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人才培養如何破局 高校培養方式與社會需求存偏差

2020-12-23 瀟湘晨報

公衛人才培養如何破局

3月12日,武漢市新洲區人民醫院,兩名工作人員在對一名剛剛進行過新冠肺炎核酸檢測的老人進行流行病學調查。

3月12日,武漢市新洲區,幾名流行病學調查員在進行流調報告的討論。

3月12日,武漢市新洲區人民醫院,兩名流行病學調查員在穿防護服準備進行工作。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趙迪/攝

疫情大考,讓加強公共衛生人才供給力度,成為學界、業界、政府共同思考的問題。

近期,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多所高校宣布組建或籌備布局公共衛生學院。與此同時,不少省市、相關部門及時出臺方案,對公共衛生人才隊伍體系進行全方位、多領域、多層次完善補強。

被譽為「抓住瘋牛鼻子」的公衛人,何時迎來真正的春天?一些破冰式的做法逐漸推行,或將找到答案。

高校培養方式與社會需求存在偏差

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各大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承擔重要責任。

然而,記者採訪中,被問及為何選擇預防醫學專業時,上海某綜合性大學預防醫學專業不同年級的幾名本科生紛紛表示,入讀之前,自己對公衛醫生與預防醫學並沒有過多了解,大都是因為高考分數不夠,被迫調劑。入讀過程中,也常常聽到該專業「就業選擇尷尬」「不被社會認可」等悲觀言論。

因此,轉專業成為不少同學的選擇。上海某高校預防醫學專業大三男生傅思遠(化名)告訴記者,目前,他所在的班級已經有三四十人轉出本專業,此外,還有不少同學因為成績達不到要求或面試失利,未能如願以償。

培養計劃設置不夠合理,或是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一名應屆畢業生告訴記者,大一,他們主要學習數、理、化、生等大類基礎課;大二、大三學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知識,但對掌握程度的要求低於臨床專業;直到大四、大五才開始學習公共衛生專業課,進行實習。但此時,不少同學已經將精力投入考研、就業,沒時間對自己所學的專業進行深入了解,甚至沒能熟練掌握一些基本操作。

「這就導致實際工作中,部分學生懂得公共衛生基本理論,但不掌握公共衛生服務操作技術;部分學生懂得公共衛生基本知識,但不熟悉公共衛生督導實踐;部分學生懂得數據的匯總統計分析,但不了解數據背後真正需要做什麼。」一位基層實踐基地的帶教老師告訴記者。

安徽某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李東(化名)也注意到疾控部門地位邊緣化、功能弱化,進而帶來的人才流失問題。對此他建議,學院在大一下學期開設公共衛生概論,學校組織編寫教材;讓學生早早接觸科研訓練,將實習實踐提前。

「學生的實習單位有差別,要在學校開展公共衛生技能課程。讓帶教老師參加比賽,或去疾控部門參加相關科室培訓學習,提高教學能力。同時,邀請業內人士在校開展相關課程。」李東說。

彌合公衛臨床裂痕,培養複合型人才

蘇州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副教授馬亞娜多年來從事教學和招生工作。據其介紹,3年前,公衛學院轉專業率達7%以上,2019年則降到了5%。

馬亞娜認為,這和近年來學院積極調整政策和課程設置有關。「如集結優秀師資,給大一新生開設預防醫學導論課程;面向本科生採取一對一導師制,全方位關懷關心,拉近了師生間距離,也能讓本科生更早參與導師的項目,加強對學科的理解。」馬亞娜說。

除此之外,蘇州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還通過主動參加比賽、積極聯繫外地單位來校招聘等方式,推進畢業生就業工作。據了解,2019年,該學院以全國第二名的成績獲得了全國大學生公共衛生技能大賽的一等獎。同年,49名畢業生中,29人考上研究生,其餘的人分別進入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藥監局、院感科等,就業率達到95.92%。

即便改革已「小有成效」,但馬亞娜認為,我國公共衛生學院的培養方式仍有不合理之處。她建議從學制方面進行創新,在公衛領域,推行類似臨床醫學的「5+3」模式,強化學生基礎知識能力,橫向拓展學科基礎,彌合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教育裂痕,推動醫防融合實踐,培養更多複合型人才。

「公共衛生涉及的面太廣了,所有跟健康相關的因素都要把握,除了醫學背景,還要學習社會、管理、經濟、法律、政策等相關知識。要有現場組織能力、應對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協調溝通能力等。」馬亞娜說。

從實際工作經驗出發,90後一線疾控醫師張濤(化名)也建議,公共衛生專業的培養方案增加更多臨床知識儲備。「但現實是,2012年以後,預防醫學專業出身的學生只能考執業範圍為『公共衛生』的執業醫師證,幾乎沒有處方權,也不能憑碩士學歷考臨床執業醫師證。」張濤告訴記者。

建設良性、可持續的公衛行業環境

人才的培養、學科的建設、科研的推動並非一蹴而就,在各大高校通過改善教學方法、調整時間安排、增加實踐機會等措施,對臨床與公共衛生的教學實踐進行改進的同時,還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搭建設一個良性、可持續的公衛行業環境。

近日,教育部就將「公共衛生」作為研究生擴招重點,清華大學攜手企業53億元打造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南方科技大學也與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和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及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籤署合作共建南方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及應急管理學院備忘錄和合作協議,爭取人才培養與社會價值的雙贏。

3月26日,廣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我省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要做大做強衛生疾控專業技術人才隊伍。要按照常住人口萬分之1.75的比例核定全省疾控系統編制總量。各級疾控中心專業技術人員佔比不低於崗位總額的85%,其中衛生技術人員不低於70%。並鼓勵高校增設預防醫學、全科醫學、生物醫藥等公共衛生相關學科專業。適當擴大公共衛生及相關專業招生規模,在2020年專插本招生中增設預防醫學專業,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計劃同比增長50%。

4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介紹了上海市委、市政府新出臺的《關於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 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加強學科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公共衛生與臨床學科融合;科學核定疾控和社區衛生機構人員編制,穩步提高人員薪酬水平,拓展人才職業發展空間,提高隊伍凝聚力和吸引力。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表示,下一步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利用上海優質衛生和教育資源,培養既有臨床技能又有公共衛生視野的醫防融合的複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培養更多有學科融合的人才培養,醫工、醫理、醫文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適應全領域、具備多種崗位勝任力的公共衛生精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高中對話高校 雙方這樣聯手培養人才
    近日,四川、重慶近百所中學校長走進川大,出席「川渝百所高中進川大——高中人才培養與高校人才選拔對接高峰論壇」,討論高中如何為高校培養人才、高校如何吸引優秀的學生。為何聯手高校和高中缺乏交集,培養目標不同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在論壇開幕式上說,把高中校長請進校園,彼此交流,才能讓高中校長知道大學是如何培養人才的;同時高校也能夠了解到高中的需求。通過雙方的合作,共同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培養一流人才。
  • 藝術高校音樂產業人才如何培養?聽聽他們怎麼說
    在前不久召開的 2020第七屆音樂產業高端論壇上,來自產學研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就當前藝術高校的音樂產業人才培養問題進行探討交流。重在融合發展如中國音樂家協會高校音樂聯盟秘書長鄒薇所言,2020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學習方式,但這對於音樂產業或者藝術管理人才的培養或許是一個新的發展起點。
  • 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後疫情時代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
    公共健康3.0理念比較適合對重大疫情的應對,特別是地方政府衛生部門領導如何承擔首席健康戰略官的角色,如何與跨醫療機構以外的其他部門合作等。因此,隨著公共衛生從行業模式向社會模式轉變,對於培養複合型公共健康人才和首席健康戰略官提出了迫切需求。其次,需從單純關注人的健康向關注人—動物—環境整體健康轉變。
  • 促進公衛人才培養 全國公衛醫師專業能力體系建設項目啟動
    圍繞支持全國公共衛生醫師規範化專業能力體系建設與提升為主要內容,賽諾菲巴斯德將全力協助各地建立公衛醫師分會,支持舉辦各地公共衛生相關政策研討會議,並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公衛醫師預防接種相關的規範化培訓。目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大流行,中國作為率先進入「後疫情時代」的國家,已經開始著手通過頂層設計、系統布局和資源整合推動國家公共衛生體系的升級。
  • 湖北師範大學重視人才培養嗎?培養效果怎麼樣?
    每年高考完畢,如何根據考試成績選取一所理想的高校,是繼高考之後,又一難關。眾所周知,一所優質的高校,對學生日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事實上,學生和高校之間是一種相互成就的關係,一流的學校培育一流的人才,而人才數量及質量也成了評價一所高校實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標。
  •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高校拔尖創新人才選拔與銜接培養研討會召開
    12月12日,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招生考試研究分會主辦、大理大學承辦的新高考背景下高中高校拔尖創新人才選拔與銜接培養研討會在大理召開。本次研討會圍繞高校人才選拔與培養、高中高校銜接培養、新形勢下高考招生宣傳策略與途徑等方面開展交流研討,旨在促進高校招生工作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朝更新更快更好的方向發展,積極推動高校拔尖創新人才選拔與培養工作可持續發展。
  • 高校高中「掌門人」齊聚深大共商人才培養大計
    在「新高考」背景下,12月19日、20日,一場高校和高中的對話在深圳大學展開。此次舉行的第五屆高校高中教育發展論壇以「高校-高中誠摯對話,切實優化升學銜接途徑」為主題,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重點高校招辦主任、重點中學校長及其他各界人士近200人出席。
  • 董盟君:助力高校融媒體建設和全媒體人才培養
    董盟君分享了在助力教育融媒體高質量建設和全媒體人才培養方面的思路和做法,即「1 5 N」,助力融媒體中心建設。董盟君表示,近年來,在中央的不斷推動下,我國媒體融合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對此,教育部高度重視,於2019年啟動教育系統融媒體建設試點工作,至今已確定兩批共30家教育融媒體建設試點單位,其中高校24家。
  • 高校對話高中:完成人才培養接力跑,教育專家打算這麼做
    論壇由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深圳大學招生辦公室、重慶課堂內外教育研究院聯合主辦,為期兩天,來自全國各地的重點高校招辦主任、重點中學校長、關心高校-高中人才培養銜接的各界人士等近200人出席。此外,本屆論壇還開啟了線上課堂,主要涉及教育政策、高考改革、升學路徑、生涯規劃、育人方式、新課標新教材、讀寫素養、高校招考政策等九大主題,同時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持續時間從2020年12月到2021年4月,預計將累積直播、錄播近百場。
  • 2020年星級學校特輯——如何培養排舞專業人才?
    體育工作的政策出臺 學校開始高度重視和積極倡導 青少年體育鍛鍊 「陽光排舞進校園」項目也不斷發展壯大 全國越來越多的學校引進了排舞這項運動 排舞運動得到了全面的普及與推廣 如何培養排舞專業人才
  • 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吳德星 最優師資培養領軍人才
    海大是如何推進國際化的?吳德星: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是現代大學面向世界,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必然要求。中國海洋大學始終堅持開放辦學,深入推進人才培養的國際化,開創了在國際對接平臺上以聯合培養研究生帶動科研長期穩定合作的新格局,促進了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
  • 構建高校公益人才培養體系第四屆華師大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論壇舉辦
    本屆論壇以「融合與創新:構建高校卓越公益人才培養體系」為主題,介紹華東師範大學公益慈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邀請了校內外嘉賓參會,共同討論卓越公益人才的培養模式。據了解,華東師大紫江公益慈善人才培育專項基金項目已歷時三年,並在2020年上海公益之申評選中獲評「校園十佳公益項目」。
  • 培養更多站穩中國立場的外語人才
    作為跨文化交際的橋梁和接觸外來思想文化的前沿,高校外語教育面臨著更多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碰撞與磨礪,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也面臨更多挑戰,是亟須思考、解決好的重大課題。培養有國家意識、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人才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更高質量的開放勢在必行。
  • 《商道高手》人才怎麼培養 人才培養指南
    商道高手人才在遊戲中十分的重要,多種玩法都需要有強力人才來獲取更高的收益,本次小編就為大家帶來商道高手人才培養攻略。 商道高手人才培養 遊戲內已經放出的橙色人才有26個,傳統橙18個,高級中國籍橙4個,高級日韓籍橙4個,高級橙色人才比傳統的橙色人才屬性成長要高,羈絆屬性也要高,有能力的土豪當然是圍繞這些高級橙的羈絆去選擇發展陣容
  • 公衛人才保衛戰打響 體制改革箭在弦上
    他出示的一份課題調研報告顯示,由於報酬、職稱晉升等方面落差大,某山區縣疾控中心近4年來,按照特殊人才政策招聘的疾控中心人員流失嚴重。  大型公共衛生事件是對國家公共衛生體系的考驗,而人才短缺則是當前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的短板之一,如何才能留下這群「牽住瘋牛鼻子的人」?這儼然已成為我國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  做公衛成了「二流人才」?
  • 網際網路時代之下,大數據專業技術人才培養!
    大數據人才有非常廣泛的適用範圍,有著巨大的社會需求,大數據人才的就業囊括生物、醫學、金融、經濟、教育、政府等各個方面,只要有數據的地方,大數據人才都可以在其領域施展才華。但是現階段培養大數據產業人才方面,不管是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難以達到社會對大數據人才的需求。
  • 全國從業人員僅三千餘人 緊缺的精算人才如何培養?
    全國從業人員僅三千餘人,年薪動輒上百萬——緊缺的精算人才如何培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易禹琳通訊員 徐建美 劉依妮精算是對金融風險的識別高校、精算諮詢、會計師事務所、大數據、網際網路、AI、養老、社保等行業領域及監管部門,精算人才供給嚴重不足。很多人羨慕精算師的百萬年薪,卻不知要獲得精算師資格證卻至少需6至8年,比傳說中難考的註冊會計師更難。要成為大公司的總精算師,對從業經驗更有苛刻的要求。因此,精算師大多在「北上廣深」,留在湖南的精算師鳳毛麟角。
  • 立德樹人 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
    當下,國家與國家的競爭,實際上就是人才的競爭。具有使命意識的新時代校長,不能只把目光局限於分數、升學,而是要思考國家需要怎樣的人才,把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作為責任擔當,對學校發展做出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科學性和系統性的思考。  前門外國語學校校長楊梅也表示,教育培養的是未來幾十年後國家的脊梁。
  • 營養攝入過剩與不足並存 高校探索培養醫學營養領域高水平人才
    記者14日獲悉,培養醫學營養領域高水平人才已經成為高校思考的話題,並已經作出探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攜手相關企業,創新設立醫學營養領域專項獎學金。當日,該獎學金頒獎。校方告訴記者,醫學營養領域專項獎學金旨在打破專業壁壘,推動醫學營養在全社會的普及,讓更多臨床學科醫學生關注營養與疾病的關係,從而探索將營養輔助治療手段應用於臨床的新方法。
  • 推薦幾所小規模招生,精英式培養方式的高校,據稱超級難考的大學
    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京港大學聯盟、科技大學聯盟、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成員,首批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簡稱中國社科大,是經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批准,由教育部審批創辦的培養人文社會科學拔尖人才的研究型大學,是國家公辦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