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就像我的朋友一樣
您為什麼會選擇拍攝研究紀錄片?
我認為紀錄片可以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能夠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內容,可以直達自然、人文、命運、心靈的內核,任意地使用文學、藝術、電視、新媒體等所有表現形式,是一個能夠包容天下所有藝術形式的片種。我上學的時候就非常喜歡紀錄片,大學學的是電視專業,拍攝的第一個片子就是紀錄片。紀錄片就像我的朋友一樣,它能夠包容我個人的哲學思考,社會思考以及興趣愛好。
另外,我本人喜歡關注人,關注平時和我們擦肩而過的人,我認為紀錄片學就是人學,拍攝紀錄片就讓我更注意去觀察那些就生活在我們周圍,但我們卻很少細緻觀察他們生活的人的命運。因此,我認為專業人士應當多多拍攝紀錄片。
紀錄片的社會化 很大程度上是紀錄片創作者的擴大化
你剛才提到專業人士應當多做紀錄片,那麼你是怎樣看待現在興起的民間紀錄片運動呢?
紀錄片並不光是陽春白雪,可以變得很下裡巴人。只要我們家中有攝像機,都可以記錄自己兒子的出生,孩子的成長,父母的喜怒哀樂。所以紀錄片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可以做得很好。如果我們每一個人所拍攝的生活都是我們每一個紀錄片人所熟悉的,我相信我們每一個紀錄片人都可以在國際上獲獎,都可以在電視業內獲獎。
那是不是說紀錄片是一個完全屬於大眾的電視片種?
我覺得紀錄片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帶有學術價值的,這一種必須是專業人士來操作。因為這些紀錄片是非常耗資金,耗人力的高投入的片種,如果要在學術上有價值,就必須投入大量的人財物。另外一種呢,就是所謂的下裡巴人的紀錄片,每一個老百姓都可以拍攝,每一個沒有經過正規訓練的人都可以拍攝,或者說這是紀錄片的大眾獎。大眾獎就是每一個會照相的人,會使用攝像機的人都能拍攝的,而學術的就必須是專業人士來創作的。
其實,紀錄片的社會化,很大程度上是紀錄片創作者的擴大化。
中央電視臺的紀錄片欄目就應該播出兩個極點的紀錄片
現在中央電視臺節目中也有了專門的紀錄片欄目,你認為在這樣一個國家級的電視臺的這種欄目中,應當播出什麼樣的紀錄片?
中央電視臺的紀錄片欄目應當播出兩個極點的紀錄片。一類是陽春白雪,中國電視人拍攝的畫面最美,解說詞最到位,音樂最恰當的,高品位的紀錄片,代表世界水準的紀錄片。還有一種是下裡巴人的,就是群眾拍攝的紀錄片。許多有意思的東西,第一時間的記錄者往往不是電視人,例如兒子出生只有家人才能拍到,父親釣到一條大魚,只有兒子才能拍到,像這種東西,記錄生活原生態的東西應當採用集萃的形式在紀錄片欄目中播出。
我覺得紀錄片欄目要抓住兩極,一種是高屋建瓴的,專業人士的作品,或者說人別人學不來的極品。一種是普通人的創作,哪怕是業務水準低,但是內容鮮活的。
紀錄片欄目的出現是一件好事,畢竟我們有很多的片子,但是關鍵在於我們怎樣把這些片子整合起來,讓他們形成系列,如何形成宣傳推廣推介,讓更多的人在紀錄片欄目中看到更多的紀錄片 。
你覺得紀錄片欄目有可能成為中國電視的名牌欄目嗎?
紀錄片欄目完全有可能成為中國電視的第一名牌。這種情況在中央電視臺的歷史上也出現過。當年中央電視臺有兩個名牌欄目,一個是《新聞聯播》,另外一個是《動物世界》。《動物世界》就是紀錄片,由於拍得好,大家都喜歡看。
拍攝紀錄片就像寫小說一樣
現在你已經是一個電視管理者了,有大量日常事務性工作,那麼還有打算做紀錄片嗎?
有。我在1984年拍過的一個紀錄片,是反映北京的第一個個體戶的,叫做《陳銀風開店》,這個人我一直在關注他。我會拍攝一些照片,和他保持熱線聯繫,我想把一個人二十年來的變化表現出來一定是很好看的。你看,他先是在北京開飯館,後來有去比利時開飯館,現在又回到上海看飯館,如果能用紀錄片的方式表現他的一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一直覺得拍攝紀錄片就應當表現周圍的人和事,就想寫小說一樣,寫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了解的生活,寫自己可以隨時記錄的生活。例如我現在在拍攝一部紀錄片,叫做《窗外》,就是拍攝我家窗外的事情,窗戶外邊的樓拆了,窗戶外邊的鍋爐房蓋起來了,窗戶外邊卡車出交通事故了,有幾個人在乘涼,在踏雪,通過這樣一個固定的窗口,就能反映一個時代,一群人的命運。 我一直認為,紀錄片是可以不用拉開架式拍攝的,什麼飛機潛艇的全上,飛貓飛狗的全要,那種氣吞山河的東西準確的說應該是專題片,紀錄片是一種個人化的精神產品,應該反映出個人的智慧。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
電視記者為您服務
童寧,男,高級記者,現任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副總監。參與拍攝、編導、創辦、策劃的欄目有《人物述林》、《九州方圓》、《社會瞭望》、《觀察思考》、《東方時空》、《焦點訪談》、《新聞調查》、《對話》等。擔任《陳銀鳳開店》、《運河人》、《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360萬人的實驗》、《八市長談改革》、《話說人體包裝》、《延伸的長城》、《大命脈》、《風展紅旗》、《中國大西北》等紀錄片、大型系列片、特別節目總導演。參與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重點項目《中國電視論綱》的寫作並擔任編審,著有《即興採訪》、《電視記者新概念》、《電視節目結構方法》、《電視傳播形態論》等電視文論,在《人民文學》發表小說《永遠的影子》、中篇紀實文學《澳門往事》等文學作品。全國十佳廣播電視理論人才。擔任國際國內大獎、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獎、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獎等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