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以前沒怎麼注意,感覺惠州的牛肉店好像突然間新開了很多家。
仔細留意了一下,發現居然每個片區均勻分布開上那麼一家,這就在惠州大地上遍地開花了。
說起來這牛肉是個好東西,很多人就好這一口,比如說大口喝酒再來上兩斤醬牛肉……
牛肉的製作手法也多,烤的,煎的,煮的,煲的,炒的,涮的,還有捶的……
河源的全牛宴,把牛的各個不同部位加以製作,做成各式菜品,輪番上桌;
而潮汕的全牛火鍋,這可不得了,今天要嘮嗑的這家店,做的就是這全牛火鍋,我們可以慢慢說……
話說,最近朋友圈被一家牛肉店刷爆,好像沒去過這店就不夠「時尚時尚最時尚」……
那到底是「何方神聖」呢,我不得不使出「摩擦,摩擦,魔鬼的步伐」前去一探究竟。
店名「老錦記」,位置稍稍有些偏,從惠沙堤二路直走往鴻昌路拐進去,再往前走一點就能看到了。
老錦記,聽這名字就很有汕頭味,一聊,果不其然老闆是汕頭人,健談,風趣,熱情。
聊得熱乎,落座喝茶。茶抿入口,甘甜順喉。看來,這茶可不一般……
一看,羅浮山的甜茶,用羅浮山的山泉水衝泡,果真是「講究」。
炎炎夏日,喝上一口甘甜的甜茶,清涼解熱,止渴生津。
牛肉火鍋涮個熱火朝天,喝上一口甜茶,解膩消滯。店家真是考慮周全。
飢腸轆轆,先來上一份「溼炒牛河」填填肚子。
對我來說,我熱愛「幹炒」多過「溼炒」,這份牛河感覺還行。
老錦記的牛肉講究一個「鮮」,正宗的潮汕牛肉火鍋的靈魂也在於「鮮」。
這裡的牛肉下午宰殺,晚上到店即可享用新鮮爽嫩的牛肉,還能免費欣賞現場的打牛肉丸秀。
潮汕民族對於牛肉的熱愛,大概可以從他們對於牛肉各個部位的微小區分中看出來。
他們庖丁解牛般精細切分牛的各個部位並給予他們獨特的名稱,匙仁,吊龍伴,五花趾,胸口朥……
若非地道潮汕人,看到菜單上這些稀奇古怪的名字,怕是要一頭霧水。
這些潮汕地區約定俗成的叫法,每一個名字對應的都是牛身上特定位置的肉。
「匙仁」和「匙柄」屬於肉眼部分,匙仁比匙柄更甜嫩,是肉眼最好的部位。
位於牛頸和牛肩的交界處的叫「吊龍伴」,肉質鮮甜彈牙。
所謂「腳趾肉」,並不是走路的腳趾,而是指牛的小腿腱子肉。「三花趾」是前腿腱子肉,「五花趾」是後腿腱子肉。
有些牛運動量不夠的話便沒有「五花趾」,所以「五花趾」較難得,一般都會留給熟客。
除去這些潮汕地區獨闢蹊徑對牛肉的極其細緻的切分,還有常見的雪花,肥牛,嫩牛……
牛肉每個部位的口感不同,或鮮嫩,或彈牙,都說潮汕人會吃,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窺斑見豹。
更特別的,要數這「胸口朥」,看上去像是一片黃黃的脂肪,鍋裡一涮,入口脆爽,可謂特別。
至於牛舌這些,各有各不同的口感,涮的時候也講究不同肉涮的先後順序。
老錦記號稱用羅浮山泉水煲牛骨清湯,湯水一開,先把牛雜,牛腩放進去。
再把一盤盤的肉依次涮過去,相當過癮,滿滿的滿足感。
鮮牛肉不用久涮,用筷子夾了在鍋中上下涮個幾次,就能入口了,這樣牛肉的嫩甜全出來了。
或是拿個大的漏勺,一盤子肉倒進去,筷子翻搗幾下。
牛肉涮好,大漏勺架在鍋上,一大勺牛肉,三兩下就給瓜分一空。
提起潮汕牛肉,又怎麼少得了彈地可以打桌球的牛肉丸呢?
老錦記的牛肉丸是現打,晚上就餐的食客可以現場欣賞「打牛肉丸秀」……
肉丸分牛肉丸和牛筋丸兩種,個人口味偏向於更有嚼勁一些的牛筋丸。
肉丸還分鮮丸和熟丸兩種,剛剛經歷從牛肉到肉漿的千錘百鍊,鮮丸子的鮮怕是更讓人垂涎三尺……
涮完牛肉,舀一碗湯,撒點香菜,芹菜末,感覺就圓滿了。
最後,一些蔬菜類的配菜才下鍋,如果需要主食的話,粿條是個不錯的選擇。
至於這裡的牛肉價格,一盤的價格在三十塊錢左右。
滿滿一大桌,炎炎夏日躲在空調房裡打邊爐,好像也是一件不錯的事情。
要在外地尋覓一家地道的潮汕牛肉火鍋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幸好,老錦記還不錯。
餐桌上與老同學相對視,嗯,沒錯,就是這個味,記憶中的家鄉味。
出門在外,難得的就是這份家鄉味,鍋中水汽蒸騰,透過這煙霧,有的人也許能看見故鄉模樣。
熱氣騰騰的牛肉火鍋,夏天吃來也許汗流浹背,不過,這一口好滋味,一份地道惹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