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出塞》:「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中國幾千年歷史都是熱血戰士們用血肉來書寫的,正是因為他們有著「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英雄氣魄,才使得中國在每段飄搖的歷史風雨中始終屹立不倒,對於這些仁人志士,也許我們除了永恆的銘記之外,再沒有什麼能為他們做的了。
01
兵荒馬亂的年代,總有著各種各樣的陰差陽錯,有的戰士們在紛亂動蕩的時局下,丟失了證明自己身份的證據。而郝志全就是這麼一個因遺失證件而無法得到承認的抗日戰士。在抗日戰爭中,郝志全把自己的熱血全部灑在戰場之上,為國家安定繁榮做出巨大貢獻,而在抗戰勝利後,他默默走下戰場,選擇解甲歸田,回到從前寧靜樸實的日子,卻不料自己的戰士身份始終得不到承認。
郝志全生長近代中國,悲慘的社會現狀讓他覺得痛心,因此他發誓要當一名守衛祖國和人民的軍人。於是在16歲時,他就加入到革命隊伍中,開始革命事業,在戰爭中他從不膽怯,總是奮不顧身衝上最前線去奮勇殺敵。
▲郝志全舊照
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讓郝志全立下汗馬功勞,獲得許多領導賞識,在部隊中也越發受到重視。後來他被安排到榆社的獨立營營長郝三成的身邊,擔任連長的警務員,負責時刻保護郝三成的安全。
▲抗日戰士前線作戰
郝三成非常欣賞這個工作積極、充滿幹勁的小夥子,不僅對他大加讚賞,還和他一起照了一張相片。而這張珍貴的相片一直被郝志全珍藏。後來郝志全退伍回鄉,也帶走了這張具有重大紀念意義的相片,然而他不知道,這張照片在日後竟會成為證明他身份的重要證據。
02
新中國成立後,郝志全回到家鄉,過著樸實生活。他的家鄉要準備修建立一個紅色紀念館,當時的館長輾轉打聽到郝志全的手中有一張珍貴的戰時照片,於是多番請求郝志全向紀念館捐出照片。
▲紀念舊照
雖然郝志全心中不舍,但他知道捐出去這張照片能夠綻放出更大光芒,因此沒有拒絕,而這張照片也就被人們掛到紀念館的牆上供世人觀賞。不料在後來多次搬家中,郝志全老人的軍功章和身份證明卻都遺失,不僅不能享受退伍軍人的待遇,還遭到周遭質疑,有人甚至認為郝志全老人根本不是戰場英雄。
▲郝志全與舊照對比
這些都讓曾經浴血殺敵的郝志全憋悶不已,90歲的老人不顧自己年邁的身體,多方奔走,想要證明自己的身份。突然一天,老人想起自己的一張照片還存放在家鄉的紀念館中,於是他再次回到紀念館,指著那張他與營長的合照說,這就是我,這是我與我營長的合影。
03
工作人員知道此事後,立刻向紀念館了解到這張照片的來源,證實郝志全老人所說的話都是正確的,至此,郝志全才得以證實自己身份,而人們也不再質疑他是抗戰老兵的事情了,這時候年邁的郝志全才喜極而泣,連聲說到自己以後也能去見營長了。
▲郝志全的證明材料
年過九旬的郝志全老人為什麼要為了證明自己的身份而不夠辛勞地四處奔走呢?也許郝志全老人這麼做,並不是為了那一點福利待遇,而是為了給自己曾經在戰場上灑下的青春和鮮血一個交代,為了給自己曾經經歷過的艱苦歷史一個圓滿結局。證明自己的身份,既是對自己崢嶸歲月的一種美好記憶,也是對過去榮譽的一種肯定。
一個曾經為了保衛國家而不畏艱險,奮勇殺敵的戰場英雄怎能聽得外界對自己那段珍貴記憶的詆毀和質疑呢?或許對老人來說,軍人的身份是榮耀驕傲的象徵,若是丟掉軍人身份,無異於就是拋棄了那段鐵骨錚錚的歲月,在百年之後,怎麼還能有臉去見營長呢?
結語
《立春日感懷》:「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正是因為有郝志全老人這樣為保家衛國而將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不顧一切衝上戰場同入侵者以命相搏的熱血戰士們,我們才能享受今天富足安逸的生活,他們犧牲了青春甚至是生命才換來了一個嶄新的中國,我們怎能不從心底裡對他們產生欽佩敬慕之情呢?
參考資料
《出塞》
《立春日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