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碰到新的人和事的時候,心理圖式可以讓我們快速地作出判斷,這提高了我們認識的速度,能讓我們有可能認識更多的人和事。但有的時候,我們碰到的新的人和事不能和我們已有的心理圖式相契合,這時候,我們要試著修正已有的心理圖式,也就是常說的「對事不對人」了。
如果,你是那個老師,試著「對事不對人」,花些時間了解一下那個「經常遲到的學生」,你會發現他這次沒來上課的原因是上學的路上,救治了一條被車壓傷的小狗。
如果,你是那個職員,試著「對事不對人」,中午,你再向那個「平易近人的領導」問好,你會發現他又笑容滿面了。
如果,你是那個父親或母親,試著「對事不對人」,耐心地問問「調皮搗蛋的二娃」,你會發現,他看到相框裡你的照片上上有髒的東西,他想擦掉,結果不小心打壞了。
所以,有的時候,尤其是與人相處時,我們試著「對事不對人」,當「這件事情」與「已有心理圖式」不一致時,我們要修正心理圖式。就像孩子認識蝴蝶的過程,形成「蝴蝶圖式」的過程中,會進行多次的強化、修改、豐富,所以說,「心理圖式」也並非一旦形成就不再改變的,會隨著我們對人、對事認識的加深,而不斷修正變化的。
我們需要的,只是在有的時候,在「心理圖式」快速做出判斷時,稍微慢一點,慢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