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36道工序成就的波羅雞已瀕臨失傳,90歲高齡老人苦苦堅守!

2021-02-19 黃埔觀察


第二十二屆廣州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臨近,黃埔區廟頭社區的陸敬和婆婆正忙著趕製波羅雞。據悉,由於製作過程繁瑣,波羅雞製作這門手藝已瀕臨失傳,89歲的陸婆婆堅持這門手藝已有76年,是年紀最大、手藝最精湛的手工藝人。


36道工序成就一隻波羅雞


■89歲高齡的陸婆婆在家裡製作波羅雞。新快報記者 李小萌|攝

波羅雞是波羅誕的特色工藝品,是吉祥如意的象徵。一到波羅誕,波羅廟附近攤位上,頗有「波羅一雞鳴天下」的氣勢。


陸婆婆說,波羅雞的雞芯模要用3~5公斤的泥土製成,然後再一針一線縫上雞腳、黏上真雞毛,還要一筆一筆上色,「做一隻波羅雞足足需要36道工序。」而且,每層還要刷膠、晾乾。婆婆的女兒說,波羅雞的製作非常費時費力,年輕人都不太願意幹。陸婆婆至今仍守著這門手藝,多的時候一年要做上千隻。

陸阿婆的女兒冰姨介紹,媽媽的年紀雖然越來越大,但脾氣依然那麼倔,做起波羅雞來幾乎不讓旁人幫手。「製作波羅雞時屋子裡滿是雞毛,媽媽一邊做一邊咳嗽,有時真心疼她!即使我有時看不過眼要幫她,她也只是讓我黏黏雞毛、塗塗漿糊,最核心的部分她都要自己完成才心安。」


「做波羅雞滿地雞毛,搞到家裡汙濁邋遢,賺不到錢,廟頭村已經沒幾個人肯做嘍。」陸阿婆說。


波羅雞不是「菠蘿炒雞」


提起波羅誕廟會,你第一時間想到什麼呢?不少遊客都異口同聲地答出波羅雞、波羅粽、風車這些波羅誕標誌性物品。但是不少遊客對于波羅誕廟會還是一知半解,「我一開始還以為波羅誕和菠蘿有關係,結果來到這裡才發現自己完全理解錯了。」一位20多歲的男士表示。


第一次前來參觀的陳先生稱:「我以為波羅雞是『菠蘿炒雞』,特意去附近的大排檔詢問是不是這裡的特色菜。」問完才恍然大悟:原來波羅雞是一件工藝品。

菠蘿炒雞

逛廟會,記得嘗嘗波羅粽



■一名傳統手藝傳承者正在製作波羅粽。「波羅」非「菠蘿」,如何翻譯粵菜講究頗多。


作為波羅誕的傳統食品,波羅粽味道香濃而不油膩,在珠三角地區小有名氣。


距離波羅誕還有幾天,廟頭村很多人家已忙著包粽子、煮粽子。張姐說,她們六七戶人家聚在一起,買了100多斤綠豆和糯米,一天要包上過千隻粽子,打算波羅誕時送給親朋好友。她告訴記者,與端午粽不同,波羅粽是用芭蕉葉包的,不是竹葉,波羅粽包得實,煮熟後可切片吃。

知多D

南海神廟代表了廣州在海絲早期的地位

3月16日,黃埔區委宣傳部、黃埔區文廣新局、廣東海洋史研究中心、廣州大學廣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在廣州航海學院舉辦「黃埔與海上絲綢之路傳承」學術座談會,匯聚了歷史、文化、地理、文博、民俗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從海洋史、海上絲綢之路、海洋管理等方面,以不同的角度和視野詮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燦爛歷史。


座談會上,廣州大學歷史學主任、廣州十三行研究中心主任冷東指出,黃埔南海神廟代表了廣州在早期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地位和影響,到了廣州十三行繁盛時期,則把傳統的海上絲綢之路推向了頂峰,促進了中外的經貿繁榮、加強了世界的文化交流、譜寫了和平友好的篇章、奠定了廣州城市發展的歷史。

綜合|新快報、信息時報等

相關焦點

  • 臨武「龍鬚草蓆」,一種瀕臨失傳的...
    一米長以上的龍鬚草才適合編織,採摘下的龍鬚草要馬上進行加工,通過「三煮三曬」「兩浸兩露」等工序,直至綠草變成黃色或白色,再一根根挑選草料,將帶有麻點或脆硬的草剔除。龍鬚草蓆的生產工藝十分講究,分為採草、煮草、等十幾道工序。經過浸泡晾曬,得到這種穀黃色龍鬚草後,還需用木錘在石頭上錘打,直至平整光滑才能編織草蓆。
  • 賓陽守望手工毛筆的匠人:堅持54年 如今手藝瀕臨失傳
    羅儒供已製作毛筆54年。製作毛筆需要細心,全部工序需要120多道。「我們村以前有個人挑擔子可以挑200多斤,但是他來製作毛筆,很容易就滿頭大汗,做不好。」在羅儒供看來,製作毛筆要有耐心和悟性。多年的制筆經驗,讓羅儒供學會了全套的製作毛筆工藝。1952年出生的羅儒供,製作毛筆至今已經有50多年了,精通祖傳的全部制筆工藝。
  • 36年如一日,四代人不換初心,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將這本老菜譜裡失傳已久的老菜還原了出來…
    用半個世紀的時間,四代人精益求精,不換初心地堅守造就了一家老店。這所有的故事都源於一本珍藏已久家傳的清真老菜譜...一本珍藏已久家傳清真老菜譜,封面破舊泛黃的書角,卻不知它從70年代就沿用至今,成為天津清真菜系的教科書。裡面有一半以上失傳已久的老菜,蘊藏著無數道曾經舌尖上的非遺。
  • 320餘位 「90後」高齡老人慶雙節話長壽
    10月1日是今年國慶中秋雙節之日,在河北三河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內,320餘位超過90歲的高齡老人齊聚一堂,共慶祖國生辰和中秋佳節,共話長壽秘訣。在1000多平米的燕達養護中心的金色年華大廳內,處處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氣氛。
  • 新市八旬老人堅守了68年的這門手藝,見證婚姻無數!如今卻面臨失傳……
    老人名叫陳煜明,今年已經80歲了,是德清縣新市鎮遠近聞名的花燭匠人。每天清晨7點不到,老人就會準時來到小屋,看看柜子上一排排已經落有薄塵的蠟花,點上暖爐。這已經成了他幾十年來的習慣。龍鳳花燭是歷史悠久的民俗工藝品。在傳統婚嫁習俗中,點花燭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花燭通常由龍、鳳、牡丹等圖案組成,代表著龍鳳呈祥的美好祝願,所以人們把拜過堂、成過親、明媒正娶的夫妻稱為「花燭夫妻」。
  • 蕭山:耄耋老人七十年堅守手工制秤
    10月19日,蕭山區南陽老街(迎春街)95號,「釘秤阿毛」的工作間,一位90歲高齡的「釘秤匠」,依舊守候著做秤這門傳統老手藝。「釘秤阿毛」的本名叫鄔杏祥,12歲時,經人介紹去了一家秤店拜師當學徒,一學就是三年。
  • 農村老人堅守木梳製作60年 用匠心傳承傳統手工技藝
    例年薪百萬|《攝氏度》第710期欄目主編/劉昱山西新聞網特約攝影師/李現俊本期責編/王琪、張春穎山西新聞網視覺部出品今年76歲的師貴生老人,是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南辛店鄉南辛店村一名普通的農民。17歲時,便可以熟練地製作木梳了。在南辛店木梳鼎盛時期,隨著師家後裔的遷移,曾流傳到山西文水和陝西韓城一帶,甚至傳到了內蒙、甘肅,並在當地發展成業。如今,師貴生老人雖然年事已高,但依舊保持著祖祖輩輩手工制梳的初心,每天都在堅持手工製作木梳,為的就是讓這項傳統手工技藝能夠更好的傳承發展下去。2019年,南辛店木梳被評為襄汾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新聞網特約攝影師:李現俊)
  • 戧刀、磨剪、修表、木工、篾活……仙桃這些老手藝人的堅守!
    ◣葉家福,今年79歲,家住郭河鎮新河村二組,堅守傳統木工技藝60多年。 和葉家福老人一樣 我們身邊的許多手藝人也正在老去 面臨失傳窘境
  • 紅菲居丨一名動畫人與一隻波羅雞的故事
    2010-2013年創作波羅雞卡通系列。現任職香港柏斯音樂集團動畫主創。到底是先有廟,還是先有雞?沒有人說得真切。此廟,是南海神廟;此雞,是波羅雞。廟有1400年歷史,聲名煊赫;雞的年頭、名氣也不小,「波羅一雞鳴天下」。波羅雞,並非是真雞,而是一種工藝品。在南海神廟的每位旅客,大多都會刻意買上一隻帶回家,這也是一種討喜的風俗。
  • 90歲老人無法證明自己身份,指著博物館黑白照片老淚縱橫:這是我
    而90歲的郝志全老人就是一個在苦苦追求恢復自己作為一名曾經的抗日解放軍身份的老人。 郝志全老人出生於1928年,1937日本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這時候9歲的郝志全已經是村裡的兒童團員了。1944年,中國對日本發動戰略反攻的時候,16歲的郝志全與5個村裡的少年懷著滿腔熱血加入了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9師385旅14團11連2排5班。
  • 濟南「微型皮鞋」鞋匠:將瀕臨失傳的老手藝傳承下去
    孫婷婷 攝中新網濟南9月11日電 題:濟南「微型皮鞋」鞋匠:將瀕臨失傳的老手藝傳承下去作者 孫婷婷11日,在山東濟南「80後」皮鞋匠人劉睿的工作室內,他的雙手緊緊捏住一隻皮鞋鞋幫,將其固定在鞋楦上,完成「繃鞋」流程。這隻黑白相間的皮鞋,是一隻長度僅有9釐米的「微型皮鞋」。
  • 「老手藝」造「新網紅」 ,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要「出圈」了?
    「我都不知道,我們國家還有這樣精妙的技藝,奇妙的民俗。」「從哪裡冒出這麼多手工寶藏男孩女孩,簡直是我的每日必備、漲姿勢源泉哈哈~」為什麼類似的讚嘆會在網際網路平臺上與日俱增?這一切都要從瀕臨失傳的傳統民俗手藝,悄悄在抖音短視頻上「復活」了說起。
  • 尚城萬科裡今日開業 波羅雞BOBO、水獺TATA同日「出圈」
    信息時報訊(記者 羅莎琳)12月24日,坐落於廣州黃埔東路、地處廣州黃埔臨港經濟區的全新商業體——尚城萬科裡正式開門營業,顛覆傳統的「盒子」空間、2.7萬㎡沉浸式休閒公園以及一眾黃埔首店的明星陣容,攜手在地文化原創IP波羅雞BOBO&水獺TATA等同日「出圈」,不僅為萬科尚城及周邊生活區提供了「一站式消費」商業配套,還以全新的場景、豐富的品牌矩陣打造出了黃埔區商業新地標
  • 龍文峰:36載堅守只為老子故裡醇酒香
    「蒸煮糊化一定時間後,這些原料將被放入酒窖中糖化發酵90天,才能進行蒸餾,再經過特殊的工藝處理和五年以上的儲藏,宋河酒獨特的道法自然香就能應運而生。」龍文峰對記者說。龍文峰,釀酒高級技師、河南省高層次人才、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技術能手。
  • 106歲海寧第一高齡老人安詳去世,800多斤「開心豆腐」被搶光,晚輩葬禮戴紅帽子
    昨天上午,記者到張先生所在的村——海寧市周王廟鎮雙澗村一打聽,得知去世的老人叫陳阿文,享年106歲。  陳奶奶的家人說,陳奶奶生於清朝末年,一輩子生活在村裡,沒出過遠門,生前身體非常健康,從來沒生過什麼病,幾乎沒有吃藥打針過。  據陳奶奶小孫子的妻子、現年50多歲的章利月回憶,她30多年前嫁過來時,陳奶奶已有七八十歲了,「但她聽力、視力、記憶力樣樣都好。」
  • 探訪失傳百年的手藝---茶洋窯劉益元
    來源標題:探訪失傳百年的手藝 一口磚石砌成的土窯,一堆枯木壘成的柴薪,一簇熊熊燃燒的烈焰,茶洋窯從宋朝開始燒制到元末陸陸續續停止。然而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為恢復茶洋窯燒制工藝,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傳統柴燒法燒制瓷器。
  • 角弓——100多道工序製成的非遺手工製品
    角弓成品需要100多道工序,全由手工完成,角弓是選取水牛角或巖羊角、牛背筋或牛蹄筋和彈性好的竹木材料,用動物膠等純天然材料黏合而成,因此製作的角弓具有極高的傳統工藝水平和民族文化特色。重量輕、箭射得快是牛角弓的特點。
  • 37代傳人隱居四川,懷揣絕技卻瀕臨失傳
    為傳承祖上榮耀,楊開華自小便勤奮刻苦的練習楊家槍法,如今已將三十六路楊家槍法掌握得爐火純青。曾有惡霸來村裡鬧事找麻煩,楊開華老人手持家中的紅纓槍,三下五除二便打跑了這些惡霸。▲楊開華老人近照然而楊開華老人也面臨著和當今時代一樣的社會困擾,年輕人不願意學習傳統技藝,許多先輩們的技藝面臨失傳的結局。
  • 看這位90歲高齡「騾子」怎麼說!
    你會想,這個年齡犯罪,難道是像韓國的老人,為了在監獄裡安度晚年嗎?那可能只是一些小偷小摸的行為吧。畢竟年齡和體力,不允許他去犯下什麼重罪。事實上這位老人和毒販扯上了關係。這個老人叫做Leo Sharp,他為墨西哥的毒販運送毒品長達十年之久。2011年時,當他用一輛破卡車運送價值300萬美元毒品,穿越密西根州的時候被捕。那時他已經90歲了。你以為他會被判死刑,最起碼也得是2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事實上最後他只被判入獄三年。
  • 做一張弓要3年,280多道純手工工序 重慶南派角弓製作人:堅守清貧...
    △南派角弓傳統製作技藝傳承人李青陽正在作業中夏制筋、春取角、冬伐木、秋合之……280多道工序,3年周期,守著一份清貧,傳承一項技藝。對匠人李青陽來說,薪火相傳的不僅是技藝,更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剛剛結束的九龍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評選中,重慶南派角弓製作技藝,被列入九龍坡區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