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90歲老人,為證老兵身份堅持奔走,指著紀念館照片:這就是我

2020-12-23 騰訊網

引言

《出塞》:「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中國幾千年歷史都是熱血戰士們用血肉來書寫的,正是因為他們有著「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英雄氣魄,才使得中國在每段飄搖的歷史風雨中始終屹立不倒,對於這些仁人志士,也許我們除了永恆的銘記之外,再沒有什麼能為他們做的了。

01

兵荒馬亂的年代,總有著各種各樣的陰差陽錯,有的戰士們在紛亂動蕩的時局下,丟失了證明自己身份的證據。而郝志全就是這麼一個因遺失證件而無法得到承認的抗日戰士。在抗日戰爭中,郝志全把自己的熱血全部灑在戰場之上,為國家安定繁榮做出巨大貢獻,而在抗戰勝利後,他默默走下戰場,選擇解甲歸田,回到從前寧靜樸實的日子,卻不料自己的戰士身份始終得不到承認。

郝志全生長近代中國,悲慘的社會現狀讓他覺得痛心,因此他發誓要當一名守衛祖國和人民的軍人。於是在16歲時,他就加入到革命隊伍中,開始革命事業,在戰爭中他從不膽怯,總是奮不顧身衝上最前線去奮勇殺敵。

▲郝志全舊照

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讓郝志全立下汗馬功勞,獲得許多領導賞識,在部隊中也越發受到重視。後來他被安排到榆社的獨立營營長郝三成的身邊,擔任連長的警務員,負責時刻保護郝三成的安全。

▲抗日戰士前線作戰

郝三成非常欣賞這個工作積極、充滿幹勁的小夥子,不僅對他大加讚賞,還和他一起照了一張相片。而這張珍貴的相片一直被郝志全珍藏。後來郝志全退伍回鄉,也帶走了這張具有重大紀念意義的相片,然而他不知道,這張照片在日後竟會成為證明他身份的重要證據。

02

新中國成立後,郝志全回到家鄉,過著樸實生活。他的家鄉要準備修建立一個紅色紀念館,當時的館長輾轉打聽到郝志全的手中有一張珍貴的戰時照片,於是多番請求郝志全向紀念館捐出照片。

▲紀念舊照

雖然郝志全心中不舍,但他知道捐出去這張照片能夠綻放出更大光芒,因此沒有拒絕,而這張照片也就被人們掛到紀念館的牆上供世人觀賞。不料在後來多次搬家中,郝志全老人的軍功章和身份證明卻都遺失,不僅不能享受退伍軍人的待遇,還遭到周遭質疑,有人甚至認為郝志全老人根本不是戰場英雄。

▲郝志全與舊照對比

這些都讓曾經浴血殺敵的郝志全憋悶不已,90歲的老人不顧自己年邁的身體,多方奔走,想要證明自己的身份。突然一天,老人想起自己的一張照片還存放在家鄉的紀念館中,於是他再次回到紀念館,指著那張他與營長的合照說,這就是我,這是我與我營長的合影。

03

工作人員知道此事後,立刻向紀念館了解到這張照片的來源,證實郝志全老人所說的話都是正確的,至此,郝志全才得以證實自己身份,而人們也不再質疑他是抗戰老兵的事情了,這時候年邁的郝志全才喜極而泣,連聲說到自己以後也能去見營長了。

▲郝志全的證明材料

年過九旬的郝志全老人為什麼要為了證明自己的身份而不夠辛勞地四處奔走呢?也許郝志全老人這麼做,並不是為了那一點福利待遇,而是為了給自己曾經在戰場上灑下的青春和鮮血一個交代,為了給自己曾經經歷過的艱苦歷史一個圓滿結局。證明自己的身份,既是對自己崢嶸歲月的一種美好記憶,也是對過去榮譽的一種肯定。

一個曾經為了保衛國家而不畏艱險,奮勇殺敵的戰場英雄怎能聽得外界對自己那段珍貴記憶的詆毀和質疑呢?或許對老人來說,軍人的身份是榮耀驕傲的象徵,若是丟掉軍人身份,無異於就是拋棄了那段鐵骨錚錚的歲月,在百年之後,怎麼還能有臉去見營長呢?

結語

《立春日感懷》:「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正是因為有郝志全老人這樣為保家衛國而將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不顧一切衝上戰場同入侵者以命相搏的熱血戰士們,我們才能享受今天富足安逸的生活,他們犧牲了青春甚至是生命才換來了一個嶄新的中國,我們怎能不從心底裡對他們產生欽佩敬慕之情呢?

參考資料

《出塞》

《立春日感懷》

相關焦點

  • 山西90歲老兵,證件遺失無法驗證身份,指著博物館照片說:這是我
    然而,對於一位從戰場上下來的老兵來說,他們最看重的是那段艱難的歲月。抗日戰爭結束後,軍人都是有士兵證的,甚至很多人都有軍功章和獲獎證書。這些東西對一位老兵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物品,更是一種榮譽。然而,曾經在山西卻有一位90歲的老兵丟失了自己的所有證件,導致沒有辦法證明自己的身份。那麼問題來了,後來她有沒有通過其他途徑證明呢?這位老兵叫做郝志全,祖籍山西。
  • 山西90歲老人,丟失證件無法證明身份,指著博物館照片哭著說:這是我
    眾所周知,抗日戰爭對國人而言,是永遠無法遺忘的,在那個屈辱的時期,我國經受了太多的艱難險阻,好在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在歷經14年的艱苦奮戰後,贏得了最終抗戰的勝利,如今依舊有一些抗戰老兵存活在這個世上。在2013年的一天,一位90歲高齡的抗戰老兵前往了山西省博物館進行參觀,在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幫助之下,這位老人看到了一張八路軍將領與警衛員的合照,並指著這張照片當中的警衛員哭著說:「這是我」!這位老人正是郝志全。在1939年的時候,八路軍前往了山西的敵後戰場當中,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並成功突破了敵軍的包圍圈。到了1940年初期時,上級下令讓各個團部化整為零,全部藏匿起來。
  • 90歲老兵為證明身份,指著博物館照片:這是打仗時候的我
    每年的閱兵儀式,總有一批抗戰老兵身穿軍裝,襟前佩戴著榮譽,雖然他們滿鬢斑白,年過九旬,但是他們依舊宛若當年那個熱血沸騰的少年般,莊嚴敬禮。他們就是為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的抗戰英雄,這是屬於他們的榮光。在這半個世紀多的艱苦抗戰中,無數英雄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百萬雄師奮勇抗戰,這些歷史沒齒難忘。沒什麼可以證明,但牆上的人就是我一位山西老人因證件丟失無法證明自己的身份,被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質問如何證明自己的身份,老人指著牆上的照片說出,這就是我。
  • 山西老農郝志全,證件丟失無法證實身份,指著博物館照片:這是我
    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山西一位90多歲名叫郝志全的老人以及他一生的傳奇故事。一、事情的始末在當今社會身份證對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東西,它不僅能夠證明你的身份,還對每個人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 16歲參軍,90歲「沒有身份」,老兵指博物館照片哭著說:這就是我
    無數的革命先烈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也有一部分英雄僥倖在戰場上生存了下來,他們為民族和國家做出過巨大貢獻,是一筆巨大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後輩銘記和尊重。他們當中有一位90歲高齡的抗戰老兵,他說:「我不願意給國家添麻煩,唯一的心願就是能在有生之年證明自己曾經是個兵。」他就是山西晉中的郝志全老人。
  • 90歲老人無法證明自己身份,指著博物館黑白照片老淚縱橫:這是我
    對於戰士來說,生命可以失去,榮譽不可失去;金錢可以沒有,但是作為一個光榮的士兵的身份卻不能丟失。而90歲的郝志全老人就是一個在苦苦追求恢復自己作為一名曾經的抗日解放軍身份的老人。 郝志全老人出生於1928年,1937日本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這時候9歲的郝志全已經是村裡的兒童團員了。
  • 90歲老兵無法證明身份,看到博物館照片老淚縱橫:這就是我啊
    從此以後,我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抗戰老兵也因為自己的突出貢獻受到了國家的厚待,享受各種福利政策。但是山西榆社的老兵郝志全卻因為證件丟失,無法證明自己的身份,一直過著最簡單樸素的生活,一直生活在中國的農村。但是他始終都不後悔自己曾經是一名軍人。 郝志全參軍入伍 1928年的時候,郝志全出生在山西省榆社縣。
  • 郝志全:路過博物館時,指著照片上的人說:這人就是我,我是老兵
    這位高齡老人雖然年紀大,但是幾十年前考日的記憶依舊是記得深刻,現在他唯一的心願就是能證明他曾經是一個保家衛國、奮勇殺敵的八路軍戰士。後來當地博物館要成立紅色展廳時,苦於沒有關於郝三成營長的照片,在幾經打聽之下才找到有這張照片的郝志全,博物館勸說他能上交出這張照片。 剛開始老人十分猶豫,因為這張照片對他來講意義重大,但是三思之後還是把它交給了博物館。至今為止,珍貴的合照還保存在博物館內,可以從裡面看到當時的歷史真實情況。
  • 90歲還堅持創作 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按虛歲算,出生於1930年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今年已有90歲高齡,他創作的「詩象」繪畫,以西方現代藝術的方法,表達東方傳統文化精神,思索人類眼中的大自然,充滿了中國風的「詩象」和「禪意」。
  • 看看中國老兵繳獲的戰利品
    幾名中國偵察兵注意到,發現這是個獲取敵軍武器彈藥的好機會。 他們拔出槍開了幾槍,正搶東西的鬼子由於身無武器,嚇得立即躥到附近莊稼地裡。中國偵察兵趁機迅速行動,繳獲子彈袋和一輛自行車。 這騎走自行車的,就是21歲的女兵,新四軍3師8旅政治部敵工連連長李春華。
  • 「這個就是我,是美國人給我拍的!」:尋找微笑的遠徵軍娃娃兵
    帶著這一系列的疑問,筆者決定先了解關於「陳友禮就是娃娃兵」這則消息最早是如何來的。根據貴州省「關注黔籍抗戰老兵志願者慰問團」(以下簡稱慰問團)的志願者介紹,陳友禮2015年84歲,在2014年新聞發出時,老人作為被慰問團認證的抗戰老兵已有兩年之久。2012年8月22日,「貴州省抗戰老兵關懷計劃」啟動,並於貴陽市陽明祠舉辦新聞發布會。
  • 老人千裡迢迢來到首都,要見陳毅元帥一面,一張照片揭秘她的身份
    老人千裡迢迢來到首都,要見陳毅元帥一面,一張照片揭秘她的身份 前言 很多人都說所謂的一見鍾情不過是見色起意,我認為不盡然。因為總有些人在一見鍾情之後,還有柴米油鹽和久處不厭這些讓你著迷的點,絕不僅僅只是乍見之歡。
  • 百歲抗戰老兵郝柏村河南參訪紀事
    ▲郝柏村曾任臺灣行政部門負責人、中國國民黨副主席的郝柏村3月30日下午在臺北辭世,享年101歲。                作為被兩岸熟知的「抗戰老兵」、「反獨」大將,這位有著傳奇一生的百歲老人和「中國國民黨」的名號同年誕生於江蘇鹽城。
  • 老兵不死,只是隨著夕陽遠去
    有那麼一群老人,他們曾經是中國的遠徵軍,他們把最美好的年華獻給了國家,在戰場英勇拼搏,只為給我造一個和平溫暖的家。當他們榮歸故土,本該過上兒孫滿堂的晚年。現實卻是孤單的寄人籬下,每個月僅靠著國家的補貼費艱難度日。
  • 山西榆次民警千裡奔波為98歲老人辦戶口
    這兩名旅客是來自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使趙派出所的戶籍民警馬雁、於芳。他們此行的目的是,與菏澤當地派出所聯繫調查取證一位98歲孤寡老人的身份問題。「你好,我想問一下,轄區有一位90多歲的老人沒有身份證,應該怎樣為他辦理?」
  • 88歲抗美援朝老兵:已不認數字卻仍記部隊番號
    我們關注這些「最可愛的人」,聽這些也許不常記得眼前事的老兵精確地敘述當年的經歷,不僅是為了重溫志願軍戰士當年的英勇頑強與無上榮耀,更是為了不讓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蒙塵,以珍愛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和祖國邊陲的安寧。伴隨著衰老而至的記憶力退化,一度讓88歲的安傳培很難利索地從1數到10,他時而不知道3後面應該是幾,時而嘴裡念著「5」,手上卻比劃著8。「數字對我已經沒有意義了。」
  • 盧江:我的「老兵」情結
    餓了,找個小賣部煮袋方便麵;渴了,咕咚咚灌幾口礦泉水……「他們很多人一輩子都沒照過像,見到自己的照片就好像是在欣賞一件稀世珍寶。」正因為如此,每次給老人們拍完照,盧江總是想方設法把照片給老人們送回去。1943年入黨的任丙義,在崇禮縣獅子溝鄉三號村獨居,現在盧江還清晰地記得老人拿到照片時的喜悅:「我把這給閨女送過去,讓她瞧瞧……」可是,去年盧江聽說老人離開了人世。
  • 慰問老兵,致敬英雄!以軍魂武裝頭腦,為新中國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會議還沒正式開始,有一位頭髮斑白、步履蹣跚、胸前掛滿了軍功章的老人成了活動現場的明星,人們爭相與之交談併合影留念。原來,這位老人名叫祝子清,今年90歲,是河南省副食品有限公司的退休職工,更重要的是他還是一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據了解,祝子清幼年喪母,少年時參加了的解放軍,兄弟三人一齊奔赴前線,但他的兩位兄弟都在硝煙戰火中犧牲。
  • 79多年前的照片爆紅後,87歲老人潸然淚下:照片上的娃娃兵就是我
    因此, 人們為了紀念一些人和一些事,常常會拍下照片,讓所有的記憶都在那一瞬間定格 。日後,再拿出這些照片,它們每一個都顯得那麼意義非凡。 近日,在一張79多年前的照片爆紅後,一位87歲老人潸然淚下:"照片上的娃娃兵就是我"。
  • 不說日語,是日本人來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共識
    今年7月,她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簡稱「遇難同胞紀念館」)時,她的身邊坐著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艾義英老人。艾義英出生於1928年,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那年,她只有9歲。她的父親、兩個叔叔、一個堂哥都被日軍殘忍殺害,剛剛生產後的母親為了帶著艾義英姐弟3人繼續逃命,被迫丟棄了剛出生不久的女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