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們對《本能》(Basic Instinct (1992))津津樂道的,除去莎朗·斯通(Sharon Stone)的美貌和片中大量的性愛鏡頭,便是對「誰是兇手」這個問題的討論。
首先應當明確的是,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而編劇編造這個故事,是為了完成一個意義,一個主題的傳達,好萊塢有一個高度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不同於國內的三流影片,它深深的明白:『 精彩並不能成為主題 』,近年來中國也有不少劇情上算得上「精彩」,至少讓大多數普通觀眾看得很高興的片子,雖然其中也有些值得言說的事件,但是並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主題,即在敘事中反覆呈現出的中心思想,這樣的電影只能說是一出「戲」,並不具有好電影的靈魂。
而《本能》這部電影試圖傳達給我們的信息很明顯,那就是暴力的可怕之處,以及性衝動所製造的殺戮關係,因吸毒而誤殺遊客的尼克(Nick),暴力傾向明顯、性慾旺盛、善於操縱的凱薩琳(Catherine),神神秘秘、遮遮掩掩的貝絲(Beth),以及這三人之間發生的各種衝突和故事,還有因為一時湧上的殺人衝動而殺害親兄妹和全家人的兩個殺手的人設,都是為了這個主題服務的。
所以,也許先放下對「誰是兇手」這個問題的探究,來看看編劇透露給我們的信息到底有些什麼,才是欣賞這部影片的關鍵所在。
可以確定的是,「凱薩琳是一個危險的操縱者和殺人狂」這個設定是明確的,在尼克最後一次到凱薩琳家中時,他看到其打字機上正在列印出的新書書稿,有這樣一些內容:『 槍手衝進……按下按鈕……衝上樓梯,他的呼吸……他的搭檔的屍體躺在電梯裡,兩腿伸出。 』這幾乎就是之後尼克和自己的搭檔加斯(Gus)之後的遭遇的完全預言,一字不差,很明顯,這一切都在凱薩琳的操作之中。
想一想,如果真是貝絲殺了加斯,為什麼非得披上警局的雨衣來作案?並且在眨眼間的功夫清理掉右手上的血跡出來和尼克見面?而其後警方在貝絲的那個門鎖已經壞掉的房間內發現的所謂「證據」,手槍,照片和雜誌等,同那件雨衣一樣,都是低水平的嫁禍,但貝絲出現在案發現場,並且被尼克擊斃,死無對證,警方只能將貝絲作為兇手處置。
看明白這一層,我們便算是已經完成了對這部影片和核心主題的認知,但由此得出「凱薩琳是殺害所有人的兇手」這個結論並不妥當,雖然我們能確定凱薩琳殺死了加斯,但這和貝絲和凱薩琳共同的大學教授、貝絲的丈夫以及、和貝絲與凱薩琳均有交際的強尼這三人的死並無直接聯繫,貝絲和凱薩琳到底誰迷戀誰?這所有人的死是兩人中一人所為,還是有其他兇手或一些偶然因素?僅從片中的信息,我們是無從得知的。
但令人迷惑的是,片中卻不斷的給出各種暗示(這也是很多人得出自己的各種不靠譜的推理的素材),雖然我們無法確定誰是兇手,但總是同時對貝絲和凱薩琳都保持著一種警惕,凱薩琳的交際圈內都是些變態的殺害自己家人的殺人狂,和其相關的男人總是死在冰錐之下;而貝絲說話永遠閃爍其詞,說凱薩琳迷戀自己,知道自己被報復,但卻不直言自己身邊的人死因何在,並且謊言不斷,比如矢口否認自己不認識強尼……
而再次回到「專注於主題」這個思維上,反觀電影的結局,我們仿佛又能有新的收穫:已經確信凱薩琳才是殺死加斯的兇手的尼克,此刻已經官復原職,可憐的貝絲深愛著尼克,但她的愛在智商超群的凱薩琳之下卻一文不值,她失去了尼克的信任,最終被尼克誤殺,成為了替罪羊,尼克不想丟掉工作,也徹底臣服於凱薩琳的肉體,並且明白自己玩不夠凱薩琳,已經失去了貝絲的他,選擇了不拆穿凱薩琳,如片中所說,選擇了「live like rats」,像老鼠一樣,過著骯髒卑微的生活,沉迷在和凱薩琳瘋狂的做愛,以及對真相的迴避當中(凱薩琳是否真的放下殺心是無從得知的,這一次不殺,不代表以後不殺)。
至此,我們對電影的主題的解讀,已經從『 暴力的可怕之處,以及性衝動所製造的殺戮關係 』這句乾巴巴的總結當中超越出來,我們不僅看到了暴力和性的可怕之處,更看到了它們對人的腐蝕作用,凱薩琳因為受到父母雙亡與和貝絲的戀情的影響,早已經沉迷於對暴力的描繪和對性的放浪享受當中,而因為吸毒誤殺遊客,但依靠說謊逃過測謊儀從而脫罪的尼克,在凱薩琳的影響之下,雖然他也許知道自己在凱薩琳手裡的時日已經不多,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完完全全的墮落。
如果非要糾結於兇手到底是誰,非要在所謂「事實」和「邏輯」上糾結,那你首先就應該懷疑這部片子的真實性,因為此片的事實要件實在是漏洞百出,片中一開始呈現出的殺人方式,是不可能不留下犯罪證據的,屍體上,床單和絲巾上不可能不留下指紋,從男子的屍體上一定能提取到女子的分泌物從而鑑定出DNA(當然,法律上承認DNA證據的合法性是電影拍攝幾年後的事了,但也應該是警方進行破案的線索),所以,要在此片中尋求真兇,其邏輯是自相矛盾的。
不少影評人批評有的觀眾看電影是「猜謎」,即對片中的各種隱喻和符號做太過玄乎的解讀,但現在,請允許筆者稍微改變一個對這個詞的定義,將其看做是一種務實的,專注於解讀片中事件的意義而非在編劇編造的、必然存在邏輯漏洞的虛構故事中沉溺的觀影態度。看電影就應該多去這樣猜謎,而不是執著於「破案」——你得到什麼樣的啟發,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這部電影的核心並不在於建構一個個案件,而是這些案件出現的本身,給人物帶來的形象的塑造作用。
這種模糊的處理方式,和大部分電影不同,其他電影總會最終讓兇手「現形」,揭露犯下所有罪的最終兇手,但是這部片在這一點上卻得很曖昧,有意讓觀眾沉浸在一種『 我大概能猜到是誰殺了誰,但不是很確定,並且有兩個人到底是被誰害死的,我真的想不清楚 』這樣一種混沌的心理狀態當中——而這,也許正是這部片深層次的母題,即此片試圖探討的一種抽象化,普遍化的話題,也就是此片的片名:本能。
在片中,這種本能特指殺戮本能和性本能,但要在抽象層面對這些東西進行探討,是很難的,直接描繪出一個個殺人如麻,性癮成疾的人物,觀眾看到的只是欲望的化身,難以真正對這些晦暗的,在潛意識中流動,並且人人都可能付出實踐,而後果卻十分慘烈的衝動的深層意義。
要直白,透徹的對這些東西進行討論,最好的媒介,應當是文字,是文學,是文學當中的心理描寫。陀思妥耶夫斯基幾十萬字的《罪與罰》便是一大經典,其中對於潛意識和夢的探究遠早於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也從不掩飾自己是從陀思妥耶夫斯基那裡取的經),心理描寫秋毫必查,入木三分,對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殺人心態、自我說服、在宗教中尋找救贖(實則是自我麻痺)等一系列心理進行了極深的雕刻。
但是,電影沒辦法像小說一樣做這些討論,商業電影首先是工業,然後才是藝術,它要考慮受眾,要考慮觀感,投資百萬美元,要保證回本,就應該講好一個精彩連環的故事,而不是探討東,說教西,它應該把自己的思想和野心,融入到這個故事當中去。
所以,也許我們從一開始,就不應該把這部電影呈現的東西當做在現實世界發生的事件,甚者把它當做寓言故事都不夠,因為寓言故事至少還要講基本的事實和邏輯,只有把這部影片當做模仿夢境,對潛意識進行書寫的,影像化、故事化的心理學和文學作品來進行解讀,才能消化掉片中的不合理性,最終得出一個更好的結論。
而在這部電影中,筆者仿佛看到的就是這樣的一場關於潛意識,關於殺戮和性本能的,模糊混沌的夢境,而其中潛藏的,卻是人性最底層的本能衝動。
尼克對於凱薩琳的色誘,幾乎毫無抵抗力,貝絲甚至在對尼克進行心理評估的過程中直言「我還在想你」,而凱薩琳對於性的狂熱的欲望和興趣,也從來不恥於表露,她的每一次暴露,都是主動和刻意的,以此一步步控制住尼克的大腦,最終,他甚至為了能繼續和凱薩琳保持性關係,放棄了對真相的追尋,讓貝絲做了替罪羊。可以說,雖然凱薩琳暫時還未將他殺死,但尼克此時完全就像《聊齋志異》中墮入狐妖香懷中的書生一樣,早被吸乾了精髓,離死就差半步了。
是的,在此片中的性,是同殺戮與死亡緊密的聯繫在一起的,和貝絲有染的大學教授,貝絲的丈夫,凱薩琳的丈夫,搖滾明星強尼,這些男人的死,也許應當是一種隱喻,就像是我們最終所看到的尼克一樣,都是性的犧牲品,是誰殺了他們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些男人已經死了,死在性之下,色字頭上一把刀,但性的誘惑力是巨大的,人們總是明知山有虎,偏上虎上行——在這片謀殺與愛欲的迷霧中,在這場聲色俱全春夢裡,導演最終完成了其極端的悲觀認知的傳達:在性之下,人類根本沒有任何的思考能力。
但是,回過頭來,我們還是沒有辦法忽略此片中巨大的邏輯和事實漏洞,要真正抱著筆者所說的「把這部影片當做模仿夢境,對潛意識進行書寫的,影像化、故事化的心理學和文學作品來進行解讀」這樣的態度,是需要極大的寬容心,極大的善意的,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這樣遷就這部影片的紕漏。
所以,誠實的說,這是一部很可惜的電影,它甚至都遠遠還到不到瑕不掩瑜,因為邏輯的漏洞真的太過明顯,此片豆瓣評分7.8,IMDb評分7.0,很多人表示此片至少8分,但是,這真的是很中肯的一個評價。
不過,這部影片耀耀生輝的神採,磅礴的氣勢,以及它的企圖,都能被每一位敏感的觀眾感受到,雖然這部電影並不是很成功,但是它卻是一個偉大的嘗試。實際上,對夢和潛意識的影像刻畫真的是很難的事情,比如《穆赫蘭道》(Mulholland Dr. (2001))這部片,由於對夢境的描繪太過「寫實」,導致敘事變得混亂,不少觀眾看得暈頭八腦,最終看了相關的解釋說明才明白電影在講什麼,於是很多觀眾抱怨到,一部需要說明書的電影,根本不是好電影。但是,如果你真的拿到這個說明書,把影片解讀一遍,你會發現這當中的東西真的很有意思。
那黑洞中難以認知的心智,正是靠這些藝術家們一次次偉大的嘗試,而被慢慢照亮角落的,最後,我們不得不再次對《本能》在這方面邁出的一大步,感到由衷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