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一帆 圖\網絡 編輯\愛愛
中國傳統文化裡較完備的世界觀描述有三個基礎版本:
其一,《易經·繫辭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兇,吉兇生大業。」
其二,《禮記·禮運》:「是故夫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
其三,《道德經·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在理解上述三種世界觀之描述時,須注意:
「易」是指「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兇,吉兇生大業」之整個過程及在此過程下形成的包括層次種類在內的全部體系;
相應的,「禮」是指「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的整個衍化過程,其「本於」,也是指整個衍化而形成的系統;
相同邏輯,「道」同樣是指「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整個衍化過程及在此過程後各層次種類系統共處的整體生態。
因此,整體上的【易/禮/道】所描述的內容如下圖所示:
【易】:太極 →兩儀 →四象 →八卦 →大業……
【禮】:太一 →天地 →四時 →鬼神 →命……
【道】:一 →二 →三 →萬物……
由上,【易/禮/道】其句式特徵首先均共同強調「太極/太一/一」之本源,其下便是描述自「太極/太一/一」之本源起的整個宇宙萬物衍化及規律體系。
因此,【易/禮/道】本身是在表達於本體及衍化後的體系性存在及整體規律遵循,是一個強調、衍化、涵蓋、共存的統稱性概念,是為這個簡潔而龐雜之衍化而存在系統的一種命名、一個稱呼、一類叫法——謂之或「易」或「禮」或「道」。而【易/禮/道】三者的區別在於:「易」囊括生命象數理;「禮」重生命層次實相;「道」著眼生命炁型維度,且「易/禮」的邏輯高度雷同只是用途角度有異——「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因此,在理解「道生一」之「生」時,其作用等同於「易有太極……」之「有」和「禮,必本於太一……」之「本於」,這是古代學術語言在描述一個總概念體系時的一種句式或表達方式,在這個衍化與存在語境下,不能以後世的語境妄自認為「道」產生了「一」。儘管在《道德經》裡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這種直接指向世界源頭、本原或本體的「道」,關鍵是二者的語境不同,是兩碼事,不能以此代彼。
為何如此講?有三大理由:
其一,結構分析上。
一方面有前面的闡述;另一方面,孔穎達《禮記·月令》疏:「『道生一』與『易之太極,禮之太一』其義不殊,皆為氣形之始也。」可以看出,「道/易/禮」屬相同的概念層次,相應的,「一/太極/太一」屬另一類相同的概念層次。因此,「一/太極/太一」,均已是本原,已是終極存在,當然也就不存在在本原之上還有什麼的邏輯。所以,不能認為「道」產生了「一」。
其二,後世註解上。
"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說文解字》),更說明「道」以「一」為起點和立足點。王弼《老子注》: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已謂之一,豈得無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從無之有,數盡乎斯,過此以往,非道之流,故萬物之生,吾知其主,雖有萬形,衝氣一焉。——「『一』=『無』」,「一」確是指萬物的本原。畢竟,《道德經》明言「無,名天地之始也」。
《老子道德經憨山注》:謂道本無名,強名之一。故曰道生一。然天地人物,皆從此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可以更為明顯看出,憨山也沒有講「道」對「一」的超越性,二者指向無異。
嚴遵《老子指歸》:道虛之虛,故能生一。有物混沌,恍惚居起。輕兒不發,重而不止,陽而無表,陰而無裡。既無上下,又無左右,通達無境,為道綱紀。懷壤空虛,包裡未有,無形無名,芒芒澒澒,混混沌沌,冥冥不可稽之,亡於聲色,莫之與比。指之無向,搏之無有,浩洋無窮,不可論諭。潢然大同,無終無始,萬物之廬,為太初首者,故謂之一。——嚴遵的這段解讀,於「道」和「一」的邏輯多少有點昏昏了,但對於「一」的本源性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總體上,這三家對「一」是本源的認知,是相同共同的。但於「道和一」關係問題上,由於未指明前面的整體句式及其表達的內涵,且沒有形成前後相續穩定的學術表達範式,使得後學者多陷於未明。
其三,傳本輾轉上。
據當下掌握的各種《道德經》版本,一個有趣現象是,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本起才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而當下最為古老的傳本《郭店楚簡/上博竹簡老子》上卻沒有這種記載,其關於宇宙衍化的描述在漢帛本之後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看看《郭店楚簡/上博竹簡老子》是如何描述宇宙衍化的:
大一生水,水反輔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寒熱。寒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溼燥。溼燥復相輔也,成歲而止。
古歲者,溼燥之所生也。溼燥者,寒熱之所生也。寒熱者,四時者,陰陽之所生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
——對比前述《禮記·禮運》對「禮」的描述,二者幾乎相同,區別在於《禮記·禮運》更簡潔和簡化,而且在別處闡述五行和具相化的寒熱溼燥等,比如《禮記·月令》。由此,「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的記載是忠於史實的。反倒是漢以後的老子繼承者以另外一種學術表達方式發展了老子「禮」的思想,典型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顯然,作為創新發展及不同的角度表述,這種變化甚至是與時偕行是頗值得稱讚的;但於醇正的繼承,不強調同源,為了區隔而區隔,反而加深了門派門戶成見。更有甚者,後世的《道德經》或《莊子》傳本中著實夾雜了不少對孔夫子及「仁義禮智信」的揶揄,何苦來哉!
由上述結構分析、後世註解和傳本輾轉可以推出如下結論:
1、「禮/易/道」句式結構的指向是相同的,都是描述宇宙衍化之狀態或規律的一個總稱謂,是指向一個大體系大系統之命名或學術體系框架之稱謂而言的,其間的差異源於或角度或用途或學術語境的不同,總之,只是換了個馬甲而已。對於後學者,須嚴肅指出,研究「易/禮/道」首先要以簡潔龐雜乃至無所不包無所不備的大體系看待之,不能以偏概全,絕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庸俗化,尤不能對孔夫子「禮」簡單粗鄙對待研究之;
2、《太極圖說》:「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從「太極本無極也」的結論,可以看出「自無極而太極」不同於「易有太極」,模式上周敦頤嚴重受「道生一和易有太極」之混合影響,源於對原有「道生一……」的整體句式內在邏輯沒有清晰的認知。儘管有「太極本無極也」的結論擺在那裡,仍致使很多人以為「太極」之上還有個「無極」存在,這是錯誤的。朱熹後來插一槓子,刪「自」而改為「無極而太極」,不但沒講清,反倒更讓後學如墜雲霧;
3、受時代條件所限甚至「意必固我」所引,幾千年學術傳承是一個艱巨且複雜的過程,不必苛責於前人,本文只是拋磚引玉,正本清源同與時偕行從當下的你我做起。
本文經作者同意,方能改動或調整文字。
大道研討團王覺士微信號:wyl666125
歡迎同樣感受到毒話語之痛、有為大道中華立言意願的五湖四海朋友,積極加入或賜稿《淨毒立言》、《科玄與道》、《文字文明》、《大道中華》四大專欄,讓我們一同去攪動中華之道當代話語的時代風雲吧!
【淨毒立言】 前期推薦項:
1、中國古代科技一直落後於西方(毒言推薦:陳大漓)
2、中國古代相比西方,缺乏科學精神(毒言推薦:陳大漓)
3、2000多年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封建統治(毒言推薦:王巖林)
4、封建地主、封建地主階級、封建地主所有制和有地主階級的社會就是封建社會等(毒言推薦:王巖林)
5、中國古代欽天監、司天監系統的觀象授時,是巫師們的封建迷信活動(毒言推薦:慈天元、韋寧)
6、農民起義導致了古代的改朝換代,反抗與推翻統治階級的是一次次的農民革命(毒言推薦:王巖林)
7、中國人沒有信仰,華人是沒有信仰的民族,沒有信仰就沒有力量,思想混亂和腐敗問題的根源是喪失信仰(毒言推薦:慈天元 王巖林)
8、基督教的經典譯作《聖經》(推薦理由:佛經、道經、儒經皆沒有自推為「聖經」。 聖賢之道,沒有宣鬼神為'聖教'之理。 建議:改譯作《耶經》或《神經》。立言人:慈天元)
9、士人,是大道中華的文明之心。(立言人:王巖林)
10、中國共產黨人和毛澤東時代的革命戰士,是政黨組織條件下的一代新士人。(立言人:愛愛)
11、電磁波學說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完全正確,不容置疑。(毒言推薦:程奉獻忠 立言:不存在電磁波;不存在作為基本力的強、弱作用力;不存在所謂的時空彎曲、宇宙學紅移等;建立在電磁波基礎上的廣義相對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神話!)
12、全面重建與高揚中華士人文明話語,是奪回自身歷史解釋權至為關鍵的一步。(毒言推薦:王巖林)
13、中國人不講邏輯,中國人沒有邏輯思維(毒言推薦:慈天元)。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自有一套根本關聯著自然、大道的整生羅緝(立言人:薛英俊)
14、對中國史前研究證明,不是簡單的「石器時代」;而應是金屬時代之前,先後有一個「木石前盟」複合工具時代和火技術陶器時代(淨毒立言人:陳明遠、金岷彬)
15、冠之以「愛智慧」名的哲學名不副實,未能愛全部的智慧,更沒有卯定於道的大智慧(淨毒立言人:王巖林)
16、西方所標榜的「市民社會」,不是自由民主的象徵,而是資產階級專制統治的體現。(淨毒立言人:愛愛)
17、道,是中國人一統知行的最大成就;道之統系,讓中華文明始終能夠知行統一地合於大道(立言人:王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