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的「債單」:太湖銀魚移植30年,竟成土著魚「殺手」?

2020-12-24 牧海唯真

洱海是雲南的第二大高原湖泊,曾經有著非常豐富的漁業資源,甚至還被譽為滇西的「魚米之鄉」。上世紀60年代以後,洱海的土著魚類就開始逐漸減少了,水質也開始惡化,洱海的生態也因此陷入了危機。

洱海衛星地圖

從時間線上來看,洱海和滇池、撫仙湖、星雲湖等眾多高原湖泊的命運是「綁定」在一起的,各個湖泊中的土著魚類也面臨著相似的命運:過度捕撈、水環境汙染、外來物種入侵。由於周邊居民盲目追求經濟利益、缺乏環保意識,洱海在40年裡開出了一張又一張的「生態罰單」,造成的損失已經難以挽回。

洱海土著魚的危機

在50年代,洱海中有17種土著魚類,常見的有大理裂腹魚、雲南裂腹魚、大理四須䰾、大眼鯉等等。當時洱海的漁業產量基本都是由土著魚「貢獻」的,總產量1500噸,其中大理裂腹魚每年的產量就能達到750噸,洱海四須䰾的產量也能穩定在300噸左右。

雲南裂腹魚

從1961年開始,當地人將草魚、鰱魚、鱅魚等常見的經濟魚種引入了洱海,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增加經濟效益。然而當時人們並沒有注意到,引進的魚苗中同時還夾雜著中華鰟鮍、麥穗魚、棒花魚、鰕虎魚等小型魚類——就是這一個不起眼的細節,卻給洱海的土著魚類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這些「偷渡」而來的小雜魚並沒有經濟價值,當地漁民並不會特意將其列為捕撈對象。洱海的水草資源非常豐富,是很多土著魚類的天然產卵場。當大眼鯉和洱海四須䰾等土著魚類進入繁殖期時,鰕虎魚、麥穗魚等小雜魚就會進入產卵場大量吞食魚卵,嚴重影響了土著魚的自然繁殖。

麥穗魚

到了70年代,在洱海中已經很難看到雲南裂腹魚、灰裂腹魚、洱海鯉以及大理鯉等土著魚的蹤影了。就連產量最高的大理裂腹魚也沒能逃脫厄運,捕撈產量急劇「縮水」。在1973年,大理裂腹魚的收購量已經不足15噸,資源量在20年間減少了98%。1975年,大理裂腹魚的產量進一步下降到了0.5噸;到了1976年,出水的大理裂腹魚只有6.5公斤。

洱海漁民

正當洱海的土著魚集體「沒落」時,外來的小雜魚卻在洱海「招搖過市」。不起眼的小雜魚搶佔了湖中大部分的餌料資源,形成了一個極其龐大的優勢種群,僅僅是鰕虎魚的產量就高達1250噸。在短短的20年裡,洱海魚類的種群結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土著魚的生存危機已經不可避免。

太湖新銀魚:是「救星」還是「殺手」?

雖然在70年代洱海土著魚的產量就已經「頹勢盡顯」,但這並沒有阻擋住新物種引進的步伐。到了80年代,鯽魚成了洱海產量最高的經濟魚類,每年的產量超過600噸。鯽魚的生態習性和洱海鯉、大眼鯉很像,因此並沒有對土著魚的生存造成太大影響。真正對土著魚造成毀滅性打擊的,是1984年引入的太湖新銀魚。

太湖新銀魚

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是在1984年,雲南的第一大湖泊——滇池中的銀魚產量達到了3500噸,創下了滇池經濟魚種的最高產量記錄。對漁民而言,銀魚的經濟價值更高,而且操作成本也更低,只需要從外地採購受精卵直接投放在湖中即可。滇池成功移植銀魚的案例受到了空前的關注,一股「銀魚熱」隨之席捲全國各地(尤其是在1995年之後)。

最瘋狂的時候,雲南省90%以上的高原湖泊都移植了太湖銀魚,洱海也不例外。洱海的銀魚真正獲得可觀的產量是在1991年,當年的產量為530噸。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自從銀魚在洱海「定居」之後,湖中的青魚、草魚、鰱鱅、團頭魴等大宗淡水魚的產量卻開始下降,總體來看漁民的綜合收入並沒有明顯提高。

不同規格的太湖新銀魚

從食性上來看,太湖新銀魚主要攝食水中的浮遊動物,比如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等,但也會吞食土著魚的魚卵。因此,在銀魚爆發性增殖的水域中,其他魚類的產量往往都很少。

另外,太湖新銀魚的壽命只有一年,親本在繁殖之後就會死亡,腐爛的屍體對水質的影響也很大。也正因為如此,近年來在洱海全年封湖禁漁的背景下,當地政府依然允許漁民捕撈銀魚,既做到了資源的合理利用,又減輕了水質汙染,可謂是一舉兩得。

研究人員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死亡的銀魚放進有草魚和鯉魚的水池中,結果一段時間後水池中的活魚就開始死亡;而在沒有放銀魚的另一個水池中,鯉魚、草魚卻安然無恙。原來銀魚死後,蛋白質在分解時會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導致其他魚類窒息死亡。從這一結果來看,洱海中銀魚的定期「打撈」也是相當有必要的。

對於土著魚的衰亡,水質汙染、過度捕撈也同樣「難辭其咎」

當洱海的天然漁獲量減少時,當地漁民為了增加經濟收入,往往盲目增加船隻的數量、縮小網目的尺寸、延長捕撈時間,這些行為直接導致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很多還達到性成熟的魚類被「一網打盡」,漁獲物小型化和幼齡化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在銀魚的移植獲得成功後,洱海機動漁船的數量也猛然增加。1985年,洱海的捕撈船只有519艘,1995年就突然增加到了5488艘,其中有2625艘都是機動漁船。為了捕獲更多的銀魚,當地漁民普遍採用拉網、拖網、絲網等捕撈方式,網中往往有很多幼魚幼蝦——這些漁獲物最後全都會被無差別地轉移到市場上進行銷售。

到了90年代,洱海周邊有很多農民開始將洱海的灘地開墾為農田(佔地4776畝),也有人將灘涂改造成魚塘(佔地3035畝)。從1992年開始,作為對「菜籃子」工程的響應,滇池上出現了很多養殖網箱,養殖戶通過收割水草和投餵飼料來養魚創收。最瘋狂的時候,洱海上共有7714隻大大小小的網箱,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草和飼料。

就這樣一直持續了4年,洱海的富營養化汙染越來越嚴重。到了1996年秋季,洱海首次爆發了藍藻引起的「水華」,這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1997年,當地政府緊急取締了洱海的機動漁船和養魚網箱,對過度捕撈的現象也進行了強力管制,但這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洱海土著魚類面臨的危機。

如今,洱海的汙染治理已經成了一個大問題,當地政府甚至計劃投資30億讓洱海達到二類水質的標準。這項計劃包含200個村莊的垃圾和生活廢水治理、3萬畝溼地建設以及「億方清水入湖」工程,具體的效果還有待於進一步觀望。

總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經濟利益比起來,洱海的水域環境始終是最好的生態福利。洱海的治理能否大獲成功,我們共同來見證!

相關焦點

  • 湖邊故事第⑥期丨聽漁民講述太湖銀魚的傳說
    秦始皇知道了勃然大怒,把孟姜女捉來親自審問。一要秦始皇搭起三十裡長的孝棚,二要秦始皇穿孝衣,領文武百官到祭臺上吊祀範喜良,三要在成親之前,皇帝御駕親祭領百官到範喜良與孟姜女的故鄉,江南太湖流域去舉行葬禮。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否則寧死不從。秦始皇為了討得孟姜女的歡心,只得一一應允了。
  • 太湖銀魚背後,居然還有這樣的故事!
    今天要聊的輪到我們太湖三白的最後一白,太湖銀魚了。銀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而太湖銀魚品質尤其好。太湖銀魚通體潔白鮮嫩,肉質細膩,沒有魚鱗魚腸,更沒有討人厭的魚刺,所以自然也沒有腥味。銀魚的做法多樣,銀魚跑蛋、銀魚羹等等都是南潯人的拿手好菜。不管愛不愛吃魚,都難以抵抗太湖銀魚的美味!據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太湖就盛產銀魚了。而關於銀魚的傳說,也是自古就廣為流傳。晉代張華所著的《博物志》記載道:「吳王江行,食膾有餘,棄於中流,化為魚,名吳王膾餘」。
  • 白璧無瑕之銀魚
    其中太湖銀魚與「白魚」(紅鰭原鮊)、「白蝦」(太湖秀麗長臂蝦)並稱「太湖三白」。但提到中國的銀魚,最出名的就是「太湖銀魚」了。但太湖銀魚是個民間的稱謂,主要是4個品種的統稱,分別是:「太湖新銀魚」、「寡齒新銀魚」、「大銀魚」和「雷氏新銀魚」。其中雷氏新銀魚在日本也有,日本稱為「有明姫白魚」,但狹義上的太湖銀魚就單指「太湖新銀魚」(拉丁學名:Neosalanx taihuensis)此一種。
  • 秋天到太湖來看「魚」
    開捕儀式一結束,太湖就要正式開捕了!都唱「水底魚蝦肥」,煙波浩渺的太湖到底盛產哪些魚蝦呢? 據記載,太湖曾有魚類106種。隨著長江洄遊魚類的滅絕,現今總數量已經下降到60種左右,常見的還有20來種。湖中無惡魚,梅鱭稱大王太湖湖底為淺碟形,水淺湖廣,小型魚蝦成了主角。
  • H.news湖州圈 太湖的美人魚居然是孟姜女的化身!
    第四天拂曉,太湖風平浪靜,遠近島嶼在蒸騰的曉霧中隱現,似若仙境。 此時,孟姜女已聲嘶力竭,但晶瑩的淚水仍漣漣而落,如同斷了線的珍珠,忽然,天際飄來一朵五彩祥雲,她那掉入太湖的滾滾淚珠,剎時變成了一尾尾冰清玉潔的銀魚。秦始皇與群臣驚恐萬狀,這時,孟姜女大罵一聲:「無道暴君!」便縱身一躍跳入太湖,化作一道彩虹飛向遠方。美人魚的千古傳聞,使太湖銀魚飽含著神奇色彩。
  • 太湖三白為什麼無法長途運輸?
    太湖位於江蘇,素來有三白之鮮:白魚、銀魚和白蝦。太湖周邊是蘇州、無錫、常州和湖州市。依靠漕運,這些水鄉號稱「蘇湖熟,天下足」,尤其近幾年轉而發展手工業和商業,成為極為富庶之地。明朝時,太祖朱元璋為防止太湖地區抱團,將其分成浙江和江蘇。於是這極具江南人的特性更加精緻,日子過得越發的精細,對美食也更加看重。初秋的太湖,藏著最極致的鮮。太湖開漁季從每年的九月初到來年二月,持續五個月。此後的七個月都是封湖禁漁時節。
  • 太湖船菜,水上流動的神奇美食
    國慶長假期間央視紀錄片《味道—尋找運河味道》火熱播出,原定攝製組只是來無錫踩點取景錄製十幾分鐘,來了之後,你懂的,採錄就變成了特輯,長達五十分鐘……當然,懂,或者不懂,美食就在那裡了,下面小夥伴就為您隆重介紹一篇精華博文:「太湖船菜,水上流動的神奇美食」。節選自@穿山甲1268(中國攝影師雜誌社記者,高級攝影師),精彩圖文大賞,掌聲響起
  • 沈珍珠緣起太湖水,情系太湖公子,你所不知道的南太湖到底有多美
    而廣平王為此頻頻吃醋,竟不知自己就是那位太湖公子。緣起於太湖,鍾情於太湖公子。那麼,此太湖可是南太湖?這其中還有一段陳年往事,原來李俶年幼時到江南遊歷,路過太湖,救了一個落水的小女孩。而那小女孩就是幼年時的沈珍珠。
  • 蘇州太湖饞skr人了!
    無論哪一個,都是這個季節蘇州太湖裡一等一的鮮美!1、幹銀魚泡發好,小蔥切碎2、雞蛋打入碗裡,用打蛋器打散;加入1.5倍的溫水,少許鹽,攪打均勻3、蓋上蓋子或一個盤子,水開後放入蒸鍋4、小火蒸7分鐘左右,放入銀魚
  • 上世紀80年代,太湖邊兒都在吃什麼好吃的?
    紀錄片中還出現了太湖銀魚,色澤晶亮,柔嫩若無骨。80年代的人們選擇將銀魚裹上面衣油炸,脆香鮮美,根本停不下筷子。碧螺蝦仁是經典蘇幫菜之一,精選西山特產碧螺春茶葉,以其清香茶汁為調料,與粉嫩彈牙的河蝦仁一起烹調,就成了這道美味佳餚。
  • 超大手筆,把太湖裡的一條船搬到餐廳裡!這麼火爆是有原因的
    竟然在太湖裡包了一艘船這麼大手筆的事,小編還真是第一次見……忍不住跟到太湖上去看了下。居然是真的!一場湖鮮的饕餮盛宴已經拉開了序幕,小夥伴們,are you ready?太湖裡的這條船竟然被搬到了「大院」裡01    來自太湖裡的船菜太湖裡的船菜非常有名。
  • 浙江湖州因太湖而得名,為什麼對太湖沒有管轄權?
    三國末期的266年,吳國末代皇帝孫皓在今天湖州一帶設置了吳興郡,寓意「吳國興盛」。可惜,這只是孫皓美好的願望。短短14年後,吳國就被西晉滅亡了。 隋朝初期,隋文帝楊堅以吳興郡靠近太湖,改名為湖州。湖州之名,流傳至今。 從隋唐以來,太湖便作為一種重要的淡水資源,分別歸屬於江蘇、浙江兩地管轄。湖州對太湖進行了有效地開發利用,出產湖絲、顧渚紫筍茶、雙瀆雪藕、太湖百合等聞名遐邇的特色產品,素有「太湖三寶」之稱的銀魚、鱭魚、白蝦譽滿天下。
  • 太湖十年禁漁前夜,捕獲儘是小魚|漁船|長興縣|太湖|十年禁漁|許雲...
    太湖捕魚20餘年,許雲娣今年65了,「這些年,產量一直不理想」,而各項成本持續在漲,「人工最厲害,一個工人一個月起碼一萬」。她算了算,最近兩年,一年收成也就在五六萬左右,「前些年還打算讓兒子接班,現在不想了」。這一天是9月29日下午2時,離2020年太湖捕魚季結束、太湖全面十年禁漁開始,還剩下34小時。
  • 今晚20:30團 | 低鹽份高蛋白,無刺無鱗口感佳,入菜入湯簡單多樣的淡水銀魚上架咯!
    今天晚上(12月11日)20:30,產自雲南撫仙湖的淡幹銀魚正式開團。
  • 【西部開發新脈動】蒼山下 洱海邊 大理這碗「生態飯」端穩了!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洱海流域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口不斷增長,洱海汙染日益加重,洱海「母親」不堪重負,1996年,首次暴發藻類水華,透明度降至歷史最低,部分水域首次出現Ⅴ類水質。  一度,洱海危急。「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海,把環境保護放在第一位,實施了「雙取消」「三推三還」「三禁」等一系列措施。」
  • 太湖之冠是花鱸?
    說太湖之冠是花鱸無錫人真的忍不了!咱無錫人從小吃到大的「太湖三白」明明就是「白魚、白蝦、銀魚」從來沒聽說花鱸是太湖中的NO.1上海水產研究所有關水產專家也認為將花鱸冠以「太湖魚中之冠」有點過頭文人墨客們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和意境將花鱸看作「太湖魚中之冠」而舌尖3不加說明地進行這樣的表述
  • 榜單 | 太湖開捕了!無錫寧快到這八家湖鮮餐廳大開吃戒吧!
    ,配上自己家做的肥美魚圓,番茄湯打底淺酸微辣,真心是一碗接一碗的節奏啊;銀魚餛飩太多家做,他家的餡兒算是最飽滿的,滿滿腿心肉的彈性混著銀魚的柔嫩,一口下去看得到整條銀魚,混合的鮮味在齒頰間遊走升級。高館主得蔡先生指點,精研廚藝,試營業一試就是六年。這次在與蔡老的聚會中,得蔡老肯定,並題字相贈,堪稱圓滿。
  • 揭秘1976年太湖冤魂事件!太湖鬼哭聲的真相...
    據探秘志了解,在1976年那一年的時候,總有人說在太湖那個地方,每天深夜的時候,平龍山腳下的水中都會發出一些讓人毛骨悚然的聲音,當地村民稱是水鬼在哭泣,後來這件事鬧的沸沸揚揚,有人說是冤死的人的鬼魂都被壓在了太湖底,所以才會經常在晚上聽到太湖有鬼叫聲,那1976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是真的有鬼魂在太湖底部嗎?
  • 「西部開發新脈動」蒼山下 洱海邊 大理這碗「生態飯」端穩了!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洱海流域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口不斷增長,洱海汙染日益加重,洱海「母親」不堪重負,1996年,首次暴發藻類水華,透明度降至歷史最低,部分水域首次出現Ⅴ類水質。一度,洱海危急。「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海,把環境保護放在第一位,實施了『雙取消』『三推三還』『三禁』等一系列措施。」
  • 【大理探秘】帶你尋找洱海源之彌苴河
    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洱海,古稱昆明池、洱河、葉榆澤等。因其狀似人耳,故名洱海。北起洱源縣南端,南止大理市下關,南北長40公裡,湖水面積約246平方公裡,蓄水量約為29.5億立方米,是僅次於滇池的雲南第二大湖泊,在中國淡水湖泊中位居第7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