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市面上能買的到的黑白膠捲,除了Foma R100(人家是黑白反轉片),都是黑白負片,拍攝出來的圖像是相反的,白的是黑的,黑的是白的。
黑白負片也可以反轉衝洗打幻燈,此處不表。
黑白負片是今天后期玩法最多的膠片。事實上,拍黑白而只掃描,在很多人看來是不明智的。
傳統來說,黑白負片處理成成品照片的方法便是:光學放大。
這就是一臺光學放大機了。貌似是Leitz 2C?非常的好,也非常的貴。
處理一格黑白底片成為照片的流程是這樣的:(在暗房裡)將底片夾在片夾上,插進放大機,在對焦調整完畢後,下面放一張感光相紙,打開放大機幾(十)秒鐘,將圖像曝光在相紙上,然後將相紙浸入顯影液中,然後定影(浸入定影液中),你就得到了一張負負得正的手工放大相片,完全無數碼設備參與哦。
當然,實際操作起來比這個麻煩得多得多,你需要慢慢調整圖像位置,慢慢對焦,顯影,藥水都要靠自己試,放出的照片可能欠曝可能過曝,還得重新來,可能小黑屋忙活一下午,也就能放幾張片子——這還不包括各種暗房工藝(你可以理解為手工PS)的加入。所以,放好片子比拍好片子更難,新手可能放上幾百張才能算是初步入門。
但是它很好玩,不是嗎?
家庭自建黑白暗房還是可行的,門檻比搭建彩色暗房低得多。你需要買的,就是一個廁所,遮光簾,一臺放大機,幾個夾子,幾個盆,一盞紅色安全燈,一些黑白相紙,一些藥品。僅此而已。衝相紙和衝膠捲流程基本一樣,只不過膠捲用D-76(以及各種高級)藥,相紙用D-72藥。
當然,你也可以不放大,直接拿玻璃把底片和相紙貼起來曝光然後衝洗相紙也可以,這個就是接觸印相。不過135和120膠片太小了,接觸印相沒啥意義,一般都是打參考小樣時用。
放大機分黑白放大機和彩色放大機。
黑白放大機單純打光,比彩色放大機便宜很多,不能放彩色負片,不能調整底片的反差;
彩色放大機有混光桶,在黑白放大上可以通過調整光的顏色(濾鏡)調整圖片的反差。
容納底片尺寸越大的放大機越貴,比如徠卡的放大機,放135底片的1C五千塊能搞定,2C那可就貴了。家庭放大機一般極限是到4X5,即小型大畫幅底片。8X10也有放大機,不過又重又高又昂貴,所以8X10以上一般直接搞接觸印相(即直接把底片貼相紙上曝光)——那8X10又有點小了,玩這掛的大部分最後都上了20x24。
說到這裡,底片的畫幅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放大相片的極限大小。135膠片如果衝洗質量正常,放到10寸(8x10英寸)就差不多了,再大就會有顆粒感;好膠片,好衝洗,好鏡頭,比如你拿徠卡配TMAX,也就頂多放12寸(10x12英寸),120可以大一些,放16寸也可以,但是放20x24可能還是費勁;如果是4X5放20x24那就肯定沒問題,哪怕它用的是過期GP3。
最後提一句:1850s塔爾博特發明的卡羅法攝影雖然圖像質量不及銀版攝影,但它除了價格低廉以外,最大的優勢就是:圖像可複製。這也是負片最大的優點。你只要有了一張底片,一個合理的參數,你就可以在放大機上自行操作,複製出成百上千的照片來.
數碼時代的彩負就是掃描後PS去色罩,要求高的會拿X5掃FFF文件自己調,但其實也挺沒勁的。因為這樣得不到原始圖像。
早期非數碼處理彩負底片的方法也是光學放大,不過它們會採用彩色放大機來調整混光去除色罩,另外相紙是彩色銀鹽相紙,採用類似彩負的RA-4工藝處理。
額,聽上去和PS裡去色罩沒啥區別,不過上手做過,看過成片就知道了。前提是技術,藥和相紙都不能差。
彩色光學放大在十幾年前被稱之為「精放」,只有拍攝者覺得很滿意的圖片才會拿來搞這麼大費周章的操作。
你我小時候家裡送去洗完膠捲拿到的照片,都不是這麼處理出來的,它們的名字,叫做衝印(彩擴)。
衝印本質上也屬於化學顯影,和光學放大是一致的,不過它的不同點在於:衝印人員先掃描底片,然後用掃描圖像而非膠片圖像對相紙進行雷射曝光,然後相紙的顯影,定影等流程全部由衝印機來完成。
所以,衝印本質上是用掃描後的電子圖片進行化學處理後得到的銀鹽實體相紙,但是它是由電子圖片輸出來的,膠片只是一個介質。
事實上,當時很多衝洗店為了招徠生意,衝洗甚至是免費的!人們洗膠捲也是為了那一沓照片,很多人甚至連底片都不會帶走!
大家現在玩膠片用的那些便宜掃描,富士SP3000,就是十幾年前衝印設備用的富士魔術手掃描儀。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富士掃描儀的效果不好了:人家本來的初衷就是快速掃描,快速出電子件,快速衝印出相片給客人,電子圖片和實體照片的質量都是放在其次的!掃描質量低,那又如何呢?那會弄不好一天就一千多單,很多人衝印只衝6寸照片,那哪看得出來啊。
那會兒的電子照片都是贈品,你需要你就去找前臺拿一份,現在反倒倒掛過來了。
不過,也不是說SP3000不好,國外接受富士定期原廠維護,做過專門優化的Frontier,那個效果是一點都不差的。不過我們這兒這些膠片衝掃店,誰還會找富士還專門在魔術手上做投入呢?
他們那邊X5比我們這貴得多,我們這要求高的直接拿哈蘇掃不就可以了嗎?
呃,不過說到頭來,SP3000也不是不能用。用的話,我覺得,不妨掃描SP3000之後,找個大的淘寶衝印店,讓他們給你把這卷的電子圖片衝印出來,那就和十五年前一模一樣啦。
因為彩負放大這事確實沒啥性價比,現在彩色放大的相紙好多都停產了,不少搞手工彩放的都拿衝印的相紙搞,那效果肯定不會特別好。
所以,如果不是非要玩,可能還是要往電子化這塊稍微靠攏一下。也正是因為如此,玩彩負沒啥「那樣的」性價比。
要走電子化的路數出實體照片的話,要求不高SP3000+衝印也可以,就自己看看那樣的;不過要求高,或者有很好的作品要出很大畫幅的成品照片出來的話,我個人的建議是:哈蘇X5&海德堡電分出電子圖片,然後找藝術微噴,高端紙出圖。該電子化就電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