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老兵為證明身份,指著博物館照片:這是打仗時候的我

2020-12-24 趣聞今說

每一個國家的歷史都不會被遺忘,無論這份歷史是屈辱,還是無限的榮光,都值得被後人所銘記。

每年的閱兵儀式,總有一批抗戰老兵身穿軍裝,襟前佩戴著榮譽,雖然他們滿鬢斑白,年過九旬,但是他們依舊宛若當年那個熱血沸騰的少年般,莊嚴敬禮。

他們就是為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的抗戰英雄,這是屬於他們的榮光。

大國恥辱,沒齒難忘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源遠流長,但是華夏兒女永遠無法忘記的歷史是大國之恥辱,封建王朝的腐敗和昏庸,讓中國成為了列強的玩物,任人擺布。

中華民族歷經半個世紀的艱苦奮戰,才迎來新中國的成立。

在這半個世紀多的艱苦抗戰中,無數英雄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百萬雄師奮勇抗戰,這些歷史沒齒難忘。

沒什麼可以證明,但牆上的人就是我

一位山西老人因證件丟失無法證明自己的身份,被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質問如何證明自己的身份,老人指著牆上的照片說出,這就是我。

這些抗戰老人都享有國家的特殊照顧,因為他們是國家的英雄,老人的這句話讓人久久回味,抗戰英雄是不需任何東西來證明自己的,因為自己就是最好的證明。

後來老人訴說起了照片的故事。

一張過去的照片

照片拍攝於抗日戰爭結束以後,很多戰士都卸下了軍裝回到了家鄉,過回了最質樸的生活,做農民,想要換個方式為國家做貢獻

老人名叫郝志全,參加過抗日戰爭,在部隊的生活裡也獲得過許多功章,這張照片是他最珍惜的一張照片,因為這張照片是自己和營長的合照。

後來在博物館的建設中,把這張珍貴無比的照片捐給了國家。

歷史需要被銘記,老人不舍捐照片,誰料,卻無法證明自己

雖然萬般不舍,郝志全還是把照片捐了出來,因為歷史需要留給後世的人,歷史需要被人們永遠記住

但在一次搬家過程中,郝志全遺失了自己的功章和材料,也就無法證明自己的身份,雖然工作人員可以看照片中的人和老人相似,但無法證明這就是他。

老人嘴上說著不著急,實際上是不想製造麻煩。

老人的故事

1944年郝志全加入的八路軍,當時16歲的郝志全正值青春年少,一腔熱血保家國,誓死雄心為祖國,一路上創下了赫赫戰功,獲得屬於這位年輕戰士的榮光。

由於戰爭帶來影響,郝志全多次轉編部隊,一路跟隨著營長剿殺敵人。

1945年郝志全所在的獨立營也被改編,營長成為了警衛員,這是他們唯一的合影。

抗戰雖然結束了,但是內戰爆發了,戰爭日漸加劇,在山西爆發了第一次的正面衝突,後來又爆發了第二次,郝志權前前後後皆英勇抗戰並全身而退。

1949年,就在新中國解放前夕,郝志全又一次的參加到抗戰中去。

這一次是太原戰役,六個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郝志全活了下來,在他的記憶中,這是最為激烈的一場戰役,在這次戰役中國家損失慘重,這也成了郝志全無法忘記的回憶。

激揚的故事,永遠的傷痛

老人激情講述自己的故事,卻永遠無法忘記這些已然過去的沉痛歷史,即便丟了功章和材料,跟那些戰死沙場的同胞們相比這點又算什麼呢?

後來,在志願者的幫助下,找到了老人昔日的老戰友,最後也證明了他的身份。

雖然依舊無法享受國家的優待,但是這也是戰爭對於老人最好的優待,因為終於可以證明自己的身份了,這樣,老人便再也沒有了遺憾。

小節

敵人曾說過「老兵不死,他們只是慢慢凋零」,為我們開疆拓土、保衛家園的前輩應當受到我們呵護。

相關焦點

  • 山西90歲老兵,證件遺失無法驗證身份,指著博物館照片說:這是我
    然而,對於一位從戰場上下來的老兵來說,他們最看重的是那段艱難的歲月。抗日戰爭結束後,軍人都是有士兵證的,甚至很多人都有軍功章和獲獎證書。這些東西對一位老兵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物品,更是一種榮譽。然而,曾經在山西卻有一位90歲的老兵丟失了自己的所有證件,導致沒有辦法證明自己的身份。那麼問題來了,後來她有沒有通過其他途徑證明呢?這位老兵叫做郝志全,祖籍山西。
  • 山西90歲老人,丟失證件無法證明身份,指著博物館照片哭著說:這是我
    眾所周知,抗日戰爭對國人而言,是永遠無法遺忘的,在那個屈辱的時期,我國經受了太多的艱難險阻,好在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在歷經14年的艱苦奮戰後,贏得了最終抗戰的勝利,如今依舊有一些抗戰老兵存活在這個世上。在2013年的一天,一位90歲高齡的抗戰老兵前往了山西省博物館進行參觀,在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幫助之下,這位老人看到了一張八路軍將領與警衛員的合照,並指著這張照片當中的警衛員哭著說:「這是我」!這位老人正是郝志全。在1939年的時候,八路軍前往了山西的敵後戰場當中,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並成功突破了敵軍的包圍圈。到了1940年初期時,上級下令讓各個團部化整為零,全部藏匿起來。
  • 90歲老人無法證明自己身份,指著博物館黑白照片老淚縱橫:這是我
    對於戰士來說,生命可以失去,榮譽不可失去;金錢可以沒有,但是作為一個光榮的士兵的身份卻不能丟失。而90歲的郝志全老人就是一個在苦苦追求恢復自己作為一名曾經的抗日解放軍身份的老人。 郝志全老人出生於1928年,1937日本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這時候9歲的郝志全已經是村裡的兒童團員了。
  • 90歲老兵無法證明身份,看到博物館照片老淚縱橫:這就是我啊
    從此以後,我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抗戰老兵也因為自己的突出貢獻受到了國家的厚待,享受各種福利政策。但是山西榆社的老兵郝志全卻因為證件丟失,無法證明自己的身份,一直過著最簡單樸素的生活,一直生活在中國的農村。但是他始終都不後悔自己曾經是一名軍人。 郝志全參軍入伍 1928年的時候,郝志全出生在山西省榆社縣。
  • 16歲參軍,90歲「沒有身份」,老兵指博物館照片哭著說:這就是我
    無數的革命先烈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也有一部分英雄僥倖在戰場上生存了下來,他們為民族和國家做出過巨大貢獻,是一筆巨大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後輩銘記和尊重。他們當中有一位90歲高齡的抗戰老兵,他說:「我不願意給國家添麻煩,唯一的心願就是能在有生之年證明自己曾經是個兵。」他就是山西晉中的郝志全老人。
  • 山西老農郝志全,證件丟失無法證實身份,指著博物館照片:這是我
    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山西一位90多歲名叫郝志全的老人以及他一生的傳奇故事。一、事情的始末在當今社會身份證對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東西,它不僅能夠證明你的身份,還對每個人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 山西90歲老人,為證老兵身份堅持奔走,指著紀念館照片:這就是我
    而這張珍貴的相片一直被郝志全珍藏。後來郝志全退伍回鄉,也帶走了這張具有重大紀念意義的相片,然而他不知道,這張照片在日後竟會成為證明他身份的重要證據。 02 新中國成立後,郝志全回到家鄉,過著樸實生活。他的家鄉要準備修建立一個紅色紀念館,當時的館長輾轉打聽到郝志全的手中有一張珍貴的戰時照片,於是多番請求郝志全向紀念館捐出照片。
  • 郝志全:路過博物館時,指著照片上的人說:這人就是我,我是老兵
    已經90歲高齡的郝志全曾在1944入伍參加抗日戰爭,他在某次出門時不幸把自己的證件丟失了,本來不想麻煩政府但是他又無能為力,只能向社會各界求助。後來當地博物館要成立紅色展廳時,苦於沒有關於郝三成營長的照片,在幾經打聽之下才找到有這張照片的郝志全,博物館勸說他能上交出這張照片。 剛開始老人十分猶豫,因為這張照片對他來講意義重大,但是三思之後還是把它交給了博物館。至今為止,珍貴的合照還保存在博物館內,可以從裡面看到當時的歷史真實情況。
  • 90歲老兵李天恩找回活著的「烈士」 一級英雄柴雲振鄉間埋名33年
    而寫下那條尋人啟事,找回英雄的,是另一位志願軍老兵,空降兵某軍原副師職研究員李天恩。10月21日,90歲的李天恩,向楚天都市報記者講述尋找柴雲振的故事,仍然難掩激動:「他一見到我,就不停地說,回家了!」
  • 【壹點頭條】金鄉70歲退伍老兵拆掉老宅,耗資300多萬元建紅色博物館
    【壹點頭條】金鄉70歲退伍老兵拆掉老宅,耗資300多萬元建紅色博物館 2020-07-03 1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這不是我一個人寫的信,這是所有抗美援朝老兵的心聲!」
    六頁紙、千言信,重慶雲陽籍89歲抗美援朝一級傷殘軍人塗伯毅代表全體傷殘軍人,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工作和生活情況,表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葆本色,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的決心。不足半月,習近平總書記熱情回信,深深鼓舞和振奮了一眾老兵。
  • 冰城90歲老兵講述:「我曾打下一架 B29 轟炸機」
    " 喝水 ……"90 歲的老兵朱文財只要一著急,無論幹什麼事,都要不自禁地說出這兩個字
  • 國家記憶 有您一份:我與新一軍抗戰老兵尤廣才的忘年交
    9月2日晚,在完全出乎預料的情形中,晚餐中的尤老面前呈現了一個巨大的生日蛋糕,耳邊響起了生日歌的樂曲,十幾位剛剛相識的廣州市民、抗日將領後代、黃埔後代們圍坐在一起,為八十八歲的尤老祝賀生日,面對眼前的場面,尤老激動的淚水奪眶而出,這一切來得太突然了。尤老原以為這次來成都僅僅是與我相見並參觀建川抗戰博物館的,沒想到我給他訂機票時留意到了他身份證上的一組數字:19190903。
  • 淡墨有痕 ▏ 我的姥外公是老兵
    我的姥外公(奶奶的爸爸),一位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
  • 從老兵回家到人性回家——有感於「老兵回家」公益分享會
    2008年10月12日,89歲的李錫全在孫春龍老師的幫助下,顫巍巍地走過冰冷的中緬邊境四號界碑,踏上中國的土地。而這條回家的路,李錫全走了近70年。他是孫春龍老師幫助的第一個回家的老兵,也從此改變了孫春龍老師的人生道路。
  • 一個二戰老兵
    文/趙鳳梅(奧地利) 二戰老兵卡爾 · 布朗諾和我的生活沒有任何交集。他在歐洲我在中國,他死的時候我才兩歲。這個老兵不是別人,他是我先生赫爾穆特的父親。 1944年6月,英美盟軍在諾曼第登陸,敲響了納粹德國的喪鐘。1945年1月,蘇聯紅軍消滅德軍四個集團軍,解放了華沙,赫爾穆特的父親,就死於那場華沙戰役。
  • 致敬| 天津87歲老兵蝸居40平獨單,卻說「我很幸福」!
    而今,87歲的他和老伴蝸居在只有40多平方米的老舊樓房裡,安心過著簡樸的生活。他就是濱海新區漢沽街後坨裡社區的退役老兵黃大千。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這位共和國老兵向天津廣播(ID:audiotj)記者講述了自己的初心與情懷。
  • 老兵未凋零:致半世顛沛流離的他們
    當我聽到他和旁人聊天時帶著濃鬱的四川口音,便興奮地告訴他我們是老鄉,爺爺聽後非常開心。更讓我驚喜的是,爺爺是重慶合川人,當得知我來自北碚,爺爺說,就隔了一條河啊,那裡還有溫泉!我們聊天的時候,旁邊有路過的護工阿姨指著我問爺爺:「這是誰呀?」爺爺說:「這是我老鄉啊!」 那模樣,如同在介紹一位久別重逢的老友。
  • 「再選一百次,我還是會去朝鮮」——重慶老兵塗伯毅的故事
    六頁紙、千言信,重慶雲陽籍89歲抗美援朝一級傷殘軍人塗伯毅代表全體傷殘軍人,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工作和生活情況,表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葆本色,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的決心。 不足半月,習近平總書記熱情回信,深深鼓舞和振奮了一眾老兵。塗伯毅正在抄寫寫給總書記的信。
  • 赤城人物——抗戰老兵王慶林
    王慶林8歲前和奶媽一起生活,按農村話是被奶出去的。後來由於家庭貧苦,經常在舊廟裡居住。1945年,16歲的他強烈要求入伍當八路軍。王慶林入伍時是在老十團一營二連,他清晰記得當時的團長是吳迪,有個司令員姓段(應該是段蘇權司令員),營長叫閆永兵(音)。當兵後的第一仗就是解放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