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小說《色戒》,被李安搬上銀幕後聲名大噪。湯唯與其飾演的王佳芝一角互相成就。
其實在歷史上,王佳芝這個角色是有人物原型的,她叫鄭蘋如。而王佳芝要刺殺的易先生,自然也有歷史原型,他就是汪偽特務頭子丁默邨。
在小說中,王佳芝精心設局要殺易先生,但後來卻愛上了對方,在兩人選購大衣(電影是選購珠寶)時,她提醒易先生有危險,易先生因此得以逃脫。
那問題來了,在真實歷史中,鄭蘋如有對丁默邨動真情嗎?丁默邨的逃脫真是因為鄭蘋如提醒?
《色戒》劇照
張愛玲最擅長寫男女感情,對於當年如此著名的事件,她適當地進行藝術加工並非不可能。但我們應該注意的是,當時與她朝夕相處的胡蘭成,就是汪偽的宣傳次長。
此外,她與金雄白也有交往的,金與周佛海是拜把兄弟,當時一起投靠汪偽政府。難道張愛玲就一點內幕都不曾聽說嗎?
我們再看鄭蘋如本人在接受審訊時的說法。她當時一口咬定自己是「情殺」,聲稱丁在與她相好後,又別有所戀,因此她心有不甘,才請人開槍恐嚇丁。
如果我們不曾看鄭蘋如的過往,很可能就會把這當一起男女間爭風吃醋的普通糾葛看待了。
張愛玲與胡蘭成
但事實沒有這麼簡單,要研究一個人做事的動機,就要了解他/她的過往。
鄭蘋如的父親是追隨孫中山奔走革命的國民黨元老鄭伯英,母親是東京的名門閨秀木村花子。
鄭蘋如是鄭伯英夫婦的第二個女兒,從小聰明伶俐又漂亮,跟著母親學習了一口流利的日語。
1937年7月,年芳19歲的鄭蘋如就當選了中國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畫報——《良友》第130期的封面女郎。
金雄白鄭蘋如後來經陳果夫、陳立夫的堂弟陳寶驊邀請,加入了特工隊伍。
《良友》第130期的封面女郎:鄭蘋如
關於鄭蘋如的職業生涯,除了「刺丁案」外,最有名的就是在汪精衛發表「豔電」前,就打聽到了汪精衛投敵的消息;此外即綁架痴迷於她的日本首相的兒子近衛文隆一案(因此對於「美人計」,鄭蘋如已有過經驗)。
她在接到中統局派她刺殺丁默邨的任務之前,曾試圖策動日本反戰分子花野吉平、早水親重等人反對汪精衛政權成立,但以失敗告終。
中統之所以派鄭蘋如去接近丁默邨,是因為在鄭上民光中學時,丁默邨恰任該校校長,二人當時就有過些交往。而有「色中餓鬼」之稱的丁默邨,在面對舊識美女時難道能抵住誘惑?
果然,在鄭蘋如精心設計的「不期而遇」的局中,丁默邨很快淪陷了。
為了與鄭蘋如更頻繁地交往,丁默邨讓其做自己的秘書,鄭因此可以自由進出七十六號偽特工總部。
在日益取得丁默邨信任後,鄭蘋如於1939年12月的一天,將丁約到了上海靜安寺路的西伯利亞皮貨公司裡,稱自己想要一件新大衣。
丁默邨絲毫沒有懷疑,就跟著去了。
汽車停在了西伯利亞馬路對面的路側,當丁隨著鄭進入門店時,看到了兩個形跡可疑的大漢,腋下各有大紙包一個,老特工出身的丁一眼就判斷出裡面藏著武器。
他保持鎮定進入店內,突然,沒做絲毫停留就撇下鄭蘋如,由一扇門逃出,穿過馬路,躍上了自己的汽車。
這一切發生得太快了,以為丁要在店裡呆一陣的兩大漢一下子沒反應過來,錯失了刺殺的最佳時機,他們掏出槍來,對著已開動的汽車一陣亂掃,因車是防彈的,丁毫髮未傷地逃脫了。
《色戒》電影劇照
事後丁仔細分析,發現了鄭蘋如的真實身份,震驚又氣憤之餘,在接到鄭的慰問電話時,丁還是保持了冷靜,柔情依舊,還與鄭約定了下次幽會的時間,讓鄭到七十六號看他。
為了表現自己的問心無愧,鄭蘋如在明知可能有危險的情況下還是赴約了,她還叫了日本滬西憲兵分隊的隊長陪她一起。
當時擔任汪偽政務次長的李士群早已監聽了鄭蘋如和丁默邨的電話,因此他在沒有告訴丁默邨的情況下,就擅自將來到的滬西憲兵分隊隊長支開,並秘密扣押了鄭蘋如。
當然也有說法,是丁默邨授意李士群那麼幹的,但丁只是想嚇唬一下鄭,並沒有下達如何處置鄭的命令。
總之,鄭蘋如確是被關押在原軍統四大金剛之一的林之江家裡。
丁默邨與李士群
據說當時很多汪系的太太們都曾到拘押鄭蘋如的地方看過,一致認為此女生得滿身妖氣,如果不殺之,肯定後患無窮。這局面對鄭蘋如是很不利的。
果然,數天後,林之江就以要將她解往南京,不久便開釋為由,將鄭騙了出去。而當車抵達中山路旁的一處曠地,林之江要她下車時,她才意識到事情不對,但為時已晚。
就這樣,年僅23歲的鄭蘋如被槍決。
鄭蘋如對丁默邨動過感情嗎?
首先,鄭蘋如其實是有未婚夫的,他叫王漢勳,是國民黨空軍的飛行員,後來在抗戰中犧牲,犧牲前是空軍上校大隊長。
其次,據金雄白曾發表在香港《春秋》雜誌上的連載的《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第二十章中,詳細描述了鄭蘋如刺殺丁默邨始末。
他在文中說到丁「支離病骨、弱不禁風,肺病早已到了第三期,但壯陽藥仍然是他為縱慾而不離身的法寶」。
這樣的丁默邨,鄭蘋如怕是看不上的。烈士的情操,也不是張愛玲的「小資情調」可以解讀的。
鄭蘋如死後,並沒有得到應有的表彰,其名字甚至沒有出現在國民黨的《上海抗戰蒙難同志名單》上。
嵇希宗還說過,鄭只是「中統」的「運用人員」(小人物),並且評價她「虎穴鋤奸,最重要的原因是出於好奇心,她這個人生性喜歡冒風險」云云。
直到抗戰勝利後,文學家鄭振鐸才在1945年10月6日出版的《周報》上以《一個女間諜》為名,悼念鄭蘋如,裡面寫道:
「為了祖國,她不止幾次出生入死,為了祖國,她壯烈地死去!比死在沙場上還要壯烈。」
鄭蘋如的母親1966年以80歲高齡在臺去世,才獲得蔣介石頒發的「教忠有方」匾額。
至於惡魔丁默邨,則於1947年7月5日被槍斃,判決書裡羅列了其諸多罪狀,其中有一條是:
「主使殘害軍統局地下工作人員及前江蘇高二法院庭長鬱華與參加中統局工作之鄭蘋如女士等」。
至此,鄭蘋如女士終於可以瞑目了。
您的點讚、關注、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期待與您一起交流探討,非常感謝!
備註: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