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被認為是嬴政統一六國的左膀右臂,但事實上,李斯才是嬴政最大的敵人,沒有之一。
你或許認為嬴政的左膀右臂不是王翦、蒙恬這些大將嗎?這些人只是嬴政統一的棋子,他們只是負責衝鋒陷陣,斬將殺敵的,真正的在後面起到決定作用的還是李斯,就像是後來漢朝的劉邦為什麼要把最大的功勞給蕭何一樣。
李斯可謂是歷經磨難才一步步地走上的權力頂峰,這一點在《大秦賦》中表現得最為真切。從劇中可以清楚地知道,李斯是這裡面知道事情最多的人,也是一個腦子好使的人,站在嬴政的立場想事情,出謀劃策,如果你這樣想的話,那就錯了。李斯並不是站在嬴政的一方,而是站在自己的一方,這一點在歷史上也是如此。
一
李斯入秦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就是有才能的人,總是被冷落,內心的憤怒逐漸的變成了自私的為己謀劃。在秦朝呂不韋為相邦的時候,有那麼幾句實話,被一個小人郭開給說透了。對於呂不韋的功績,郭開是褒揚的,並沒有過分的貶低,原因是什麼呢?是呂不韋對於秦朝東出制定的政策是合理的,也是最合適的。
郭開說:"呂不韋在秦國這些年,既不閉關鎖國,也不東出滅國,但是小戰不斷,步步蠶食,丞相的位置那是穩穩噹噹的。"這一點李斯就沒有看到,李斯看到的是呂不韋的懦弱,沒有進取的雄心了,而是和嬴政一樣的想法,想要東出剿滅六國,在之前已經喪失了機會,而現在的秦國更加強大,更是東出滅六國的時機。
李斯這樣對嬴政道:"昔年秦與楚交戰,水灌鄢郢,取洞庭五湖江南,楚王逃至陳邑,但是若一鼓作氣滅掉楚軍,則可一舉拿下楚國,彼時,再向東,弱齊滅燕,從中吞掉韓魏趙,則稱霸中國,四鄰諸侯可朝也。"這一聽就是紙上談兵,雖然在嬴政繼位以後,秦國的國力沒有受損,而是更加的強大了,但是秦國也沒有一下子吞併楚國,再滅其他幾國的能力,這一點在位的秦王,丞相都是心知肚明的,可見李斯是急於表現自己,希望自己受到重用,而不是純粹的為秦國考慮。
李斯接下來說的:"今日今時秦軍東出,卻只為攻城奪地,本可豪取偏要蠶食,百年積聚有何用?六世餘烈也枉然。"可見李斯是多麼的對秦國此時的東出政策不滿意,也就是對實行這項政策的呂不韋有多不滿意,認為呂不韋根本不是為了大秦,不是大秦的忠臣,而李斯才是為大秦考慮的人,李斯才是忠臣。
經過對比,可以看出來,李斯這個人自私的有點可怕,或許看電視劇都認為李斯說的是對的,但其實拋開嬴政繼位的事實來說,呂不韋的這項國策在短時間內史很有效的。
二
幸虧是李斯前期無法掌控權力,要不然秦朝能不能在嬴政那一代完成統一還是另外一回事呢?自私是李斯的本性,從始至終都沒有改變,這也是為什麼說李斯是嬴政這一生最大的敵人的原因。
秦始皇嬴政想要四處看看這個新建的帝國,但是不成想在第五次巡行途中病死在沙丘,此時的秦國丞相李斯面對著趙高篡改遺詔立扶蘇為皇帝,竟然不反對,相反和趙高勾結在一起害死扶蘇和大將蒙恬,秦國的國運就這樣被改寫了。
為什麼李斯不尊重嬴政的遺詔讓扶蘇當皇帝呢?這就不得不說說這其中的緣由了。
李斯是一個愛面子,愛權力的一個人,而扶蘇和李斯雖然沒有什麼過節,但是也沒有過多的交集,或許是因為兩個人的意見相左,也可能是扶蘇看不上李斯。種種原因很可能導致扶蘇當皇帝後,李斯就不會是丞相了,這一點正是趙高來打動李斯的關鍵。
扶蘇這個人確實是一個剛毅果敢之人,在處理政事上有自己的想法,對於嬴政在位實行的一系列的嚴苛政令,說不定都要有所改動,對於江山社稷而言會有很大的幫助,而胡亥只不過是一個頑童而已。李斯的自私讓扶蘇完美的錯過了皇位,也讓秦朝最終走向了滅亡,最終的結果李斯也必定是不得好死了。
自私是可怕的,一年只差賠上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性命,也許是一個家族的命運,更甚者是一個國家的命運,因此自私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