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種急性傳染病,是常見病、多發病,一年四季均有。在生活中媽媽們該如何發現?如何預防?如何處理?下面聽聽寧鄉市人民醫院的專家怎麼說……
手足口病的病原是一組腸道病毒,包括腸道病毒71型(EV71)、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人群普遍易受感染,但發病只佔少數(顯性感染只佔感染的1%)。
人群感染後可獲得免疫力,如大多數青少年和成人經過感染後獲得免疫力,故發病只有極少數。多數發病在10歲以下嬰幼兒,由於病原有多個血清型,各型之間無交叉免疫,故有的小兒可多次患手足口病。
如何發現?
手足口病的潛伏期3-7天,也就是說被感染後3-7天才發病。手足口病的自然病程7-10天:起病急,約半數患兒起病第1-2天有發熱,可為中、低熱,也有部分不發熱,所以易被忽視;
病初部分患兒可伴有流涕、咳嗽、噁心、嘔吐、腹瀉;發熱1-2天後在口腔、手掌、足掌、臀部、膝部甚至軀幹可出現斑丘疹或皰疹,皰疹如粟粒大小,扁平,中間為白色,周圍有紅暈;
由於病損皮疹出現需一定時間,有的不一定全部出現,所以每個手足口病患兒的皮疹表現是不一樣的,有部分患兒只表現為皰疹性口腔炎,易被誤診。5天後皮疹逐漸消退,病程自限。
需要就診請醫生鑑別,極少數重症少足口病患兒由於病急、進展快,不一定有典型皮疹就會因腦炎、肺水腫、循環衰竭而致死,因此對於高熱、頭痛、嘔吐、精神差、易驚的患兒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影響治療和預後。
如何處理?
發現患手足口病後應將患兒隔離(隔離2周至症狀消失,症疹結痂為止)。發熱期患兒應臥床休息,補充易消化食物和水分,由於口痛、咽痛,所以應選流質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口腔皰疹可選用開喉劍、康復新液噴口腔,抗病毒可選用利巴韋林(10-15mg/Kg/日,分4次口服或二次靜滴),療程5-7天,要注意利巴韋林可引起貧血的副作用,重症患兒應住院治療。大部分病情溫和,預後好,皮損不留痕跡。
如何預防?
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所以要避免接觸患者,儘量不帶嬰幼兒到兒童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場所去。
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是經口途徑和呼吸道飛沫傳播,糞便、呼吸道分泌物和黏膜皰疹液經汙染的手、日常用品、衣物、器具接觸傳播,所以兒童家庭、託幼機構的防病是關鍵,汙染物品應徹底消毒,一般可用「84」消毒液浸泡,煮沸或陽光下暴曬。目前手足口病暫無疫苗預防接種。
(編輯ZS。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來源:寧鄉市人民醫院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