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南齊書目錄序》原文及翻譯

2021-01-09 張老師講高考語文

《南齊書》,梁蕭子顯撰。臣等因校正其訛謬,而敘其篇目,曰:

將以是非得失、興壞理亂之故而為法戒,則必得其所託,而後能傳於久。此史之所以作也。然而所託不得其人,則或失其意,或亂其實,或析理之不通,或設辭之不善,故雖有殊功韙德非常之跡,將暗而不章,鬱而不發,而檮杌嵬瑣、奸回兇慝【1】之形,可幸而掩也。

古之所謂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知之意,其文必足以發難顯之情,然後其任可得而稱也。

何以知其然也?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有微妙之德,使由之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以為治天下之本。號令之所布,法度之所設,其言至約,其體至備,以為治天下之具。而為二典者,推而明之,所記者豈獨其跡也?並與其深微之意而傳之。小大精粗,無不盡也;本末先後,無不白也。使誦其說者,如出乎其時;其求職者,如即乎其人。是可不謂明足以周萬事之理,道足以適天下之用,智足以通難知之意,文足以發難顯之情乎?則方是之時,豈特任政者皆天下之士哉?蓋執簡操筆而隨者,亦皆聖人之徒也。

夫自三代之後為史者,如遷【2】之文,亦不可不謂雋偉拔出之才、非常之士也。然顧以謂明不足以周萬事之理,道不足以適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難知之意,文不足以發難顯之情,何哉?蓋聖賢之高致,遷固有不能純達其情而見之於後者矣,故不得而與之也。遷之得失如此,況其他邪?

子顯之於斯文,喜自馳騁,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繢【3】之變尤多,而其文益下。豈夫材固不可以強而有邪?數世之史既然,故其事跡曖昧,雖有隨世以就功名之君、相與合謀之臣,未有赫然得傾動天下之耳目、播天下之口者也。而一時偷奪傾危、悖禮反義之人,亦幸而不暴著於世,豈非所託不得其人故也?可不惜哉!

蓋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故為之者,亦必天下之才,然後其任可得而稱也。豈可忽哉!豈可忽哉!

(取材於曾鞏《南齊書目錄序》)

【文言文參考譯文】

一.《南齊書目錄序》

《南齊書》,南朝梁代蕭子顯編撰。臣下我等人因奉命校勘訂正本書的錯誤,就為本書篇目作序文說:

要把前代的是非得失和興亡治亂的緣由作為法式與鑑戒,就一定要找到那種能夠託付的執筆人,然後才能夠傳播久遠。這是撰修史書的原因啊!然而那種所該託付的執筆人卻沒擇取到合適的人選,就會有的失掉那原本的意圖,有的竄亂那史實,有的剖析事理不通達,有的遣詞不當。所以,即使有突出的功業、美好的德行、異乎尋常的治跡,也會幽暗而不顯明,閉結而不揚布,可那些兇頑至極、狂險猥瑣、奸邪兇惡的形跡,卻能僥倖掩蓋住啊!

古代所說的良史,他的識見一定足夠用來綜括萬事的道理,他的記史思想一定足夠用來適合天下的行用,他的才智一定足夠用來通曉很難領悟的意旨,他的文辭一定足夠用來闡發很難顯露的情狀。達到這樣的標準以後,他的能力就能夠與「良史」相稱了。

憑什麼知道良史是這樣呢?從前,唐堯、虞舜擁有如神之明的心性,具有深奧玄妙的德行,使得跟隨的人不能覺察到,覺察到的人也不能稱讚他,(可是人們)把這作為治理天下的根本。所傳布的號令,所設置的法規制度,那言辭極其簡略,體式極其周備,(人們)把這作為治理天下的措施。而撰著《堯典》與《舜典》的人,推布並宣明這些,所記述的,哪裡僅僅是堯、舜的治跡啊?他們深切微妙的用意也一道傳達出來。細小和重大的、精微與梗概的,沒有不窮盡的;本源和末端、先行和後續,沒有不明晰的。讓誦讀他們的言論的人,就像自己出現在當時一樣;研求它的意旨的人,就像接觸到所記述的本人一樣。這難道還稱不上是識見足夠用來綜括萬事的道理,思想足夠用來適合天下的行用,才智足夠用來通曉很難領悟的意旨,文辭足夠用來闡發很難顯露的情狀嗎?正當堯、舜的時候,哪裡只是分掌政務的人都是天下的英士呢?恐怕執持竹簡、操握筆管而跟隨左右的人,也都是聖人的門徒啊。

從夏、商、周三代以後撰寫史書的人,像司馬遷這樣的文才,也不能不稱得上是俊逸英偉、出類拔萃的奇才、非同尋常的傑士了。但是,只能認為他是識見尚未能足夠用來綜括萬事的原理,思想尚未能足夠用來適合天下的行用,才智尚未能足夠用來通曉很難領悟的意旨,文辭尚未能足夠用來闡發很難顯露的情狀,為什麼呢?因為聖賢的高妙思致,司馬遷原本還不能夠純正地表達出他的情志並顯現給後世啊,所以,就不能進入到良史行列中。司馬遷的得失尚且是這樣,何況其他人呢?

就蕭子顯於他的這部史書而言,喜好自己願意怎樣寫就怎樣寫,他更動竄改、截斷拆開、斧鑿雕琢、增飾文採的變動手法更多,因而他的文筆就越低下。難道那才質原本就不可以勉強而擁有吧?好幾朝的史書已經是這樣,所以那事跡模糊不清,儘管存在隨順時世去成就功業威名的君主、共同聯合謀議的臣僚,卻沒有顯赫地能聳動起天下的視聽、在天下人口中傳播的人物啊。而一時間偷安、爭奪、傾軋、陷害、背棄禮法、違背道義的人,也僥倖沒有明白地顯露在世人面前,難道不是所託付的人沒選擇合適的緣故嗎?能不痛惜嘛!

史書是用來宣明治理天下的原則與方法的。所以,修撰它的人,也一定是天下一流的才士,然後他的才能就可以與良史相稱了。這哪能忽略呢!這哪能忽略呢!

相關焦點

  • 向曾鞏學 「醇正」
    向曾鞏學 「醇正」   忽然想起小時候語文課上背「唐宋八大家」時候的樣 子。飛速說完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然後才咬牙切齒地拿出曾鞏來湊數。那個時候,我是真的不知道曾鞏是誰,因為被老師懲罰過,甚至有些討厭他,原因無他,名字難記,聲名不顯,就連「鞏」字,都長得奇形怪狀。
  • 宋代曾鞏《醒心亭記》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宋仁宗慶曆七年(1047年)八月十五日,曾鞏隨父北上,在赴京途中曾鞏去滁州拜訪了歐陽修,留連二十天。這篇記就是在滁州應歐陽修之請而作。曾鞏簡介: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
  • 長恨歌原文及翻譯!
    長恨歌是小編這一代人從小就耳熟能詳的一首歌,但是,在比較新的95後或者說00後中,確實有不少的人不知道長恨歌,或者是只知道它的存在而不知道它的原文和意思
  • 不該小透明的曾鞏
    是叫曾鞏還是馮鞏來著?我問過好多人,唐宋八大家都有誰。說不全的人,基本上會把曾鞏給漏掉,即便是那些說全的人,數到曾鞏這裡,也會或多或少打個磕絆。曾鞏大概是唐宋八大家裡知名度最低的一位了。我出於好奇,找來曾鞏文集來讀,幾篇下來只覺得昏昏欲睡,尼瑪還真是澤波春漲,太水了,繞來繞去不知說個啥。於是我一拍桌子,學著李敖的狂傲勁兒在日記裡寫道:曾鞏徒有虛名,不紅也正常。後來馬齒漸長,再讀曾鞏,已經是工作之後了。那次我跟著部門去外地團建,不愛打牌也不會喝酒,在小街書店的角落裡找到一本偽線裝封皮的曾鞏文選,讀了讀,忽然覺得有點意思。
  • 文化|蘭亭集序原文及翻譯 書法真跡高清圖片
    【蘭亭集序】作品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
  • 《陳姓宗譜八百序》輯錄記
    搜到資料目錄如下:中華舜裔  陳氏宗譜八百序  目錄總述:序序譜凡例舜本紀始祖重華公簡史有媯堂五姓聯宗譜系序有媯五姓聯宗譜序朱熹《陳氏族譜》序世界陳氏宗親大族譜序福建惠安陳氏概述從唐以前潁川陳氏譜序看陳氏源流陳氏得姓始祖胡公滿陳寔陳涉世家陳氏辨真序陳寔之父將軍派六敕書浮光陳氏源流序南安縣蠏谷始基祖敦賢公分派定子序陳氏世紀廣東饒平隆都大巷陳氏譜序
  • 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後序》閱讀答案及翻譯解析
    楊評事文集後序柳宗元贊曰:文之用,辭令褒貶導揚諷諭而已。雖其言鄙野,足以備於用。然而闕其文採,固不足以竦動時聽,誇示後學。立言而朽,君子不由也。故作者抱其根源,而必由是假道焉。作於聖,故曰經;述於才,故曰文。文有二道,辭令褒貶,本乎著述者也;導揚諷諭,本乎比興者也。
  • 曾鞏的千古名作《詠柳》,到底有何出彩之處?極盡嘲諷之能事!
    曾鞏的這首《詠柳》詩,流傳非常廣,原文如下:詠柳宋代:曾鞏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寫作背景曾鞏是北宋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少年時期便長於文章,他的文風,雍容平易,不露鋒芒,而曲盡事理,他的一些詠物寓意詩,更是廣受好評,他是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在文章和詩歌方面,都有影響深遠的建樹,極受後世推崇,是大文豪歐陽修先生的高足。
  • 盧安達中央銀行總裁日記(序和目錄)
    昭和四十七(1972)年五月服部 正也增補版序作者服部正也,於1999年去世,所以本次增補需作如下說明:一,首先,1994年盧安達的動亂吸引了全世界的關心,服部君給雜誌「中央公論」寄稿「盧安達動亂被正確報導了嗎」(當年十月號刊登),以及舊版書刊行以來37年後,對盧安達的現況和作者的事跡作出一個總結的大西義久先生
  • 《薩賓娜·斯皮勒林》譯者序
    米歇爾·吉布爾,雅克·諾左天夢 康翀 許丹福建教育2016-6譯者序
  • 詩經·周南·汝墳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汝墳詩經·國風·周南·汝墳原文遵[1]彼汝墳[2],伐其條枚[3]。汝墳翻譯沿著那汝水堤岸,採伐樹木的枝幹。還沒見到我的夫君,憂思不絕如同清晨忍飢。沿著那汝水堤岸,採伐新抽的樹枝。已經見到我的夫君,萬望你不要再離我遠去。
  • 從電影到考試的翻譯經驗:把握原文語境
    本文只摘取13例外國電影的漢譯,一是希望大家對翻譯更感興趣,二是希望大家從中得到翻譯方法的啟迪,以直接或間接地服務於大家的考試(考研和口譯資格證考試)中的翻譯。   翻譯貴在理解。只有理解了原文,才能使譯文忠實於原文,才能使譯文通順易懂。而理解原文的鑰匙便是原文的語境、功能、關聯這三大要素:這恰好也是三條根本的語用原則。
  • 《魚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譯
    《陋室銘》原文及翻譯《核舟記》原文及翻譯《小石潭記》原文及翻譯《孫權勸學》原文及翻譯
  • 《將進酒》原文、翻譯
    《將進酒》原文、翻譯【唐】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 看看拍得2.07億元的曾鞏「局事帖」是什麼樣子
    曾鞏,唐宋八大家之一。《局事帖》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件曾鞏傳世墨跡,故稱為「孤本」。寫完它的三年後,曾鞏便去世了。900多年來,它在許多重要收藏家手中遞傳,近而聞名的是比利時藏家尤倫斯夫婦。儘管後世將兩人並舉,但曾鞏一生受其影響深遠,其為人處世、文風和書風都可從歐陽修的觀念中找到線索。曾鞏一生最高成就是散文,文章在兩宋時就被視為楷模範本,一度到了一有新文章就被爭相傳頌,誰讀不到就焦慮的地步。
  • 愛蓮說原文翻譯ppt
    今天為大家帶來部編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愛蓮說》的原文、翻譯、ppt課件等相關教學資源,希望能給大家的教學和學習帶來幫助!
  • 愛蓮說· 周敦頤原文及翻譯
    文言文翻譯: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汙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豔。(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也不枝枝節節,香氣傳播更加清香,筆直潔淨地豎立在水中。
  • 韓語學習:TOPIK64Ⅱ11~12原文翻譯
    韓語學習:TOPIK64Ⅱ11~12原文翻譯03:14來自LearningYard學苑說明:該韓語短文來自TOPIKⅡ64的11~12題原文,來源TOPIK官網。該文由小編(一名韓語學習者)翻譯,如有錯誤歡迎指正。11題原文 24 '7 ' . . 100 .
  • 曾鞏《詠柳》詩別具一格,不說相思不說離別,用楊柳諷刺成小人
    前言前兩天遇到了一個問題:都說曾鞏的《詠柳》寫得好,到底有何出彩之處?曾鞏(1019年 —1083年 ),字子固,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文學成就最高的是其文章, 被後人評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稱「南豐先生」。不過,他的詩也有很高的水平,這首詠柳就是其代表作之一。一般人詠柳,常常用來寄託相思、嘆息離別。但是曾鞏的這首詠柳別具一格,把楊柳寫成了一個得志便猖狂的小人。
  • 論語裡仁第四4.7、4.8、4.9原文及翻譯
    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人之過①也,各於其黨②。觀過,斯知仁③矣。」「注」:①過:過失。②黨:類。③仁:通「人」。「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人的過錯,各有總類。觀察他所犯的錯誤,就知道他是哪一類人了。」「解讀」:功者人所貪,過者人所避,所以從人所犯的過錯上,尤能顯見真情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