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清朝知縣腐敗的第一步|鉤沉

2021-02-07 文史博覽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陳齊芳出生在廣西西平府(今廣西百色地區)一個農民家庭,家境不算好,姐弟五人,他排行老三。雖不是書香門第,但陳父望子成龍心切,陳齊芳6歲入私塾讀書,天資聰穎,八股文作得好,很得老師青睞。15歲中秀才,25歲中舉人,在當地頗有名氣,是一個運氣很好的讀書人,「四書五經」、《朱子家訓》之類背得滾瓜爛熟,他特別欣賞範仲淹《嶽陽樓記》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名句。


雍正七年(1729),34歲的陳齊芳進京參加會試,一舉中了進士,實現了陳父的夢想。中了進士意味著做官,他被派往湖北監利縣任七品知縣。這時,陳齊芳反而高興不起來了,原因是缺錢。


清代官場有許多不合理的規定,比如官服並非朝廷所發,而必須自己找裁縫按照品級縫製,赴任的路費必須自籌,而且清代官員薪酬低,一個知縣年薪僅45兩銀子,加上養廉銀,最多也不過200兩。可是這時,陳齊芳一個銅板還沒看到呢,而帶來的錢又用光了,京城舉目無親,怎麼辦?就在這時,他聽同科進士講,可以到京城的當鋪去借。看來也只有這一條路了。


當鋪借錢,是要有抵押的,陳齊芳兩手空空,拿什麼抵押?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了京城的瑞祥當鋪。聽了他的介紹後,當鋪老闆當即答應了。但當鋪也不是沒有條件的,可以借給他白銀3000兩,但要派個人跟隨他到任地,幫助他料理帳目,兼作師爺。兩年到期,本息銀由這個人帶回京城,這叫「長隨」。原來當鋪收的抵押不是物,而是進士將來的官位和權力。其實這是一條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的管道,陳齊芳由此上了賊船。


跟陳齊芳赴任的長隨錢某,真正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之人。一到湖北監利,就鼓動當地商鋪的商人為新任知縣賀喜。起初陳齊芳很不習慣,對來送禮的人一概回絕。錢某也不好說什麼,時間長了,陳齊芳日子過得很清苦,粗茶淡飯。錢某就發話了:「陳大人不愧讀了聖賢書,清高得很,不過我們老闆借出的銀子是一定要還的,大人要儘早還清銀兩,好讓小人交了這份差事。」


陳齊芳心裡一驚,是啊,這3000兩銀子怎麼還啊?於是咬咬牙,收吧,反正把當鋪的錢還清就不幹了,於是一次就收了20多個商人的800兩賀銀。錢某笑笑說:「大人想通了就好,不過這800兩銀子大人不能獨吞,不如拿200兩送給頂頭上司荊州知府。」陳知縣連忙點頭稱是,打發錢某去辦此事。就這樣,送禮金的人就多起來了,他雖也猶豫過,但收了這個的,就不好不收那個的。錢某又經常在旁邊敲著邊鼓:「哪個官不收禮,你這是九牛之一毛。等把當鋪的錢還了,任你怎麼著!」


銀子越收越多,陳知縣的膽子也越來越大,把孔孟之道,程朱理學拋得一乾二淨。他不僅收禮金,還在公款上打主意。徵稅銀時,他私加火耗;徵糧時,他是大鬥進,青黃不接時放糧,則是小鬥出,從中賺取差價。連上司撥下來修水利、賑災、修貞節牌坊的錢也敢截留。每逢打官司斷案,原告被告都要孝敬,否則不是拖,就是踢,只等人送銀子,送得越多的一方越有利。那些衙役、書吏等人也要再刮一層,結果弄得民怨沸騰。


這樣不到一年,當鋪的錢還清了,錢某拿著本息回京,臨行時教了他一個發財秘訣:「見銀刮銀,見糧刮糧,總之一個『刮』字。」本著這樣的原則,陳齊芳的銀窯裡越來越豐滿。


不過總有東窗事發的一天。雍正十二年(1734)盛夏,監利縣北鄉有一寡婦張李氏病死,這個張李氏自丈夫死後一直與外甥魏新業一起生活,她生前專靠放債度日,死後據說留下一萬兩銀子的財產,也不知真假,按說應由外甥繼承。但張李氏的侄兒李安樂卻不服氣,雖然在生前並沒有侍奉照料,但現在卻找上門奪佔張李氏的財產。魏新業無奈,交出了張李氏留下的銀票300兩,李安樂不信只有這麼一點,雙方爭執不下。李安樂一紙訴狀告到知縣陳齊芳那兒,並託人送了1000兩銀子。


陳齊芳收了銀子和訴狀,見告的是北鄉魏氏宗族的人,頓時來了興趣,因為魏氏一族人向來不知好歹,陳齊芳曾幾次去北鄉,均未得到什麼孝敬,這次官司也沒有送銀子。於是傳令拘押魏新業,升堂審案。一上來就先入為主,厲聲喝問魏新業為何隱匿張李氏的遺產,魏新業堅決不承認,陳齊芳喝令用刑。


站班的幾個衙役在押解魏新業時因他家人一毛不拔,懷恨在心,於是一頓狠揍,一邊打一邊還說:「看你還認不認得縣太爺!」把魏新業打得血肉模糊,然後投入牢中。當時正值盛夏,魏新業受刑不住,第二天竟死在牢裡。


鬧出了人命,這下陳齊芳慌了,將案犯死因說成暴病而亡,上報省裡。湖北按察使袁承龍當時剛剛上任,覺得案件疑點很多,親自到監利調查,發現了陳齊芳腐敗線索,立即上報湖廣總督史貽直。史貽直看了呈文,立即著湖北布政使和袁承龍會同調查,結果陳齊芳私加火耗、浮收穀米、勒索收賄的罪行統統敗露。


史貽直將陳齊芳案上報朝廷,雍正皇帝龍顏大怒。要知道雍正一上臺,抓的就是腐敗問題,連朝廷重臣也不放過,不用說一個小小的七品芝麻官,如此頂風作案,這還了得,他要殺雞儆猴。立即下令抄家,結果抄得銀子12萬兩,珠寶玉器等不計其數。雍正得知抄家結果後,發布上諭:陳齊芳身為知縣,貪婪若此,怎配為民父母?著當眾處斬,以洩民怨。


就這樣,一個以讀書報國、為民請命為己任的孔門弟子,在短短5年時間裡,就成了一個大貪官,落得身首異處的可悲下場。不過陳齊芳還是覺得有點冤,別人也貪,怎麼就沒事。其實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回顧陳齊芳貪腐案整個過程和其貪腐變質的軌跡,應該不是個例。


雍正在嚴懲的同時也應該想一想:朝廷的制度有沒有問題,怎麼對待那些清貧的官員?京城當鋪有沒有責任?長隨錢某是不是教唆犯,是否也應該受到懲罰?權錢交易的管道該不該斬斷?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責編 / 亞聞     初審 / 秦言     覆審 / 齊風

轉載請註明:「文史博覽」(wsbl1960)微信公眾號

☆  想要投稿

發文至郵箱2004wsbl@163.com

或者直接給我們微信後臺留言交流


☆  訂閱雜誌

❶通過全國各個郵局均可訂閱,郵發代號:42-185

❷直接與我刊發行部聯繫

聯繫電話:0731-84307941(蔣老師)


相關焦點

  • 清朝的「知縣」,到底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
    在許多清宮劇或者有關清朝的文藝作品中,知縣出現頻率極高。但是,對於這個官職,很多人常常是既熟悉又陌生。所以,今天我們要聊的就是清朝的「知縣」,到底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清代《皇朝經世文編》曾言:「天下之治始於縣,縣之治始乎令」。短短一句話,精確指出了清朝知縣的特點。
  • 給清朝知府算算帳
    眾所周知,清朝官場是很腐敗的。江湖古老相傳:「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當上三年知府,能貪十萬銀子。
  • 清朝大臣和妻妾老照片:身穿朝服的誥命夫人,氣質清雅的知縣!
    圖為一組拍攝於1875年的清朝大臣和妻妾老照片,半紙筆墨成歌賦,玉宇瓊樓金釵猶。千秋史記任東過,慢攏殘月朝逢秋。本組老照片選用了六張清朝時期上流社會人物留影,其中不但有身穿朝服的誥命夫人,亦是有著氣質清雅的清朝知縣。
  • 清政府究竟腐敗到什麼程度?
    而清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雖由馬背上的民族起家,經過一步步艱苦奮戰攻城略地直至入關一統天下,依舊避免不了走向腐敗。原本名聲赫赫的八旗子弟到後期竟也「不仕、不農、不工、不商、不兵、不民」,令人可惜可嘆。清代吏治又是為何會走向腐敗糜爛的亂局呢?
  • 清朝的內務府有多腐敗?看完後明白了!
    晚清時期總理衙門章京李嶽瑞在他的筆記《春冰室野乘》中記載清朝內務府腐情況,大概內容如下:一日,道光皇帝想吃碗麵片湯,命令御膳房備辦。第二天早上,內務府上奏說,做面片湯是個需要相當技術含量的活計,需要專門添置一所御膳房,由專官管理,建造的費用共計數萬兩,不僅如此,每年的經費還需要數千兩來維持。
  • 清朝的各品級官員的俸祿到底有多高,為何很多清官終身清貧?
    看完電視劇《于成龍》後,覺得清朝官員的俸祿很低?做官十八年連肉都沒給家人吃過?發小章吉仁這個二品官在任上幾年才攢下二十兩銀子?我認為這是有些誇大事實了,電視劇改編可信度不高。在歷史記載中,清朝的官員們在雍正執政之前俸祿是不高,但是他們還有各種名目的收入,這些收入遠高於俸祿。
  •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個腐敗不可怕,一家腐敗才是真正要命的
    由此可見,一個家族成員利用特權為自己人開後門,從而滋生腐敗的便利。當然,人一旦有了權力,自然就有了貪腐的念頭。那麼,古代是如何控制家族權力以減少腐敗的呢?家族腐敗官員只是家族腐敗的一種形式。常見的家族式腐敗有兩個方面:一種是家族中有人身居要職,家族其他成員依靠他侵佔國家和社會財富,形式上形成了一個貪婪的家族。另一個是這些腐敗家族不僅貪財,還想擁有權力,以權謀私。但是,為了防止這些腐敗家庭,法院甚至出臺了有針對性的制度來控制這些貪婪的家庭。
  • 三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明清時期「滅門知縣」真的存在嗎
    但是有一句話說得好,"三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地方官作為當地幾乎可以一手遮天的地位存在。 人們在其位就很難只謀其政,利慾私心無時不刻不在勾引他們犯罪,嚴重一點說,百姓的性命都被他們捏在手裡。
  • 「知縣」和「縣令」有什麼不同?僅有一字之差,兩者卻是天壤之別
    九品芝麻官中,周星馳飾演的包龍星就是一個九品的縣令,面對王爺的刁難,他善施巧計,聯合廣州將軍吳孟達一起將王爺和他的屬官一起就地正法。 不過現實裡可不敢這麼幹,在清朝,一個九品縣令敢頂撞王爺,怕是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 清朝四大奇案之淮安奇案始末
    鐵保先後派出了九名官員查賑,卻沒有一個查出名堂——很明顯都是被收買了。 最後,鐵保與江蘇巡撫汪日章選來選去,選中了李毓昌。 嘉慶皇帝親自批示,將山陽知縣王伸漢斬立決,同謀隱瞞案情的淮安知府王彀絞立決,出賣李毓昌的三個僕人凌遲處死,首犯僕人李祥押解至李毓昌墓前凌遲摘心,以祭奠李毓昌。 兩江總督鐵保、江蘇巡撫汪日章被革職流放,其他涉案的官吏和9名查賑大員都被開革問罪。
  • 賣官賣爵不是腐敗,是中國古代王權的有效治理手段
    賣官賣爵,看起來是非常腐敗的行為,官都是買來的,這樣的官,能為百姓服務麼?是有真才實學的麼? 在我們的印象中,一個王朝到了賣官的地步,那就是亡國之相——一國財政需要靠出賣官職來維持,想不亡都難。
  • 清代一樁兩夫爭一妻的奇案,知縣機智斷案,無意中促進了一樁姻緣
    然而我們古代經常會聽到一夫多妻制,可是又有誰聽到過一個妻子竟然有兩個老公?還別說,在清朝的時候還真有這麼一樁子事,一個女人有兩個老公,這兩個老公還因為這件事情對簿公堂,當時很多人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樁案子,最後是縣太爺出面,他憑藉他老練的辦案經驗解決了這個疑難雜症,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 清朝最大的貪官:滙豐銀行存100多萬兩白銀,活到民國六年
    只要一說起清朝最大的貪官,很多人都會想到是和珅,其實並不是他,還有一人比起和珅來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就是慶親王奕劻。奕劻是乾隆皇帝兒子永璘的孫子。光緒三十四年的時候,奕劻獲得世襲罔替的至上榮耀,成為清朝十二位鐵帽子親王中的一員,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奕劻的政治歷程達到了一個高峰。
  • 清朝奇案:新科進士突然自殺,棺材難以下葬,背後藏驚天冤案
    新科進士突然自殺話說公元1809年,就是清朝嘉慶十四年初夏的某一天,嘉慶皇帝像往常一樣去上朝,這一天朝會剛開始他就大吃一驚,當時監察機關負責人督查院左都御史首先發言,向他報告了一個消息,說江蘇巡撫派往淮安府山陽縣,也就是如今的淮安市淮安區負責賑災督查工作的負責人李玉昌懸梁自盡了。
  • 關於清朝「師爺」和衙門的那些事
    在電視劇中涉及到清朝的話總會出現這麼一種劇情——那就是一個縣令身邊總會有師爺,而且如果這個縣令是個反派角色的話,兩人往往都是沆瀣一氣、狼狽為奸,師爺還會經常被描述成為一個縣之中除了縣令之外的「二號人物」,人人三緘其口,談之色變。所以我就對「師爺」這個職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長大之後才發現原來真正的「師爺」其實並不是那麼回事。清朝因為大體上承襲明朝的制度,所以縣一級的主官仍然是叫縣令。
  • 四年清知縣百代學問家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可是,從公元1644年清朝開國到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的128年中,由於明末清初富順遭受空前持久的大戰亂,城郭成廢墟,田園成荒野,鹽場被破壞,人口剩二成,以致科舉考試中只有6名學生考上進士。段先生上任前的24年中,已沒有一個「皇榜題名」的富順人了。
  • 清朝的九品芝麻官是多大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九品十八級清朝的清代的官吏等級制度沿用了自漢魏六朝以來的「九品十八級」基本制度,每一品有正、從之別。而在電影《九品芝麻官》中,周星馳飾演的角色是一個代理縣令,並非是九品,而是正七品。實際上,清朝的九品芝麻官可以細分為正九品和從九品。
  • 清朝詭案—乾屍奇談
    家長裡短、大小案件都要找當地的知縣來評斷對錯。所以負責地方的知縣也被當地民眾親切的稱呼為父母官。可今天咱要講的這個案件,是清朝一件真實的案件。當時可是難壞了當時定興縣的知縣,一時間誰也理不出個頭緒,一耽擱這個案件竟放了三年之久,最後還是在巧合下才得以昭雪。
  • 每一個清朝清官的綽號後面,都有一把辛酸淚
    早在順治十八年,于成龍就走上了仕途,那一年,他被任命為廣西羅城縣知縣,雖然在任上幹得很出色,但是直到康熙六年,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後來,于成龍遷任湖廣黃州府同知和知府,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等職,康熙二十年(1681年)升任江南江西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