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化中,「道」究竟是什麼?

2020-12-19 道簡視野

在學習中國哲學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個詞:「道」,它看似簡單,卻又充滿神秘氣息。

這篇文章中,我們就來專門來聊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道。

說到「道」,很多人認為就是《道德經》中的那個「道」。其實,「道」這個字,在很早以前就被賦予了很多含義,承載了很多內容。

在先秦時期,道家和儒家並沒有那麼清晰的區分,他們都講道,不僅儒家和道家都講道,兵家也講道。甚至佛教在漢朝剛傳入中國時,也講道,後來才創造了佛家專有名詞「佛法」。

我們知道《道德經》

我們知道《道德經》分為道論篇和德論篇,在道論篇中,老子重點闡述了道,他甚至把道上升為是世界誕生的本源這麼一個高度,是道創造了一切。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儒家也講道,但儒家更多講的是社會人倫之道。

孔子一生的追求也是為了求道與弘道,從他的言論中就可以看出,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君子務本,本立則道生。

孔子在《易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中庸》開篇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由此可見,在中華文化中,很多地方都出現道,引用道,往往讓人搞不清楚,再加上現代有些人又有意無意的把道解釋的過於神秘,更是讓人云裡霧裡,難以理解。

那麼,道,到底有哪些解釋呢?通常來說,有如下四種解釋:

第一種道:很簡單,就是道路。比如李白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元代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個道就是道路。

第二種道:也不複雜

第二種道:也不複雜,就是說的意思。比如:且聽我道來,道來。

《道德經》裡開篇語: 道可道,非常道。這第二個道就是說的意思。

重點是第三種對道的解釋。

第三種道最廣泛,如子思在《中庸》中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孫子兵法》中所說:兵者,詭道也。孔子說的:君子務本,本立則道生,一陰一陽之謂道等等。

這類道,基本可以理解為人倫世俗,社會運轉,萬物演化,宇宙運作的方法,原理、規律、原則等;

這種類型的道,通俗點說,有小道,大道,也就是小規律(原理),大規律(原理)。

各個領域都有屬於自己的道。隨便舉個例子,如花道,茶道,香道等。

一個領導,在單位,要履行領導之道。回到家,在妻子面前,要有夫道。在孩子面前,要有父道。在父母面前,則要有孝道。

但也有貫穿於各個領域的大道。

比如,愛就是一個大道,任何一個人都離不開愛,即使是一個十惡不赦的罪犯,他也會有愛,如對父母的愛。

比如,儒家修行中,特別重視的「誠」,就是大道之一,天道和人道都要符合誠。所以《中庸》裡說: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

比如「中」,就是大道,儒家講中庸,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後,講得開學第一課也是「中道」。

比如在科學領域,科學家努力發現自然運作的基本規律,一個科學定律的發現,是要經過嚴格論證和實驗證明的,才能稱之為定律。而一旦成為定律,人們就可以充分依靠定律去適應和改造自然。

比如萬有引力定律就是一個大道,人們通過萬有引力定律等推算出宇宙間大部分的質量是暗物質,我們此時坐在這裡,隨時都有「數噸」的暗物質穿過我們的身體,只不過這些暗物質不與我們現實世界發生任何作用,所以我們無法感觸到它。

比如,在有生命的世界,無論是人,還是新冠病毒,「生」就是一個大道,新冠病毒也知道要努力生存下去,為此,它不惜變異。 何止生命如此,太陽不也有生和滅亡嗎?

這種大道,是我們最應該努力學習、研究和理解的。所謂順道而行,和道而行,主要也是要順應這些大道而行。這也是人生修行的要點所在。

那麼對於宇宙萬物來說,有沒有一種終極之道,或終極規律,或叫絕對真理呢?

我個人覺得,如果要討論是否有終極之道或絕對真理,那麼一定要在某個限定的前提和範圍內去討論。

但對於宇宙萬物來說,即使有終極之道或絕對真理,我們也永遠無法認識它,「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既然生活在這個宇宙中,那麼對宇宙就不可能有徹底的、完全的認識。

人類可能永遠不會弄清楚宇宙到底是從何而來的,除非人類能從宇宙外,來觀察這個宇宙,但這是不可能的。

如果非要討論終極之道或絕對真理,那麼就會涉及到對道的第四種解釋:形而上的道。

形而上的道,是創造了世界的道。類似於宗教裡的「造物主」,是全能的,無所不知的。又像黑格爾哲學思想裡的「絕對精神」。

換個說法,第四種道就是你是否相信總有一種隱秘的規律和力量,在推動著一切發展。

大部分人是不會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有一雙看不見的手,用一種隱秘的規律和力量在推動著世界的千變萬化。

如《道德經》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道,創造了世界的一切,是世界的本源。

又如孔子說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這裡的道,類似於一種宗教上的信仰,如西方人說的上帝。

但西方人只會努力按照上帝的要求去做,他們是不會試圖去發現上帝,探討上帝是什麼,更不會宣稱自己就是上帝。

被譽為20世紀西方最著名的哲學家維根斯坦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凡是可說的,一定要說清楚,凡是不可說的,則要保持沉默。

所以對第四種道, 我們可以去試著理解它,感悟它,親近它,甚至可以成為自己的一種信仰,但我們永遠無法成為它,因為它不可說,不能說,也不必說。

原創不易,歡迎轉發。並點擊關注,閱讀更多精彩文章。

我的公眾號:道簡視野

THE END,感謝有你!

相關焦點

  • 究竟什麼是「道」?
    #「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最核心的概念,恐怕沒有之一。儘管老子對「道」作了種種描述,但究竟什麼是「道」,還是比較模糊。其實正如上面提到的,老子已經聲明過:「道」是不能用言語來表述的,只能勉強而言之。這就給後世哲學家們留下了發揮的餘地。究竟什麼是老子的「道」呢?
  • 潘嶽:中華詩詞與中華文化共同體
    本屆研討會的主旨與2019年3月23日首屆「中華詩詞復興論壇」一脈相承。在首屆論壇上,時任中央社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潘嶽在致辭中表示,新時代迫切需要一場「文化復興」,詩詞復興正是文化復興的先聲。在此發布致辭全文,以饗讀者。中華詩詞的傳承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精闢闡述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與重大意義。
  • 從《中華好詩詞》第四季,看文化類節目的突圍之道
    當晚,被人民日報定性為「現象級文化類節目」的《中華好詩詞》,在新浪微博熱門話題總榜(1小時)和#瘋狂綜藝季#中均獲得排名第3的不俗成績(11.7日播出當晚前二名分別為芒果TV《一年級》、浙江衛視《挑戰者聯盟》。),#中華好詩詞#及相關子話題微博閱讀量更是破3.5億,討論量達到117.6萬,在網絡上再一次點燃了人們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情。
  • 張春:齊心協力打造「中華道都」
    愛國家是道教亙古不變的鮮明主題,禮神明是道教演禮作樂的直接教化,敬祖宗是道教傳承千年的不二承諾,傳文明是道教守護中華的超長職守。堅持中國化方向,著力時代化、生活化、學術化、國際化,是道教發展的必由之路。江西鷹潭因道聞名,道文化源遠流長。
  •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八德」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也被稱為「人生八德」,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倡導的做人根本。關於「孝悌忠信」,儒家經典《論語》中有許多相關論述,比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中華文化中的四個「生命數字」
    在此摘錄部分內容,希望給喜愛國學的朋友增加一個視角,將目光投向中華文化的源頭,或許在那裡能有一些新的發現。中華文化尋根溯源,要從「群經之首」的《易經》處出發。「易以道陰陽」,陰陽最早的表述,來自《易經》。對上古的先民而言,也許白天與黑夜是最大的一對區別,人們從中發現了不同,於是「二」的概念自然產生。
  • 古詩詞中的奇妙科學 | 中華詩歌文化中的氣候與水
    與氣候和水有關的內容也早已深深地融入了中華文化。今天,閩江科學傳播學者王巖為您講解中華詩歌文化中的氣候與水。 在歷史悠久,繽紛璀璨的中華詩詞文化中,有許多描述天氣氣候景觀和水的詩詞,有許多帶水的成語或諺語。在詩詞海洋中,氣候與水或許是詩人眼裡和心中最獨特的一道風景線和靈感催化劑。
  • 李子柒現象:中華文化走出去「無心插柳」之道
    作者:朱新梅 盧凱2019年,李子柒視頻在國際網際網路新媒體平臺廣為傳播,快速成長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一支生力軍,充分體現了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在國際市場中的獨特魅力,充分展示了自媒體在當前國際傳播中的獨特優勢,為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和中國國際影響力,探索了一條新路徑,值得參考借鑑。
  • 傳承千年的孝道文化,其內含究竟是什麼?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生死離別祭祖思親,千百年的傳統習俗讓「孝道」文化深深的刻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我們常說的「孝」究竟源於哪裡呢?它又有著怎樣的意義呢?今天小編就帶你詳細了解一下。孝道的意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地」是萬物存在的本源,而「祖先」是個人生命存在的本源,「孝道」的根本精神是「報本反始」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感恩」。
  • 「中華話語」陰陽之道的來路
    編者按:徐懷清老師力主太極文化,一再提醒眾人不要陷入陰陽之道中去。這是他對陰陽之道來歷的一篇短文。其本人的研究與觀點,在研討團內部引起了激烈地爭論。先發此文,不日一併將研討團內的爭論辯論整理髮出。文\徐懷清 圖\網絡 編輯\王巖林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進程中,儒家文化的最大失誤,就在於孔老夫子在《易傳》中為天地立心,立了一個「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陰陽心。可以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的陰陽之道,貽誤了儒家文化兩千多年。
  • 打開中華文化的智慧大門——讀《中華文化密碼》
    本書系統闡釋了中西文化差異,提煉出中華文化的「密碼本」,通過0-9這十個數字全面解析中華文化。  0-9:中華文化的數字密碼  關於文化的研究浩如煙海,對不同民族文化的解讀亦是繁多。鍾國興在《中華文化密碼》一書中,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文化解讀方式。
  • 龍的含義:《哪吒鬧海》中的中華文化與道教元素
    [摘要]筆者認為中華文化的龍可能代表著如下意思:龍代表著自然界的生氣循環往復,周而復始。龍是自然界中的存在。山有龍脈、水有源頭、土有五土龍神…而龍正是山水、平原河流等等自然生機循環的代表。《哪吒鬧海》的故事取材於大型玄幻小說《封神演義》,故事性強,新中國成立後,已被翻拍過無數次。
  • 【張瑋珊】文化自信與中華復興── 認識中國、認識臺灣、認識自己
    問題不是「現代化」/「西化」又有人說,中華文化的復興是如何將中華文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問題。但這些人口中的「現代」實際上就是「西方」,而中華文化則必然代表著「傳統」,在這樣的邏輯之下,問題並不是如何將中華文化「現代化」,而是如何將中華文化「西方化」。但問題在於為什麼「西化」才是「現代」?
  • 體彩+中華文化+美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美食名揚天下五千年悠悠華夏歷史積澱了多少文明與滄桑當體育彩票與中華文化、中華美食碰撞
  • 太陽曆與陰陽五行——「太陽與中華文化」之一
    《周易》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作,《黃帝內經》是中醫文化的代表作;《周易》的基礎在陰陽,《黃帝內經》的基礎在陰陽五行;可以這樣說,陰陽五行玄了,中華文化與中醫文化就玄了;陰陽五行死了,中華文化與中醫文化就死了;陰陽五行活了,中華文化與中醫文化就活了。源頭文化中,無處不在的陰陽五行真的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嗎?認識了天文曆法,才能真正認識陰陽五行。太陽曆中的陰陽五行,是那樣的精美精緻,是那樣的規律永恆。
  • 冬不冬晴寶貝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冬不冬晴寶貝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時間:2020-06-07 18:43   來源:新趣頭條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不冬晴寶貝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相信很多小夥伴都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文字也是有很多層意思的,有時候說話都是需要一點技巧的,三不知就被別人帶著跑了
  • 根本是要「進腦袋」——委員熱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
    認識到位方有行動自覺全國政協委員孫寶林是中國印刷博物館館長,據他介紹,現在博物館等機構發揮社會教育功能的積極性很高,中國印刷博物館就曾主動走進北京80中學、北京史家小學等辦展,但結合一線調研,孫寶林委員發現,在很多地方很多學校,博物館常常處於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窘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面臨的不僅僅是經費緊缺的尷尬,本來孩子們的時間就有限,究竟讓什麼進不讓什麼進,常常要遭遇校長的觀念阻隔
  • 網易《毛鋪 和文化》沙龍落地長沙,暢談中華文化之「和而不同」
    這首《滄浪歌》,已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的一種處事哲學。而唱著這首《滄浪歌》的 「漁父」,在沅江邊上遇到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  「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的處事哲學,與「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堅毅不拔,在湖湘大地上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和而不同」。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
  • 從《大秦賦》看歷史正劇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2020年CCTV-8年度收官大劇《大秦賦》的火爆出圈,如春雨驚雷,激響歷史正劇沉寂已久的黃鐘大呂,讓觀眾酣暢淋漓的品味了一場中華傳統文化的饕餮盛宴。《大秦賦》中傳達出的中華傳統文化大致可以分為三層,一是以服化道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具象表現,二是用語言臺詞輸出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與思想,三是以人物和故事為載體彰顯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