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能力差的人如何去愛?

2020-12-22 兩顆紅豆vividpink

你是否能輕易察覺別人喜怒哀樂的情緒?你能否能給別人的情緒以妥帖的照顧?

我身邊的一位女性朋友就遇到了這方面的困擾,在戀愛中,她不太能察覺到男朋友的情緒變化,有時候讓對方不開心了,她卻總莫名其妙想不通原因。

當男朋友的事業因為疫情影響面臨危機,終日情緒低沉,她能理解對方產生的焦慮情緒,但是卻不太能體會到那種感受。她很想要安撫男朋友,卻不知道說些什麼,明顯感覺到自己語言的無力,「別難過了,會好起來的。」「別擔心,有我在。」對方好像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安慰。

類似的事情總有發生,她在情感上的「木訥」讓男朋友也感覺無奈,在一起時間久了,男朋友也變得不願意和她交流了:「算了,說了你也不懂。」

朋友很苦惱,明明很愛對方明明想要關心對方,可就是沒辦法給到貼心的安慰。

Credit: web

其實朋友的問題就是不會共情。

什麼是共情呢?

共情這一概念是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可以理解為能感同身受別人的處境和情感狀態的能力。

「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說過:共情,是情商的核心能力,也是人類天生的能力,但一直沒有受到應用的重視。

共情是讓人與人之間從情緒、認知、觀念等建立「連接」,達成共鳴,讓溝通更有效,達成共贏的局面。優秀的共情能力,也是生活中高情商的一種表現。

Credit: web

既然共情可以帶來的益處和效果那麼突出,在生活中,我們又該如何培養共情能力呢?

學習共情能力的3個實用方法:

011. 使用開放式問題

如果你細細品味就會發現封閉式問題很容易帶著預設和主觀判斷,而開放式問題則帶著探索和引導,它在傳達:「我對你的事感興趣」,並鼓勵對方表達更多。

比如:當你的朋友愁眉苦臉地走向你,正想要向你吐苦水,細說她一整天各種不幸的遭遇時,如果你主觀臆斷地直接說:「看你這表情,我猜一定是你那煩人的同事Jessie今天又惹事了吧?」這樣的封閉式問題很可能會讓你的朋友瞬間感覺一口氣堵在喉嚨口,本來想說的事被打斷。此時,更好的做法是對你的朋友採取開放式的問題展開對話:「親愛的,來告訴我都發生了什麼事?」

同樣的,與其問別人:「你是不是不高興?」、「我猜你在生氣?」、「你是還在為那件事鬱悶嗎?」……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還不如看著對方的眼睛,誠懇問對方:「你現在是什麼感受?」、「你在想什麼?」、「是什麼問題困擾了你?」

Credit: web

02放緩節奏

有時候在談話的過程中,我們的情緒會先於對方被勾起。尤其是當對方的表達中暗含抱怨、不滿,或其他攻擊性語言時,我們的防禦機制會被喚起。

比如:當你的妻子說:「你為什麼總是亂放東西?」、「你怎麼都沒有常識,這點小事都做不好?」……這種時候,你會條件反射地想反駁對方,而再也聽不進她接下來的話,或是她抱怨背後想表達的真正主題和情緒。甚至有可能,你的身體無意識地被憤怒喚醒,腎上腺素升高,心跳開始加快,呼吸開始急促。

在這種時候,你要學會深呼吸,放緩自己的節奏和情緒,引導對方表達更多。比如,此時你可以這麼回覆:「怎麼了,親愛的,是什麼讓你那麼生氣?」我們一定要留意別讓自己的情緒先於對方被點燃,而是儘可能地引導對方情緒和緩下來。心理學家羅伯特·利文森和安妮·羅夫曾這樣寫道:「一般認為,在生理喚醒水平很高的情況下,會伴隨著感知焦點的收窄。」當你進入激烈的情緒中時,你便很難感受到其他細微的情緒,你的關注會被濃縮成一個點,而無法再看到全局。

Credit: web

03關注情緒,不要評判

我們很容易基於過去的經驗而過早地下結論,下判斷,這會阻礙我們對他人的認知,也會影響我們的共情能力。最常見的行為就是貼標籤,或是急於給建議。

比如:當你的朋友跟你說,今天發生的一件事他沒處理好,感覺很糟糕時;如果你基於過去對他的了解直接說:「你還是太急躁了」、「你要成熟點,理性點」……這種類似的表達都會帶有不寬容或苛刻的批判,而讓你的朋友感受更糟糕。也許,此時你的朋友更需要情緒上的安撫,而不是接受教育。

更好的做法是讓他停止說更多自暴自棄,自我厭惡的話,而幫助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引發他情緒的事件上,並相信他具備看到問題和根據環境作出改變的能力。比如,此時你可以說:「我看你在談到…部分的時候特別激動,你當時感受到了什麼?」、「為什麼當時你會這麼做?是什麼影響了你?」這樣的表達有助於讓你和朋友一起看到事情的全局商量對策,而不會把焦點集中在對個人的批判上,讓人產生不適。

不僅如此,標籤式的評判,還會讓我們在潛意識裡形成這樣的認知:「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會發生變化」。然而,事實上,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都會在不同的環境裡自我調整。而當我們越是強化我們的固有思維,就越會對別人的感知力下降。

Credit: web

通過共情,我們更容易與人產生深度連結。共情,是最能夠讓他人感受到被懂得、被愛著的表達關心的方式。懂得共情的人,也會感受到更多的愛和善意。

相關焦點

  • 共情能力決定人際關係的好壞,如何具備共情能力,請從這五步做起
    共情能力弱的人,大都人際關係不好,因為他無法真誠面對他人,更無法和別人建立友好的相處,很容易形成自我偏激的性格。事實上,心理學發現,每個人的天性中都有移情能力,你可以有意識讓它展示出來,技巧性地使用它,加強它。那麼我們該如何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我們可以學會這幾個步驟。
  • 不懂就問:萬茜和藍盈瑩,共情能力差的人真的可以是好演員嗎?
    《浪姐》已經接近總決賽了,整期節目下來,我們能看到萬茜和藍盈瑩都說她們的共情能力不行!小編很疑惑,演員共情能力不行怎麼去投入情感演繹角色呢?萬茜在《定義》裡說自己共情能力不行,被易立競追問「共情不行影響做演員嗎?」。
  • 共情能力
    在善惡的分界線當中,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會有後天的影響,其中關鍵的因素就是共情和同理的能力。共情能力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後天的教育,先天的因素主要來自於頭腦當中管理情緒的神經結構,後天的因素來自於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是否得到了足夠的愛的教育,得到愛的陪伴和愛的滋養。越是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傷痕累累的人,越不容易發展出共情能力。
  • 孩子語文好往往共情能力不會差
    記得小的時候很期待上語文課,或許很喜歡聽故事吧,一般語文老師都是我們的班主任,在他威嚴又不失書香氣的朗誦中,讓我深深愛上文字和閱讀,喜歡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情節中去,感覺靈魂的高度升華,讓我一次次體驗的人生的百態,也通過借鑑故事中的道理去學習為人處世,情商一詞或許抽象,但它體現在我們愛人的能力,比如感恩,比如憧憬,又比如希望。
  • 共情能力差?乘風破浪四公:藍盈瑩落淚泣不成聲
    這一期,印象最深的是藍盈瑩落淚,給我一種英雄落淚的感覺,一個所謂共情能力差的人因為現場,因為舞臺,因為她跟唱的這首歌的契合不自覺落淚,她是笑著哭的,眼淚不自覺流下來,真的有震撼到我,這一刻我有感受到這個文藝女青年的真實。今天想來聊聊大家對她的看法。
  • 藍盈瑩,一個沒有共情能力的演員很值得自豪嗎?
    拼命三郎……有些人特別吃藍盈瑩努力上進的人設,愛極了她奮發圖強的樣子。這時候藍盈瑩跳出來說自己說共情能力差,哭不出來,想向各位姐姐學習?然後姐姐們給她臺階下,說她以後會哭的,結果她說不可能....所以演員沒有共情能力很自豪嗎?好的演員哪個沒有共情能力,沒有的話怎麼理解角色?優秀演員共情能力都非常高,少數人是技術高,但技術高也是建立在觀察能力特別強基礎之上的,她在節目中一直說沒注意到這個姐姐,沒注意到那個姐姐,真的會讓人會忍不住去懷疑她的演技的。
  • 孩子共情能力不好?試試這樣做!
    >孩子共情能力不好?試試這樣做!,他偏要拿著逗貓棒逗個不停……共情能力不夠在孩子身上的表現大概是,孩子不能真正領會爸爸媽媽話語裡的勸阻/善意等含義,他們的理解系統和父母的理解系統是平行的,不能互相理解。
  • 共情能力強的人沒有一個活得快樂
    所以,那些共情能力弱的人,是很自私光明地在幸福著。——太宰治《候鳥》什麼是共情?共情就是用你認為別人會用的那種視角去體驗生活的能力。其中分為認知共情和情緒共情。認知共情指即使在沒有任何情緒傳染的情況下,也能理解他人腦海中想法的能力。
  • 二輪公演淘汰名單公布,藍盈瑩行為再引爭議,共情能力差只是藉口
    之後又因為無法感受隊友的情緒,在隊友因為情緒心情低落的時候,卻總認為是隊友困了累了,一點不能理解對方的情緒,甚至還在節目中直言,自己最後絕對不會哭,被網友批評共情能力差。在這些爭議還沒有平息的時候,在最新播出的《乘風破浪的姐姐》的節目中,藍盈瑩的又一行為遭到了網友的指責。
  • 誰不喜歡有共情能力的人呢?
    共情能力在感情關係中彌足珍貴,但很多人沒有。何為共情能力?舉個例子:老婆對你說:【「老公,我今天逛街沒買到合適的衣服!」】大概會有如下幾個回答:1、展露決心:老婆我明天繼續陪你逛街吧!但是這幾個回答,都不是具有共情的回答。完美的答案很簡單,你只需要對她說:「老婆,我買不到想要的東西時也特別不爽!」什麼意思?其實就是我理解你了。這句【共情回答】有什麼深意?共情最基本的原理是:讓人感受到被理解,被重視!
  • 孩子「共情能力」較差,往往是由於家長沒有好好培養,該學習一下
    在卡爾·羅傑斯之前,就已經有不少的人在研究共情了,但是他們對共情並不理解。直到卡爾·羅傑斯在晚年時候寫的一篇文章中,在真正對共情有了一個很好的闡述:共情指的是理解另一個人的經歷,仿佛就像你自己一般,但你很清楚這個人不是你。
  • 《愛的五種能力》:只需四個問句練成共情高手,讓你擁有理想愛人
    愛是人的一種主動的能力,一個突破把人和其他同伴分離之圍牆的能力,一種使人和他人相聯合的能力,愛使人克服了孤獨和分離的感覺,讓他允許他成為他自己,允許他保持他的完整性。——弗洛姆「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個不幸是為什麼呢?很多人歸因於「找錯人」,解決辦法就是「換人」。那麼換人的效果究竟如何?
  • 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你需要「共情能力」
    往小了說,共情能力決定著你是不是一個會聊天的人。共情能力強的人能察覺別人的情緒、情感,並能恰當地順應對方的感受,哪怕他們提出不同意見也往往是以補充的姿態提出,讓對方心情愉快。而「槓精」們則會把聊天變成辯論,忽視了對方已經開始厭煩的態度,直到把天聊死。從大的方面說,共情能力還涉及到察言觀色,甚至審時度勢。
  • 羽生結弦的表演和人為何值得愛?傷痛換來的善良,共情能力太強!
    前幾天,微博上有這樣一個熱搜:「共情能力強的人」。說的是,「共情能力強的人也很慘。因為經歷的痛苦越多,你就越柔軟細膩,處處慈悲為懷。看到別人流血,想起的全是自己的疤。你看到的善良,都是用半條命換來的。」瞬間戳心。
  • 共情能力較低,藍盈瑩失去舞蹈solo機會,共情就那麼重要嗎
    對此,張雨綺給出的解釋是藍盈瑩本身很強,這個舞臺需要留給需要的人,而不是能力強的人。我們現在所提到的共情,分為廣義的共情和狹義的共情。廣義的共情是指所有人際場合中產生的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狹義的共情指在人與人交流中表現出的對他人設身處地理解的能力。廣義的共情是以狹義的共情為基礎的。生活中,能設身處地替人著想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煩惱,懂得利他也有助於我們與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 女主持人採訪鍾南山被罵慘:共情力很重要,如何培養孩子共情能力
    她一個專業的主持人,卻犯這種低級錯誤,怪不得網友不買帳,說到底這位女主持缺乏共情能力。有共情力的人能很好的感知、理解別人的情緒,做出恰當的反應。 共情力是指當人們能夠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 小嶽嶽在哭,謝娜卻在笑,共情能力低,確實不太妙
    今天想把導語省了,直接切主題,聊聊「共情」這檔子事。共情數誰差?從現實角度來說,我覺得這故事肯定有很大的杜撰成分,但不礙事,它仍然很直觀地揭示了什麼叫做共情。共情,就是感同身受,在他人遇到窘迫時,蹲下來,真正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和權衡,再找到最終的辦法,去協助別人。
  • 《護理師》如何與缺乏共情的人相處?
    男主作為夜間救護車護理員,需要在夜間和同事一起執行救護任務,但如何體現男主心理上的與「正常人」偏離軌道的差異?於是電影前半部分就開始了細節上的處理,比如男主會乘著急救的間隙偷偷搜集事故中受害者的隨身物品(眼鏡),亦或者半夜接到老年人逝去的任務,也會在死者面前偷拿死者的遺物,這些物品或搜集,或販賣。細節的處理很好的凸顯男主人格上的扭曲或者是不同於正常人的軌道,滿分!!!
  • 藍盈瑩真的沒有共情能力嗎?
    本以為寧靜、張雨綺這樣的「美豔火藥」會成為爭議最大的人物,其實不然,尚未被淘汰的選手中,藍盈瑩給了人「千人千面」的感受。 她雞血的努力,有人喜歡,有人討厭。她明朗的野心,有人讚揚,有人鄙視。連藍盈瑩到底有沒有共情能力也成了一個辯論題。 有人覺得,她缺乏。
  • 共情能力會影響星孩社交?這些因素要知道
    根據相關研究,自閉症孩子的社交障礙與孩子的共情缺陷有關,因此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有助於幫助孩子改善社交溝通技能和拓展內在的情感體驗,有利於幫助孩子更加順利地融入社會。由此可見,科學提高自閉症孩子的共情能力尤為重要。那麼,什麼是共情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