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藝術有獨步天下之美,唐代書法家孫過庭形象地稱為「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而對這一藝術創作有最直接、最重要影響的當屬行書法的工具:毛筆。在安溪藍田,毛筆製作已有400多年的傳承歷史。海峽衛視26日21:50《福建文化記憶·絲路百工》第三季將播出藍田毛筆,您將看到製作毛筆就是一門藝術。
1
毛筆的選拔標準
「筆」一字,表示手持末端撮獸毛的竹管在寫字,毛筆的形象一眼會意。據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毛筆見於新石器時期,然材質原因,書寫作品自是沒能像質地堅硬的甲骨文一般保留下來。從創製之日起,以竹(或其它木質材質為杆)、以獸毛為筆端的基本形態沒有變,但各朝代均有做調整和改良,書法家們也有自己的擇筆標準。
以柳公權為例,他要求「所要優柔,出鋒須長,擇毫須細,取管不在大,副切須齊」,也就是出鋒長、筆頭長、筆毛細、筆管細。持著他所喜歡的筆,他所表達的《玄秘塔碑》用筆挺勁、瘦硬而舒展。而顏真卿的作品,如《祭侄文稿》渴筆、枯筆較多,據後人分析,這與短而禿的硬毫筆很有關係。
顏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經過歷代演變、改進,毛筆的評價標準聚焦到:尖、圓、齊、健四字上。所謂「尖」,即筆頭尖尖,不可含有雜毛;「齊」是指筆尖毛(毫)要整齊;「圓」是指筆尖沾水後呈圓形;「健」是指要有彈性,筆頭下去鋪得開,收得攏。藍田張氏是制筆世家,所出的毛筆,被贊為「提而不散、浦而不軟、筆鋒尖銳、剛柔兼備」,得到泉州書畫界的普遍認可,如今張才枝已是第十三代傳人了。
2
細心侍弄的筆豪
相較于堅挺的竹管,散亂的獸毛如何約束成型是製作毛筆時最花費心思和力氣的事。
首先,在選擇豪料上就有講究:兔毛、馬毛、豬鬃、羊毛、黃鼠狼尾等是常用毛料,但並非一年四季的毛都可以用,要選取冬至以後到立春之前的毛;剛生出來幾個月的動物毛不能用,得養了一兩年、兩三年之後的動物,毛的彈性才能達到要求。
但這還不是最終要求。唐代詩人白居易《紫毫筆》一詩中提到「宣城之人採為筆,千萬毛中揀一毫」,寫的是制毫的辛苦。
選好的豪料要在石灰水中反覆清洗,並浸泡,而後進入最關鍵、最耗耐心的水作工階段。所謂水作工,就是水盆工序:因為由於豪料有扁圓、曲直、長短、粗細等區別,要在水盆中將已脫脂的毫料,用骨梳反覆梳洗,進一步整理分類。
留下好毛,去除雜毛,這慢條斯理的輕柔一梳就要梳上千把次,才能整理好一撮順順滑滑的豪。看著被梳理著豪料在水中慢慢舒展、飄揚,恍若有種美人梳妝的柔美情態,也可見手藝人的用心了。
張才枝教授小孫子齊毛
豪梳理好後還要做齊毛,這樣毛鋒就能達到一致長度,毛片也更加齊整。而將齊好的毛鋒捲成「筍尖」的過程,看著圓熟自若、一氣呵成,也是賞心悅目。
現在毛筆按照軟硬度,分為硬豪筆、軟豪筆以及兼毫筆三類,不同類型工藝處理上也會有所不同。如兼豪筆要將軟硬兩類毛兼和在一起,就會有「蓋毛」這一道工序。經過蓋毛之後,不同毛料不分你我充分融合在了一起,達到書寫不軟不硬的要求。
除了侍弄筆豪以外,一枝毛筆製作的繁難之處還有很多——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海峽衛視26日21:50《福建文化記憶·絲路百工》第三季。在介紹完藍田毛筆後,還有被宋徽宗贊為「表裡昭澈,如玉之在璞」的漳墩小白茶製作技藝送上,在寒冷的冬日為大家帶來清新茶香。
《福建文化記憶·絲路百工》第三季
在國家文旅部立項、在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的指導下,福建省圖書館、海峽衛視聯合出品的大型民間工藝紀錄片《福建文化記憶·絲路百工》第三季於2020年12月12日起每周六21:50在海峽衛視兩集連播。
節目延續前兩季的主旨,展現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工藝,提煉傳統工藝中最核心且不為人知的「獨門絕技」,洞見民間社群所承載的集體記憶和社會生活格調,追溯絲綢之路上的前世今生,致敬尋常百姓家的匠心精神。
END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