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社會功能體現為愛國家,禮神明,敬祖宗,傳文明。愛國家是道教亙古不變的鮮明主題,禮神明是道教演禮作樂的直接教化,敬祖宗是道教傳承千年的不二承諾,傳文明是道教守護中華的超長職守。堅持中國化方向,著力時代化、生活化、學術化、國際化,是道教發展的必由之路。
江西鷹潭因道聞名,道文化源遠流長。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源自東漢時期留侯後裔張道陵於鷹潭龍虎山結廬煉丹創立的正一天師道,經過張氏後裔63代天師在此對道教的不斷傳承與發展,使龍虎山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道教名山,鷹潭也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道都」。
筆者認為,鷹潭道教有其重要的歷史擔當,應為中國道教的正本清源進行系統性總結,推動道教中國化研究與實踐走在前列,為天師道下個千年的延續進行歷史設計。建議鷹潭在打造「中華道都」的過程中,通過齊心協力、先行先試,促進道教中國化、時代化、生活化、學術化、國際化這一重大歷史進程。
1.明確以「天師道」為「中華道都」核心文化主旨
鷹潭道教素以天師文化為旨歸。祖天師張道陵為道教「三祖」之教祖,嘗結廬於鷹潭龍虎山下,後發陳天師道。至張盛天師再遊南土,天師道於斯勝境已逾兩千載。道祖慈悲隨方設教,始有歷代宗師各顯頭角,然天師道於道教之核心、天師乃正一教主之實從未曾改變。從文化符號的辨識度而言,「天師道」誠為鷹潭之獨特名片。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將「中華道都」的「道」首先闡釋為「天師道」,更有利於公眾對鷹潭歷史和文化的認知,並由此而對中國道教和中華文化的全貌進行循序漸進的了解。同時,亦可增強海內外三清弟子、正一門人對祖庭的向心力。
2.推動天師道海內外文物展覽、回家、利用
由於歷史的原因,天師道的一些重要文物、典籍、非物質文化遺存至今仍在海外,例如祖天師張道陵所遺之天師祖印、妙正真人婁近垣所著《填籙正宗》等,需要以適當的方式回到大陸,並在道教內部發揮作用。此外,國內一些博物館也保管著天師道的法器法物。建議黨委宣傳部門牽頭,政府宗教和文物主管部門協調,研究合作利用這些道教物品的方式。同時,也可以適時籌備建設中華天師道符籙文化展覽館,突出「符籙派」特色,展現近代天師道的風貌和遺存。
3.組建高端學術研究機構
探討成立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鷹潭)道文化專業委員會,由北京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鷹潭市委市政府、鷹潭市道教組織共同發起。開展天師道代表人物研究、周禮文化研究、道樂傳承研究,倡導道教健康生活模式,參與公祭伏羲、黃帝、炎帝、孔子等大型文化活動,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出版高端學術著作,不斷擴大鷹潭和鷹潭道教的知名度。
4.共建國內一流水平的龍虎山道教學院
人才培養是道教千年工程的基礎,宗教院校是最重要的抓手。道教學院的管理和運營須以《宗教事務條例》為前提,立足高端,進行深度優化和創新。一是將龍虎山道教學院圖書館做大做強,成為道教正一派的資料中心和權威交流平臺。二是成立學術委員會,聘請歷史、文化、道家領域知名學者,進行複合型人才培養,並做好法籙收集整理研究、授籙繳籙科儀規範、高功法官培養等高級教務工作。三是聘請天師道海內外代表人物、道教居士擔任學院顧問,凝聚認同。四是研究、制定和發布天師道戒律、科儀標準,為中國道教的健康自律發展做出表率。五是接收社會各界有關道教古籍善本、法器用具、國際交往禮物的捐贈,建成宗教院校首家特色博物館。
5.設立留侯文化基金會、聯誼會
留侯家廟、留侯世家、留侯後裔,是鷹潭道文化的重要標誌,也是天師道的核心概念,更是中國宗族文化研究的重要例證,在海內外有強大的感召力。建議有關部門研究,依法設立鷹潭市留侯文化(非公募)基金會,並以聯誼會形式作為補充,使之成為海外聯誼、兩岸交流、文化認同的重要平臺。基金會也可以發揮物資募集優勢,支持文明傳承、文化保護、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對外交流,創新「中華道都」的資金籌措和建設方式。
「聖德合於天心,禎祥迭見;皇猷孚於華夏,道德斯昌。」道教的時代價值就是福國裕民。這個國,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浴血奮戰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教只有正本清源,全心全意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化方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貢獻智慧和力量,以「導」的方式劃好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的同心圓,為中華謀復興、人民謀幸福作貢獻。鷹潭市打造新時代「中華道都」,也正是先行先試,促進道教中國化、時代化、生活化、學術化、國際化這一重大歷史進程。祝願鷹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不斷取得新的矚目成就!
(作者系北京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副所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廣東惠州市道教協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