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者期待了很久的長篇小說《糜骨之壤》開始在各大網店陸續上架啦。
本文首發於KEY-可以文化(keyculture)。
「腳上藏著關於人類的所有秘密,它能告訴我們身體的重要意義,即我們是誰,我們與自然的關係。」
這段看似詭異的論述來自《糜骨之壤》開篇第一章。在波蘭邊境被大雪覆蓋的山林裡,隱居著一位身患疾病的老婦人雅尼娜,她精通佔星術、喜歡威廉·布萊克的詩歌,並熱衷動物保護。
有一天,雅尼娜的鄰居「大腳」被一塊小鹿骨頭卡住喉嚨,死在家裡,此後兇案接二連三地發生。故事便隨著這個叫「大腳」的男人的離奇死亡開始了……
▲同名電影《糜骨之壤》劇照
在這些作品中,託卡爾丘克以她「百科全書式的激情和想像力」,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個不同凡響的奇異世界,一種打通了萬物分野的世界觀。
《糜骨之壤》中文版由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波蘭語研究和翻譯專家何娟、孫偉峰從波蘭語直接翻譯。在這部作品中,託卡爾丘克把目光投向一位幽居于波蘭邊境的神秘老婦人,講述了一個關於人類過度狩獵而帶來的動物連環復仇殺人案。小說時而幽默諷刺、時而驚心動魄,又時時迸發智慧光芒,洞穿著生命的真相,質問著人類為什麼是萬物主宰的傲慢。
▲電影《糜骨之壤》
小說曾在2017年被改編為電影,搬上影幕,並拿下了多種國際電影獎項。最引人矚目的是入圍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榮獲了亞佛雷德鮑爾銀熊獎。此外,這部小說還入選了2019年布克國際獎短名單、2019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長名單、2020年國際都柏林文學獎短名單等多種國際文學大獎。
▲電影《糜骨之壤》劇照
小說便從非法狩獵的「大腳」的死亡開始。他被一根小鹿的骨頭卡住喉嚨,死在自己的家裡,雅尼娜趕到案發現場時,外面的雪地裡還站著幾隻小鹿;緊接著,當地的警察局長被發現死在了一口井裡,旁邊的雪地裡還留下了大量鹿蹄印;警察局長死後的一個月,狐狸養殖場場長福南特沙克也神秘死亡。
種種細節和跡象似乎都表面,這是一場「動物連環復仇殺人案」。循著雅尼娜對三位死者生前的回顧,和對他們死亡過程的推測,當地山林裡過度捕獵、非法狩獵的事情也逐漸浮出水面……
毫無疑問,這場連環殺人案是小說的主線,但在這個謎底並不那麼難揭曉,讀者甚至能夠在小說的開篇幾章就能夠看出兇手是何人。然而在這個兇殺案之外,小說投注的更多的,是對這個世界,對人與人的關係,人和自然的關係的沉重思考。
雅尼娜給自己認識的每個人都取了奇怪的外號,他們是「大腳」「鬼怪」「好消息」,她養的狗則被稱為「小姑娘們」。這是因為,雅尼娜認為外號裡暗含著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最真實的關係:
「我一直認為,每個人看待他人的方式不同,因此我們有權利給別人起一個我們自認為與之相宜,同時又適用的名字。因此,我們都是有很多名字的人,我們跟多少人發生多少段關係,就有多少個名字。」
▲圖源:Akira Kusaka
佔星學也賦予了雅尼娜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她擅長根據星盤解釋她的鄰居及這些亡者生前的行為和性情,認為宇宙中一切生命體的命運都是受星體的運動影響和主宰的。小說中講述了一個關於生命起源的古老傳說:
「火星兒來自光的源頭,每有生命降生,便是一粒火星兒穿過行星的軌道,帶著冥王星、海王星、天王星、火星等等的痕跡,最終墜落地球,披上人、動物或植物的形骸。」
這更像是一個關於生命平等論的傳說,它也承接著雅尼娜對自然界其他生命的看法。雅尼娜認為沒有「有用的生物」和「無用的生物」之說。「這是人類對物種進行的一種極不明智的分類。」
也正因此,雅尼娜對於發生在普瓦斯科維什的獵殺及虐殺動物的行為才會那麼憤怒。作者託卡爾丘克借雅尼娜之口大聲疾呼,試圖喚醒人類對自身的反思:
「被屠殺的動物肉體每天像無止境的末日雨一樣落在我們城市裡,這又是怎麼回事?這場雨預示著屠殺、疾病、集體瘋狂、思想的墮落與汙濁。」
奧爾加·託卡爾丘克
託卡爾丘克對於人類行為、人凌駕於萬物之上的傲慢的反思,在她的作品中是有著一脈相承的脈絡的。在《怪誕故事集》中,就有選擇變成狼的女孩的故事,有反思戰爭、沐浴月亮光芒而生存的綠孩子的故事;《衣櫃》則借程式設計師之手毀滅又重建了這個世界。
託卡爾丘克本人也在領受諾貝爾文學獎的演講中說:「這個世界出了問題。」「我們只是成為簡單力量的追隨者——這些物理的、社會的、經濟的力量讓我們像殭屍一樣。」
雅尼娜在小說中那些「正常」而「理性」的人眼中,無疑是一個怪人,是一個溢出社會規則和秩序的人。但也正是在這樣一個怪人身上,還保留著憤怒和天真的力量。循著雅尼娜的視線,小說還呈現了更多奇怪而邊緣的人:
同樣熱愛威廉·布萊克詩歌的迪迦;生計艱難、喜歡哥德式小說的「好消息」;患有睪丸素自閉症、對秩序有著極致偏愛的「鬼怪」;宛如邏各斯水中女仙或西爾芙空氣精靈的女作家「灰女士」;研究紅翅扁甲的昆蟲學家,等等。
▲圖源:Akira Kusaka
他們身上多多少少都有著無法被常人理解的地方,也有些承受著病痛,或是有些種種怪癖,他們或主動或被動地選擇了遠離世俗的生活。也許是作家在他們身上寄予了更多改變的力量和可能,在普瓦斯科維什這座山村,一邊存在著殺戮和毀滅,但另一邊也存在著希望。
「宇宙中有一個地方,還沒有毀滅,那裡的世界還沒有顛倒,伊甸園仍然存在。」
「在這裡,人類不受愚蠢和僵化的理性規則所支配,而是遵從於內心和直覺。人們不會沉迷於徒勞的閒扯,炫耀自己的所知,而是通過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出非凡的事物。」
託卡爾丘克也把更多希望投注在了孩子身上。
「孩子們總是那麼的柔軟輕盈、自由不羈、天真爛漫。他們不會進行成年人用來侵蝕自己生活的無聊閒談。遺憾的是,人越長大,就會越屈服於理智的力量。就像威廉·布萊克所說的那樣,變成天王星的公民。」
「每一個夜晚,每一個清晨,
Every night and every morn,
有人生來就為不幸傷神。
Some to misery are born.
每一個清晨,每一個夜晚,
Every morn and every night,
小說波蘭語的原著書名來自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詩句「讓你的犁頭碾過死人的屍骨」,布萊克的詩歌也貫穿於小說全篇。
這些神秘而具有寓言性的詩句,跟隨著雅尼娜尋找兇手的足跡,一次次啟示著我們去思考生命的來源,反思人類的行為,尋找心靈深處還依然存留的天真、善意,和在理性與秩序中日漸丟失的靈性。
而託卡爾丘克小說中的預言性和呈現出的未來視野,一次次拓寬著我們的作家和讀者的視野,這本新書也同樣會令你在倒吸一口冷氣的同時感到驚喜。
《糜骨之壤》
[波蘭] 奧爾加·託卡爾丘克著,何娟、孫偉峰譯
浙江文藝出版社·KEY-可以文化
2021年1月出版
點擊卡片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