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是什麼?這是我們首先要了解的問題。
電影結構是指電影劇作的組織方式和內、外部構造。電影劇作家根據自己對生活的認識,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現思想內涵的需要,運用電影思維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等,分別以輕、重、主、次、合理勻稱的加以組織和安排,使其符合生活規律,達到藝術上的完整、統一、和諧。
所以說劇作結構的優劣對一部電影劇本的成敗起著很大的作用!
針對同樣的素材,不同的創作者認知的深度和廣度是不一樣的,而這種不同則體現出的是同類題材下的不同作品。
例如,同樣是講康熙的故事,《康熙王朝》《康熙微服私訪記》《康熙秘史》《少年康熙》卻各不相同。
假如你認為戰爭是對人性的摧殘,那麼就有了《全金屬外殼》;假如你認為戰爭是對人性的救贖,那麼就有了《辛德勒名單》;加入你認為戰爭能夠使人長大成人,那麼就有了《太陽帝國》;假如你認為戰爭歪曲了人性,那麼就有了《太極旗飄揚》;或許你認為戰爭是政治家的遊戲,那麼就有了《實尾島風雲》。
你對生活認知到什麼層次,表達也必然在這個層次之內。你不可能表達你看不到的東西。正如我們現在的年輕人體會不到祖輩那個年代鬧饑荒的飢餓感,也就無法理解飢餓會滅絕人性美好的東西一樣,所以一個作者的經歷和修養決定了他的認知領域和認知程度。
一、人物與結構
結構的過程是對人物一生事件做 出的選擇,通過選擇這個人物的事件,從而塑造這個人物形象。
以《摔跤吧!爸爸》為例。主人公馬哈維亞是一個被迫退役的運動員。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知道了故事主人公因為貧困中斷了摔跤事業並為此耿耿於懷。與現實抗爭不如面對、接受現實,最終馬哈維亞決定將摔跤世界冠軍的夢想寄託於自己的後代,這時候電影的最終主旨已經出現了,即使他的孩子都是女兒。電影選擇了讓主人公在女兒打傷男孩後如何重拾夢想、如何訓練、如何帶領女兒參加第一次比賽、如何取得最終的世界冠軍……通過對主人公人生片段的選擇,刻畫了一個敬畏夢想、真誠勇敢的人物。
二、主題與結構
主題是行動的綱目,是表達的重點。結構本身是形式,但是結構同樣蘊含著對「意義」的理解。結構是基於主題之下的結構,是對人類價值的理解和對社會問題的闡述方式。
三、素材與結構
結構意味著對生活片段的選擇與組合。有呈現的內容,有影片本身未呈現的內容,有影片刪除或沒直接呈現的。
四、事件與結構
是觀影人進入構思階段的選擇和思考。
以《唐人街探案2》為例。故事發生在在紐約,講述了唐仁為了巨額獎金將秦風欺騙到紐約,期參加世界名偵探大賽,隨著七叔發現孫子死法離奇,尋人上升為緝兇。「名偵探」們各顯「其能」,雞飛狗跳,唐人街第一神探組合再次披掛,抽絲剝繭,冒著生命危險鬧翻宇宙中心-紐約。在故事持續發展中,電影不斷引導觀眾設想、思考劇情的發展方向(宋義是不是反派、Q到底是誰……)。
簡單的講,結構就是「先講什麼?再講什麼?最後講什麼?」這也是我們在結構影片的時候可以充分發揮的地方,可以超越現實的時間,進入個體的時間(回憶的特定性),進入情感的時間(時間的凝滯)等。
事實上,結構是對時間的排列組合。我們平日玩的俄羅斯方塊,每一次變動都將出現新的顏色組合和圖形組合。而電影劇作的結構問題就相當於玩俄羅斯方塊。把你對生活的理解、對世界的認識,對價值的思考、對自我的判斷等問題的理解,用合理的合適的時序講述出來就是劇作的結構。
1:[特別聲明]本公眾號部分文章素材來源於網絡。我們尊重版權,除非確實無法確認,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十分抱歉。如有標註來源錯誤,煩請聯繫我們協商解決,直接在本微信號後臺留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