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侃大事件·靖難之役(上)

2020-12-28 看個史

話說朱元璋完成從乞丐到皇帝的逆襲,大概用了十五年左右的時間,稱帝時剛四十歲,然後又超長待機三十年,這個時間太長了,長到他欽定的太子朱標都沒活過他,在當了足足二十五年太子後就提前謝幕了。

原本朱標的太子地位是十分穩固的,穩固到什麼程度呢,哪天朱標要是造反了,朱元璋估計也就是批評兩句,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這也使得朱元璋的幾十個兒子一點小心思都沒有。

然而朱標一死,事情就有意思了,朱元璋面臨繼承人的選位問題,其中朱標長子朱允炆和第四子燕王朱棣的希望最大,朱允炆是祖宗規矩欽定的皇長孫,理應繼位,朱棣則是因為英勇睿智,很像朱元璋。

朱元璋猶豫了很久,最後還是為了國本穩定,選擇了朱允炆,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繼位,年號建文,史稱建文帝。

小朱剛上位,滿眼望去,那些個明朝王爺們都是自己的叔叔,手裡還有錢有兵,心裡肯定抖三抖。而王爺們見老爹把孫子抬上皇位,自然心裡也牢騷不斷,雙方都互相嫌棄著。

朱允炆畢竟手裡握著大棒,決定先動手進行削藩。大臣齊泰認為做題應當先攻克最難得,剩下的收拾起來就比較簡單了,建議先搞燕王,黃子澄則認為燕王沒犯錯誤,實力還強,不好搞,柿子得撿軟的捏,先收拾其他有錯誤的王爺。

小朱聽從了黃子澄的意見,相繼雷霆出手,找藉口搞掉了周王(燕王的同母弟)、齊王、湘王、代王以及岷王五個王爺,其中湘王直接舉家自焚。

北京的燕王朱棣見狀心裡自然有譜了,明白遲早得輪到自己,於是開始準備造反的相關工作。

他先是裝病,聲稱需要兒子們照顧,建文帝將信將疑,最後竟然將燕王三個在南京扣著的兒子放回了北平,這真是智熄操作。

而後燕王的舉動就被府中叛徒瞧在眼裡,隨即告訴建文帝,「你四叔是裝病,他準備搞你呢。」

朱棣於是一不做二不休,殺掉皇帝派來監視他的人,正式以「清君側,靖國難」之名起兵硬剛朱允炆。

朱棣以雷霆行動迅速控制了北平周圍,然而和能動用全國資源的建文帝相比,依舊不夠看。

朱允炆先廢除朱棣的祖籍,然後開始著手發兵進攻北平。然而由於朱元璋生前大殺功臣,導致現在朱允炆沒啥人可用,只好啟用老的掉牙的耿炳文帶兵平叛。

耿炳文和燕軍一番交戰,結果不敵,率殘部在真定據守。

朱允炆於是換李景隆上位,這一手後來證明堪比廉頗換趙括,屬智熄操作之一。

這李景隆就是個官二代,壓根不懂軍事,一番操作下來,生生把幾十萬大軍給弄沒了,也是人才。

大臣們都請求宰了李景隆,建文帝心軟,沒有聽,只是撤掉了李景隆,換上去盛庸.

此時,即使損失如此慘重,建文帝手裡的牌依舊要比朱棣多。

盛庸掌軍後,雙方在東昌(現聊城),硬剛了一波,此戰十分兇險,期間朱棣多次身陷險境,多虧好侄子建文帝「勿使朕有殺叔之名」的親切關懷下,將士都打得畏首畏尾,朱棣因此得以逃出升天。

朱允炆終於取得了對燕作戰的第一次勝利,激動的告太廟,「爺爺,看到沒,允炆還是很強滴,你放心,我不會對四叔怎麼樣的,就請他到南京玩玩。」

畢竟,朱允炆會以怎樣的大禮請朱棣到南京玩玩,且看下期。

好了,各位朋友們,我們下期大事件再見。

相關焦點

  • 笑侃大事件·靖難之役(下)
    上期說道,朱棣起兵反對朱允炆的統治,前期屢戰屢勝的朱棣在東昌之戰中栽了個跟頭,隨後撤軍整頓。而後朱棣利用禁殺之令,反覆蹂躪南軍,取得一波又一波的勝利,然而朱棣人太少了,打下的地盤根本守不住,打了三年多,翻來覆去手裡就北平及周圍那塊地盤,這樣搞下去,吃棗藥丸。1401年末,朱棣決定直搗黃龍,反正南軍這麼菜,直接殺到南京就完事了。
  • 「靖難之役」的罪魁禍首!朱允炆非嫡長孫,朱元璋真的立錯了!
    關於建文帝朱允炆最著名的事件莫過於「靖難之役」,被自己的親叔叔朱棣奪了皇位,自己卻落得一個下落不明的結局,時至至今依然是個未解之謎。說起「靖難之役」爆發的根本原因就是建文帝削藩操之過急,燕王朱棣被逼無奈之下舉兵造反。而朱元璋留下的「歷史遺留問題」以及建文帝朱允炆自身的諸多低級錯誤,造成了歷史上難得一見被篡位成功的案例。
  • 靖難之役,朱允炆的兄弟姐妹和子女,都是什麼樣的結局?
    建文帝朱允炆由於在執政期間,急於削藩,最終導致建文帝朱允炆與四叔燕王朱棣徹底反目,導致後來出現靖難之役,而靖難之役最終以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而告終。那麼在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的兄弟姐妹和子女的結局如何呢?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說說朱允炆是怎麼坐上皇位的,在後來又怎麼失去皇位的?朱允炆是明朝皇帝中,最為特殊的皇帝,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 靖難之役:朱棣因何奪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
    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楓先後去世,朱四子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  而燕王朱棣與周王朱橚及齊、代諸王均擁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  朱允炆即位後,即與與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等密議削藩。在削藩順序上,先找有問題的親王下手,先後廢除了五位親王。
  • 靖難之役和檀淵之盟
    宋朝的時候,遼國大兵南下,宋真宗御駕親徵,宋軍士氣大振,射死遼軍大將,然後雙方議和,籤訂檀淵之盟,兩國國君約為兄弟,實現了一百多年的和平。能戰方能和,假如宋朝沒有力量抵抗遼國的攻勢,或者壓根不抵抗,和平是不能實現的。終於扯到正題,NBA辱華事件,其時沸沸揚揚,於今不足一年時間,未見NBA方面的任何道歉,但見中央電視臺放棄抵制,準備復播。
  • 姚廣孝製造了靖難之役,卻兩次勸朱棣,借徵兆之說安撫他的決心
    他就是靖難之役的發端者。一個偏好殺戮的和尚,完全違背了出家人慈悲為懷的教義,這樣的一個傳奇人物,在歷史上究竟做過什麼事,對歷史又有什麼影響呢?那時靖南之役剛剛爆發,朝延四處抓捕朱棣,姚廣孝前期率軍攻打北平的時候,帶著人守衛城池,然後與朱棣援軍內外配合,因此避開了第一波進攻。
  • 靖難之役後,在朱棣一脈統治下,建文帝兄弟姐妹及子女下場如何?
    靖難之役是明代影響極為深遠的一次內亂,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起兵,揮師南下。四年後,攻陷明朝國都南京,建文帝在宮中舉火自焚。在這之後,朱棣為了消除前朝影響,開始大肆殺戮前朝功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鐵鉉等人,都被朱棣滅族。最慘的是方孝孺,光是因受他牽連被殺和充軍的就將近2000人。
  • 靖難之役後,除了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是如何處理朱標其他後人的
    ◆文:剛子聊歷史◆原創作品,洗稿、抄襲必究明初的方孝孺是歷史上唯一被誅滅十族的人。其實明眼人都知道,靖難成功後,朱棣必然是要自己坐上皇位的,但他也沒有像唐太宗那樣:直接誅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兒子。那麼朱棣是如何對待太子朱標的其他後人呢?小編帶大家一起來回顧下這段歷史。據明史記載,太子朱標一生娶了兩個妃子,一個是太常寺卿呂本的女兒,另一個則是明朝開國元勳常遇春的女兒。
  • 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然而事實其實並非如此,靖難之役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是建文帝朱允炆在文官的攛掇之下自己作死的緣故而非朱棣蓄謀已久的造反行為,朱元璋更不可能提前就知道朱棣想要造反,從而為了避免其造反傳位給他了。  如果朱元璋時期,朱元璋要是真發現朱棣有不軌的行為,先不說朱元璋會不會殺朱棣,朱元璋就算不殺,只要把朱棣的封地換一下,換一個南方偏僻之地,讓其遠離北方邊境難以調動精銳邊軍,朱棣的造反就幾乎可以被遏制,就好比後來朱棣對寧王那樣,朱元璋什麼都沒有做,正是說明朱元璋並沒有發現朱棣有任何造反的跡象。
  • 日本的靖難之役,也是叔叔逼死親侄繼天皇位,是謀反還有有功?
    大家知道明有靖難,是叔反侄,奪權的叔叔朱棣開創了一番盛世。無獨有偶,日本古代也上演了一出靖難之役——壬申之亂,叔叔大海人逼死了侄子大友帝,大海人登基稱天皇,大友帝的地位得不到承認,成了僭越的偽帝,直到明治維新,明治天皇才追封大友帝為弘文天皇。拋開叔侄爭權不管,天武的即位開創了日本的一番盛世,促進了日本封建化和大化改新的升華。這樣來看,日本靖難之役的積極意義可謂遠大。
  • 姚廣孝為何鼓動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對比劉伯溫後會發現,另有隱情
    雖沒有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那般名氣大,卻也素有一代妖僧之說,起碼能知道自己的「前生」,且還為前生還過債。 二則姚廣孝,除了有一代妖僧之稱外,還號稱當時的黑衣宰相——白天穿著朝服上班,晚上穿上僧衣當和尚,地位太高。 果然,當曹三尹得知真相後,頓時嚇瘋,連忙跑來請罪。可姚廣孝卻張口來了一首詩:出使南來坐畫船,袈裟猶帶御爐煙。無端撞著曹公相,二十皮鞭了宿緣。
  • 靖難之役後,他力勸朱棣登基,為何最終落得悲劇收場
    靖難之役從建文元年,一直打到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實在熬不住了,只能屢次派人去找朱棣議和。這次他派去的,是曹國公李景隆、都督同知王佐和兵部尚書茹瑺。 茹瑺於洪武年間入仕,曾任通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後改兵部尚書。建文帝即位後,茹瑺和黃子澄不和,可建文帝十分信任黃子澄。
  • 靖難之役後,建文皇帝下落何處?福建寧德:我們有兩個證據
    多數學者認為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並未被燒死,而是出亡了。去了何處?福建寧德方面曾提出了兩個證據,認為建文帝去了寧德。這兩個證據如下:靖難之役這件袈裟三個特別之處:其一,袈裟上繡滿了金龍。細數金龍條數,多達九十多條。要知道龍在古代封建社會是皇帝象徵,一般人是不能使用的。
  • 他在靖難之役立下赫赫戰功,卻被自己的侄子活活烤死,這是為啥?
    爺爺不喜歡沒事,親爹喜歡就可以了,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朱高煦隨軍出徵。在靖難之役,朱高煦表現地異常兇猛,在建文四年,朱棣被包圍,朱高煦及時趕到,朱棣大喜,跟朱高煦說了一句說:「努力罷!世子常常生病。」朱高煦大喜,感覺自己有機會當皇帝了。在朱棣建國以後,他的確想立朱高煦為太子,奈何朱高熾為人十分和善,大臣們都擁立。
  • 靖難之役,五個方面綜合分析朱棣對比朱允文的優勢
    靖難之役是改變了明朝歷史走向的大事件,發生在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允文這對叔侄之間。
  • 靖難之役,徐達的長子徐輝祖率兵反抗朱棣,他是怎麼死的?
    靖難之役時,朱棣的燕軍一路進攻,勢力迅猛。建文三年(1401年)四月,建文帝朱允炆擔心南軍主帥李景隆輕敵,為了以防不測,下令讓徐輝祖率三萬大軍馳援李景隆。同月,南軍在白溝河之戰中慘敗,損失十數萬,李景隆等潰敗,一直逃到德州,關鍵時刻,徐輝祖率軍斷後,掩護李景隆等撤回,全師而還。
  •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從侄子手中奪得皇位 為啥沒能徵服內弟徐輝祖
    他在朱元璋去世後發動「靖難之役」中,硬要從侄子朱允炆手中奪得皇位。事件中,他的大內弟徐輝祖,卻沒站在姐姐姐夫一邊。這位將門虎子死忠建文帝朱允炆,在戰場上曾屢次打敗姐夫朱棣,一度成為朱棣奪取皇權最棘手的對手。徐達有四子四女。四個兒子,皆由太祖朱元璋賜名,女兒中有三個嫁給了朱家皇子。
  •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朱允炆去向成謎,他到底去了哪裡?
    朱棣以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役」,攻破南京城後命令軍隊不得隨便進入皇宮,而是把軍隊駐紮在皇宮外。那他為什麼不讓軍隊進入皇宮呢?其實,意圖很明顯,他有好多重要的事要做。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初明面上的目的不是奔著皇位去的,而是以誅殺所謂的奸臣為名,發動的政變。
  •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後代,究竟有沒有血脈留下呢?
    ▲明興宗、懿文太子朱標被囚禁半生的建庶人明初的「靖難之役」,時為燕王的明成祖朱棣以藩王身份發動叛亂,奪取了侄兒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建文四年,燕軍兵臨南京城下,朱允炆的另外一位親叔叔谷王朱橞和他表大爺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一起打開了金川門,把燕軍放進了南京城!
  • 即位四年的皇長孫朱允炆,靖難之役落敗究竟是為何?
    要說靖難之役這場叔侄間的皇權爭奪戰,首先要從朱元璋開始。為使後人能在朱元璋稱帝後穩坐江山,二十年來,一直在清除一切可能威脅朱家帝位的潛在因素。曾經與他一起在沙地血戰打下江山的武將謀臣不僅自己難保,親族們也紛紛被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