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智Sir
壹
今年九月,有人統計了部分國家的電影年度票房冠軍,表格如下:
除中日韓外,《復聯4》幾乎霸佔了大部分國家的票房冠軍位置。
不過表格已經過時了,最新數據是,歐洲國家都被《獅子王》霸佔;保守的中東,被電影《阿拉丁》徵服,逃得了復聯,躲不過神燈。
而且這些國家的本土票房前十名中,有一半都是美國大片,就連俄羅斯都不例外。
為了有個清晰對比,我製作了一份世界地圖:
全球範圍內,就只有中日韓擋住了美國的洪流侵襲。
嚴格來說,日本和韓國的前十名也有大半是好萊塢電影,而中國的前十隻有兩部,挺不容易了。
再來看今年的全球總票房排行,分別是:
《流浪地球》流浪到前十名開外,《哪吒》的地位也岌岌可危,時刻會被《星球大戰9》超越。
還有一組非常可怕的數據:
12月9日,全球最大電影公司迪士尼宣布,旗下電影2019年總票房突破100億美元。和這個數字接近的是我們國內的總票房,目前在630億元左右。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今天我們要面對的,是一個不僅在經濟軍事領域強盛,同時在文化實力上也空前強大的美國。
我們的對手,是文化領域裡的絕對霸主。
貳
有個英文單詞叫Cultural Appropriation,翻譯過來叫「文化挪用」,意思是一個文化底蘊欠缺的國家,可以通過手段來挪用他國文化,為自己所用。
美國是多元文化的民族綜合體,奉行拿來主義,因此將「文化挪用」運用得爐火純青。
比如阿拉伯的寓言故事《一千零一夜》,就被美國人搬上熒幕,拍成《阿拉丁》,反向輸出中東地區;
北歐拍不出《馴龍高手》和《冰雪奇緣》,巴西拍不出《裡約大冒險》,法國拍不出《美食總動員》,英國也拍不出《愛麗絲夢遊仙境》、《勇敢的心》和《指環王》;
伊朗拍不出《波斯王子》,埃及拍不出《木乃伊》,東非拍不出《黑豹》,馬達加斯加當然也拍不出《馬達加斯加》。
迪士尼更是成為造夢與精神文化的象徵。
白雪、仙蒂、愛洛、愛麗兒、花木蘭、貝兒、茉莉、寶嘉康蒂、蒂安娜、樂佩、梅莉達、莫阿娜……各國人民,都希望迪士尼能出一個自家公主。
很多東西,比如說《功夫熊貓》,我們自己來不及做,就被美國搶先做了。關鍵別人做得還不錯,比我們還要「懂中國」,讓人心甘情願掏錢。
還有《花木蘭》,從電影預告片來看,質量應該不會差,但不能否認,裡面的各種東方元素確實是胡亂堆砌,把中國的各種刻板印象全都湊齊了。
這對那些從不出遠門的人、尤其是華裔兒童來說,影視所呈現出的就是中國的真實人文風俗,並且根深蒂固。
看似在幫我們宣傳,其實是重新解構了我們文化,套用我們外衣來表達他們的價值觀。
成功奪得話語權後,代替我們向全世界發聲:「我代表中國來告訴你們,這就是真正的中國。」
不會有太多抵抗,因為這是一個鈍刀子割肉過程,可以悄無聲息攻陷我們許多人,最終磨滅掉民族特性。
這不是聳人聽聞,過去幾十年的好萊塢電影裡,充斥著大量以歧視、惡意貶低亞裔人種為樂的情節,因為這樣算「政治正確」;
或者夾帶一些私貨,有意無意表現出來,比如漫威電影《上氣》。
昆汀一再強調,自己是如何崇拜李小龍,了解他的一切,那就應該知道李小龍一生所做的努力,都是為了打破黃種人在好萊塢裡的偏見。
可惜在電影《好萊塢往事》裡,昆汀依然將李小龍塑造成一個狂妄高傲、扭捏做作的跳梁小丑。
類似這樣的鏡頭,其實有很多
好萊塢電影還有一個絕對優勢,那就是電影的全球發行能力,可以輕易壟斷院線排片。
比如在韓國,有多位導演抗議《冰雪奇緣2》的排片佔比過高,提議通過立法限制「銀幕壟斷」,給所有電影足夠的生存空間。
比如我們國內的《復聯4》排片,高達99%,演員王景春甚至發微博埋怨:「必須100%排片啊!」
我能理解,他主演的國產電影《地久天長》,豆瓣有15萬人打分,評分8.0,算是很優秀的國產片了,最終票房4500萬。
折戟沉沙的還有《撞死了一隻羊》,王家衛監製,因為堅決不改檔期,最終票房1000萬。
「即使只有0.1%的排片空間,也代表著有99.99%的進步餘地」,王家衛說的這句話,聽著很心酸。
我們的優秀電影有不少,真正能在海外傳播開來的,寥寥無幾。
比如《流浪地球》,成功打開了中國科幻大門,雖然有一些瑕疵,不影響它質量。但到了海外,由於宣發能力太差,許多電影院根本上不了。
在全美,只有AMC旗下的64家影院有上映(還因為AMC是萬達的),最終票房在600萬美元左右,成績算很驚豔了。
只是可惜,進不了北美華語片的票房前十。
沒關係,再接再厲,只要中國科幻片能整體崛起,後續能繼續保持這種質量,終究能突破外國影院的封鎖。
畢竟誰都不會和錢過不去,高上座率的電影,資本家們都喜歡。
可惜,後來出了《上海堡壘》。
叄
外國人對我們的偏見和誤解,不僅是好萊塢造成的,也和各國使用的網際網路產品脫不了關係。
比如臉書(Facebook),全球用戶超過20億,每月的活躍用戶數量,甚至超過基督教的教徒總數,地位相當於我們國內的微博;
臉書旗下有三款聊天社交軟體,分別是Messenger、Instagram和WhatsApp,總用戶數超過20億,相當於微信QQ在國內的主宰地位;
全球最大的視頻網站——油管(YouTube),月活躍用戶達到20億,相當於國內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B站的組合;
全球最大搜尋引擎——谷歌(Google),是大部分國家的指定搜索工具,用戶數無法估算,地位相當於國內的百度+360搜索;
還有許多用戶超過10億的巨無霸軟體,我就不列舉了。
試問,當這些美國網際網路產品,成功打入到各個國家後,會出現什麼後果?
壟斷了全球解釋權。
也因此,中國很難在國際上發出自己的真實聲音,會經過一層又一層的篩選過濾,扭曲本質。
是的,軟體是工具,工具不分善惡,但掌握工具的公司,卻有它的政治立場。
比如谷歌,我知道國內有許多網友對它的印象不錯(全靠同行襯託),「不作惡」一直是谷歌的理念。
的確,早期的谷歌因為沒有競爭對手,發展一帆風順,不刻意追求利潤,可以做許多「很酷」的事情。
到了網際網路下半場,競爭激烈,用戶增長遲緩,為了盈利、為了對股東負責,谷歌開始「作惡」了。
我只說谷歌的三件事:
第一是通過網際網路入口來幹預輿論,對用戶進行潛移默化的洗腦。
在美國總統大選上,谷歌的搜索欄裡,希拉蕊選項被人工放置在前列,其中至少有5000萬張有效票被轉移;
第二是谷歌街景車惡意搜集用戶的電子郵件、簡訊和信用卡支付信息等數據。
一開始被曝光後,谷歌還會澄清、拒不承認。後來相繼被英國、法國、德國和韓國官方用證據打臉後,谷歌才將鍋甩給某個員工,說是個人行為;
第三是谷歌和美國國防部合作,攜手軍方發展人工智慧技術,來提高無人機的航拍分析能力。
為了賺錢,谷歌不惜參與殺人武器的研發。
最厲害的手段,往往表面偉光正,打著維護言論自由、保護學術公正的旗子,背地裡卻偷偷做一些隱晦手腳。
所以說,谷歌退出中國市場,我一點都不覺得可惜。
我只是遺憾,為什麼我們國內的搜尋引擎如此不爭氣,弄出太多惹民憤事情,才讓人覺得寧願用谷歌也不用它……是真的安逸太久了。
再來談談谷歌旗下的視頻網站——油管(YouTube),裡面有大量對華裔不友好的視頻。
比如前幾年,有一段美國黑人的說唱視頻,歌詞詳細介紹了為什麼華人更值得搶劫,「首先,你找到一個華人社區的房子,因為他們不相信銀行帳戶」,「不要去拿大屏幕液晶電視和手提電腦,偷珠寶盒更為划算,拿到當鋪,當天就可以變現」。
視頻一發酵,美國華人強烈反對,不過YouTube堅持不下架,認為是藝術創作;
美國白宮也接著回應,這是言論自由,不容幹涉。
後果是,那段時間華人被搶劫的案件劇增。
2016年9月,費城華人餐館協會秘書長朱楓稱,自年初以來,費城已經有近百起華人餐館和家庭,遭到非洲裔持槍入室搶劫案件。
臉書和推特雖然號稱言論自由,但作的惡也不少。
推特刪掉936個在內地建立的帳號,理由是——這些帳號有「官方背景」,通過傳播、放大各種涉港信息,破壞香港示威的「合法性」,還「企圖在香港播下政治不和的種子」,「擾亂香港政治秩序」。
臉書發布聲明,稱他們通過從推特得到的信息,刪除了許多帳號,理由是——這是由中國政府發起的針對香港暴亂的「輿論操控行動」。
長期處於算法推薦的信息過濾中,導致幾乎所有外國網友,都很難真正了解到香港發生的一切真相。
不要高估了外國人的信息滯後性,世界各國人民都一樣,都相信偏見,容易被誤導。
正因為掌控了全球的輿論發聲權,所以美國可以隨便塑造自己的形象,可以是世界警察,可以是世界燈塔,也可以是救世主;
可以屠殺了數千萬印第安人後,將自己美化成英勇的拓荒者,也可以編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取得入侵伊拉克的藉口。
長期接受西化的香港人,用WhatsApp聊天,用谷歌搜索,看油管視頻,上臉書社交……一些年輕人們生活在這種精心布置的網際網路語境中,要所謂「民主」,要「言論自由」,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如此容易被鼓動了。
很難過,但這就是美國文化輸出的力量。
肆
在這場世界文化戰爭中,別的國家當然有反抗過,只是基本沒有一個能打的。
有的自知難以抵抗,乾脆閉上了眼睛裝死;有的被打成傷痕累累,只剩一口氣吊著,苟延殘喘。
比如俄羅斯。
作為斯拉夫文化圈裡的東歐老大,俄羅斯的祖上曾經顯赫輝煌。
沙俄時期,誕生了高爾基、普希金、屠格涅夫、託爾斯泰、契訶夫、果戈裡、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壇大師,在當時影響深遠。
即便到了蘇聯,也在社會主義國家陣營裡留下了大量文化痕跡。
但弔詭的是,到了當代,俄羅斯在文化事業上幾乎全方位潰爛,無論是文學、音樂還是電影電視劇,能留在中國百姓心裡的,除了戰鬥民族烙印、俄羅斯方塊、套娃,就是《喀秋莎》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了。
非常可惜的一個國家。
不過俄羅斯在國際上的發聲渠道並不弱,因為它有一個強勢的媒體平臺——今日俄羅斯(Russia Today),在100多個國家有6.3億觀眾,與BBC、CNN三足鼎立。
「今日俄羅斯」厲害的地方在於煽風點火,帶節奏爐火純青,常年累月地打西方媒體的臉,而美國政府偏偏無可奈何。
在西方媒體的統一語境中,就只有「今日俄羅斯」敢揭開香港暴力示威的真相,發出各種靈魂質問:
美國為何要支持香港的反政府運動,有什麼依據通過香港人權法案?
一個來自俄羅斯的國際媒體,能發展到今天,變成龐然大物,委實不容易。
再來看一眾歐洲國家。
各國呈現出一盤散沙狀態,小而美,各自為戰,空有一身雄厚的文化底蘊,遲遲無法發揮出來,只能勉強吆喝,賺點賠本買賣。
真正立於文化不敗的,只有英法德三國。
英國是老牌帝國,再怎麼衰弱,國際上的文化影響力也屬於一流,靠著BBC衝鋒陷陣。而且有語言優勢,大多數國家都學過英語,英國也很重視文化產業發展,保住了日不落帝國的餘暉。
而法國一直很被動。
作為啟蒙運動發起國、歐盟老大、五常之一、軍事強國,還掌握一些非洲國家的貨幣發行權,經濟卻常年下滑,遊行罷工罷課、移民泛濫、政府無能,桎梏著法國進一步發展,更沒有多少精力來談文化輸出了。
德國同樣可惜。
它算是歐盟裡面唯一蓬勃發展的國家了,祖上名人輩出,歌德、黑格爾,巴赫、康德、尼採和貝多芬,還有共產主義的奠基人馬克思……
如今,延續百年的「精神文化」隨著二戰消失殆盡,呈現出一個斷層,古典文化讓人望塵莫及,流行文化又趨近於零,變成一個純理科民族。
另外,統一的德國總會讓人忌憚,美英法俄時刻盯著。
德國是美國駐軍數量最大的歐洲國家,自身既沒有軍隊,更沒有核武器,處境非常被動。
歐洲往東,地中海彼岸,便是阿拉伯世界。
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阿拉伯各國始終無法「政教分離」,堅守伊斯蘭文化傳統,導致轉型失敗,至今仍然是一個保守的傳統社會,更不要說什麼文化出海了。
旅遊業可拯救不了中東。
有個例外是土耳其,經過一系列世俗化改革後,成功遠離了伊斯蘭教,並努力融入到歐洲國家隊列裡。
但歐盟很不歡迎土耳其,不管是信仰衝突、話語權爭奪還是移民潮等因素,都註定了兩邊不是一路人。
既背叛了伊斯蘭,又不被基督教接受,尷尬的土耳其,在歷史的撕裂中徘徊。
印度同樣被宗教所困,而且無法擺脫。
歷史上的印度,多次被外族入侵蹂躪,歷史文化出現斷層,非常慘。一直到近代,印度得到英美俄的大力扶持,才建立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開局就握有一手好牌。
但印度幾千年的包袱太重了,種姓制度頑固,印度教沙文主義強盛,政府控制力又太弱,根本無法集中力量幹大事。
更致命的是,印度的精英階層,那些有識之士基本跑去了美國發展,這也是美國公司的高管有這麼多印度人的原因,對印度來說是隱形大失血。
除了稱霸南亞,印度文化就很難繼續往外影響了。
最後我再講講東亞三國。
首先是韓國。
無論是韓劇、音樂,還是男團明星,比如鳥叔這種傳遍全世界的歌手,都會給人造成一種錯覺,覺得韓國的文化輸出很強。
確實,前幾年的韓流,可以說席捲整個中國,一點都不誇張。
但出了中國呢?或者說出了儒家文化圈後,韓國的影響力還有那麼強嗎?
並沒有。
嚴格來說,韓國屬於文化荒漠,一點都不誇張。
我們仔細理一下,韓國電影在國際上基本沒有什麼影響力,甚至沒有出名的韓國明星,可以達到李小龍、成龍高度,更沒有什麼知名導演;從飲食文化來講,韓國菜也默默無聞,淪為一種小眾菜系。
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是韓國流行音樂,本質上還是照搬歐美的音樂風格,做出各種迎合歐美口味的內容,沒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這和韓國在全世界的地位一樣,作為美國小弟,只能成為歐美市場的零件提供商,作為歐美文化的一個分支補充,難以自主發育。
韓國當然想培育自己的文化,但無論人口還是本國市場,都太小了。
如果要用一個貼切比喻來形容,韓國就像沒有堂食的個體餐飲店,專門做外賣,客戶喜歡哪種口味,就無條件迎合,靠各種精美包裝,輸出標準流水線食品,而沒有自己的獨特招牌口味。
所以你可以看到,無論是競爭激烈的男團女團模式,還是批量製造的整容明星臉,都像是從流水線產品裡走出來,千篇一律。
無論韓國媒體怎麼自吹自誇,文化輸出的主要對象還是東亞,並且以中國為主。當「限韓令」一來臨,韓國的文化輸出就遭到斷崖式下跌,尷尬且被動。
要論文化輸出強國,日本絕對有一席之位。
無論日本動漫、動畫還是遊戲、音樂、文學、電影等領域,在全世界都有足夠強的影響力。
日本在海外形象,等同於良好亞洲人的代名詞,我去一趟歐洲,服務員對我說的最多話是「konichiwa」和「阿里嘎多」。
雖然比起8、90年代的輝煌,如今日本的影響力下降不少,但哪怕失去20年,今天依然很能打,值得我們學習。
但日本有一些現象,給我的感覺很不對勁。
第一個現象是,幾十年前的日本文化作品裡,普遍充滿積極正能量,而現今的日本文化,比如一些漫畫和影視作品裡,充斥著各種冗雜腐朽的氣息、價值觀扭曲、頹廢低喪,讓人看了很不舒服;
第二個現象是,日本年輕人的身高越來越矮,排除掉基因問題,在沒有饑荒的年代裡,是很不正常的。
這裡有一組官方數據:
日本國立醫療研究中心,在2017年的對日身高研究中顯示:
2014年出生的日本男性和女性,20歲時的身高,預計比1978-1979年出生的人,分別矮1.5釐米和0.6釐米。
與之相反,中國年輕人的身高在持續增高……
這裡面一定出了什麼問題。
網上有許多人分析,美國在二戰之後,為了更好地控制日本,改造意識形態,一步步「精神閹割」,或者說「文化閹割」。
但這樣的表述極為不嚴謹,因為再怎麼衰弱,日本仍然是世界文化強國,文化輸出世界領先,不存在什麼「閹割」。
我翻看一些日本作者的文集,比如松本清張著的《日本的黑幕》,以及CIA在網上的公開文檔裡翻查,真正鐵證如山的操控黑幕沒有找到。
只能從一些蛛絲馬跡推敲,比如日本的財團、媒體和電視臺,背後資本都有美國身影,掌控了最上層階級,就能自上而下進行暗中改革。
因此,我更願意理解為是美國的一種「文化引導」,在一步步引導中,逐漸消除日本文化中的雄性特徵,也就是去雄性化,從精神上進行民族改造。
如今流行整個亞洲的小鮮肉模板,發明源地就是日本。
從20世紀末開始,日本的男明星越來越女性化,刻意控制自己身材,以追求消瘦感;日本女孩則往可愛蘿莉的方向靠攏,越矮越萌,整個國家的審美往畸形發展。
這就導致了男女的擇偶選擇上,會傾向更矮小更瘦的人,等到了下一代,更矮更瘦的人會越來越多,民族徹底走向弱化。
另一方面,日本的宅男群體越來越龐大,成天沉浸在二次元裡,逃離現實。
後果就是,人民逐漸喪失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骨子裡失去反抗意識,政治上對美國盲從,精神上對美國跪倒……在最新的2019年民意好感度調查中,有67%的日本人對美國有好感。
甚至曾有一個日本人,問我中國目前有多少個美軍基地……在他們眼裡,自己國家有美軍基地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這就是一種被徵服者文化,不管美國有沒有「文化引導」,日本都活成了美國最想讓他們成為的樣子。
日本文化成為東亞文化的代表,輸出一種極不正常的扭曲審美,還被發揚光大,進而擴散整個東亞,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
而我們,也被日本文化代表了。
伍
我們一直有在抵抗,很多時候卻顯得力不從心,只能說基本守住了自己的文化陣地。
我們的年輕一輩很幸運,他們沒有活在經濟貧瘠的年代,沒有被「中日夏令營較量」洗腦,不相信「美國霸氣小護照」,更不相信「德國良心下水道」。
但他們活在一個文化競爭更激烈的環境中,活在好萊塢影視、日本動漫、韓國音樂的滲透中,從小報讀全英幼兒園,說到字正腔圓,而普通話往往還說不準,分辨不清自己的母語;學齡漸長後,又以留學作為奮鬥目標,思想上往「高級洋文化」靠攏,走進了一個極端。
另一個極端是洗腦。
堅信「中國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打著愛國旗幟和傳統文化之名,一邊抵制洋人節,一邊宣揚唯心主義思想,歪曲佛儒道理論,披著王陽明心學的外衣,搞出新女德、弟子規、厚黑學和二十四孝,變成精神洗腦傳銷。
嘴裡滿是仁義,腦裡全是詭計。
任何偽國學,講到最後都變成空洞的自然感悟,所謂的「回歸心靈」,因為這樣最好忽悠,最不容易被揭穿。你領悟不了,是因為你沒慧根,沒大智慧,不懂聖賢之意,需要繼續報名高級研修班學習。
無論哪一種極端,都是飢不擇食、極度貧困的文化表現,是對本國文化的不自信,是對當今文化的迷惘。
這裡面,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我們來捋一下。
首先是文學。
我們當今的文學,出現了一個很明顯斷層,上世紀90年代屬於真正的分水嶺。
90年代以前,曾是群星璀璨的時代,誕生了老舍、茅盾、沈從文、楊絳、巴金、王小波、錢鍾書、史鐵生等一批有時代力量的作家,思想碰撞之激烈,讓人感慨。
這股充滿生機的文壇銳氣,在90年代後漸漸殆盡,我們社會很難再湧現出類似的精品文學,只有寥寥數人撐起文壇這頂大旗。其它作者,更多熱衷於沽名釣譽和文人相輕,再也寫不出那種朝氣蓬勃的意境。
這固然有現實原因,原本西方國家要經歷的上百年工業化進程,被中國壓縮到了二三十年。
城市進程可以加速,但年輕作家的思想,卻需要歲月來沉澱,如果平生都活在鋼筋水泥澆築的都市中,沒有行萬裡路的閱歷,很難在文字上凝練出一番浩蕩。
而我們迫切要知道,中國文學的後路究竟是什麼,未來又要走向哪裡?
影視行業,一樣浮躁。
一邊是老一輩導演的滯後觀念,急著想融入世界,拍出能讓外國人看懂的電影,達到國外頒獎標準,卻失去了對傳統東方故事的解讀,陷入邯鄲學步的尷尬地步;
另一邊是市場飽受流量明星、跨界導演的嚴重衝擊,爛電影圈錢現象泛濫,老演員無戲可拍,劣幣驅逐良幣;
一邊是情節老套、同質化嚴重的國產劇,充滿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和現實格格不入,任何題材最後都能變成戀愛劇情;
另一邊是強行「割正版韭菜」的VVIP制度,把全中國最有版權意識的付費用戶,所辛苦樹立的正版付費習慣全都揉碎在地,最後還嘲笑他們不配擁有精神生活;
一邊是粗製濫造的國產綜藝節目,既沒創新也沒版權,總想著翻拍抄襲,總想著如何榨取最大利益,追求最大節目效果,置藝人生命於不顧;
另一邊是待遇和地位極差的編劇,缺乏話語權,更缺乏靈感空間,就像房企裡的設計院一樣,接到設計要求後,當天必須出劇本。
這一切罪魁禍首,總有人將鍋甩給電影審查制度,說影響了自己的創作自由,或者許多敏感題材不讓拍……
但真的不能全怪審查制度。
我們在有審查的情況下,都能貢獻出大量劣質到令人嘆為觀止的垃圾電影,讓《少年的你》、《我不是藥神》、《紅海行動》、《流浪地球》和《哪吒》這些電影情何以堪?
我們耽誤了至少五年時間,才讓粉絲理清一個現實,自家愛豆沒有拍電影天賦,哪怕再怎麼努力都沒用,沒演技就是沒演技;也讓無數觀眾看明白,不是套著一個西方殼,就是所謂的中美合拍大片。
如果我們不喜歡《花木蘭》、不喜歡《上氣》,不喜歡外國來描述自己的國家,那就硬氣點自己做一個出來,用優秀作品來折服別人,而不是空洞無意義的喊口號來抵制。
正如劉慈欣所言:
《流浪地球》的成功,給了我們一點點自信,但這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需要建立完整的電影工業體系,才能持續拍出承載我們自己思想意識的電影,需要一批優質的國產電影,才能真正撐起來。
同樣的問題,可以放在國產動漫身上。
以《哪吒》來算,票房50億元,製作成本8000萬,看起來不錯,但那是一種怎樣的拍攝處境?
20多個外包團隊,66次劇本修改,1600多位動畫製作人員參與,1400多個特效鏡頭,還因為經費和技術所限,一些重要鏡頭忍痛捨棄。
這是導演楊宇的最大遺憾。
相比之下,迪士尼拍的《獅子王》,成本是2.5億美元,折合17.5億人民幣。
差距極大。
我們的動畫電影,因為成本太便宜,只能被投資方壓著,真正受苦受累的是動畫製作民工,被極盡壓榨,導致優質人才全都流失。
中國的動畫產業,只能說崛起了一部分,大部分其實還在沉睡。要想崛起,請讓國內的編劇、動畫師和插畫師先吃飽飯,再來談藝術吧。
還有遊戲行業,就像扶不起的阿鬥。
無數熱愛遊戲的人,都有過豪言壯語,有過熱血情懷,要做出全世界有知名度的好遊戲。
當湧入遊戲行業後,最後出來的全是換皮遊戲,代理遊戲,要不就是山寨頁遊。
是國內的遊戲公司實力不行嗎?
並不是,它們有資金,有實力,卻沒有動力做出好遊戲。既然一個山寨手遊,每月流水能穩定幾億,何必再費盡心思做創新?
能躺著賺錢,就絕不站著。
日本有《真三國無雙》,有《三國志》,英國有《全戰三國》,我們呢,截取別人的遊戲片段,來為自己的山寨手遊宣傳。
套路一脈相承。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內的遊戲應該還會糜爛很久,直到連那些大公司都開始虧損為止,才會意識到,哪些是真正的狗屎,哪些是真正的遊戲。
只可惜,大家還沒意識到,在這場世界文化戰爭中,我們已經處於下風了。
是儒家文明抵禦西方文明的力不從心,是文化貧瘠與浮躁媚俗的思想碰撞,更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如果我們繼續放鬆警惕,最後恐怕和柴契爾夫人所說的一語成讖:
中國不會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因為中國今天出口的是產品,而不是思想觀念。中國的知識體系不能參與世界知識體系的建構,不能成為知識生產的大國。
即使中國經濟快速崛起,充其量只能成為一個物質生產大國,但在精神文化生產和創新輸出上,仍然是一個無需重視的小國。
陸
我們一直就沒有文化輸出嗎,並不是。
要說思想輸出,中國的道家儒家影響了整個西方,是東亞唯一逆輸出西方的國家。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文化名著總銷量上,《道德經》的銷量已經超越了《聖經》,躍居所有經典之上,榮登世界書籍排行榜榜首。
我們想不到吧。
德國甚至有句諺語:「左手一本《聖經》,右手一本《道德經》,你將無往不勝。」
另一個是孔子學院。
全球已有158國家(地區)設立了535所孔子學院,以及1134個孔子課堂。
我知道在國內的輿論中,很多人對孔子學院嗤之以鼻,覺得在鋪張浪費,教外國人儒家經典、之乎者也,沒有用處。
但事實上,孔子學院根本不教這些,更不搞什麼復古,它的最根本任務,是教外國學生說中文而已,擔當一個溝通橋梁。
那些質疑的人恐怕難以想像,哪怕我們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有許多外國百姓對中國充滿偏見。
你甚至無法想像,即使在2019年了,還會有法國老頭一邊用華為手機,一邊真誠地問我為什麼不扎辮子(沒有惡意),還有「你們那邊能看電視嗎」之類的疑問。
不要高估了外國人的信息接收渠道有多便利,甚至許多外國人這輩子根本沒出過國,加上意識形態的抹黑,才會有這種認知偏差。
我們如果不主動宣傳中國的模樣,就會有別人去宣傳他們想宣傳的,可以從白宣傳到黑,從而達到恐中目的,讓人不敢來中國,對中國人抱有敵意,甚至對在海外的中國商人造成威脅。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巴黎狄德羅大學的孔子學院裡,一名老師說過的話:
我們不是要這些外國人懂得中國的天文地理,通曉上下五千年歷史,僅僅是想告訴他們,我們國家沒有戰亂,沒有黑幫火拼,這片土地有治安有秩序,能包容一切文化,誠摯歡迎他們前來中國。
這就是孔子學院的意義,是最一線的文化滲透機構,而且我們的布局已經算晚了。
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學院」,從1991年開始全球布局,更早的還有德國「歌德學院」,歷史可追溯到1951年。
只是由於意識形態,西方對中國的這種文化策略非常敏感,近幾年來,陸續有部分孔子學院被關閉,認為孔子學院是「滲透顛覆別國政治」。
恰恰如此,才能證明孔子學院的有效性。
但是正如漫威、功夫、日本卡通等文化,真正能傳遍世界的,還得依靠流行文化,依靠通俗、容易理解、並被大部分人所喜歡的文化。
好比京劇武術,剪紙窗花,如果我們本身都不願意了解,又如何讓有語言隔閡的外國人喜歡?文化只有被人大量消費,才會有生命力。
我們要想文化出海,就要輸出那些原本被我們所認可、喜歡,最後卻被外國人追捧的東西。
比如網絡小說。
很多人低估了網絡小說對中國文化傳播的意義。
網絡小說是真正的自由經濟產物,競爭環境相當激烈,每年有一大批新人進場,也有一批新人黯然離去,優勝劣汰。
因此,為了抓住讀者的閱讀興趣,網文在「爽」這一點上做到了極致,全世界人民都喜歡看這種俗的東西。
而且網文裡宣揚的正義、個人英雄主義、逆襲奮鬥、莫欺少年窮等思想,正是全世界都通用的普世價值。
國外有一個民間網站叫「武俠世界」,僅僅是將網文翻譯成粗糙的英文版本,就能衝破海外的文化封鎖,拉攏一批忠誠的歐美讀者。
我查了一下最新的全球網站排名,起點的國際版,排在4394名,而武俠世界排到了1612名,文化滲透力可以說恐怖如斯。
真的很不容易。
只有大量外國人都喜歡看中國網文,我們才能夾帶一些價值觀輸出。
當逐漸看厭了一成不變的無腦爽文後,外國人自然會追求更高雅的網文,會去主動了解中國的陰陽五行、上古神話、山海經,甚至是中國歷史,會去看《唐磚》、《贅婿》、《慶餘年》和《大宋的智慧》。
另一種文化輸出方式,是像李子柒這樣的博主,來重新解構傳統文化。
不管李子柒有沒有做到文化輸出,至少視頻裡的釀醬油、古法紅糖、插艾草、包粽子和吃月餅等傳統習俗,是成功打進外國人心裡,就已經足夠了。
我很喜歡的一個博主《阿木爺爺》,是一名木匠,在油管擁有1億5千萬的播放量。
他做的各種工藝品,比如魯班凳和中國館微縮,成功將榫卯工藝傳輸出去,同樣是一次完美的文化輸出。
當我們有越來越多的博主走向海外,做出更多的優秀作品,自然能打破外國社交平臺的封鎖。
除了輸出流行文化,還要鋪好能將流行文化傳播出去的道路,比如抖音的海外版TikTok,比如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其實就是搶奪國外的話語權。
我們要做的事情,真的太多了。
柒
大部分國家,不是說經濟衝上去了,文化就能輸出。
只要沒在網際網路時代攻城略地,沒有誕生像臉書、谷歌、微信、亞馬遜、淘寶等超級平臺,那錯過就真的錯過了,永遠無法補救。
只要美國一天不倒,還牢牢掌握世界話語權,就沒有任何翻盤機會,會把其他小國的文化輸出道路全部封死。
今天還有點名氣的古建築,明天就會被流行文化吞沒、泯滅。
正如智利復活節島石像、古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雅典巴特農神廟、柬埔寨吳哥窟、土耳其以弗所古城、阿根廷方尖碑、約旦佩特拉……
只要自己的人民拋棄歷史,開始盲從外來文化,那這些古蹟和湮滅的歷史塵埃沒有什麼區別。最終被歸納在史書裡的某個角落,無人問津,只剩一點文明光輝,證明自己存在過。
文化勝者,可以全世界輸出;失敗者只能被一步步蠶食,而且滿盤皆輸。
所謂的世界文化大同,只是一廂情願,因為融合後的文化,主導地位還在別人手裡。
這就是文化戰爭的本質,沒有硝煙,但很致命。
今日中國,需要遭受整個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打壓,能堅強撐下來,已經用盡全力了。
哪怕這二三十年努力追趕,經濟總量上去了,文化仍然沒有優勢,更做不到引領世界,只能耐心等待,等待這片土壤肥沃起來。
我們雖然有五千年文化沉澱,有充足的底蘊挖掘,但絕不能掉以輕心。
因為這場文化戰役,逐漸走進下半場了。
我們要做好準備。
參考書籍:
(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重建》
(日)松本清張:《日本的黑霧》
(美)保羅·甘迺迪:《大國的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