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是日軍投降
投降書中並無「日本投降」字樣
1945年8月15日,法西斯軸心國中的最後一個——日本公開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反法西斯同盟國投降。9月2日,日本方面的正式投降儀式在美軍「密蘇裡」號軍艦上舉行,但在場的少數細心記者發現,在日美雙方籤訂的投降書中,並沒有「日本無條件投降」等字樣,僅有「日本武裝力量繳械投降」。
要知道,當初同盟國公開向全世界公布的《波茨坦公告》等文件要求,日本方面除了軍隊解除武裝,還要永久剷除軍國主義,將戰犯交付審判,還不得保留可供重新武裝的工業等,但此番僅僅籤字同意軍隊投降,而不是整個國家投降,而根除其軍國主義傳統、摧毀其軍事工業基礎等也就無從談起了。
眾多戰犯並未遭清算
事實上,戰後即使20萬美軍進駐日本,也並未對其戰爭罪行進行大規模清算,僅審判處置了一小批戰犯。不僅天皇制度被保留,還有更多對戰爭負有重大責任的高官被留用,甚至有的還成為日本新任首相,如20世紀50年代上任的第56任、57任首相岸信介,本身就是甲級戰犯。
那麼,與納粹德國同為二戰罪魁禍首的日本,為何會被美國人網開一面呢?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之時,其本土還基本保持完整,國內外還有多達713萬人的武裝力量,其中350萬駐紮在海外,其餘的都做好了誓死保衛本土的準備,考慮到太平洋戰爭中日寇的瘋狂,美軍上下對強攻日本本土所要付出的慘重代價非常擔憂。
美軍急於結束戰爭而一再遷就
雖然說美國人已經研製出了原子彈,並在廣島、長崎兩地投放成功,但手上已經沒有存貨了,據估計需再用幾個月生產至少7枚,才勉強夠掩護登陸之用。但當時美國內部厭戰情緒已經蔓延,甚至許多將領都希望早點結束戰爭,即使放棄追究日本的戰爭責任也在所不惜。如駐紮衝繩島的美國第10集團軍司令史迪威上將,得知日本投降後,立即高興的妻子寫信:「我並不在乎他們怎樣處置該死的天皇…我們家裡沒有人傷亡,這是最重要的。」
對美國這一態度,在二戰中深受日本之害的中國、英國當然不同意,出兵東北消滅了關東軍的蘇聯也表示反對,但當時中國太弱,英國軍隊遠在歐洲,蘇聯方面剛剛在中國東北和朝鮮消滅上百萬日軍,已經無力再戰,都沒有能力去佔領日本,因此在美國人面前都沒有發言權。
最終,在美國的縱容下,日本人的投降被稱為「為保全國土停止戰鬥」,戰敗也僅僅被稱為「終戰」,連美國佔領軍也被稱為「駐軍」,全國上下都沒有投降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