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秦風》寫到: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戰士歷來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為國出力,他們兄弟情深,他們又是那麼的質樸。對於戰士來說,生命可以失去,榮譽不可失去;金錢可以沒有,但是作為一個光榮的士兵的身份卻不能丟失。而90歲的郝志全老人就是一個在苦苦追求恢復自己作為一名曾經的抗日解放軍身份的老人。
郝志全老人出生於1928年,1937日本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這時候9歲的郝志全已經是村裡的兒童團員了。1944年,中國對日本發動戰略反攻的時候,16歲的郝志全與5個村裡的少年懷著滿腔熱血加入了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9師385旅14團11連2排5班。時隔多年,老人講起自己曾經部隊的編號來仍然記得清清楚楚。
1955年,郝志全專業到了榆次木材公司,1960年他回到農村務農,從此以種地為生。後來當地籌備建立榆社縣化石博物館「紅色」展廳,向民間徵集各種抗日題材的文物、照片。郝志全老人當時所在的榆社獨立營赫赫有名,郝志全為了讓自己戰友的英雄事跡流傳下去,將他自己唯一的一張與營長郝三成的合影照片捐贈了出去。
郝志全,老人後來幾經搬遷,把自己的軍功章、身份證明等資料全部弄丟了。沒有了那些東西,他就無法證明自己是抗戰老兵,正當他為此焦急不安的時候,他想到了自己捐贈給博物館的那張與郝三成合影的照片——他就是那個站在郝三成身邊的警衛員,這是唯一可以不證明他身份的證據,於是他向當地有關部門反應。
可是照片上的郝志全才二十幾歲的樣子,如今的郝志全已經是90高齡了,如何能看得出他究竟是不是以前的抗戰警衛員呢?不過大家相信郝志全老人90多歲的高齡不會拿這麼嚴肅的事情來開玩笑,於是許多志願者一起努力來幫助老人證實自己的英雄身份。
既然郝志全的身份證明和軍功章都找不到了,依靠文件來證明郝志全的身份這條路是走不通了。於是志願者們就另闢蹊徑,他們詢問老人,還記不記得自己曾經並肩作戰的老戰友啊?其中還有哪些人還活著啊?老人如數家珍一般伴著手指頭介紹起自己的老戰友來著,有的已經戰死疆場,而有的抗戰結束之後還活著如今卻不知所蹤。志願者拿筆將這些名字一一記了下來。
在不斷的查閱檔案和走訪的情況下,志願者終於幫郝志全老人找到了他的一位昔日的戰友,如今也已經是90多歲的高齡了,昔日戰友重逢,兩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郝志全老人的身份也就得以證實,並獲得政府給予抗戰老兵的優惠待遇。
其實郝志全老人如今並不缺錢,他想要的是證明自己的身份,證明自己曾經也加入到了那樣一場偉大的戰爭當中去,證明自己也曾經用生命捍衛過民族和國家的尊嚴。往事如煙,英雄暮年,正如他自己所說:「我不願意給國家添麻煩,唯一的心願就是能在有生之年證明自己曾經是個兵。」
願人們銘記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