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冬天寒冷徹骨,被很多人調侃為"魔法攻擊"。老何(化名)深知老家的冬天難熬,決定把母親和姐姐從湖南株洲接來深圳過冬。80歲的母親雖然患有尿毒症,但病情較為穩定,只要來深圳之後注意飲食、繼續做透析,照理來說,病情不會有太大起伏。
2020年12月初,來深圳的第二天,老何便帶母親來到寶安一家醫院的腎病科進行血液透析治療。在上機引血過程中,老何的母親突然出現心跳驟停,醫院醫護人員立即進行搶救,心肺復甦後轉入重症監護室繼續治療,無奈老人還是經搶救無效死亡。
"母親在老家做過好幾次血液透析,都好好的,來深圳做一次就出事,肯定是醫院的操作有問題。"本來想讓母親在深圳過一個暖冬,母親卻因血液透析這種常規治療喪命,老何和姐姐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院方試圖向家屬解釋病理,並表示可以做醫學鑑定來判斷醫院是否應承擔責任以及責任比例,但老何等人沉浸在傷痛中,情緒激動,面對醫院代表表現出強烈的不信任,不願意進一步溝通。
為打破僵局,搭建起溝通橋梁,寶安區醫調委在全區"鄉音方言"調解員資源庫甄選調解員來協助調解。有六年調解經驗的調解員王錫濱也是湖南株洲人,見到老何等人後,他先靜靜聆聽老何姐姐對母親的回憶,聽到動情處,用株洲話回應:"大姐,我很理解你們的心情,娭毑走了,請節哀。"
一聲娭毑(音āi jiě,是湖南北部對年老婦女的尊稱)打破了老何和姐姐的心防,一直強撐著要為母親討公道的二人淚流不止,仿佛委屈的小孩一般,也願意安靜下來,聽調解員依法依理講解最佳的處理方案。一席話的時間,一場僵持十幾天、鬧得不可開交的糾紛得到化解,成為今年以來調解得最快的一宗糾紛。
"我是第一次作為鄉音方言調解員參與調解,感觸挺大的,鄉音不僅是種語言,它就像同志接頭暗號,一對上就有種天生的親近感。一樣的氣候環境,一樣的湘江水,一樣的湖南辣,一樣的兩季稻,就在一口鄉音裡傳遞出來。"王錫濱說,雖然調解員始終保持中立態度,但糾紛當事人可能因種種原因不信任調解員,這時候鄉音方言可能就是一個好的"破局"切口,讓當事人卸下心防。
據寶安區司法局基層科負責人介紹,深圳是移民城市,生活節奏也快,是典型的陌生人社會,一旦人與人之間發生糾紛,當事人可能不相信有人會真心幫助他解決糾紛,但實際上,人民調解免費、快捷,是一項政府的民生工程,調解員自始至終以法律為準繩,和當事人一樣希望糾紛能儘快得到化解。
"鄉音是陌生人社會裡的鄉情紐帶,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讓鄉音方言調解員介入調解是寶安區人民調解工作的首創,在一些糾紛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寶安區司法局基層科負責人說。
文/圖:司新宣、寶安區司法局
【來源:深圳司法】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