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識,認識言語在初次接觸言語理解與表達的時候,就是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有成語、實詞的填空題、有整段的材料題、有排序題、標題填入題……瞬間感覺這不就是「語文」嗎?「語文還需要複習麼,這麼多年考試就語文不需要複習」。這也就促使在言語表達與理解的模塊中,用了最少的時間和最少的精力來複習。憑藉著我們自己多年的語文積累和「語感」就踏上了言語的道路。
起初,感覺一路平坦,毫無違和感;接下來,莫名開始覺得道路有些坑坑窪窪,「語感」似乎不起作用了,我們多年的積累似乎也跟不上它的變化了,但依然硬著頭皮繼續前行;直到衝刺階段,錯誤率直線上升,道路變得崎嶇而艱難,這回發現言語這條路走不下去了,而我們也進退維谷。直到此刻,才發現言語是最需要學習、積累的,也是最不能丟分的。焦慮、著急時刻圍繞著我們,總是不停地去找「大神」尋找經驗,也在質疑自己。「明明一直在刷題,為什么正確率還是上不去?」「我也聽理論課了呀,可是還是方法用的不好。」「邏輯填空好難,積累了好多,一考試就有不會的,要不就不會用到題裡。」「中心理解讀不完,很浪費時間。」「怎麼提高言語的做題速?感覺既費時間又做不對。」我們會發現,後來的言語讓我們陌生,也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是初次認識言語。
其實,言語理解與表達主要測查報考者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思考和交流、迅速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內涵的能力,包括根據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細節;正確理解閱讀材料中指定詞語、語句的含義;概括歸納閱讀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斷新組成的語句與閱讀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據上下文內容合理推斷閱讀材料中的隱含信息;判斷作者的態度、意圖、傾向、目的;準確、得體地遣詞用字等。常見的題型有:閱讀理解、邏輯填空、語句表達等。
國考通常分為兩類卷子,副省級和地市級。總題量言語都是40題,各地省考的題量就另當別論了。這個題量在整張行測卷子中所佔的比例基本都在30%以上,是得分重頭。言語的拿分需要分為兩步,第一步,要保證正確率,而非速度。正確率在70%以上(即40題做對28題)為平均情況;如果言語較好,數學等模塊較弱,需要通過言語來彌補其他模塊的分數,言語正確率要保持80%以上(即40題做對32題)。第二步,做題時間建議:40題建議35分鐘左右做完。不需要精確到每個題目花費多少時間,題目有難易,難題花費時間長,簡單題花費時間短。
第二節 邏輯填空備考技巧邏輯填空這個部分可以說讓很多考生頭疼,無論怎麼積累,做多少題,似乎一考試就有不會的,而且這個部分提高起來特別地慢。而大家經常採用的備考策略。一般對於邏輯填空,很多考生都會採取聽課—刷題—總結、背誦—繼續做題的方式。其實,這樣的備考策略是沒有問題,問題就在於每一步的備考我們都只是淺嘗輒止。那我們就來說說,怎麼就這邏輯填空做好每一步的精準複習。首先談談聽課。聽理論課是把握言語做題技巧最重要的步驟,只有聽了理論課,你才會發現,它源於語文,又不同於語文。那在聽理論課的過程中,你要選擇一個適合你的老師,無論在講課風格還是語音語調上都比較契合自己的,這樣在整個聽課的過程中,你不會感到疲憊和厭倦,反而覺得很有意思。接著,就是做筆記了。做筆記是個思維工作,很多同學覺著我就按照老師講的,我抄下來就可以了。其實不是這樣的,每個老師講課的過程中是有自己的邏輯和引導的,你要學習的是,老師是怎麼找到所謂的「搭配、對應」,你找不到的緣由是什麼,老師怎麼記住這個成語的,他是通過舉例子、對比還是形象記憶……這些都是要大家動腦筋去思考和總結的。只有這樣去聽課,做筆記,你才能夠學習到依題給你的方法,才能夠學會靈活地應用。其次,刷題。邏輯填空不能純粹靠積累,還必須通過刷題來了解解題思路和技巧。行測考試出題人的目的不是讓大家把題目全面、深入、透徹地作答,而是要檢驗考生的能力,這些題目都是有技巧可循的,所以一定要掌握解題技巧。掌握技巧以後,還得通過刷題熟能生巧。不要單純追求量,不要為了刷題而刷題,刷完題一定要總結,通過總結才能得到質的飛躍。在刷題的過程中,前期你可以不用追求速度,而是通過刷題去夯實基礎,在做每一道題的過程中,你要知道這道題考的是什麼,你用的方法是什麼,熟能生巧。等你基礎紮實後,就可以限時刷題,而這個時候你會很精準地判斷出題目的考查點,並靈活應用方法。再次,總結。邏輯填空我們遇到的是大量的實詞和成語,這就需要我們做好全面的總結工作。在總結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白錯誤的原因、題目考查的點;其次,所遇到的成語、實詞的應用場景、頻次;最後查找考點對應的方法和記憶自己不熟悉的成語、實詞。在記憶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舉例子記憶、對比記憶等。
▎例1 ▎現代傳媒尤其是電子傳媒有著比傳統紙質傳媒更寬廣的尺度,( )更多批判的意識和更多的異端。無數專家、學者在電子傳媒會客廳中針對各種社會現象接受訪談,發表意見,甚至不乏( )的聲音。分析之深、論證之嚴密、言論之犀利,傳統媒體均無法( )。依次填入空缺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鼓勵 特立獨行 相提並論
B.滋生 針鋒相對 同日而語
C.允許 振聾發聵 一目了然
D.容納 驚世駭俗 望其項背
拿到題首先我們發現考查三個空。從第一空看起來,句子中出現「和」表並列,空缺部分需搭配兩個詞,分別為「批判的意識」和「更多的異端」,「批判的意識」在社會中是鼓勵、希望出現的,「異端」可聯想到異端邪說、排斥異己,偏消極。A項「鼓勵」只能搭配好的;B項「滋生」通常搭配不好的,比如滋生腐敗、滋生細菌,均不符合文意,排除。C項「允許」、D項「容納」均可保留。由此我們知道,第一個空考查的是搭配。第二空,「甚至」表程度的加重,C項「振聾發聵」意為讓聾子都聽見、瞎子都看見,強調語言文字的作用非常大;D項「驚世駭俗」指讓世俗都震驚了,程度均偏重,均保留。這裡我們知道,第二個空考查的是程度的輕重。第三空,「分析之深、論證之嚴密、言論之犀利」論述現代傳媒的優點,傳統媒體則無法比得上,空缺部分應強調趕得上,對應D項「望其項背」。C項「一目了然」指一眼看得很清楚,不能體現比得上,排除。B項「同日而語」強調時間的對比。第三個空考查的是語句的理解,選D。對應上述的考點,我們採用技巧和方法就能很快速地解題。之後,我們就可以對上述的成語進行積累記憶。比如:振聾發聵,我們可以通過造句進行記憶,如:「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振聾發聵的呼聲,敲響了資本主義的喪鐘。這裡是不是就很清楚地明白是用語言文字喚醒麻木的人,強調語言文字的作用非常大。
最後,我們說說大家最想了解的語感。做題不要只靠自己的語感,因為念著舒服就選它,這樣並不是特別靠譜、保險。
第三節 中心理解題備考技巧對於中心理解題其實很好辨識,就是閱讀完文段後,要求對文段的中心思想有整體的把握和總結。然而,對於大家來說,還是很「頭大」。主要是現在考試難度大,文段越來越長,很多同學在考場上根本不想看文段,而是憑感覺秒選一個答案。為什麼學了很多知識點,但在考場上還是做不對或者做題慢呢?接下來我們說說如何備考中心理解題。中心理解題的備考和邏輯填空基本一致,只是在這一部分不需要背誦。那我們來就中心理解題的獨到之處來和大家聊聊。首先,中心理解題很長,讀起來很浪費時間,那麼在備考的時候我們如何加快速度進行閱讀呢?給大家分享一些方法。一、讀文段,找中心每次做題要切記,先看提問明題意。轉折因果定其後,略讀先前碎碎語。對策對策要警惕,內容契合文主題。沒有關聯沒關係,或許它是並列句。對比,我要對比,才能做對言語題。
▎例1 ▎在付費知識的市場宣傳重點中,最吸引人的莫過於能有效地利用碎片時間,如在等公共汽車、跑步時進行學習和提升自我,進而有效管理時間。這種碎片化學習的方式雖然看似很靈活,並可以提高時間利用率,但科學研究表明,它不能真正地讓你吸收學到的知識,不符合大腦吸收知識的運行機制。那些讓你嘖嘖稱奇的金句,那些讓你醍醐灌頂的時刻,過不了幾日就會被忘得精光,更別提知識內化和遷移了。正如快餐雖然好吃,也有飽腹感,但並不代表有營養。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A.付費知識領域前景尚未明朗
B.付費知識的宣傳導向言不符實
C.學習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
D.「碎片化學習」的方式並不理想
在付費知識的市場宣傳重點中,最吸引人的莫過於能有效地利用碎片時間,如在等公共汽車、跑步時進行學習和提升自我,進而有效管理時間(舉例非重點)。這種碎片化學習的方式雖然看似很靈活,並可以提高時間利用率,但科學研究表明,它不能真正地讓你吸收學到的知識,不符合大腦吸收知識的運行機制(轉折之後強調碎片化學習不好)。那些讓你嘖嘖稱奇的金句,那些讓你醍醐灌頂的時刻,過不了幾日就會被忘得精光,更別提知識內化和遷移了。正如快餐雖然好吃,也有飽腹感,但並不代表有營養。(那些……那些……正如……均為舉例,非重點)根據上面的標畫,相信小夥伴們都能把握住整個文段的主題詞是碎片化學習,且作者對其抱有的態度是消極不認同的。文段大體為「分—總—分」的結構,開頭進行背景引入,轉折後引出文段重點,強調碎片的化學習可能不太好,最終通過「那些……那些……正如」進行具體解釋說明,此時需找文段總句所在位置,即強調碎片化學習不好,對應D項,符合轉折後表達的態度。A、B項「付費知識」為轉折之前的內容,非重點,轉折後重點強調碎片化的學習,排除。C項「學習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無中生有,轉折後未提及學習苦、學習累、學習簡直活受累,排除。故正確答案為D。需要對敏感字眼進行圈畫,圈畫後文段的大概結構基本能出來,再重點關注總句,與選項進行匹配。
▎例2 ▎如果處於靜態環境,環境保護雖然短期內的確會造成企業的成本增加,但在動態的競爭條件下,嚴格的環境保護從長期來看能夠引發創新、抵消成本。這不但不會造成企業成本增加,反而可能產生淨收益,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優勢。因此,實施適當的環境保護不僅不會傷害企業的競爭力,反而對其有益。這段文字旨在說明:
A.靜態環保與動態環保對企業的影響不同
B.要辯證地看待短期環保和企業發展的關係
C.應加大環保力度,想辦法抵消環保的成本
D.合理的環境保護措施能夠提升企業競爭力如果處於靜態環境,環境保護雖然短期內的確會造成企業的成本增加(「如果」假設做引入),但在動態的競爭條件下,嚴格的環境保護從長期來看能夠引發創新、抵消成本(轉折之後提出核心觀點)。這(指代前文做法)不但不會造成企業成本增加,反而可能產生淨收益,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優勢。因此,實施適當的環境保護不僅不會傷害企業的競爭力,反而對其有益。(總結核心觀點,與前文轉折後的觀點一致)文段結構為「分—總」,最為重點的為「因此」之後的內容,「反而對其有益」中「其」指代企業競爭力,強調適當的環境保護對企業競爭力有好處,對應D項。A項,「靜態環保與動態環保」對應文段首句,文段重點在轉折後的動態環保,而非以並列態勢強調二者不同,排除。B項,文段明顯在強調長期環保,而非短期環保,非重點,排除。C項,「因此」之後強調的是「適度」,而非一味地加大,對策無中生有,排除。故正確答案為D。二、讀選項,對比擇優拜拜(不能選的),轉折前,結論前面非重點;背景引入舉案例,略讀略讀別客氣;拜拜,正反論,強加因果(如文段闡述「A和B」,若選項表述為「因為A,所以B」即強加因果);說意義(如果選項中有一個是對策、好處、意義、效果、作用,優選對策,意義起到加強論證的作用);表述絕對沒主題(表述過於絕對的,如明天一定下雨、明天肯定下雨,表述絕對,一般不選);別再大意選問題(選項中有問題和對策同時存在時,優先選擇對策,而不是問題)。
▎例1 ▎科學的發展總帶給人類嶄新的思維方式。比如,在大數據背景下,人類的許多行為都是可以被預測的。從這個角度看,人類的行為並不是互不相關的獨立事件,而是相互關聯的數據網絡中的一個片段。在這張數據大網之中,許多事件的相關性與其發展的規律變得有跡可尋。再比如,日常生活中,我們只能感知和意識到三維世界,而超弦理論卻把我們帶進一個十維的宇宙世界,帶來新的科學思維與方法,開拓出一個新穎刺激而富有美感的精神新領域。下列最適合做這段文字標題的是:
A.獨領風騷的數據科學
B.未來世界的無限可能
C.科學思維無所不在
D.科學之光點亮思維
科學的發展總帶給人類嶄新的思維方式。比如,在大數據背景下,人類的許多行為都是可以被預測的。從這個角度看,人類的行為並不是互不相關的獨立事件,而是相互關聯的數據網絡中的一個片段。在這張數據大網之中,許多事件的相關性與其發展的規律變得有跡可尋。再比如,日常生活中,我們只能感知和意識到三維世界,而超弦理論卻把我們帶進一個十維的宇宙世界,帶來新的科學思維與方法,開拓出一個新穎刺激而富有美感的精神新領域。文段結構為很容易的總分,中心句為第一句,強調科學與思維之間的關係,即對應D項。A、B兩項,既無思維也無科學,排除。C項,文段強調科學對思維的作用,而不是「科學思維」(科學的思維),選項偏離文段重點;且「無所不在」表述絕對,排除。依題提示注意做題時不要僅用某個詞語或某一種技巧解題,要通過圈畫重點詞,了解基本脈絡,然後找總句或中心句。總而言之,對於中心理解題而言,兩個環節必不可少,一是閱讀文段,根據文段結構和內容把握理解中心;二是找到選項中的陷阱大坑,做好對比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