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孩子感知到父母的愛呢?

2021-01-11 微小確幸

因為一句話我去組織並主持了一場關於演講的分享會,從一時興起到一步步開始準備工作,感受把一個想法去落地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我深信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所以無論如何都要把它落地,即使只有一個人參加,參與的人有收穫我就達到初心了。

確實落地了結果很不錯。

演講

這也讓我反思:利他的初心如何讓對方感知到?

其實還是共情,這件事對我來說是利他的,但這是我自己的事,別人沒有義務幫我去達成,非常大的可能:在完成這件事情的過程中,還給別人添了負擔。

亦或是這確實是一件好事,但是對方就不想參與又怎樣?

確實,一件小事是如此,每個人的夢想自己去背負,別人能給的只是助力,或者是旁觀,這都是正常的。

所以所有的不理解也是因為立場不同而已。

多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會更有利於理解和事情的開展,很多時候是我們太固執了。

同理,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但很多時候交流會讓雙方陷入雞飛狗跳的局面,那麼怎樣讓孩子感知到父母的愛呢?

孩子

我想主要從下面三個方面來做:

第一、耐心對待孩子。

耐心聽完孩子的每一句話,知道孩子到底在說什麼。

讓孩子按自己的節奏,做一件事情,而不是不停的督促。

耐心接聽孩子的解釋。

耐心去等待孩子的成長。

這也是對父母的修煉。

第二、語言和肢體接觸。

既然愛孩子,就用語言來告訴孩子你愛他。不停的去強化這種愛,有的時候我們可能太急躁,會對孩子發火,去吼孩子,去訓斥孩子,這對孩子幼小的心靈會有極大的傷害。

他們會以為爸爸媽媽不愛他們了,但是我們作為父母又是普通的人,難免有時帶有情緒,那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去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愛你的,雖然有時候爸爸媽媽會對你發火,就像你也會發火一樣,但是你要相信,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

多去擁抱孩子。

擁抱具有怎樣的魔力?這個我寫過兩篇文章,無需證明,你只要去做就好了,嘗試去擁抱孩子,每天一分鐘你會見證到奇蹟。

你敢去試試嗎?

擁抱

第三、禮物

愛他就送他禮物。

但是我們要清楚:送禮物是因為你愛孩子才送的,絕對不是因為他完成了任務,拿到了什麼證書,或者是孩子最近很聽話,或是得到了老師的獎勵,通通都不是這些。

僅僅是因為你覺得孩子會喜歡這樣的禮物,你就買了送給他,不是其他外在的任何原因,才送他禮物,而僅僅是因為愛,才送他禮物,這一點很重要。

這一點我在另一篇文章裡也有很詳細的介紹,在這裡就不加贅述了。

做了很多,如何讓孩子感受到,也是需要我們去體會的事,希望大家的愛都能被感受到。

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那麼怎樣讓孩子感知到父母給予的是他們需要的愛呢?

寫下你的看法,我們一起探討下吧。

我是微微老師,一位陪孩子一起成長的母親,高效能育兒踐行者,二寶媽變現終身學習踐行者。

如果對你有用,歡迎關注、點讚,轉發,舉手之勞,卻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怎樣培養自覺的孩子?父母先放下「孩子應該……」的控制想法
    怎樣避免我們的孩子,出現那些情況?怎樣培養自覺的孩子呢?也許《父母的覺醒》給了我們答案。01 父母為什麼需要覺醒?想一想,我們是不是最愛對孩子說:如果你不……,那麼我就……比如:如果你見人不打招呼,我就沒收你的手機。如果你一直玩遊戲,我就不帶你去看電影。如果你跟我撒謊,我就要罰你寫100篇檢討。
  • 媽媽給4個月寶寶彈吉他唱歌,寶寶感動到哭,孩子比你想像更愛你
    很多家長都只看到了自己對孩子的付出,卻沒有仔細感知過孩子的愛,其實孩子的愛是很單純的,作為父母的人也一定要好好珍惜了。一、孩子對父母的愛是怎樣的(1)孩子對父母的愛是不要求回報的相比於父母的愛來說,孩子的愛是不要求回報的。
  • 愛的正確法則--我們應該怎樣愛孩子?
    《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愛似乎是每個人終身都在追尋的一種深層次的需要。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從這個小生命誕生之時起,愛的種子就開始萌芽。可究竟怎樣愛孩子,怎樣才能讓孩子在我們的愛中被滋養長大,是我們一生都要學習與修行的話題。
  • 畫雲博士:說服他人的能力,是當今孩子必備的本事,父母應該怎樣引領呢?
    你見過或有過這樣的情景嗎?
  • 如果身為父母的我有「依戀障礙」,該如何自救?怎樣做不影響教養我的孩子?
    作為一個成長中的孩子,會從過往的經驗中總結出一些模式,以此來預期將要發生的事情,或者說,依照某種依戀關係,我們決定做出什麼樣的回應、產生怎樣的情緒,以及如何過濾我們的感知。比如,凌霄,他對有著敏感、甚至神經質的媽媽有著被愛的渴望,也有著想永久逃離的恐懼,這一切都基於兒時的經歷。所以,依戀關係就是我們與父母或者兒時的照料者的關係。
  • 【禪茶一味】怎樣磨練孩子?什麼樣的孩子才是聽話的孩子呢?
    The net friend's questions 網友問 問:前幾日一中學生同我說:你們大人愛孩子就是讓孩子聽你們的,不聽你們的,我們就是不聽話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覺得我是個好孩子
  •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看完沉默了……
    看著她單薄小身板、驚恐的表情、淚汪汪的眼睛,我心裡真不是滋味:「我咋成了個這麼狠心的媽呢?」好一頓安撫之後,女兒終於是睡著了。但是半夜三、四點的時候,突然聽見她說夢話:「媽媽,黑!不出去,不出去!」我趕緊摟住她,一邊拍著背一邊輕聲說:「沒事寶寶,媽媽在呢,咱哪也不去!」我知道,她這是被嚇得做噩夢了。那一次,我內疚地都哭了。
  • 《哈利波特》:赫敏的父母——格蘭傑夫婦,是怎樣的人呢?
    那麼,赫敏到底是在怎樣一個家庭中長大的呢?她的父母又是怎樣的人呢?咱們今天就來聊一聊普通又不普通的格蘭傑一家吧。於是,赫敏成為了格蘭傑家唯一的孩子。3、進入魔法世界格蘭傑夫婦雖然是麻瓜,但他們曾進入到魔法世界。確切的說,是在《密室》的時候,他們陪赫敏去到對角巷,甚至還進入古靈閣,用麻瓜的錢兌換了一些魔法世界的貨幣。不過,進入對角巷的入口是破釜酒吧。
  • 李玫瑾教授: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如今,隨著二孩政策的放開,本就脆弱敏感的孩子將會面對更多的不良情緒問題,比如嫉妒心、孤獨感、憤怒、安全感、脆弱等等,如果不及時排解,無疑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寶寶特別內向,不合群,不能和其他小朋友愉快相處,怎麼辦?
  • 孩子不愛吃飯怎麼辦?父母追著餵飯不可取,不妨試試這3種方法
    而面對較小的孩子時,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夠吃好吃飽。可是在現實生活中,讓孩子「吃飽」卻成為了父母們最難辦到的事。因為孩子不喜歡主動吃飯,這讓很多父母表示頭疼。劉女士家裡的孩子就是這樣,不論怎樣做孩子都不喜歡吃飯。關於這個問題劉女士也跟自己的孩子交流過,可是依然沒有什麼辦法。
  • 爸爸撒潑打滾要糖吃:比起父母愛孩子,孩子才是無條件愛著父母
    可是當孩子撒潑打滾的時候,大部分父母怎麼做的呢?前一段時間一位媽媽帶著2歲多的兒子乘坐高鐵,臨下車的時候,兒子不停地哭鬧。這媽媽居然直接把兒子扔下獨自下了車,等冷靜下來才想起報警求助,折騰警察聯繫下一站的派出所,才把兒子安全找回來。這得是多不愛孩子的媽媽才能幹得出來的事情呀!
  • 這七種能力孩子受益一生,父母一定要教給孩子
    2、價值感:對自己在重要關係中的價值的感知力。3、自我影響的感知力: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4、內省能力:有能力理解個人的情緒,並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和自我控制。5、人際溝通能力:善於合作,並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6、整體把握能力:以責任感、適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態度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
  • 【安喬父母學堂】怎樣說話孩子才肯聽
    園長媽媽支招:當孩子表達出負面情緒時,例如常常哭鬧的孩子,內心是缺愛的,需要大人多關注他的。只是他不知道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願。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認同孩子的感受。用「你看起來很難過」「要不要我抱抱你?」「想不想告訴我原因」等話語,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理解,不孤單的。要愛和關心在先,講道理在後。
  • 父母請說出你的愛他會給孩子帶來無窮的力量
    我們中國的父母對孩子的愛都很內斂,明明很愛孩子卻從不說出口。父母更多的是嚴厲的管教,舉手投足都會給予詳細的標準。上什麼學校、生活習慣怎樣做,學習什麼專業,興趣愛好,畢業後的工作安排,更有甚者到孩子的孩子的教育等都要給予指導。
  • 看完《以家人之名》才知道,孩子的不聽話是父母的錯......
    這些看似微小的問題,卻會在未來架起一道無法逾越的情感障礙,這時我們理應思考下自己身上的一些行為,是否不得當,一些常見的雷區,如下:時常情緒激動以打罵方式代替語言溝通不能耐心聆聽他們的小世界太過溺愛,要什麼給什麼那麼怎樣才能使孩子聽話、貼心且尊重你,以下四點法則或許可以幫助迷茫中的家長找到些方向,打開孩子的內心世界
  • 父母課堂:別用你的愛綁架了孩子
    可事實呢?隨著孩子成長,他會將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隱藏起來,不願意和你分享他的一切。他感受不到你的溫暖,性格會變得冷漠無情,感受不到生活的溫暖。教育孩子不是兒戲,孩子是獨自的個體,不是我們拿來做試驗的。要遵循孩子的內心讓她自由成長,不應有強迫,不應有限制。別再用你的愛綁架了孩子自由飛翔的能力。
  • 今天怎樣做父母?最大失敗是被孩子視為上司或奴僕
    現在做父母的似乎都有一個雄心,要親手安排好孩子的整個未來,從入學、升學到工作、出國,從買房、買車到結婚、生子,皆未雨綢繆,為之預籌資金,乃至親自上陣拼搏,覺得這樣才是盡了責任。我想提醒你們的是:孩子的未來豈是你們決定得了的?
  • 聰明的父母,很少給孩子講道理!教你3招,改改孩子的壞脾氣
    但擁有高級分析思維,幫助我們進行決策、平衡情緒的上層大腦,要到孩子十幾歲的時候才開始發育,直到二十幾歲才會完全發育成熟。    用感知代替說教,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孩子不想上學,這位泰國媽媽這樣做,完美解決了孩子不想上學的問題。
  • 愛和不愛究竟如何劃分界限,父母應該給孩子怎樣的童年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寶,父母總是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在各種方面給予孩子過度的控制,但是「物極必反」,父母的愛,一旦太過用力,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場災難。要愛孩子,但又不能愛的過於猛烈。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把握好這條線,才能成為合格的父母。
  • 為何老師說孩子會聽,父母說孩子卻不聽?可能是你忽視了對比效應
    試想一下,如果長期處於某一種環境,那麼必然會對這個環境有熟悉感,甚至會去分析在某個階段它會有怎樣的變化?這是大家對於環境的感知能力,將這種所謂的感知能力,應用到父母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孩子長期接受一種教育,他們就會進行一定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