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中華】胡一帆:一種句式解千困(正確理解易/禮/道的頭道關)

2021-03-01 大道中合盛亦華

      文\胡一帆  圖\網絡   編輯\愛愛 



中國傳統文化裡較完備的世界觀描述有三個基礎版本:

其一,《易經·繫辭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兇,吉兇生大業。」

其二,《禮記·禮運》:「是故夫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

其三,《道德經·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在理解上述三種世界觀之描述時,須注意:

「易」是指「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兇,吉兇生大業」之整個過程及在此過程下形成的包括層次種類在內的全部體系;

相應的,「禮」是指「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的整個衍化過程,其「本於」,也是指整個衍化而形成的系統;

相同邏輯,「道」同樣是指「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整個衍化過程及在此過程後各層次種類系統共處的整體生態。

因此,整體上的【易/禮/道】所描述的內容如下圖所示:

【易】:太極 →兩儀 →四象 →八卦 →大業……

【禮】:太一 →天地 →四時 →鬼神 →命……

【道】:一   →二   →三   →萬物……

由上,【易/禮/道】其句式特徵首先均共同強調「太極/太一/一」之本源,其下便是描述自「太極/太一/一」之本源起的整個宇宙萬物衍化及規律體系。

因此,【易/禮/道】本身是在表達於本體及衍化後的體系性存在及整體規律遵循,是一個強調、衍化、涵蓋、共存的統稱性概念,是為這個簡潔而龐雜之衍化而存在系統的一種命名、一個稱呼、一類叫法——謂之或「易」或「禮」或「道」。而【易/禮/道】三者的區別在於:「易」囊括生命象數理;「禮」重生命層次實相;「道」著眼生命炁型維度,且「易/禮」的邏輯高度雷同只是用途角度有異——「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因此,在理解「道生一」之「生」時,其作用等同於「易有太極……」之「有」和「禮,必本於太一……」之「本於」,這是古代學術語言在描述一個總概念體系時的一種句式或表達方式,在這個衍化與存在語境下,不能以後世的語境妄自認為「道」產生了「一」。儘管在《道德經》裡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這種直接指向世界源頭、本原或本體的「道」,關鍵是二者的語境不同,是兩碼事,不能以此代彼。

為何如此講?有三大理由:

其一,結構分析上。

一方面有前面的闡述;另一方面,孔穎達《禮記·月令》疏:「『道生一』與『易之太極,禮之太一』其義不殊,皆為氣形之始也。」可以看出,「道/易/禮」屬相同的概念層次,相應的,「一/太極/太一」屬另一類相同的概念層次。因此,「一/太極/太一」,均已是本原,已是終極存在,當然也就不存在在本原之上還有什麼的邏輯。所以,不能認為「道」產生了「一」。

其二,後世註解上。

"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說文解字》),更說明「道」以「一」為起點和立足點。王弼《老子注》: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已謂之一,豈得無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從無之有,數盡乎斯,過此以往,非道之流,故萬物之生,吾知其主,雖有萬形,衝氣一焉。——「『一』=『無』」,「一」確是指萬物的本原。畢竟,《道德經》明言「無,名天地之始也」。

《老子道德經憨山注》:謂道本無名,強名之一。故曰道生一。然天地人物,皆從此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可以更為明顯看出,憨山也沒有講「道」對「一」的超越性,二者指向無異。

嚴遵《老子指歸》:道虛之虛,故能生一。有物混沌,恍惚居起。輕兒不發,重而不止,陽而無表,陰而無裡。既無上下,又無左右,通達無境,為道綱紀。懷壤空虛,包裡未有,無形無名,芒芒澒澒,混混沌沌,冥冥不可稽之,亡於聲色,莫之與比。指之無向,搏之無有,浩洋無窮,不可論諭。潢然大同,無終無始,萬物之廬,為太初首者,故謂之一。——嚴遵的這段解讀,於「道」和「一」的邏輯多少有點昏昏了,但對於「一」的本源性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總體上,這三家對「一」是本源的認知,是相同共同的。但於「道和一」關係問題上,由於未指明前面的整體句式及其表達的內涵,且沒有形成前後相續穩定的學術表達範式,使得後學者多陷於未明。

其三,傳本輾轉上。

據當下掌握的各種《道德經》版本,一個有趣現象是,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本起才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而當下最為古老的傳本《郭店楚簡/上博竹簡老子》上卻沒有這種記載,其關於宇宙衍化的描述在漢帛本之後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看看《郭店楚簡/上博竹簡老子》是如何描述宇宙衍化的:

大一生水,水反輔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寒熱。寒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溼燥。溼燥復相輔也,成歲而止。

古歲者,溼燥之所生也。溼燥者,寒熱之所生也。寒熱者,四時者,陰陽之所生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

——對比前述《禮記·禮運》對「禮」的描述,二者幾乎相同,區別在於《禮記·禮運》更簡潔和簡化,而且在別處闡述五行和具相化的寒熱溼燥等,比如《禮記·月令》。由此,「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的記載是忠於史實的。反倒是漢以後的老子繼承者以另外一種學術表達方式發展了老子「禮」的思想,典型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顯然,作為創新發展及不同的角度表述,這種變化甚至是與時偕行是頗值得稱讚的;但於醇正的繼承,不強調同源,為了區隔而區隔,反而加深了門派門戶成見。更有甚者,後世的《道德經》或《莊子》傳本中著實夾雜了不少對孔夫子及「仁義禮智信」的揶揄,何苦來哉!

由上述結構分析、後世註解和傳本輾轉可以推出如下結論:

1、「禮/易/道」句式結構的指向是相同的,都是描述宇宙衍化之狀態或規律的一個總稱謂,是指向一個大體系大系統之命名或學術體系框架之稱謂而言的,其間的差異源於或角度或用途或學術語境的不同,總之,只是換了個馬甲而已。對於後學者,須嚴肅指出,研究「易/禮/道」首先要以簡潔龐雜乃至無所不包無所不備的大體系看待之,不能以偏概全,絕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庸俗化,尤不能對孔夫子「禮」簡單粗鄙對待研究之;

2、《太極圖說》:「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從「太極本無極也」的結論,可以看出「自無極而太極」不同於「易有太極」,模式上周敦頤嚴重受「道生一和易有太極」之混合影響,源於對原有「道生一……」的整體句式內在邏輯沒有清晰的認知。儘管有「太極本無極也」的結論擺在那裡,仍致使很多人以為「太極」之上還有個「無極」存在,這是錯誤的。朱熹後來插一槓子,刪「自」而改為「無極而太極」,不但沒講清,反倒更讓後學如墜雲霧;

3、受時代條件所限甚至「意必固我」所引,幾千年學術傳承是一個艱巨且複雜的過程,不必苛責於前人,本文只是拋磚引玉,正本清源同與時偕行從當下的你我做起。

 

 本文經作者同意,方能改動或調整文字。

 

  大道研討團王覺士微信號:wyl666125

歡迎同樣感受到毒話語之痛、有為大道中華立言意願的五湖四海朋友,積極加入或賜稿《淨毒立言》、《科玄與道》、《文字文明》、《大道中華》四大專欄,讓我們一同去攪動中華之道當代話語的時代風雲吧!

    【淨毒立言】 前期推薦項:

     1、中國古代科技一直落後於西方(毒言推薦:陳大漓)

     2、中國古代相比西方,缺乏科學精神(毒言推薦:陳大漓)

     3、2000多年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封建統治(毒言推薦:王巖林)

     4、封建地主、封建地主階級、封建地主所有制和有地主階級的社會就是封建社會等(毒言推薦:王巖林)

     5、中國古代欽天監、司天監系統的觀象授時,是巫師們的封建迷信活動(毒言推薦:慈天元、韋寧

     6、農民起義導致了古代的改朝換代,反抗與推翻統治階級的是一次次的農民革命(毒言推薦:王巖林

     7、中國人沒有信仰,華人是沒有信仰的民族,沒有信仰就沒有力量,思想混亂和腐敗問題的根源是喪失信仰(毒言推薦:慈天元  王巖林

      8、基督教的經典譯作《聖經》(推薦理由:佛經、道經、儒經皆沒有自推為「聖經」。 聖賢之道,沒有宣鬼神為'聖教'之理。 建議:改譯作《耶經》或《神經》。立言人:慈天元

      9、士人,是大道中華的文明之心。(立言人:王巖林)

      10、中國共產黨人和毛澤東時代的革命戰士,是政黨組織條件下的一代新士人。(立言人:愛愛

      11、電磁波學說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完全正確,不容置疑。(毒言推薦:程奉獻忠  立言:不存在電磁波;不存在作為基本力的強、弱作用力;不存在所謂的時空彎曲、宇宙學紅移等;建立在電磁波基礎上的廣義相對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神話!)

      12、全面重建與高揚中華士人文明話語,是奪回自身歷史解釋權至為關鍵的一步。(毒言推薦:王巖林

      13、中國人不講邏輯,中國人沒有邏輯思維(毒言推薦:慈天元)。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自有一套根本關聯著自然、大道的整生羅緝(立言人:薛英俊

      14、對中國史前研究證明,不是簡單的「石器時代」;而應是金屬時代之前,先後有一個「木石前盟」複合工具時代和火技術陶器時代(淨毒立言人:陳明遠、金岷彬

      15、冠之以「愛智慧」名的哲學名不副實,未能愛全部的智慧,更沒有卯定於道的大智慧(淨毒立言人:王巖林

      16、西方所標榜的「市民社會」,不是自由民主的象徵,而是資產階級專制統治的體現。(淨毒立言人:愛愛

       17、道,是中國人一統知行的最大成就;道之統系,讓中華文明始終能夠知行統一地合於大道(立言人:王巖林

相關焦點

  • 在中華文化中,「道」究竟是什麼?
    君子務本,本立則道生。孔子在《易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中庸》開篇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由此可見,在中華文化中,很多地方都出現道,引用道,往往讓人搞不清楚,再加上現代有些人又有意無意的把道解釋的過於神秘,更是讓人云裡霧裡,難以理解。
  • 【大道中華】韓秉欣教授對話基督徒:中華神龍之神與西方的神根本不同
    我告訴你,我有一套完整的求證體系啊,你可千萬不要理解成你所理解的那個「神」啊!我上次跟你聊天,我不是說了嘛,你理解成的是「神」是「小巫」啊,我們中華的歷史過程中,有過巫,那是「大巫」,「大巫」最後升華變革成了中華的大道絕學,這個絕學是集古之大成。他是中華民族一步一步五萬年的功夫走到今天,大道絕學是走到了8000年的時候,由伏羲老祖宗集古大成首創的。
  • 「道經」與「德經」孰先孰後?
    中華老祖先一個炎帝,一個黃帝,那時已形成了國家體制,炎帝是南方的一個統治部落,黃帝是北方的一個統治部落,炎、黃時代中華大地形成了一定的統一。經過兩千餘年出現了春秋戰國時代的老子、孔子。諸子百家都講道,以道的理論作基礎的道風已普遍形成。老子講道是以《道德經》為基礎,孔子講道是以《大學》、《中庸》為基礎,儒家講的道是「天不變,道也不變」他講的是天地之內的道理。
  • 理道 理解道德經原文譯文
    第四十四章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第四十五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幾易剪。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 「中華話語」陰陽之道的來路
    文\徐懷清 圖\網絡 編輯\王巖林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進程中,儒家文化的最大失誤,就在於孔老夫子在《易傳》中為天地立心,立了一個「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陰陽心。可以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的陰陽之道,貽誤了儒家文化兩千多年。
  • 黃老之道的金丹大道
    黃、老之道的金丹大道尤其如此。      黃、老之道的金丹大道,即超越陰陽之道,自主性命之道,《黃帝內經》「壽敝天地,無有終時」的真人之道;固蒂深根、長生久視的老子之道;也是佛祖「恆願不死」、拈花微笑教外別傳之道;具體而言就是「一粒靈丹吞入腹,我命由己不由天」的金丹大道!
  • 這才是中國:道不同,更高倫的中華象符文字式法
    我在編輯此稿和與作者交流中,深感這套理論已觸及了中華大道的核心本質,甚至對動搖建立在他稱作「拼音語詞」上的整個西學體系,都頗具重大意義。我感到,它將有可能成為我們中華學人的一大思想武器。提一個問題:有時用生象文字,有時又用象符文字,兩者所指相同嗎?區別大嗎?生象,好像更有根些,更近乎道。生象與象符,可不可以統一為一個呢?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四章
    歸複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稱作靜,靜是事物運動變化中所遵循的相對靜止不變的法則(復命),法則(規律)稱作常,遵循法則(規律)稱作明。不遵循法則,稱作妄。妄為,兇(咎,災禍,災殃),不吉利。遵循法則制定容民畜眾的禮儀法度,容民畜眾的禮儀法度因襲公理,公理因襲全理,全理因襲天理,天理因襲大道(道理、原理、道法、大法、母法、自然法、始制、大制),大道永恆永久。
  • 10句哲理老話兒: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
    首聯傾瀉滿腔感慨,不能自已,用先抒情後寫景的倒裝句式直抒胸臆。頷聯承上,依舊觀景抒情,用「碧山」「芳草」抒發知己之思與離別之恨。頸聯「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從感喟中抽身而出,轉為安慰張祜只要有真才實學,無須再向別處追求「大道」。尾聯以稱頌友人作結:有誰比得上你張公子呢,把詩歌看得比高官厚祿更重要。
  • 關學史敘事演變:以關學道統討論為中心
    趙馥潔《關學精神論》敘事起止略同。而王美鳳等所撰《關學學術編年》雖然也始於張載,止於牛兆濂,但敘述下延到宣統三年(1911)的牛兆濂臨潼演禮,不涉及牛兆濂後二十六年的事跡。今人基於關學文獻的論述從研究者的角度基本釐清了關學的發展脈絡,但是作為關學學說的傳承者和關學史文獻的編纂者的關學傳人們,他們對關學的認識顯然不是從局外人的研究者的角度看待關學。
  • 道江湖|陳塘關最靚的仔-哪吒
    他這麼做一方面是為了替陳塘關百姓承受龍王的責罰,另一方面是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以及奪回屬於自己的獨立人格。道教經典《西升經》裡面有:「我命在我,不屬天地。我不視不聽不知,神不出身,與道同久。」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主題即「我命由我不由天」。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認識下,道教中的「哪吒三太子」。
  • 關守龍|大成藝道之《藝經》初論
    作者 / 關守龍藝術家的大成,離不開內外兼修,他是藝術形式美的再現者,他是思想靈魂的輸出者,更是道德的構建與傳播者。《藝經》初論:易入天地道,人生大義觀,三觀定意念,內觀差異源,大藝道之化,造物神詣現,弘毅當度世,大益潤眾田,眾憶千年貫,藝道心法傳。
  • 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
    《莊子》裡面記載了「黃帝問道廣成子」的典故,也有「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的說法,其含義等同於修真、仙學,但是比修真、仙學出處更早,宗教色彩也更淡薄,故應正名並推廣規範使用。(此處因老師手機需充電,主持人串場)至道是道學龐大的體系裡面,實現超凡入聖、超聖登真的終極目標的手段。
  • 黑白兩道都要拜,關二哥究竟忠定奸?
    黑白兩道都拜關二哥一時間,真系唔知關二哥究竟系忠定系奸!唔通,忠義行頭嘅關二哥黑白通吃,食兩家茶禮?喺全中國、甚至全球華人,都將關二哥當做「忠、義」嘅化身。據非正式統計,歷史上一共有16位皇帝,23次御旨加封關二哥,爵位由侯到王,由王到帝,乃至關聖大帝、武聖人、關聖帝君、關帝君、關帝、武帝等。所以,關二哥都系人間第一位位列仙班嘅普通人。
  • 我對於一陰一陽謂之道的理解
    所以,今天我就自己的理解,又說一說這個陰陽,可能未必準確,但求一點記錄,以待日後印證。           何為陰           要明白一陰一陽之謂道,那自然要先認識這個陰,什麼是陰呢?           何為一陰一陽謂之道           明白了陰與陽之後,又該如何理解這個一陰一陽謂之道呢?           我自己的理解:           1,一陰一陽是構成事物唯一的二種元素。           世間事物的生成、形成,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說法、原理。
  • 劉成漢《塔可夫斯基天地人三才易之道》
    這可是有趣的陰陽之道!道並非上天主宰而是人心主宰, 那是十分中華觀念, 潛行者好像一個業餘哲學家, 他的破家中竟然藏書甚豐。神秘房間能使欲望成真的意念有如來自無意識, 正如榮格認為易經佔卜的靈驗亦可能來自無意識. 易繫辭上傳第十章曰: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 張春:齊心協力打造「中華道都」
    愛國家是道教亙古不變的鮮明主題,禮神明是道教演禮作樂的直接教化,敬祖宗是道教傳承千年的不二承諾,傳文明是道教守護中華的超長職守。堅持中國化方向,著力時代化、生活化、學術化、國際化,是道教發展的必由之路。江西鷹潭因道聞名,道文化源遠流長。
  • 「大道中華」許海宏:對照西方不同的神、哲、科傳統,重新審視中華...
    同吋,也能更深刻的理解,中國各項戰略決策的重要性和智慧所在。唯物辯證法是一種非一不二(韓秉欣老師語)的思維方法,恰恰附合了中華大道的陰中陽理論(王潛龍老師提出),由此將哲學引向了對規律和真理的探索。哲學往下走,走入科學,在客觀世界也沒有走到頭,宏觀探索假說無證,微觀探索走到量子糾纏。這個糾纏讓人特別糾結,因為它意謂著以往科學的研究思路要轉向,轉向什麼呢?
  • 《封神演義》表象是道魔之爭,實則深藏大道(深度)
    雖然不能依此修仙了道,但其中大道哲理可謂是千古不變的法則。雖不能據此煉就一身玄術,但卻是玄學法脈的啟迪。此書一舉奠定了道教諸天諸神至高無上的地位,明確道出了天地一千五百年殺劫之期,更是從此奠定了天庭的領導地位。這部以商滅周興為背景,涉獵了神、魔、人、妖、佛、道種種元素的經典,值得後人深思與欣賞。今天,從表象背後的角度,再對這部小說作一番解讀,能讓更多人深刻了解到這部經典古代神話的內涵和啟迪。
  • 「大道中華」段修斌:試談中華經緯學守正創新
    對此也應該在理論與思維中進一步理出頭緒,明確出其「作業系統」,所以只好再加寫一篇,對我們中華系統論更系統性地談點看法供大家參考;以便大家對我們中華文明理論與思維能夠從更深層上予以理解,這樣有助於大家形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