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屆廣州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臨近,黃埔區廟頭社區的陸敬和婆婆正忙著趕製波羅雞。據悉,由於製作過程繁瑣,波羅雞製作這門手藝已瀕臨失傳,89歲的陸婆婆堅持這門手藝已有76年,是年紀最大、手藝最精湛的手工藝人。
36道工序成就一隻波羅雞
■89歲高齡的陸婆婆在家裡製作波羅雞。新快報記者 李小萌|攝
波羅雞是波羅誕的特色工藝品,是吉祥如意的象徵。一到波羅誕,波羅廟附近攤位上,頗有「波羅一雞鳴天下」的氣勢。
陸婆婆說,波羅雞的雞芯模要用3~5公斤的泥土製成,然後再一針一線縫上雞腳、黏上真雞毛,還要一筆一筆上色,「做一隻波羅雞足足需要36道工序。」而且,每層還要刷膠、晾乾。婆婆的女兒說,波羅雞的製作非常費時費力,年輕人都不太願意幹。陸婆婆至今仍守著這門手藝,多的時候一年要做上千隻。
陸阿婆的女兒冰姨介紹,媽媽的年紀雖然越來越大,但脾氣依然那麼倔,做起波羅雞來幾乎不讓旁人幫手。「製作波羅雞時屋子裡滿是雞毛,媽媽一邊做一邊咳嗽,有時真心疼她!即使我有時看不過眼要幫她,她也只是讓我黏黏雞毛、塗塗漿糊,最核心的部分她都要自己完成才心安。」
「做波羅雞滿地雞毛,搞到家裡汙濁邋遢,賺不到錢,廟頭村已經沒幾個人肯做嘍。」陸阿婆說。
波羅雞不是「菠蘿炒雞」
提起波羅誕廟會,你第一時間想到什麼呢?不少遊客都異口同聲地答出波羅雞、波羅粽、風車這些波羅誕標誌性物品。但是不少遊客對于波羅誕廟會還是一知半解,「我一開始還以為波羅誕和菠蘿有關係,結果來到這裡才發現自己完全理解錯了。」一位20多歲的男士表示。
第一次前來參觀的陳先生稱:「我以為波羅雞是『菠蘿炒雞』,特意去附近的大排檔詢問是不是這裡的特色菜。」問完才恍然大悟:原來波羅雞是一件工藝品。
菠蘿炒雞
逛廟會,記得嘗嘗波羅粽
■一名傳統手藝傳承者正在製作波羅粽。「波羅」非「菠蘿」,如何翻譯粵菜講究頗多。
作為波羅誕的傳統食品,波羅粽味道香濃而不油膩,在珠三角地區小有名氣。
距離波羅誕還有幾天,廟頭村很多人家已忙著包粽子、煮粽子。張姐說,她們六七戶人家聚在一起,買了100多斤綠豆和糯米,一天要包上過千隻粽子,打算波羅誕時送給親朋好友。她告訴記者,與端午粽不同,波羅粽是用芭蕉葉包的,不是竹葉,波羅粽包得實,煮熟後可切片吃。
知多D
南海神廟代表了廣州在海絲早期的地位
3月16日,黃埔區委宣傳部、黃埔區文廣新局、廣東海洋史研究中心、廣州大學廣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在廣州航海學院舉辦「黃埔與海上絲綢之路傳承」學術座談會,匯聚了歷史、文化、地理、文博、民俗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從海洋史、海上絲綢之路、海洋管理等方面,以不同的角度和視野詮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燦爛歷史。
座談會上,廣州大學歷史學主任、廣州十三行研究中心主任冷東指出,黃埔南海神廟代表了廣州在早期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地位和影響,到了廣州十三行繁盛時期,則把傳統的海上絲綢之路推向了頂峰,促進了中外的經貿繁榮、加強了世界的文化交流、譜寫了和平友好的篇章、奠定了廣州城市發展的歷史。
綜合|新快報、信息時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