,但運氣不佳,父親無法忍受寂寞,在她入學不久便另娶了太太。
  • 郭德綱與曹雲金的是是非非(大結局)此恨綿綿
    無數觀眾期待師徒藉此機會和解,但兩人一直迴避此問題。通過曹雲金博文的描述來看,老郭似乎難以釋懷,不給金子任何機會。當時我和劉雲天只是想上前問候寒暄,你卻在眼看著我們走來的一剎那,立刻轉身上車,把車門一關,隔絕了我們,你在車上躲避不理,我當時就楞在那兒,感覺挨了當頭一棒,真的已經至於到,你不能,也不肯再與我面對了?
  • 《長恨歌》裡的情與恨
    這楊玉環真是嬌豔無比:「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壓倒了後宮所有美女。自然而然贏得了李隆基的專寵,「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一向勵精圖治的唐明皇,開始沉湎於楊玉環的美色之中,而荒廢國事,疏懶朝政了。楊玉環很快被冊封為貴妃,其家人也都得到了分封:「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 「炮彈之花」趙清閣:上流圈才女,23歲愛上老舍,結局終生未嫁
    那段時間,38歲的老舍遇到了23歲的趙清閣。他們兩人酷愛文學,很快成為了知心好友。這段時間,趙清閣創作了不少的戰爭作品,「彈花文藝叢書」系列書籍開始不斷發行。而趙清閣則選擇回到了上海。不過這段情愫終究還是藕斷絲連,老舍曾經給趙清閣寫信,兩人準備定居國外,可以在菲律賓馬尼拉買好房子,共度餘生。趙清閣終究不忍心做第三者。她的選擇是「各據一城,永不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