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正改變傳統政治傳播生態(大勢所趨)

2021-02-08 人民網

  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結束,結果是沒有什麼從政經驗的川普戰勝了從政經驗豐富的希拉蕊。大逆轉的背後,社交媒體的作用不可小覷。

  川普是一個標準的美國「網紅」。有報導稱,自去年6月參選開始,他在社交媒體上的人氣暴漲,推特粉絲1030萬,臉譜粉絲990萬。相比之下,希拉蕊只有778萬推特粉絲、480萬臉譜粉絲。利用社交媒體的傳播平臺,川普進行了一次成功的政治營銷。他說,「這很棒,這就像自己擁有了一份報紙,而永遠都不會失去它。」雷德蘭茲大學一政治學教授稱,「我們某天回顧的時候,會將這次選舉作為一個轉折點。」「無論好壞,我們進行的是一場社交媒體競選。」

  川普並非利用社交媒體取得競選成功的第一人。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網絡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媒介形式已經登上歷史舞臺,介入政治傳播中。1996年,美國共和黨候選人布坎南第一次利用個人網站參與競選。有媒體曾評論道:「決定總統大選結果的關鍵因素不是誰更懂政治,而是誰更懂網絡。」在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中,社交媒體的影響力開始顯現。歐巴馬率先使用推特、臉譜等社交媒體並藉此成功上位,成就了「網際網路總統」的名聲。2012年,歐巴馬對社交媒體的投入比2008年還要大,是競爭對手羅姆尼的10倍,擁有超過2100萬推特粉絲和接近3200萬臉譜粉絲,遠超羅姆尼。他還僱用了超過100人的團隊,專門負責運營他的社交媒體帳戶。自此,社交媒體被認為是政治傳播中具有顛覆性的媒體,將會帶來政治傳播的革命。這種「顛覆性」,在4年之後以川普的「逆襲」再次得到印證。得社交媒體者得天下,似乎並非聳人聽聞。

  一是社交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線性傳播格局。電視媒體曾是政客的助選利器,但其製作周期長、成本高,並且受頻道、時間等多重因素制約。而在社交媒體上,選民可以直接參與到內容的創造和生產中,享有表達、分享和傳播的權利,也有獲得關注與被關注的機會。選民可以持續與候選人互動,候選人也可以以很低的成本與選民直接溝通,並有針對性地改變競選策略。這些都極大改變了傳統媒體信息接收的被動性,為實現雙向傳播提供了平臺。

  二是社交媒體改變了傳統政治傳播生態。在美國,相當比例的選民不再觀看或很少觀看電視,而社交媒體為人們獲取政治信息、參與政治討論提供了便捷條件,這激發起了年輕一代巨大的政治參與熱情。據今年7月皮尤中心的一份調查顯示,24%的美國成年人已經轉向在社交媒體上獲取大選消息;相較之下,僅有15%的美國成年人表示從候選人的官網或者郵件中獲得信息。

  三是社交媒體為政治營銷提供了無限可能。川普深諳媒體傳播規律,他知道如何以不同的敘事方式最大程度地爭取受眾支持。據統計,他平均每月在推特上發371.6條推文,相當於每天至少12條;還善於使用Instagram社交平臺把日常生活影像發布上去;還看中了視頻直播應用Periscope,開通了「問答川普」並用視頻作回答。川普藉助社交媒體節省了巨額宣傳經費。善於利用社交媒體,給川普帶來的是一本萬利的營銷「快感」和令人瞠目的政治回報。

  在社交媒體的強大攻勢下,美國主流媒體已處於下風。毋庸置疑,社交媒體已成為現代社會政治活動中越來越重要的傳播工具。但對政治傳播來說,它也是把雙刃劍,既可以助力競選,也可能讓政治人物處於尷尬境地。「徵戰」雙方犯下的哪怕一點點失誤,都有可能迅速在社交媒體上演變成大問題,希拉蕊「郵件門」事件的持續發酵就是很好的例證。川普的一些言論,在爭取到眾多選民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形成負面輿論。巴黎恐怖襲擊事件後,他在推特上發文:「悲劇發生在世界上槍枝管理最嚴格的巴黎,這有趣嗎?」法國駐美大使阿羅德在推特上反擊,指出川普發出的令人厭惡的消息,缺乏最基本的禮儀。針對他的「反穆斯林言論」,沙烏地阿拉伯王子稱他「不僅是共和黨的恥辱,還是全美國的恥辱」。這些在社交媒體上的「個人觀點」,是否會為其未來執政埋下隱患,還有待驗證。

  可見,社交媒體既擁有巨大能量,也會帶來一定政治風險,用好社交媒體這個「寵兒」並非易事,沒幾把刷子是不行的。社交媒體背後是洶湧激蕩的民意,民不可欺。得一時民意易,獲長期民心難。對深得社交媒體之利的政治人物來說,真正提高自己的誠信度和執政能力,方是王道。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04日 05 版)

(責編:王政淇)

相關焦點

  • 社交媒體時代跨文化傳播的破界與勘界
    本文將在回顧跨文化傳播相關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媒介與傳播研究領域近來興起的平臺理論,分析社交媒體平臺與跨文化傳播的內在互動關係,尤其是社交媒體平臺如何孵化出此類跨文化傳播產品和超越文化邊界的虛擬社群,在突破傳統文化交流秩序的同時,走向一種基於網際網路平臺的「超文化回聲室」的新階段,即在傳播邊界擴展的同時展現出中心化的趨勢,在破界的同時也在勘定新的界限。
  • 社交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治理:美國的教訓與啟示
    美國是社交媒體的發源地,隨著其國內各社交網絡用戶量的激增與社交媒體信息傳播力的突顯,社交媒體開始全方位地改變美國的政治生態。當前川普政府錯誤利用社交媒體操縱公眾輿論傾向,進一步加劇了美國的政治極化和社會撕裂。社交媒體時代的美國網絡輿情治理困境,對社交媒體日益發達的中國殷鑑不遠。
  • 社交媒體中情緒傳播與事實傳播的關係
    二、社交媒體對情緒傳播的影響 1.連接性擴大情緒傳播效度 與傳統媒體平臺不同,類似於新浪微博的社交媒體平臺構建了一種新型的信息節點結構及節點集群,傳統媒體的角色和地位「下降」到與個人一樣的境地,成為錯綜複雜網絡中的一個個節點,這種節點結構增強了網民個體之間的連接性,不同節點因為共同關注的議題迅速集合,某些節點成為內容(意見或事實)原創的核心,而某些節點則充當不同共同體間的信息「搬運工」 (喻國明,2015),構成了一個信息交流極為迅速的公共空間
  • 政治傳播的新挑戰與新對策
    在傳統媒體時代,政治傳播的主體是黨的各級組織和黨領導的傳統主流媒體。在新媒體時代,職業新聞工作者、社會組織、網絡大V、各種職業背景的網民,都能在網上生產傳播信息。政治傳播主體身份的多樣與複雜,必然會有基於不同利益的訴求表達。政治傳播要求政治信息的流動符合政黨的性質和政治目標,在黨的領導下,如何在不同主體之間實現有序的政治參與,踐行大宣傳理念,形成同頻共振,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 讓《今日聚焦》新聞專欄成為政治傳播領域的新風向標——訪浙江...
    長期致力於環境與生態問題調查研究的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夏學民說:浙江是陸域資源小省、土地稀缺、環境容量有限、外來務工人員多,浙江人在改革開放中敢為人先、敢闖敢冒、經濟領先,因此浙江在全國率先體會到環境資源與經濟發展的矛盾衝突,有時甚至非常尖銳。
  • 第一財經總編輯楊宇東:社交媒體興盛也助長反智主義
    內容為王進入2.0時代楊宇東說,多年來,在移動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的衝擊下面,很多傳統媒體確實面臨大的挑戰,新的媒體語言在加速迭代,玩法層出不窮。經過這幾年的反思和探索,新媒體發展進入了下半場,第一財經有必要、也有能力玩好接下來的局。
  • 關注政治傳播實踐 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
    主辦方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唐緒軍;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治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新聞傳播學院教授何晶先後致辭。唐緒軍表示,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社科大新聞傳播學院也在學校科教融合和推進新文科建設的大勢之中開新局謀發展。
  • 美通社陳玉劼:社交媒體紅利消失,企業傳播進入新時期
    陳玉劼認為,企業傳播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在過去幾十年,中國企業更多是以低價的生產能力和雄厚的資本實力海外迅速拓展,而如今正逐漸進入一個平穩的發展階段。「在這個新時期,企業可能更需要打造自己的經營管理能力、文化價值觀和品牌傳播和影響力,這個階段比之前的階段更難。」
  • 社交媒體——被打開的潘多拉魔盒
    不光是想法,也有人採取了行動,發生的如華盛頓DC的披薩門、認為5G信號塔傳播新冠而導致毀塔的活動。 雖說社交媒體對我們的影響已是陳詞濫調,但由這些人來講述分外有力,其中不乏一些新的觀點和有趣的論據: 1、             社交媒體並不是工具。
  • 「後真相」時代:西方主流媒體的正面臨信任危機
    這一年歐美政治的風雲突變告訴我們,傳統新聞界的知識精英們已經無法通過精心設計的傳播議程來主導社會議程,他們正在遭遇一場在社會輿論影響力上的尷尬潰敗。 「後真相」時代的恐慌是對「事實」的恐慌嗎?主流媒體的新聞業者面對這場危機表現出了少有的驚詫和失措。危機狀況一度讓新聞界自身的問題成了新聞媒體評論的焦點。
  • 永軒: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論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十三五」時期特別是2019年以來,市委始終堅持「嚴字當頭、全面從嚴、一嚴到底」,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聚焦「七個有之」,嚴明政治紀律、政治規矩,嚴肅查處和協助查處了一批破壞永州政治生態的腐敗案件
  • 社交媒體如何影響美國總統大選
    但社交媒體改變了這個遊戲規則,使得候選人可以直接與選民交流,從宏觀政策到晚餐吃什麼,涵蓋方方面面。從美國前總統Barack Obama在2008年美國總統競選中首次嘗試使用社交媒體進行競選宣傳,到2016年上任的美國總統Donald Trump幾乎每天都在Twitter上發表自己的言論,可以看出社交媒體對美國政治產生著重要影響。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第七屆「政治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10月31日,第七屆政治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壇和第四屆「政治與傳播」研究生論壇在線上正式召開。本屆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主辦,主題為「計算科學、政治傳播與國家治理」,系統探討在大數據條件下把握公眾心理、實施有效政治溝通、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路和方法。
  • 新聞傳播中媒體公信力的建設|徵文大賽來稿
    尊重傳播規律,把握好新聞輿論工作的政治方向,要承擔起新聞工作的職責和使命,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當今社會,社交媒體充斥著生活方方面面。調查顯示,大多數受訪者他們並不非常信任社交媒體上的新聞。同時,當人們在社交媒體上獲取新聞資訊時,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表示新聞的原始出處是自己是否相信該新聞最重要的因素。當然,如果很多人評論點讚或轉發的話,信任度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 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張道豐同志強調,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是我們黨堅持黨的性質和宗旨、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法寶,是解決黨內矛盾和問題的「金鑰匙」,是廣大黨員、幹部錘鍊黨性的「大熔爐」,是純潔黨風的「淨化器」。會議主要強調了以下六個方面:堅定理想信念、嚴明政治紀律、堅持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嚴格黨的組織生活、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堅定不移反對腐敗。
  • 社交媒體:性別暴力的終結者?
    社交媒體的出現為反性別暴力人士提供了自由言論的平臺和虛擬的聚合場所,這能否成為剷除性別暴力的契機?在傳統媒體時代,受收視率、發行量等經濟目標的制約,大眾傳媒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迎合以男權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和主流文化,刻意製造出對女性的刻板印象,侵犯女性的權益。
  • 人民日報思潮之思:「後真相」衝擊西方新聞輿論生態
    在西方傳統主流媒體影響力下降的情況下,受眾很難以個人能力辨別各種觀點的真假,反而比較容易接受社交媒體圈子中散播的情緒和偏見,從而作出與事實差距較大的主觀判斷。社交媒體海量傳播的「後真相」,助推「黑天鵝」式的事件和人物頻出。
  • 營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態
    原標題:營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態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以反腐敗永遠在路上的堅韌和執著,深化標本兼治,堅決清除一切腐敗分子,保證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為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營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態。」
  • 新興媒體時代傳統電視臺的危機與轉機
    媒體人的標配,喜歡就關注:cmpl8848文丨李宇(中央電視臺海外傳播中心製片人 博士) 來源丨視聽在傳統電視的線性傳播模式中,電視臺居於節目內容集成和播出的上流環節上,並憑藉對節目資源的掌控而處於核心地位。
  • 任劍濤:政治生態的中國現狀與結構優化
    [3]這證明當下政治體系與經濟體系的關係尚存相互調適的空間。   ——從中國社會的目前情形來看,儘管社會矛盾,尤其是因分配不公、城鄉分化、貧富不均引發的社會矛盾令人擔憂。但論者認為,只要善於化解社會矛盾,中國政治體系中存在的種種社會矛盾是可以解決的問題。[4]   ——從現行政治體系與傳統文化的關係視角來看,其相互適應性正走出過往的尖銳對立,步入一個積極互動的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