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寧:回答紀錄片

2021-02-20 電視記者





紀錄片就像我的朋友一樣

您為什麼會選擇拍攝研究紀錄片?

  我認為紀錄片可以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能夠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內容,可以直達自然、人文、命運、心靈的內核,任意地使用文學、藝術、電視、新媒體等所有表現形式,是一個能夠包容天下所有藝術形式的片種。我上學的時候就非常喜歡紀錄片,大學學的是電視專業,拍攝的第一個片子就是紀錄片。紀錄片就像我的朋友一樣,它能夠包容我個人的哲學思考,社會思考以及興趣愛好。 

  另外,我本人喜歡關注人,關注平時和我們擦肩而過的人,我認為紀錄片學就是人學,拍攝紀錄片就讓我更注意去觀察那些就生活在我們周圍,但我們卻很少細緻觀察他們生活的人的命運。因此,我認為專業人士應當多多拍攝紀錄片。 

紀錄片的社會化 很大程度上是紀錄片創作者的擴大化

你剛才提到專業人士應當多做紀錄片,那麼你是怎樣看待現在興起的民間紀錄片運動呢? 

  紀錄片並不光是陽春白雪,可以變得很下裡巴人。只要我們家中有攝像機,都可以記錄自己兒子的出生,孩子的成長,父母的喜怒哀樂。所以紀錄片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可以做得很好。如果我們每一個人所拍攝的生活都是我們每一個紀錄片人所熟悉的,我相信我們每一個紀錄片人都可以在國際上獲獎,都可以在電視業內獲獎。 

  那是不是說紀錄片是一個完全屬於大眾的電視片種? 

  我覺得紀錄片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帶有學術價值的,這一種必須是專業人士來操作。因為這些紀錄片是非常耗資金,耗人力的高投入的片種,如果要在學術上有價值,就必須投入大量的人財物。另外一種呢,就是所謂的下裡巴人的紀錄片,每一個老百姓都可以拍攝,每一個沒有經過正規訓練的人都可以拍攝,或者說這是紀錄片的大眾獎。大眾獎就是每一個會照相的人,會使用攝像機的人都能拍攝的,而學術的就必須是專業人士來創作的。 

  其實,紀錄片的社會化,很大程度上是紀錄片創作者的擴大化。 

中央電視臺的紀錄片欄目就應該播出兩個極點的紀錄片

  現在中央電視臺節目中也有了專門的紀錄片欄目,你認為在這樣一個國家級的電視臺的這種欄目中,應當播出什麼樣的紀錄片? 

中央電視臺的紀錄片欄目應當播出兩個極點的紀錄片。一類是陽春白雪,中國電視人拍攝的畫面最美,解說詞最到位,音樂最恰當的,高品位的紀錄片,代表世界水準的紀錄片。還有一種是下裡巴人的,就是群眾拍攝的紀錄片。許多有意思的東西,第一時間的記錄者往往不是電視人,例如兒子出生只有家人才能拍到,父親釣到一條大魚,只有兒子才能拍到,像這種東西,記錄生活原生態的東西應當採用集萃的形式在紀錄片欄目中播出。 

  我覺得紀錄片欄目要抓住兩極,一種是高屋建瓴的,專業人士的作品,或者說人別人學不來的極品。一種是普通人的創作,哪怕是業務水準低,但是內容鮮活的。 

  紀錄片欄目的出現是一件好事,畢竟我們有很多的片子,但是關鍵在於我們怎樣把這些片子整合起來,讓他們形成系列,如何形成宣傳推廣推介,讓更多的人在紀錄片欄目中看到更多的紀錄片 。

  你覺得紀錄片欄目有可能成為中國電視的名牌欄目嗎? 

  紀錄片欄目完全有可能成為中國電視的第一名牌。這種情況在中央電視臺的歷史上也出現過。當年中央電視臺有兩個名牌欄目,一個是《新聞聯播》,另外一個是《動物世界》。《動物世界》就是紀錄片,由於拍得好,大家都喜歡看。 

拍攝紀錄片就像寫小說一樣

現在你已經是一個電視管理者了,有大量日常事務性工作,那麼還有打算做紀錄片嗎? 

  有。我在1984年拍過的一個紀錄片,是反映北京的第一個個體戶的,叫做《陳銀風開店》,這個人我一直在關注他。我會拍攝一些照片,和他保持熱線聯繫,我想把一個人二十年來的變化表現出來一定是很好看的。你看,他先是在北京開飯館,後來有去比利時開飯館,現在又回到上海看飯館,如果能用紀錄片的方式表現他的一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一直覺得拍攝紀錄片就應當表現周圍的人和事,就想寫小說一樣,寫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了解的生活,寫自己可以隨時記錄的生活。例如我現在在拍攝一部紀錄片,叫做《窗外》,就是拍攝我家窗外的事情,窗戶外邊的樓拆了,窗戶外邊的鍋爐房蓋起來了,窗戶外邊卡車出交通事故了,有幾個人在乘涼,在踏雪,通過這樣一個固定的窗口,就能反映一個時代,一群人的命運。 我一直認為,紀錄片是可以不用拉開架式拍攝的,什麼飛機潛艇的全上,飛貓飛狗的全要,那種氣吞山河的東西準確的說應該是專題片,紀錄片是一種個人化的精神產品,應該反映出個人的智慧。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

      電視記者為您服務



童寧,男,高級記者,現任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副總監。參與拍攝、編導、創辦、策劃的欄目有《人物述林》、《九州方圓》、《社會瞭望》、《觀察思考》、《東方時空》、《焦點訪談》、《新聞調查》、《對話》等。擔任《陳銀鳳開店》、《運河人》、《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360萬人的實驗》、《八市長談改革》、《話說人體包裝》、《延伸的長城》、《大命脈》、《風展紅旗》、《中國大西北》等紀錄片、大型系列片、特別節目總導演。參與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重點項目《中國電視論綱》的寫作並擔任編審,著有《即興採訪》、《電視記者新概念》、《電視節目結構方法》、《電視傳播形態論》等電視文論,在《人民文學》發表小說《永遠的影子》、中篇紀實文學《澳門往事》等文學作品。全國十佳廣播電視理論人才。擔任國際國內大獎、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獎、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獎等評委。


相關焦點

  • 童寧看記者:吳卉
    童寧看記者:吳卉
  • 童寧看記者:屠化
    童寧,男,高級記者,現任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副總監。擔任《陳銀鳳開店》、《運河人》、《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360萬人的實驗》、《八市長談改革》、《話說人體包裝》、《延伸的長城》、《大命脈》、《風展紅旗》、《中國大西北》等紀錄片、大型系列片、特別節目總導演。
  • 獵戶星空童寧:AI新機遇,服務機器人大時代正在到來 | WISE2020 新...
    本次大會也邀請到獵戶星空高級副總裁童寧為我們帶來《AI新機遇,服務機器人大時代正在到來》的主題分享,獵戶星空憑藉行業唯一自研全鏈條AI技術,致力於讓人們從重複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讓傳統的商業能夠像網際網路一樣高效,用服務機器人大時代迎接AI新機遇 。
  • 童寧談攝像:鏡頭的特點
    童寧,男,高級記者,現任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副總監。擔任《陳銀鳳開店》、《運河人》、《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360萬人的實驗》、《八市長談改革》、《話說人體包裝》、《延伸的長城》、《大命脈》、《風展紅旗》、《中國大西北》等紀錄片、大型系列片、特別節目總導演。
  • 紀錄片製作人:喬丹喜歡我們拍的艾弗森紀錄片,於是合作
    虎撲4月19日訊 前NBA球員麥可-喬丹的紀錄片《最後一舞》將在近日播出。該紀錄片製片人Mike Tollin接受了記者的採訪。談到紀錄片得以製作的原因,Tollin說:「有偶然因素。」「當時有幾個製片人,然後喬丹看了我們的作品,在右邊的底下是我們出品的阿倫-艾弗森的紀錄片。
  • MATERIALGIRL | 聖誕紀錄片
    關於「紀錄片」,我們思考了很多,紀錄片需要講故事嗎?在國外,這似乎不是個問題。
  • 《我的時代和我》——一周紀錄片報告
    微博紀錄片與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一周紀錄片報告」,昨天,上周報告登上微博熱門話題,衝上熱搜,紀錄片《時代我》以4344.7萬播放量登頂視頻榜榜首。以下是榜單中排在前三位的紀錄片。時代我》 騰訊新聞好雨知時工作室出品的系列人物紀錄片
  • 人物類電視紀錄片採訪技能把握
    其實,高水平的紀錄片編導,大都會以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採訪理念,非常重視和被採訪對象的交流和溝通環節。往往在進入採訪現場還沒進行拍攝採訪之前,就眼觀八方,認真熟悉人物所在的採訪環境,選取採訪場景,而後胸有成竹地和被採訪對象進行反覆細緻地磨合交流,讓採訪雙方在採訪話題的認同點上貼近,對採訪話題感興趣。使雙方在感情上拉近,讓被採訪對象樂意回答問題,樂意講述。
  • BBC紀錄片60分鐘幫孩子完成邏輯啟蒙
    邏輯是什麼?這部紀錄片沒有用枯燥的術語去講解,相反,它講了一個故事...三個邏輯學家是這般回答的:第一個邏輯學家一臉懵,咕噥到:「我不知道。」第二個邏輯學家也說:「我不知道。」第三個邏輯學家卻笑著回答:「我們三個人都要喝酒。」
  • 一句話回答:為什麼非洲草原似乎都是黃色的?
    知友:路人李志強(1900+ 贊同,旅行話題的優秀回答者)    一句話回答:我們看見的非洲草原,拍攝時間,大多在草色枯黃的旱季。我從以下幾個部分詳細解釋一下:•  紀錄片中的非洲草原在哪裡?•  非洲草原實際顏色是什麼樣的?
  • 《日常對話》:私紀錄片與社會脈絡
    在臺灣新世紀紀錄片的場域裡,黃惠偵所繼承的 ,是1980年代中後期以「綠色小組」以代表的社會介入的紀錄片傳統,而非2000年之後臺灣紀錄片「個人化」、「藝術化」、「商業化」的紀錄片新興潮流[5] 。因此,即使當黃惠偵去處理母女關係這樣的私密題材、所謂「私紀錄片」時,黃惠偵所呈現出的圖像,仍然與大部分私紀錄片去社會脈絡的處理方式有很大不同。
  • 喬丹紀錄片引巨大反響,科比新紀錄片在哪?記者:正在按計劃剪輯
    4月25日訊:最近籃球界發生的最大的消息應該莫過於喬丹的紀錄片《最後之舞》的面世於眾了。受到疫情的影響,聯盟的比賽已經停擺一個半月之久,這個紀錄片無疑完美地填補了球迷們無法看球的空缺。甚至紀錄片在芝加哥當地打破了數項收視紀錄,而在紀錄片獲得爆火的背後,很多球迷也是紛紛希望已經退役的科比也能有團隊為其拍攝紀錄片來紀念他同樣傳奇的職業生涯。不用擔心,這個真的有,據此前專門採訪科比的記者透露:科比在最後一個賽季的所有比賽和行蹤都有專業的團隊來進行跟蹤報導,新的紀錄片也即將公示於眾,目前正在按計劃緊張的剪輯中。
  • 再推薦一部醫院紀錄片《我的白大褂》推薦醫學生觀看
    忘記第一次是在哪裡看到這部紀錄片了,好像是在抖音上看到一個片段,然後去B站搜了一下,發現有人轉載,就連著看了幾集,後來發現,正片在愛奇藝和騰訊視頻
  • 紀錄片《張國榮》
    張國榮想了想,微笑著回答道:電影呢,你們可以留意一個人,那個人叫古天樂。就像張自己說的,這個名字,「簡直新到不知」,現場吳君如他們也是一臉茫然,誰啊這是。 但既然是張國榮推薦的,肯定不會太差,於是全港的媒體都開始關注這個年輕人。
  • 這部紀錄片用歷史傳記回答
    導讀:歷史的人物故事,加上現實的理性思辨,成就了紀錄片《戰「疫」》的價值底色。文 | 綠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國展現「大國擔當」,向其他國家和地區分享了自己在戰「疫」中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上面兩段歷史故事分別來自《國家記憶》欄目新推出的抗疫題材紀錄片《戰「疫」》的前兩集。這個系列共五集,旨在回顧鼠疫、天花、瘧疾、血吸蟲病、脊髓灰質炎這五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在中國的防治歷程,並從3月30日起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連續播出。
  • 紀錄片《幼兒園》敘事手法探析
    摘要:張以慶編導的紀錄片《幼兒園》在情節和細節製作上做足了苦功,本片以人性化的方式揭開序幕「或許使我們的孩子,或許使我們自己」使得所有觀看者自然而然地產生熟悉感
  • 紀錄片的「相對敏感」與「絕對辛苦」
    戴年文:其實沒什麼不為人知,現在藏著你也藏不住,大家可以在網上搜一搜,我們其實回答了很多次這樣的觀眾提問,你瞞一次你瞞不了兩次,還有記者比你問的更狠,都回答了。實際上所謂的「敏感」,陳臺(指監製陳梁)覺得如果說大家是因為對城管的刻板印象就是「打人的人」,那麼這時候你在電影銀幕上要反應這一個群體,那就變成敏感了。
  • 「我們的紀錄片當然有劇本」
    「箭廠請回答」 大大方方寵粉的新欄目,不定期回應你關心的問題,戳破紀錄片團隊的神秘泡泡。 第一期我們在網絡上徵集到100+問題,正經不正經的都有。
  • 紀錄片大師「對望」:創作中充分表達自己的生活態度
    12月14日下午,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司徒兆敦在廣州圖書館做題為「生活的大門向我們敞開」的講座,他還與曾獲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的紀錄片大師弗雷德裡克·懷斯曼隔空對談,一場「大師的對望」吸引大批業內人士和市民觀眾關注。在「生活的大門向我們敞開」講座中,司徒兆敦教授表示,「一切記錄都是有價值的」,希望將來有更多的人投入到紀錄活動裡面。
  • 盤點紀錄片普京訪談錄,普京個人魅力實在太耀眼了
    滴水不漏的回答,與主持人談話間的話鋒博弈,簡直精彩極了。不過他臉整得都快不認得了。為此減去一顆星。論精彩程度不及BBC的普京與西方世界。紀錄片難得的拍攝了普京實際辦公的地點、方式,還有問道了一些棘手問題的看法。普京基本上回答得還是挺智慧的,特別是對史達林的看法。想想如果有習大大的類似紀錄片,相信也應該很精彩。中南海的運作方式更神秘。不涉及政治層面,大帝真的很有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