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自珍20歲時作的這首詞,道出少年雄心和抱負,實為不世出之奇才

2021-01-08 史家之韻

龔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號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

龔自珍出生於乾隆五十七年,等他長大時,「康乾盛世」已經結束,他清醒地看到了清王朝已經進入「衰世」,是「日之將夕」;因而他大膽地批判清朝腐朽的統治,大聲地呼喚改革風雷的風氣。

我們熟悉龔自珍,自然是因為他的《己亥雜詩》中第一百二十五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實際上,作為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和改良主義運動的先驅人物,龔自珍早在20歲時,就寫過一首詞,並在該詞裡表達了他的少年雄心、自信、抱負,這首詞就是《湘月》,下面先請閱讀全詩:

《湘月·天風吹我》 龔自珍

序: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懷有賦,時予別杭州蓋十年矣

天風吹我,墮湖山一角,果然清麗。

曾是東華生小客,回首蒼茫無際。

屠狗功名,雕龍文卷,豈是平生意?

鄉親蘇小,定應笑我非計。

才見一抹斜陽,半堤香草,頓惹清愁起。

羅襪音塵何處覓,渺渺予懷孤寄。

怨去吹簫,狂來說劍,兩樣銷魂味。

兩般春夢,櫓聲蕩入雲水。

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是這樣的:嘉慶十七年(1812年),龔自珍當時剛剛二十歲。這一年四月,龔自珍陪同母親到蘇州看望外祖父段玉裁,並在舅家與表妹段美貞結為伉儷。同年夏天,龔自珍攜新婚夫人回到闊別十年的故鄉杭州,泛舟西湖時,作了這首《湘月》以抒懷。

「天風吹我,墮湖山一角,果然清麗」,起始三句,氣勢宏大,姿態超邁。龔自珍不說自己出生於杭州,卻說自己是被天風吹落於此,但西湖清麗的風景令他滿意。這三句,將龔自珍的自命不凡、高視闊步、超凡絕俗寫出,一種豪邁飛揚的氣概,躍然紙上。

「曾是東華生小客,回首蒼茫天際」這兩句,龔自珍說自己曾是京城中一個客居的弱冠少年,在回首往事時有無限的蒼涼迷茫,對應起始三句,用來說他是天上的謫仙,胸襟廣、目光遠,所思者大。

「屠狗功名,雕龍文卷,豈是平生意」三句,充分顯示了龔自珍凌駕一切的壯志豪情,他不會像漢初的樊噲本以屠狗為事,後又為了功名而從軍,也不會像稷下學者鄒奭那樣追求對文章的精雕細琢,自己對功名和文名是不屑一顧的。

不過,龔自珍這番心比天高的志向抱負,常人是不會懂得,因而他又說出「鄉親蘇小,定應笑我非計」,是啊,我那位被埋在西湖邊的老鄉南朝齊國名伶蘇小小在地下有知,也會嘲笑我這不是好的人生規劃。閱盡人世的蘇小小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必多說了。

「才見一抹斜陽,半堤香草,頓惹清愁起」,下片開始寫西湖之景,接下來的「羅襪音塵何處覓,渺渺予懷孤寄」,分別化用曹植的《洛神賦》「羅襪生塵」之典,蘇軾的《前赤壁賦》「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之句。

「何處覓」、「予懷孤寄」,龔自珍未能看到理想的歸宿所在,滿腔情懷也不知道該向何處傾訴。

龔自珍這首詞寫到此處,已由豪邁轉入孤獨,又由孤獨而入憂愁與惆悵。經此幾番情感轉折,終於喚出了全篇的名句:「怨去吹簫,狂來說劍,兩樣銷魂味。」

一簫一劍,包蘊了多少失望和希望、痛苦和興奮;撫起簫、揮起劍,這兩樣的滋味,令龔自珍為之銷魂,相比之下,功名、文名的「兩般春夢」算不得什麼,就讓它們隨著櫓聲而飄蕩在雲水之間吧!

這首《湘月》詞,全盤道出了少年龔自珍的雄心、抱負和自信、自負,是龔自珍詞作裡的代表之作。其中核心的吹簫、說劍二句,尤為後人所稱道。

龔自珍一生的行事,也可以用「吹簫」、「說劍」來形容。道光十九年(1839年),龔自珍因屢屢揭露時弊,觸動時忌,不斷遭到權貴的排擠和打擊,因而他毅然辭官南歸,後執教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

相關焦點

  • 不世出之奇才
    很多人對他為什麼重用管仲很不解,而這中間的學問大了。    這之間的恩怨是我們所熟知的,所有人都在誇讚齊桓公的知人善用和鮑叔牙的無私推薦,然而卻沒有人說,管仲對得起他們的期望,是當之無愧的「不世出之奇才」。
  • 落紅不是無情物:龔自珍詩詞中的落花意象
    這詩寫在他道光十九年(1839)出都之時,詩人懷著無限的離愁辭別了他居住了二十餘年的京師,在暮色蒼茫中吟鞭東指,奔向那遠在天涯的故鄉。雖然他這次出都的真正原因很難理解,有人以為是「忤其長官」,有人以為是與顧太清的戀愛糾葛,然從龔自珍當時的思想情緒來看,顯然是由於對時政的不滿和與當權者的牴牾。在寫了自己的悵然出都之後,忽將筆鋒一轉去說落花。
  • 龔自珍能千古流芳的命卻被自己生生葬送,狂字一把刀,傷人也傷己
    龔自珍 龔自珍可謂滿門榮耀,出身不菲。不僅如此,龔自珍少年師從外祖父,學習說文部目,間有治經史之作,又隨父母遊學各地,閱歷與學問俱增。他才思敏捷,博古通今,詩文頗負盛名,以奇才聞名天下,可謂是一個備受矚目的英年才俊。 對當時的龔自珍來說,人生是一條一往無前、星光璀璨的坦途。而他生來就應該在這條坦途上昂首闊步,一騎絕塵,為人稱道。生活對他來說仿佛只會越來越好。
  •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從龔自珍到林則徐與陸遊
    同年早一點時間,1839年1月(道光十八年農曆十一月),林則徐受命去廣州查禁鴉片,龔自珍在林則徐離京時,曾為之送行,並寫了一份《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文章中表達了堅決支持禁菸與未來可能引發戰爭的預想。
  • 晚清時期的龔自珍 為何說清朝「萬馬齊喑究可哀」?
    龔自珍為何在那個時候留下了這四句詩,而這首詩又為何引起了如此多的共鳴,以致廣為傳頌,還流傳至今呢?這首詩是龔自珍罷官南歸,路過鎮江時所寫的。龔自珍在詩後自注,「過鎮江,見賽玉皇及風神雷神者,禱詞萬數。道士乞撰青詞。」說明這還是一首應景之作的青詞,並非特意為之。龔自珍當年在京之時負有才名,每作一首新詩,京中士子便競相傳閱,引為談資。
  • 龔自珍的一首減字木蘭花,言辭委婉,情感悲切,值得細讀
    古詩詞中有很多託物寓意的作品,作者藉助描寫某一個景物,並烘託出一種氣氛,更傳達出強烈的情感。比如劉禹錫就曾描寫秋天,秋高氣爽時,萬裡晴空中白雲漂浮,一隻凌雲之鶴,也載著老劉的詩情,令人感到氣概非凡。而李商隱有一次情緒低沉,就借酒澆愁,半夜裡竟然在海棠花下賦詩,也顯出一種悽涼氛圍。清代也有一位作者描寫海棠花,卻別具一格。
  • 李罡《國風·2020》開篇之作《老夫聊發少年狂》霸氣開嗓,重溫少年夢
    」——甘羅12歲就當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被傳為一段佳話。這種年少有為,不輸在起跑線也成為了人們標榜的對象。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有甘羅那樣的天選之命,當然他們雖然沒有贏在起跑線,卻贏在了夕陽西下之時。所以有甘羅12歲拜上卿,那就有黃忠、姜子牙這種年邁大器晚成之人,他們在歷史的長河中上演著「老驥伏櫪,志在千裡」、「老夫聊發少年狂」的佳話。
  • 全詩韻調流暢,剛柔相宜,實為邊塞詩詞中不可多得的慷慨之作
    【創作賞析】岑參生於唐朝,一生兩次出徵邊塞,所作邊塞詩詞七十多首。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便是他在邊塞所作的其中一首,只不過,這次不是他第一次出塞,而是當時第二次帶兵屯於塞外。所以,對於塞外風景以及天氣等方面,岑參可謂感受至深。雖然至今人們對武判官這個人是誰還不得而知,但岑參第二次在塞外的時間比較長,足足有六年之久,出徵時是天寶十三載,即公元754年。
  • 39歲蘇軾自稱「老夫」,這首詞也是他最得意之作,開闢宋詞新境界
    這一點是中國古代士大夫一直所追求的。在他們的心中一般都有兩條路:居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處廟堂之高則憂其民。他們以天下為己任,一方面努力追求在視圖當中有所成就,建功立業青史留名;一旦這條路被堵死,就渴望能夠歸隱山林,在遊山玩水之中修身養性。蘇軾也是如此。在他39歲所寫的一首宋詞當中,他自稱「老夫」,表達出了對於仕途的渴望,對於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
  • 《沁園春·雪》:登高望雪展雄心
    《沁園春·雪》:登高望雪展雄心 發布時間:2020-09-05 07:10:40 來源
  • 解讀龔自珍《浩蕩離愁白日斜》: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出生於乾隆晚期,家境很好,祖父和同胞兄弟都是進士出身,他的父親也是進士出身,他的母親也是才女,有詩集、文集傳世。出生在這樣的一個家庭,龔自珍自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文化薰陶,十餘歲就可以書寫詩文。但龔自珍的科考之路一直不順,鄉試、會試都曾數次落榜,直到37歲才中進士。
  • 追求普度眾生、以佛法利益蒼生──「論龔自珍之佛學思想」
    二、生平(一)少年時期龔自珍少居杭州,六歲隨父母遷北京繩匠胡同等地居住。他自少隨母讀詩、文、經、史,奠定良好的國學基礎。十二歲隨外祖父段玉裁學習說文解字,十七歲能作《水仙華賦》,十四歲硏習古今制度,十六歲致力目錄學,硏習《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十七歲攻金石文字。(二)考取功名嘉慶十六年(1811)龔自珍參加鄉試得二十八名次,年方十九。同年與表妹段美貞成親。
  • 《宋之韻》第7集: 曠世奇才(下篇)(視頻+文字)
    《宋之韻》是中國第一部以電視紀錄片方式表現宋詞和宋代詞人的電視作品。《宋之韻》創作歷經13年,縱橫20餘省,行程10萬多公裡。由中國頂尖紀錄片人聯袂奉獻。她秉承了《唐之韻》的一貫風格,全片以詞人和流派為分集,但她沒有停留在文字解析的層面上,而是更關注那些作詞的人——關注他們的喜樂哀愁、他們的沉浮榮辱、他們的家國情懷,以及他們對時代深沉的溫情與眷戀。
  • 「美人如玉劍如虹」真的不是瓊瑤寫的,作者是龔自珍,原詩很美
    ,「美人如玉劍如虹」其實也不是出自瓊瑤之手,它的作者是清代詩人龔自珍,而且原詩比《情深深雨濛濛》的歌詞還要美,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首很美的詩作。自己年輕的時候墮入通脫狂狼、不拘禮法之風,誰料到了壯年卻只謀得一個國史館校對官的小小官職。這顯然不是作者所求,也不是作者的理想所在,同時也距離作者理想甚遠。
  • 「年少不懂蘇東坡,讀懂已不再少年」,蘇軾的這首詞讓人感慨萬千
    也曾少年輕狂、豪情壯志。最終在他43歲時,因為封建王朝內部的權勢紛爭,蘇東坡以莫須有的罪行入獄坐牢,世稱「烏臺詩案」。少年時寫到的歷史只是這樣簡略,完全寫不出蘇東坡那時的幽暗人生。步入中年後又差點兒斃命的親身經歷並沒有嚇倒他。不親身經歷生與死,不足以語人生路。關於命運的不公平,最佳的報仇是活成了清風朗月,天高地迥,悠閒自在。
  • 紀錄片丨《宋之韻》第七集:曠世奇才
    第七集:曠世奇才蘇軾把自己的生活全方位撒進詞的沃野,用獨自從生活中濃縮出來的哲理去進行培育,使詞萬紫千紅,爭妍鬥豔,開出了有深度的,經得起琢磨的意境。《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 龔自珍的一首絕句,開篇就飽含哲理,後兩句更令人回味
    其實世間本沒有什麼十全十美,清代一位才子就深知這一點,下面介紹龔自珍的一首絕句,開篇就飽含哲理,後兩句更令人回味。己亥雜詩清代:龔自珍未濟終焉心縹緲,百事翻從缺陷好。吟道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餘情繞。龔自珍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15歲就有了詩集,22歲就撰文抨擊封建君權制度。他才思敏捷,文採斐然,而清代腐朽落後的科舉制度,卻讓他接二連三地落榜,後來只以舉人身份,挑選為內閣中書。直到他第六次會考,終於進士及第,卻因為言辭犀利,被主考大人判定不得入翰林,龔自珍依舊還是一位不起眼的內閣中書。
  • 蘇軾被貶密州,出城打獵時,寫下這首詞,開創了豪放派的先河
    蘇軾二十多歲便憑藉著自己的才華,成為了當時文壇與政壇的一顆新星。被貶至密州的蘇軾這個時候也不到三十歲,因為年輕,所以對於這種被貶以及仕途上所遭受但的這些災難也完全不當一回事。到了密州之後,蘇軾寫下了這首《江城子密州出獵》,這首詩我相信大家都在學校學習過。也許當時我們只是覺得從韻律上這首詩朗朗上口因此比較好背誦,也會覺得左牽黃,右擎蒼這樣的描述而感到有趣。
  • 李之儀和相差四十歲的女子戀愛,寫下這首詞,被後人表白用
    咱們今天就一起來理解一下這首詩吧!說起這首詩之前,先來看個有趣的小故事。詩詞大會上,有個相關的問題,它的題目是這樣的,"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和"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這兩句哪句是錯的。這個題確實很容易混淆。當時回答這個問題的是一個小學生,他很簡單的就把整首背了出來,這讓人很佩服。這其實也說明了這首詞確實很深入人心。
  • 辛棄疾的這首詞,少年時候看不懂,看懂時卻已經是中年人!
    它往往需要時間和經歷的沉澱,所以當我們真正讀懂一首詩詞的時候,可能就會發現自己,早已經告別了天真、單純的少年時代,而邁入了中年人的行列。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便是一首年輕時不懂,讀懂已是中年人的詞作。它出自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之手,是辛棄疾被罷免官職後,閒居帶湖期間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