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中碧玉 飯中佳品 廣州增城「絲苗米」何以成為中國米中之王?

2020-11-20 原產地Vlog

很多人覺得米不就是我們每天都要食用的大米嗎?有什麼優劣之稱呢?味道口感和營養不就差不多的嗎,那就大錯特錯了,做為我們每天食用的主食,大米的營養尤為關鍵,在嶺南地區的增城絲苗米尤為出名,被譽為「中國米中之王」

增城自古以來種植水稻和荔枝著名,增城增江和東江貫穿而過,北回歸線橫穿而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水質達標率100%,耕作層土壤pH值6.5-7.0,含多種稻類生長所需微量礦物質,安全生長期263天,無霜期355-360天。增城北部,有800平方公裡的都市農業與生態旅遊圈,與中部都市生活圈、南部先進位造業產業圈形成功能分區,給農作物生長帶來了良好的原生態自然環境。也是嶺南地區大糧倉。

增城種植絲苗米已經有400多年前歷史,有一個傳說故事兩位仙人(可能是道士) 雲遊至白水礤上空,頓時一股紫氣升起,仙人見到這裡山清水秀,覺得祥雲紫氣下面必是一塊風水寶地,於是駕住雲頭,落腳白水礤,建立寺院,在這些梯田裡播種稻穀。這種水稻穀殼金黃色,米粒細長苗條,晶瑩潔白,米泛絲光,煮飯爽滑可口。當地農民引種絲苗米擴種。

而真正有歷史記載的是清朝庚辰年(1820)版的《增城縣誌》對絲苗米已有記載:「案近來,早熟有棟赤,有上造絲苗,有白谷仔頗佳,晚熟有泉水佔,絲苗最佳。」

絲苗米的由來:原來這種稻穀是沒有名稱的,當地人就根據稻穀細長苗條、米泛絲光,稱之為「絲苗米」。

增城絲苗米禾苗莖葉幼細,抗旱力較強,稈較高,尤其適宜種植於山區沙質淺腳田或有山泉灌溉的梯田;穀殼金黃色,有的品種為黃褐色,谷身較修長,穀粒末端呈關刀尾狀,米粒晶瑩,泛絲光,無腹白,米行細長苗條,油分及蛋白質含量豐富;米粒爽脆、潤滑、鬆軟,飯味芳香而特別可口,正宗增城絲苗米飯,加入上湯水攪動後,飯糰散開,湯仍然清澈見底不混濁。由於米粒潔白晶瑩,油質豐富,成飯香氣濃鬱、柔軟、可口而馳名嶺南,飲譽海內外。

增城絲苗米從採摘到上市需要經過十二大工序:

→原料產地:採用增城原產的優質絲苗米。

→穀子精選:由專人驗收穀子進倉,確保穀子的品質符合要求。

→除雜:利用磁力,清除混入谷中的鐵粉及鐵釘。

→去石:去石機清除石塊等雜質,確保稻穀不含任何雜質成分。

→去殼:利用先進機器,把谷去殼,使米不碎裂。

→糙精精選:進行米質檢驗,確保米粒的質量。

→碾白:粗米與穀殼分離後,經精選,即進入二道碾白。

→白米精選:進一步精選白米,確保米粒符合要求。

→雷射色選:用色選機剔除黴變米及其他雜質。

→精米拋光:用拋光機增加大米的白度。

→精米檢驗:對每包米的品質及重量作最後檢查,確保絲毫無差。

→包裝:在包裝食米時,將袋內空氣去除,使之長期新鮮,確保品質歷久不變。

如今,「掛綠牌」「泰稷牌」絲苗米為廣東省和廣州市著名商標,「掛綠牌」「泰稷牌」「新穗牌」絲苗米為廣東省名牌產品。作為南方「秈米」代表,增城絲苗米的品牌價值高達51.5億元。

相關焦點

  • 29位粵菜廚王爭霸,現場堪比神仙打架
    The Competition of Master Chefs 廣州的天氣無常,清晨下起了小雨,卻不能阻擋來參加大灣區廚王大賽的大廚們的激情。 6月26日這天,我受邀來到增城華商會議中心觀摩比賽。📌插播一個科普:增城杯首屆粵菜師傅大灣區廚王大賽,是增城區委區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市委關於「粵菜師傅」工程,積極響應2019廣州亞洲美食節的重要舉措。
  • 廣東大廚教你,如何用絲苗米做出正宗煲仔飯,家人都愛吃
    煲仔飯也稱瓦煲飯,瓦煲除了指一種盛器,還指一種烹飪方法,就是把淘好的米放入煲中,量好水量,加蓋,把米飯煲至七成熟時加入配料,再轉用慢火煲熟。用瓦做成的「煲」,在火候控制方面比較靈活,煲出來的飯也較為香口。好吃的煲仔飯有兩個不容忽視的特徵,一是跟煲上桌的調味汁,另一處是晶瑩剔透的絲苗米被光滑的煲底燒出的一層金黃的鍋巴。
  • 廣州各區喜慶農民豐收節
    在開幕式現場,同步舉行廣州蔬菜新品種展示會啟動和籤約儀式,現場還有南沙特色民俗表演等活動,讓農民成為節日的主角,農民的節日農民樂。 南沙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南沙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區位優勢得天獨厚,農業發展空間廣闊。近年來,南沙區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大力推動產業振興,農業總產值保持在廣州市前兩名,農業經濟發展穩中向好。
  • 首次線上線下同步舉辦,廣州增城菜心美食節來了
    打造菜心品牌,三產融合推動鄉村振興 增城遲菜心是遠近馳名的優質蔬菜品種,素有「菜心之王」「菜品之冠」的美譽。 菜心美食節期間,小樓鎮在何仙姑廣場設置了93個美食攤位,為廣大市民遊客提供增城本地特色的遲菜心、絲苗米、腊味、荔枝幹、蓋仔粉等美食以及欖角、艾餈、蝦堆等鄉村特色小吃,讓群眾共享「舌尖上的美味」。
  • --2020廣州增城菜心美食節開幕 線上線下聯動打造菜心美食節
    現場設置93個美食攤位增城遲菜心是遠近馳名的優質蔬菜品種,素有「菜心之王」、「菜品之冠」的美譽。菜心美食節期間,小樓鎮在何仙姑廣場設置了93個美食攤位,為廣大市民遊客提供增城本地特色的遲菜心、絲苗米、腊味、荔枝幹、蓋仔粉等美食以及欖角、艾餈、蝦堆等鄉村特色小吃,讓群眾共享「舌尖上的美味」。作為當季「餐桌主角」,鹽水遲菜心、遲菜心餃、菜心腊味飯、遲菜心粥等各式做法的遲菜心美食琳琅滿目。「前段時間天氣降溫,這段時間增城遲菜心更為清甜爽脆,品質上佳,更受遊客青睞。」
  • 蓋得排行:25款絲苗米對比測評,純血統美香佔2號米氣十足
    本次篩選25款絲苗米對比測評,米気採用100%原種米,其種子均由廣東省農科院提供,每一粒都是純血統的美香佔2號,煮出的米飯清香,口感軟硬適中,在選品中脫穎而出。粒粒分明:絲苗米外形纖長,某些選品米粒容易斷裂,影響觀感,更使口感變得粘糯。米気煮熟後仍保持完整形態,米粒顆顆分明,口感乾爽有嚼勁。
  • 走進增城派潭鎮,體驗豐收季親子採摘的快樂
    番石榴中含有充足的膳食纖維,能夠預防便秘,最適合減肥的人士。  除了密石紅柿之外,這裡的絲苗米也非常有名,增城絲苗米素有「中國米中之王」的稱號。絲苗米米粒潔白晶瑩,優質豐富,煮成的米飯香氣濃鬱、柔軟,就算是不愛吃飯的孩子,也會喜歡上。
  • 廣州適合自駕遊的地方,你都去過嗎?當地美食推薦嘗一嘗!
    廣州自駕線路:華南快速-京珠高速-街北高速(街口出口)-105國道往溫泉方向走45KM,彩虹大橋前300米轉右,進入X938(紅色路標)-沿指示牌到溪頭村三、增城白水寨:以中國大陸落差最大瀑布聞名的廣州白水寨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增城市派潭鎮,被譽為
  • 用K米APP 做K歌之王
    陳奕迅的K歌之王我想大家都很熟悉,其中一句「讓我成為了無情的k歌之王,麥克風都讓我徵服。」顯示出了陳奕迅的霸氣性格。
  • 白鵝潭再造300米地標,廣州還有10個綜合體要來…
    (新隆沙地塊現狀)按照計劃,該地塊將打造成為涵蓋超甲級寫字樓、時尚商業街、高端精品酒店於一體的超級城市綜合體;還將建設一組300米的地標式建築群,同時規劃造型獨特的觀景大平臺。廣州還有這些綜合體南沙、番禺、黃埔、增城……誠如第一太平戴維斯在其報告中提出廣州的商業版圖正在逐步外延,這證明廣州各區正在努力均衡地發展。
  • 《大鴻米店》(中)
    漢子添飯的時候大小姐不樂意了,拿筷子頓桌子。這時候大小姐開始往鬼畜化了,變身葛郎臺……可是大小姐,你顏值和氣場是這樣的!你在穿越劇裡應該是讓小丫頭片子們跪一地給你磕頭的大BOSS!非得計較的話也該是計較林妹妹的家私由老太太體己出了的那種檔次的事!你跟長工計較一碗飯!真……你連自己花容月貌都不計較了把自己倒飭成斯琴高娃的樣子,你去計較一碗飯!
  • 中法美中型迫擊炮射程公開:美國3600米,法國4600米,中國多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人們不僅僅看到塹壕戰的慘烈,也看到了迫擊炮的威力。而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期間,迫擊炮經過不斷地發展和改良,射速、結構和威力上都大大提升,並且已經成了步兵的基本配置。直到今天,在世界範圍內的局部衝突中還是能看到迫擊炮的身影。縱觀人類武器發展史,武器裝備淘汰了一批又一批,更新速度更是只快不慢,為什麼迫擊炮這樣古老的裝備依舊能在活躍在現代戰爭中?
  • 增城菜心美食節首次實現線上線下同步舉辦
    現場設置93個美食攤位 增城遲菜心是遠近馳名的優質蔬菜品種,素有「菜心之王」、「菜品之冠」的美譽。 菜心美食節期間,小樓鎮在何仙姑廣場設置了93個美食攤位,為廣大市民遊客提供增城本地特色的遲菜心、絲苗米、腊味、荔枝幹、蓋仔粉等美食以及欖角、艾餈、蝦堆等鄉村特色小吃,讓群眾共享「舌尖上的美味」。
  • 米中貴族,國米經典,全網最好吃的大米上架了!
    多年來,蟬聯中國糧食產量、輸出量第一的省份始終都是東北黑龍江。「東北熟,天朝足」完全不誇張。在糧食安全日益重要的今天,擁有東北是中國的一大幸事。而東北大米更是這份幸運中的「口味擔當」,東北人的驕傲。歷史上,《新唐書·渤海傳》記有「盧城之稻」(盧城今在吉林省境內):其米重如沙、亮如玉、湯如乳、溢濃香,粒長色白,俗名「本地鮮」。
  • 少年評論員-江曄|21號線開通,廣州發展進入快車道
    廣州作為一個發達的城市,出行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倍受熱議的話題。走在路上或者車裡總能在手機上或者廣播電臺中聽到「某某路段發生交通意外,道路堵塞,請繞道而行。」很多人因為塞車而叫苦連天,之前的努力付諸東流。但令人高興的是,現在廣州的交通日漸發達。  萬眾期待的21號線於12月20號正式開通營運!
  • 四大名著中的米與面之戰
    日本學者筱田統提出過一個曾讓中國農業史家和考古學者頗為憤慨的觀點:小麥是西漢張騫鑿空之後,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國來的。先秦文獻裡提到的麥,都是大麥之類。但會犯這個錯誤,也不是一點理由沒有,因為中國北方種植小麥開始普及,確實是秦漢以後的事情。相比粟、黍、稷、粱、大麥這些更傳統的作物,小麥的優勢在於產量和營養,但是要大面積種植和成為一種受歡迎的食物,要克服的技術門檻也高得多。第一,小麥的種植需要大量的水,在北方半乾旱的條件下,靠天吃飯不行,需要有強大的灌溉系統支撐。
  • 胭脂稻——米中新貴
    不少名人貴族為它提筆賦之,更甚有皇帝親自培育的傳奇故事。❈ 出身皇室,身世顯赫一千多年前的遼代,古佔城紅稻傳入中國。康熙年間,經過康熙帝親手參與選育,這個早熟的品種逐漸穩定了下來,被正式命名為「康熙胭脂稻」。康熙帝曾為其賦詩「七月紫芒五裡香,近園遺種祝禎祥。」成為滿清王朝的御膳用米。
  • 煮粥的時候是水開了放米,還是冷水中放米,怎麼做好喝?
    一、熬稀飯是水開了放米,還是冷水中放米?熬稀飯想要簡單的話,只有水和米就足夠了,但就是這兩樣東西,也有喜歡較真琢磨的朋友想要問個究竟。其實「熬稀飯是水開了放米,還是冷水中放米」這個問題很簡單,還是水開了之後再放米會更好一些,這麼做主要有以下兩個好處:1、不易粘底、比較省事熬稀飯雖然簡單,但也容易出錯,其中比較常見的情況就粘底、焦糊,導致好好的一鍋粥帶有明顯的糊味。
  • 米中窺情—愛情消散的過程
    文/皓月蔓假期七天,回到宿舍,打算好好煮一餐飯!我平時煮飯都會放大米,偶爾也會放燕麥米,當放了一把大米後,我再打算放燕麥米的時候,有點驚呆了,燕麥米竟然已經被黑色的小蟲子蛀蝕得一團糟!看著被蟲子蛀蝕得七零八落的燕麥米,罐子裡很多粉末,已經不能吃了!
  • 陸建新:從160米到600米 以勞模工匠精神刷新中國建築高度
    新華網廣州12月18日電(李慶招)從國貿大廈的160米,到地王大廈的383.95米,再到京基100的441.8米和平安金融中心的600米……一幢幢聳立的高樓,是現代科技的成果,亦是城市發展的象徵。這些巍峨高樓,從籌劃、搭建、直到完工,傾注了無數勞動者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