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實現機械化收割作業。
秋時節的金黃稻田。
泰來大米粒粒香。
稻田畫航拍。
拿著剛剛生產出的新米,大米加工廠老闆喜笑顏開。
滿臉豐收喜悅的稻農。
體驗稻米收割的遊客。
稻農在做育苗前的準備。
黑龍江日報10月16日訊 沃野千裡,稻浪飄香;滿載而歸,五穀滿倉。「雙節」假期剛過,一派豐收的景象呈現在泰來大地上。
泰來,位於黑龍江省西南部黑吉蒙三省(區)交界處,全縣面積3996平方公裡,人口32萬人,地處黑龍江省第一積溫帶上限和世界僅存的三大黑土平原之一松嫩平原腹地,環境優良、土地肥沃,是國家和黑龍江省商品糧生產基地縣,是黑龍江省水稻產業優勢發展區和高產工程示範縣。這裡,也是中國花生「四粒紅」之鄉和中國綠豆之鄉,是黑龍江省西部地區重要的雜糧集散地之一,年交易雜糧近百萬噸。泰來縣現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2個、3A級旅遊景區2個、2A級旅遊景區1個,其中,江橋抗戰紀念地是馬佔山將軍率領中國軍隊有組織具規模打響抗日戰爭第一槍的地方。
近年來,泰來縣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實踐,按照「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工作要求,將稻米產業確立為立縣富民的主導產業之一,通過建強基地、育壯龍頭、精深加工、增創品牌、拓寬市場,加快由傳統種植向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轉變。目前,全縣水稻面積達到200萬畝,優質水稻面積120萬畝,年產水稻110萬噸;全縣稻米加工企業近百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3家,設計加工能力200萬噸;2017年以來,藉助「中國好糧油」活動平臺,泰來大米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得到較大提升。
依水而作,賴水而生。水稻成為泰來縣農業發展的名片,泰來大米養育著世世代代的泰來人,同時也繪就著這片魚米之鄉的農業底色。
重品質 加強品牌管理 樹立「良心米、放心米」的品牌形象
品牌是農產品的生命力。泰來縣把創建品牌作為發展壯大農業的「鵲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增收為目標,確定多項發展指標,大力實施名優農產品品牌創建。近年來,通過深入推進稻米等特色農產品的地理標誌推廣使用,培育提升「泰來大米」等品牌建設,進一步提升了泰來大米特色農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和社會美譽度,農業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
生於黑土地,一粒米要有怎樣的經歷,才能讓人放心享用?勤勞樸實的泰來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以過硬的產品質量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泰來縣始終堅持以品質打造品牌的發展思路,提出「泰來大米,天地糧心」的宣傳口號,這既是泰來大米的產品定位,也是所有泰來人的品質堅守。
完善組織機構。為推進大米品牌建設,抽調精幹力量,組建泰來大米工作辦公室,全面負責大米品牌建設、推廣,大米產業規劃、發展,鏈條延伸等工作,確保泰來大米品牌建設活動,組織有力、行動有速。同時聘請國內專業設計專家組建品牌設計團隊,將先進設計理念和泰來特有「四種文化」元素融入「泰來大米」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受眾。
為了強化品牌管理,泰來縣制定出臺了《泰來大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管理辦法》,嚴格管控泰來大米地理標識,規範泰來大米標識使用程序,規範大米加工標準,實行米業公司檔案化管理,堅決杜絕企業以次充好擾亂市場行為,維護泰來大米品牌形象。目前全縣僅授權14家米業公司使用泰來大米標識。
為品牌大米培育龍頭企業。制定出臺《泰來縣稻米產業發展規劃》,培育了農業產業化市級重點龍頭企業29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3家,引進了六水香、北大荒、和合年加工稻米能力30萬噸以上的規上企業3家,其中六水香30萬噸稻穀加工項目建設的恆溫恆溼倉儲庫、臺灣太陽牌烘乾塔、全套日本佐竹最新精製米生產線和伽瑪米生產線代表了當今國內稻米加工的最先進工藝。
可溯源 強化基地建設打造「從農田到餐桌」的管理體系
秋風颯爽,泰來縣大興鎮五橋水稻種植合作社的水稻種植基地一片金黃,幾臺收割機正忙著作業,轟隆聲夾帶著豐收的喜悅,在微風的吹拂下陣陣稻香迎面撲來。金燦燦的稻穗,顆粒飽滿,沉甸甸地散發著醉人的芳香。
近年來,泰來縣為強化基地建設,連續打出了三套組合拳,一整套完備的「從農田到餐桌」的溯源體系躍然山水間。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泰來縣加大農業基礎建設、加快推進旱改水,調整種植結構,引領農民脫貧致富。投資3000萬元建設水稻智能化催芽基地9處,為75萬畝水田提供優質芽種;投資4200萬元建設大棚小區197個,建設標準化育秧大棚15633棟,水稻育秧大棚達到2.7萬棟,實現水稻育秧種植面積全覆蓋;投資2.89億元的引嫩工程灌區已全線通水,沿江泵站達44座,幹支渠500公裡,有力保障了全縣100萬畝水稻實現江水灌溉。
實行規模化組織管理。泰來縣共有水稻專業合作社200個,投資500萬元以上規模水田現代農機合作社11個,水稻規模經營面積達130萬畝;全縣共有水稻插秧機7100臺,水稻收割機3200臺,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率達到98%;實施合作社+職業經理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1+1+ 1」經營模式,7個現代農機合作社達到省級示範社標準,5個合作社獲得國家級示範社稱號。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2019年發展優質水稻訂單80萬畝。
加快物聯網建設步伐。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營的思路,出臺扶持政策,建設農產品追溯平臺、電子商務平臺、數據平臺和雲創空間,為水稻產業發展提供了大數據支撐。與雲橋、綠洲、農人等5家企業有效對接合作,建設高標準種植基地12處、3萬畝,在基地和工廠安裝前端視頻,設立土壤、蟲情、氣象等監測設備,實時採集數據,並將種植、管理、收穫、倉儲、加工、檢測、物流等信息錄入資料庫,生成二維碼,加貼於產品包裝,形成完整的農產品溯源系統,緊密聯繫田間地頭與市場端頭,實現農產品從種植到加工銷售全程可追溯。
保暢銷 創新營銷模式探索由品質品牌到財源的實施路徑
為進一步提升泰來大米的品牌影響力,全力打開銷售市場和銷售途徑,泰來縣積極創新營銷模式,走出了一條由品質、品牌到財源的實施路徑。
加強宣傳推廣力度。充分利用省糧食局撥付的1500萬元「好糧油」專項資金,組織重點企業參加了首屆亞洲水稻論壇、京交會、第八屆全國農商大會、好糧油福州行、鄭州第二屆大米節、廣博會、綠博會等活動;在央視7套「每日農經」、《農民日報》等主流媒體進行宣傳推介,在哈西客站、齊南高鐵站、哈大和嫩泰高速等重要交通節點,打出「泰來大米、天地糧心」廣告;連續舉辦3屆「福稻泰來」四季文化旅遊節和遼金文化旅遊美食節,將泰來大米生長環境、品質製作成天津快板、三字經、歌曲小視頻、電話彩鈴等進行傳播。截至目前,各項活動網上關注量累計突破400萬人次,將泰來大米影響力不斷擴大。
拓展網絡營銷渠道。積極推進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項目,建立了泰來大米官方交易平臺和「泰饗來」APP微商城,與天貓、京東、蘇寧易購、松雷集團等68個線上線下平臺進行了戰略合作,建設鄉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網點110個,培育一批傳統企業轉型為電商示範企業,通過補貼保證金、技術服務費、品牌設計費等方式,幫助企業「觸網」升級,協調優秀運營商為其代運營推廣,並幫助培養電商人才,迅速提高線上運營能力。
全面布局線下銷售。泰來大米加工企業與國航集團、福州糧食集團、廣藥集團達成大米採購協議,泰來大米成功進駐東北林大、大連交通學院、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財經大學等高等院校和松雷商超,入選冬博會指定用米,在全國一線城市建立泰來大米直營店22家。據初步統計,2019年全縣米企加工量同比增加了20萬噸,22家大米直營店已累計銷售大米7000噸,大米價格平均上漲0.3元,僅水稻原糧生產就使當地農民增收2億元左右。
沃野田疇起歡歌,長卷開篇正當時。如今,泰來縣稻米產業的發展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魚米之鄉又現一幅豐收的新畫卷。
收穫在眼前,希望更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