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因效應是指後面提示的信息,比首次提示的信息產生更大的影響的現象。
通俗來說,當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的記憶效果優於前面和中間部分的現象。
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
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並不矛盾。它們直接區別是什麼?
在對陌生人的印象中,首因效應比較明顯。在對熟人或者相識很久卻久未謀面的老熟人的印象中,近因效應起的作用就非常明顯了。
以前熟悉的人,當再次出現在面前,特別是出現了令人眼前一亮的變化的時候,最新印象會對以前的印象會產生修復和補充的作用。
在關於某人的兩種信息連續被人感知時,人們總傾向於相信前一種信息,並對其印象較深,即此時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因;而在關於某人的兩種信息斷續被人感知時,起作用的則是近因效應。
我們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效應起較大作用,而我們與熟人交往時,近因效應則起較大作用。所謂「日久見人心」。
近因效應運用在職場上,無論接受工作,還是匯報工作的時候,有一個小技巧,先講不好的一面,降低心理期望值,再用有亮點的轉折讓掩蓋工作中的小問題。
首因效應主要運用初次合作見面或者面試提前做好準備,在交往中容易留下良好的印象,所謂「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
大家還可以結合我之前分享過的暈輪效應(以偏概全的現象)做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