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在不斷的期待下一刻,似乎從沒有活在當下,也不曾享受過生命的奇蹟。——蘭陵王
01手機正在毀掉我們
記得高中的時候,有個好哥們經常批評我一件事,就是我喜歡走路看看手機。
為此,我還一度跟哥們發生了點口角,我當時幼稚的以為我玩手機是我自己的生活方式,幹嘛要用你的生活方式來指導我?但現在我越來越感謝哥們當時對我的批評。
手機真的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成就了我,也浪費了我太多時間。自從有了手機,我幾乎不管幹什麼都手機不離身,好像沒了它我就與世界失聯了一樣,每隔一段時間都打開看一眼,看看有沒有與我相關的消息。
玩手機已經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一種生活方式,跟一日三餐、吃喝拉撒沒啥區別。買個飯要看會手機,排個隊要看會手機,走個路要看會手機,吃個飯要看個視頻,連上個廁所都要刷會動態。
慢慢的,手機漸漸融進了我們的血液裡面,我們變得再也離不開它。
這也是曾經的我,我自認為我夠理性了,可是,上課的時候,在圖書館自習的時候,都會不自覺的掏出來看看。連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我會這麼迷戀手機,完全是無意識的拿出來看看,就像不用想我就能自動呼吸一樣。
這太讓人可怕了,好像不是我在主導手機,而是手機在主導我。
後來朋友給我推薦了一本書,叫做《正念的奇蹟》,我才幡然醒悟。原來,我一直都在被無數瑣碎的時間、瑣碎的事所影響。
如果你天天沉迷在手機的打擾之中,每天時不時要看會消息,時不時要看會動態,時不時要進入一下遊戲,時不時要刷刷抖音等等。
長此以往,你的大腦會形成一種疾病,請注意我的用詞,不是上癮,而是疾病,叫做心智殘疾。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真的有心理學依據的,因為我們的大腦有種特別重要的物質叫做髓磷脂,它是負責神經元的連接的,具體請參考書籍《刻意練習》。
02手機在對「分別心」刻意練習
什麼是分別心?
記得高中的時候,學校周末下午要收手機,周六晚上再發下來。然後從周六早上開始,我們所有的學習都變得心不在焉,我們聽不進去課,做作業也是急急忙忙,敷衍了事。我們總是在期待發手機那個時候,所以一切拖延我們拿到手機的時間都成了心頭的刺。
那顆刺,在佛教裡叫做「分別心」。只要一個人有了分別心,焦慮感就會因此滋生。
但是那種焦慮的心情並不能幫助我們解決任何問題,發過來它會使你更加痛苦。
當你在學習的時候你就專注學習,該你玩的時候你再痛快的玩。那樣,每一刻你都是開心的,你會因專注學習而感到充實,也會因為玩得輕鬆而滿足。
關於分別心,我聽過一句最振聾發聵的話是,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後說的一句話「噫,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而不可證得」。
我自己的理解是,老是在這一刻,想一些不切實際、沒有意義,反而徒增焦慮的事,就是分別心。
而「正念」就是「分別心」的反面,享受當下,活在當下,感受生命的奇蹟,做你現在真正能做,且有意義的事。
03怎麼理解正念的奇蹟
作者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洗碗的故事,一個是吃橘子的故事。
如果洗碗時我們只想著接下來要喝的那杯茶,或者要趕緊加入朋友們的聊天或遊戲,或者看一部喜歡的電視劇,你就會急急忙忙地想把碗趕緊洗完,就好像它們很令人厭惡似的。那麼,我們就不是為洗碗而洗碗。換句話說,洗碗時我們並沒有活在當下,我們站在洗碗池邊上時,完全體會不到生命的奇蹟。
如果我們不懂得洗碗,我們也就不懂得喝茶,當然也不會懂得吃飯。所以,我們總的來講不懂得生活。
每天的生活就像應付差事一樣,從我們身邊滑過,似乎總沒有生活過。
另一個例子是,禪師和吉姆一起旅行。當他們坐在一棵樹下分吃一個橘子的時候,吉姆掰了一瓣橘子放進嘴裡,在還沒開始吃之前,又掰好另一半準備送入口中。他幾乎意識不到自己正在吃橘子,我們每個人平時吃飯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禪師對吉姆說:「你應該把含在嘴裡的那瓣橘子吃了。」吉姆才驚覺自己沒有在正念的狀態。專注於吃橘子的每一瓣,才叫做真正的吃橘子。
後來吉姆因為反戰入獄,禪師寫了一封簡訊給他:「還記得我們一起分享的那個橘子嗎?你在那裡的生活就像那個橘子。吃了它,與它合為一體。明天,一切都會過去。」這就是正念的奇蹟。
04我自己的轉變與成長
記得前不久《復仇者聯盟四》快上映的時候,我和微笑早早的買好電影票,那個時候感覺每一天等待都是一場煎熬。特別是到了要看電影那一天,我從中午兩點去到圖書館,但是學習總是心不在焉,大半天就寫了幾個字。
然後就忽然想到了《正念的奇蹟》,回憶那個洗碗的故事,回憶那個吃橘子的故事,回憶書中所說的每一句話,後來奇蹟真的就出現了。
我開始不再想電影的事,專注的投入到學習之中,六點鐘從圖書館中退出來的時候,真的感覺那種狀態美到爆炸。
那是一種面對事物的從容不迫,能夠隨時把控自己情緒,能夠享受當下每一刻的充實感。
另一個很大的轉變,就是我開始戒掉頻繁看手機的習慣,開始認真的享受一些「枯燥」的事情,在枯燥中修行。
比如吃飯這件事,我們有多少人是能夠享受每一口飯菜的味道的呢?都是把飯菜當做能量,然後一邊看著手機一邊往嘴裡塞,簡直味同嚼蠟。
花了那麼多錢,卻從未好好靜下來享受每一頓大餐,實在可悲。
現在我把每一次吃飯都當做一場美食鑑賞,在吃飯中去修行,簡直美得不能再美。
又比如「上廁所」、「走路」這件事,我也儘量不再去玩手機,以前我會覺得這是在節約時間或者說是在增加時間。但是自從知道我們的大腦被無數的零碎事物佔據之後,會患上心智殘疾,越陷越深。
我也慢慢靜下來,該走路就好好走路,把心緒放空。
只有這樣,在生活中養成正念,才能慢慢改善被手機支配的恐懼。
王陽明曾在他的心學裡講到一個詞「修行」,每一次枯燥而普通的事都是一次修行,像是一次好好的吃飯,一次認真的走路,一次耐心的等待,都是一場修行。
當你學會了在枯燥和苦難中修行,便不再覺得枯燥和苦難。
這期的思維模型,希望你能向手機宣戰,放下手機,保持正見。在枯燥和苦難中修行,在當下的每一刻中享受生命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