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化,1991年4月1日出生。本科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
10歲起擔任《大風車》、《新聞袋袋褲》等少兒節目小主持人,多次參與央視六一晚會。
2010年,主持「第六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頒獎典禮。
2011年,參加第六屆CCTV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獲得銅獎。
2012年起,主持社會與法頻道《普法欄目劇》
2015年,入選央視創新人才海外培訓計劃,成為央視首批赴倫敦學習的節目創新人才。
屠化,1991年4月1日出生。本科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
10歲起擔任《大風車》、《新聞袋袋褲》等少兒節目小主持人,多次參與央視六一晚會。
2010年,主持「第六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頒獎典禮。
2011年,參加第六屆CCTV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獲得銅獎。
2012年起,主持社會與法頻道《普法欄目劇》
2015年,入選央視創新人才海外培訓計劃,成為央視首批赴倫敦學習的節目創新人才。
屠化的演講:「笨」向未來
去年11月,我有幸作為頻道的代表之一,赴英國倫敦,參加了為期42天的創新培訓活動。我們和來自BBC、iTV等一線製作單位的專家、大師們進行交流,也走訪參觀了Fremantle、Princess等獨立製作機構。從理論到實踐,從節目創意的產生到最後剪輯的技巧,全景式地感受了英國電視產業的運作。
英國是世界上廣播電視行業發展最早的國家,但同時也是電視節目模式研發與輸出最多的國家。創新力,似乎與骨子裡謹慎、刻板的英國人有些矛盾。因此,我在想:英國電視人是否有某種特殊的方法,有一把打開他們思維桎梏的神秘鑰匙,讓他們得以源源不斷地湧現出好創意,做出好節目。帶著這樣的「尋寶」心理,我還真的發現了一個秘密,這個秘密甚至連英國電視人自己都不會察覺,更不會承認。
這個秘密是:英國電視人很「笨」。
下面我就具體解釋一下他們笨在哪裡。
在節目研發課上,前BBC娛樂節目研發部主任David老師,跟我們分享了節目模式研發的黃金原則:KISS原則——Keep It Simple , Stupid,讓你的模式保持簡單和「笨」。他反覆強調,一個好的節目模式可以用三四個單詞,最多一句話來說清楚主旨。如果闡釋節目核心模式點都需要大費周章,那麼說明你自己還沒有想好,即使節目做出來,觀眾也肯定看不懂。從一開始,英國電視人就把「笨」放在心中。
David老師還分享了一個案例,《GREAT BRITISH BAKEOFF》(全英烘焙大賽),是BBC 2臺在2010年推出的一檔節目,節目模式點就是:一群烘焙愛好者比賽,淘汰,決出冠軍。第一季該節目的平均收視人數在280萬左右,對於人口只有6000多萬的英國來說,這樣的成績還算不錯了。但BBC卻不滿足於此,他們在第一季後進行了大量的走訪,發放調查問卷。但問卷裡居然沒有一個與節目直接相關的問題,而是調查英國人的家庭生活,家務情況等等。最後他們得到了這樣的一個數據:68%的英國男性覺得自己做家務的能力與妻子一樣好。
這樣的結果似乎跟節目本身毫無關係,白費功夫一場,實在算不上聰明。但英國人卻針對這一結果不斷追問下去,不斷問為什麼?最後他們推導出了一個可能的原因: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男性在家庭中的權威地位遭到動搖,他們想證明自己,重獲信服感。據此,節目組從第二季開始,增加了男性選手的比例,增加他們的參與度,收視率穩步提升。到第五季,節目因為廣受歡迎被調到BBC1臺播出,第六季的平均收視人數已經達到1230萬人,成為英國最有影響力的節目之一。
還好,「笨」到最後結果還不錯,但英國人的「笨」不止停留在創意階段。
在舞美設計課上,資深布景設計師James給我們展示了他為一檔鑑寶類節目設計的三版本設計圖。
甚至僅僅一個主持人面前的講臺,他都會用手繪的方式畫出詳盡的設計圖,並配以說明。
到這一步,他的設計工作還沒有結束。
這是他為英超轉播的演播室設計所做的一個模型,完全按照設計圖成比例縮放,甚至材料的選擇也嚴格按照設計說明。我們以為這只是他的個人愛好,但他說,這是設計工作必要的一部分。只有用相應材料將模型搭建出來,你才能夠看出搭配是否合適。拿著模型,才方便與導演、攝像溝通機位的擺放,避免穿幫;才方便與燈光溝通,提前設計布燈,使演播室達到最佳的錄製效果。
他不相信電腦的推演,一定要用最「笨」的手繪、實物模型,來驗證設計是否合理,是否適合節目主旨,是否會為觀眾接受。
在節目的錄製階段,英國電視人也將「笨」進行到底。在電視導播課上,曾參與倫敦奧運會導播工作的Nick老師,為我們介紹了在英國通行的鏡頭腳本。
一首歌曲的每一小節,甚至每一拍都有詳細的機位、景別、拍攝對象的安排。一般情況下,一首歌的鏡頭腳本用正反兩面的A4紙列印,要10頁以上。而一場晚會,幾十首歌曲,英國電視人都會按部就班提前設計,撰寫好腳本。甚至包括嘉賓進場,主持人串聯都有鏡頭切換的安排。
導播課一共分為兩天,我們學習掌握了英國標準的鏡頭腳本語言,之後分為兩個大組,根據音頻,為分別兩首歌撰寫腳本。第二天一早,Nick老師為我們安排了一間演播室,並請到「倫敦電力」樂隊現場演繹兩首歌曲,我們自己完成攝像和導播的工作。同行的製片人、編導們,包括我之前都沒碰過攝像機,但是根據前一天晚上大家共同探討、設計的腳本,經過幾次磨合,我們錄製出了一段流暢、低失誤、有設計的MV。
我一直在吐槽英國電視人的笨,可我心裡其實對他們充滿了尊敬、欽佩甚至羨慕。英國人似乎總在調查、推演、追問,但這不是因為他們不自信,而是他們沒有那麼多「自我」,他們把心放在泥土裡,自始至終以受眾為中心,並通過一系列「笨重」的方法去執行。而恰恰是這些「笨重」的規則,塑造了單純、高效、有序的電視媒體環境,使英國電視產業的新創意、好節目不斷湧現,似泰晤士河的河水一般,奔流不息。
最後想跟各位分享一句話,這是在我們離開北京之前,在行前會上魏臺長講的一句話:「不創新沒有出路,創新沒有退路。」
無論是對於社會與法頻道,還是對於中央電視臺,我們都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創新的號角已經吹響,創新的方向也日漸明朗。但要如何走過這條創新之路呢?跑?跳?飛?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我的選擇是:把心放在泥土裡,一步一步地,「笨」向未來。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
電視記者為您服務
童寧,男,高級記者,現任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副總監。參與拍攝、編導、創辦、策劃的欄目有《人物述林》、《九州方圓》、《社會瞭望》、《觀察思考》、《東方時空》、《焦點訪談》、《新聞調查》、《對話》等。擔任《陳銀鳳開店》、《運河人》、《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360萬人的實驗》、《八市長談改革》、《話說人體包裝》、《延伸的長城》、《大命脈》、《風展紅旗》、《中國大西北》等紀錄片、大型系列片、特別節目總導演。參與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重點項目《中國電視論綱》的寫作並擔任編審,著有《即興採訪》、《電視記者新概念》、《電視節目結構方法》、《電視傳播形態論》等電視文論,在《人民文學》發表小說《永遠的影子》、中篇紀實文學《澳門往事》等文學作品。全國十佳廣播電視理論人才。擔任國際國內大獎、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獎、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獎等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