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苛責絕不可取

2020-12-28 澎湃新聞

成都公布了新增3例確診活動的軌跡,這本是疫情防控工作的常規操作,但因為患者趙某的活動軌跡牽涉海霧裡小酒吧、playhouse酒吧等場地,#成都確診病例孫女#的詞條迅速登上微博熱搜,一時間她的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等私人信息被網絡公布,引發廣泛關注。

作為事件牽涉地的居民,人們希望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自己是否存在被感染可能性,無可厚非。出現確診病例第二天,成都市及時公布流調情況,也是為了第一時間排查第一時間防控疫情傳播。這次的事件也提醒著我們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之下,仍需牢牢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

但順著繃緊的節奏,將對疫情的恐慌,上升為對個人私生活的指指點點,甚至無端謾罵,就屬於反應過度了,值得我們出言阻止。沒有人願意成為新冠患者,也沒有證據證明趙某有任何主觀故意,換個角度看,現在的趙某可能是你我中的任何一個。

一個20歲的成都姑娘,在被確診之前,她不過是這個人口超2100萬城市中一個普通的年輕人,活動範圍大如何、喜歡與朋友聚會又如何,那都是她的私人生活,與所有人的私生活一樣,應當是全權由她做主,不應成為可以被他人隨意瀏覽、點評的信息;在確診之後,她如實說明自己的行動軌跡,沒有隱瞞,配合流調。作為一個不幸感染病毒的患者,她也是值得我們同情和關心的。捫心自問,我們有多少人近期其實也像她這樣生活著,我們又何必以上帝視角、事後觀點去過度苛責她呢?

當前,正處於境外疫情居高不下、國內疫情防控進入冬春季「多病」共防的疊加期。在12月4日國務院召開的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專家分析認為,預計冬季我國疫情仍將處於零星散發狀態,甚至局部地區有可能發生聚集性疫情。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既需要毫不放鬆,也不必過度恐慌,按部就班,切實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就一定能有效降低疫情風險,阻斷疫情傳播。

畢竟,在經歷了將近一年的疫情,有無數的事實證明,只要保持理性思維、科學面對,憑藉「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嚴密機制,我們就一定能處理好季節和國外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只要每個人堅持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保持社交距離,以身作則地做好個人疫情防控,我們就一定能築牢整個城市防控網。

保持平和心態和理性態度,消除內心恐懼,才能更好地緩解焦慮情緒,匯聚起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正能量。

來源: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評論員 張帆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過度苛責絕不可取》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女子確診前出入多家酒吧 媒體:過度苛責絕不可取
    但順著繃緊的節奏,將對疫情的恐慌,上升為對個人私生活的指指點點,甚至無端謾罵,就屬於反應過度了,值得我們出言阻止。沒有人願意成為新冠患者,也沒有證據證明趙某有任何主觀故意,換個角度看,現在的趙某可能是你我中的任何一個。
  • 成都日報評「20歲確診姑娘被網暴」:何必以上帝視角過度苛責
    【評論|過度苛責絕不可取】成都公布了新增3例確診活動的軌跡,這本是疫情防控工作的常規操作,但因為患者趙某的活動軌跡牽涉海霧裡小酒吧、playhouse酒吧等場地, #成都確診病例孫女#的詞條迅速登上微博熱搜,一時間她的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等私人信息被網絡公布,引發廣泛關注。
  • 過度苛責自己,是一種深度的自私
    過度的悔恨和沉溺於過去,其實是一種深度的自私和自我放縱。因為沉溺比改變容易得多。本文選自海藍博士《不完美,才美II》。✓ 過度苛責自己的背後,你的需求、恐懼和期待是什麼?✓ 你所說所做的是幫助你實現目標,還是遠離目標?沉溺於苛責自己,不能解決問題去做,去改變,才可以別人即使因我們的自我苛責,而同情我們,減少指責,也改變不了事情的結果。擁抱情緒,用8c的自己去解決問題,才是真正對自己,對別人負責的表現。
  • 不要太苛責自己
    最近幾天,我沒有做很重要的事情,每天都會很多時間看電視,覺得有些浪費時間,卻也沒有過度地克制自己。 另外,如果在休息的時候,還要過度克制自己,那豈不是休息也沒有辦法休息,更別談工作和學習了。 6月份,我在完成每天聊30個人目標的時候,感受最為深刻的是,絕大多數人都喜歡自我苛責,有些人會過度苛責自己,生怕自己好過一點了。
  • 女追男到底可不可取?戚薇談論愛情觀給你答案
    女追男到底可不可取?戚薇談論愛情觀給你答案近期在節目《心動的信號》中,戚薇表示女生追男生絕不可以厚臉皮。戚薇還說,女生追男生也不是不可取,但是自己卻不激勵這種方式,也不喜歡這樣的說法,她認為,女生當然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可以追,也可以主動,但無論如何還是要選擇一個適當的方式,不要達到"厚臉皮"的程度。
  • 苛責醫護人員只會加深醫患對立
    這戲劇性的場景,何嘗不是時下一些人,在真相未明前,急於苛責醫護人員的縮影。比如看到有醫生手術後喝一袋葡萄糖,他們不問醫生「為何要喝葡萄糖」,偏偏質疑「誰來付錢」,全然不顧醫生在手術室無法喝水、葡萄糖並不好喝、相關費用計入科室成本的基本事實。
  • 苛責造句和解釋_苛責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苛責(kē zé)。 [丁玲《韋護》:「有的人苛責他過去的歷史;然而都不外乎嫉妒。」] 苛責參考例句: 1、他己經省悟了,你就不要再苛責他了。 2、凡事要反求諸己,不要老是苛責別人。
  • 中青報談醫生救護車內吃香蕉:苛責醫護人員只會加深醫患對立
    中青報談醫生救護車內吃香蕉:苛責醫護人員只會加深醫患對立 袁媛/中國青年報  2020-11-20 06:43
  • 苛責宋小女,其惡有甚於冤獄
    輿論場上,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權利,但是對一個被不可逆轉地改變命運的無辜者,一味苛責,其惡有甚於冤獄!概括起來,對宋小女的質疑主要有三點,都是站不住腳的。有人質疑「26年為夫伸冤」的真實性。宋小女向媒體講述了伸冤的細節,但並不代表沒有講述的就是絕不存在的,一個弱女子既要支撐起生活的重擔,養育兩個年幼的兒子,又牽掛著高牆裡的丈夫,四處伸冤。如此艱難之下,究竟怎樣的「日復一日」才配得上某些人的完美設定?究竟何等的含辛茹苦才算是「傲骨前妻」?
  • 不要對自己過於苛責
    理解別人的難處,體貼他們的軟弱貳 不要對自己過於苛責良好的性格與心態,是一生的祝福⒈對自己過分的苛責,過於追求完美,只會使我們陷入到自責與自卑的陷阱之中,不可自拔。但是,沒有必要對於自己過於苛責與苛刻。⒊只要我們已經盡職盡責的努力去做了,問心無愧,這就夠了!因為我們永遠也無法同時滿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
  • 想要改變,先學會別苛責自己
    歸因無數,但或許最令人意外的是:無法改變也可能因為一個人過度自我批判。「這麼簡單的題我都做不對,我還怎麼樣去考大學」,接著學習成績沒有提高,反而越來越差。「一周去健身房三次都辦不到,我還怎麼去減肥」,結果一想到健身房就心累。
  • 過度消費不可取
    大學生應該樹立合理的消費觀,大學生代表新一代人才群體,倘若一個個都盲目跟風,過度消費,購物成癮,那我們怎麼成為新一代社會的接班人,怎麼去推動社會的發展。除了過度消費,社交又是大學生花錢的一大方面。大學不同於高中,社交面及其廣泛,時不時就會聚餐唱歌看電影,雖然大多數都是AA制,但是也擋不住三天兩日的社交活動。
  • 吳謝宇殺母一案教會母親儘量少苛責孩子,也不要過分寵溺孩子
    綜上所述,第一件案件告訴我們廣大做母親的儘量少嚴厲苛責孩子,吳謝宇心理扭曲,不健康,這都是母親苛責過分導致的,至於殺母更是一種過激的行為,所以母親儘量要少苛責孩子,更不能過分要求孩子。第二件案例告訴我們廣大做母親的儘量要少寵溺孩子,李夢鴿過分包庇李天一犯罪,李天一勢權任性,犯下滔天大罪。
  • 可歌可泣的屈原,對我們現代人而言,他的做法是否可取?
    屈原的做法對於古人而言,無疑是可歌可泣的,可是對我們現代人來說,他的做法可取嗎?當然,在這裡我並不是否定屈原的氣節以及他對中華文化做出的傑出貢獻。因此,我們要努力完善自己,儘量克制自己過於苛責的完美主義。當下社會,「完美主義」常被看作一種身心不健康的狀態,對於有的人而言,完美主義會帯來極大的滿足感和貢獻感,但對另外一些人而言,完美主義只能帶來極大的挫折感和麻痺感,這其中的度需要自己調節和把握。
  • 世道變壞,是從苛責好人開始的
    其實,面對無盡的苛責與質疑,運動員們完全可以退役,但每一次他們都選擇了堅持。 因為他們內心都燃燒著一份最後的執著——多為國家爭取一塊金牌。 只有善待英雄,才會出現更多的英雄。 願我們都能懷揣一顆善良的心,溫暖別人,也溫暖自己。
  • 過度消費正在透支著我們:你有過度消費的經歷嗎?理性消費去哪了
    賣腎買iphone,以前看的時候只是一笑了之,現在在看,才發現了其中的含義—過度消費。1、過度消費正在慢慢地侵蝕現在年輕人的生活。那麼何為過度消費呢?過度消費,是指不符合國情,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且超出基本需求和支付能力的消費,是一種扭曲的、不可持續的消費方式。
  • 不過是社會對女性太過苛責罷了
    其實不是,不過是這個社會對於女性太過苛責罷了。不過是社會對女性太過苛責罷了​​這種類型的花邊事件,在娛樂圈裡數不勝數。這並不是網友對女明星的一種苛責,而是整個社會對女性的苛責。這種區別對待的情況,屢見不鮮,但其實身邊的人都是默許這種現象存在的。
  • 《能耐大了》,但請不要太苛責德雲社
    對於網上對德雲社的苛責和謾罵,個人覺得有點吹毛求疵了。說演技不行,德雲社不是電影學院或戲劇學院、郭老師也不奢望培養出影帝,拍電影和電視劇都是副業,給徒弟們多一些展示平臺而已,大家不要太苛責了。《能耐大了》 就像一盤下酒菜,不追求高大上,要的就是清淡爽口,喝點小酒、看一兩集 ,輕鬆自在也。
  • 小S:生活本就不易,別再苛責自己
    其實,很多人都誤會了兩個概念:「自律」和「苛責」。很多人所謂的自律,都是超出了自己能力的苛責。現在你要做的,是釋放苛責背後的焦慮和恐懼。所以,擺脫對自己的苛責吧,讓這些負面的審視從你的身體上剝離,回歸你最真實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