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保群《夢憶》拾屑︱張岱與阮大鋮

2020-12-23 澎湃新聞

張岱《牛首山打獵》一文中還有個沒露面的重要人物,那就是阮大鋮。眾人第一天打完獵,然後「看劇於獻花巖,宿於祖堂」。祖堂是祖堂山,因有祖堂寺得名,而獻花巖則是祖堂山的一處名勝。阮大鋮在崇禎初年被列入閹黨,除名之後蟄伏於他的老家安徽懷寧,之後他為了避「寇亂」而遷至金陵,先是住在城內被人謔稱「褲子襠」的庫司坊,但就在崇禎十一年七月,受不了吳應箕等一群復社後生的聲討,便狼狽潛至金陵城外,仗著他有的是錢,就住在了祖堂山獻花巖。所以在圍獵的那天晚上,一行公子王孫、才子佳人是先到獻花巖阮大鋮家看戲,然後到祖堂寺過夜。現在要略做考查的是,張岱是什麼時候認識的阮大鋮。是在牛首山打獵的當晚,還是更早一些。據現有的材料,張岱在此前就已經專門到獻花巖拜訪過阮大鋮了。

上海古籍出版社《張岱詩文集》中有《阮圓海祖堂留宿》二首,其一:「牛首同天姥,生平夢寐深。山窮忽出寺,路斷復出林。得意難為畫,移情何必琴。高賢一榻在,雞黍故人心。」這裡主要是寫祖堂山,魂縈已久,今始得遊,明顯這是第一次來祖堂。而「雞黍故人心」一句,可理解成在此之前就已和阮大鋮相識,但也可理解成「傾蓋如故」。我是傾向於後一種理解的。因為張岱前一次來南京是在崇禎二年,那時阮大鋮並不在南京。眼下在張岱詩文中都找不到崇禎二年至十一年之間張岱來過南京的線索,也找不到與阮大鋮交往的蹤跡。所以我認為,假設張岱在訪祖堂之前與阮大鋮有過會晤,也只能在十一年九月來南京之後。也就是說,距祖堂之會最多不過兩個月,那麼也談不上是什麼「故人情」。何況這時候阮大鋮剛被復社士子驅至祖堂山,驚魂未定,也沒臉為了見張岱而到城內招搖的。

張岱到祖堂山訪阮大鋮,是他們的第一次見面,但他不是一個人來的,據夏鹹淳先生的《張岱年譜簡編》,阮氏有《張宗子、呂吉士、姚簡叔、稽仲舉入山相訪》詩二首,可知後來參加牛首山打獵的呂吉士、姚簡叔也在其內。所以此後的獻花巖觀劇,極有可能是這次見面所約定,而打獵時帶來顧眉等幾位女士,也不完全是助興,更有讓她們觀摩阮家班子的意思。這兩次來祖堂山的時間相隔不會很久,中間是不是還有過來往,則不得而知了。

弘光時期的阮大鋮如出柙之虎,為了報復東林和復社人士,心毒手辣,噬肉嚼骨,自不必說,最令人切齒的是,他為了復私仇,不惜把南明朝廷攪亂整垮。如果沒有阮大鋮,南明也難逃覆亡的命運,但有了阮大鋮,這覆亡無疑來得更快捷,更醜惡,更無恥。崇禎十一年的張岱當然不能預知阮大鋮會這樣窮兇極惡,但對他東林叛徒、閹黨餘孽的身份,張岱為什麼毫無顧忌,乃至在他焦頭爛額之際還要前往祖堂拜訪呢?這也許是讀者更關切的問題。

顯而易見的一個原因是張岱對阮大鋮文學才華的欽慕;兩個人在戲劇、詩歌創作上的聲氣相投,應該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阮氏的戲劇創作,可以說在湯顯祖之後擅場一時。他一生創作十一部戲曲,就流傳至今的《燕子箋》等四種來說,其藝術特色確有不可抹殺之處,張岱在《阮圓海戲》一文中已經給予了充分肯定。而在詩歌創作上,阮大鋮也是不同凡響,後世學者論及他的《詠懷堂詩集》,往往作為不能以人廢言的例證。至於其詩的價值,自後人觀之,正如錢鍾書先生所言:「聽其言則淡泊寧靜,得天機而造自然,觀其態則擠眉弄眼,齲齒折腰,通身不安詳自在。」但在當時來看,阮大鋮的田園詩大約只能讓人看到其淡泊寧靜的一面吧。所以從阮大鋮的唱和酬應之作中,我們不僅看到張岱的名字,還有見於《夢憶》的韓求仲、彭天錫、閔汶水,更有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大名鼎鼎的馮夢龍、被張岱稱為「年祖」的王思任、與張岱祖父的朋友陳繼儒齊名的董其昌,甚至還有史可法和文震孟。阮大鋮的才華對愛才惜才的人確實有很大的蒙蔽作用。

此外不可忽視的一個原因是,像阮大鋮這樣列名逆案末等的「閹黨」在當時的士大夫中,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臭不可聞,特別是張岱,更不把它當成不可磨滅的汙點。因為張岱認為崇禎皇帝所定的「逆案」打擊面過寬,對逆案中的一些情節較輕、為情勢所迫的人物理應從寬處理。

魏忠賢當權的那幾年,可以說是明王朝自朱棣在南京屠殺建文忠臣以後最黑暗的時期。張岱在《石匱書·逆黨列傳》的「總論」中有一段文字,非常明確地表明了他對崇禎帝所定逆案的看法,原文如下:

魏忠賢一手障天,以泰山壓卵之勢,逆之者輒糜。人當其時,一由正道,則死辱隨之,智士達人如欲苟全性命,雖剛介之性亦不得不出於委蛇,而況彼伊阿者乎?時當丙寅,魏璫政盛,餘猶記先帝在信邸時,亦稱頌上公,疏凡三上。倘以此疏置之逆案,則先帝亦應在「頌美」之列,而今乃洗垢索瘢,苛以論人,而恕以自責,則先帝亦不情甚矣。

在現實生活中,張岱主張「人無癖不可與交」,為自己家族高曾以下以至伯叔昆弟立傳,張岱並不避諱他們的個人癖性,至於對待古人,縱觀《石匱書》各傳,張岱的一個重要的取向就是取其大節而不苛求完美。每個人都有他的生物本能,在慘無人道的暴政之下,張岱尊重古人的生存欲望甚至包括維護個人合理利益的權利。所以一方面是對楊漣、左光鬥剛正不屈的欽佩,一方面則是對委蛇周旋甚至苟全性命於亂世者的理解和寬恕。而崇禎帝則不是如此,他做著信王的時候,也曾三次上疏,大拍魏忠賢的馬屁,頌之為「上公」,可是對別人同樣的行為卻不能容忍,必欲置於逆案,這就是「苛以論人,恕以自責」,極端的不通人情,不明事理。(張岱寫《冰山記》,開始並未寫「囊收」一折,就是對崇禎此舉的不取。另節再談。)實際上,崇禎帝的這種既愚蠢無能又剛愎自用、唯我獨尊的性格貫穿於他此後十幾年的執政生涯,是明朝滅亡的重要緣由之一。

張岱又說:「人至不幸,生而為此時之人!」此話慘痛之極,大約只有經歷過十年浩劫的人才能體會。命運如大山壓頂,你無處可逃,只能在間隙中求生。魏忠賢這個暴得大位的巨奸,深恐別人瞧不起自己,估計四品以上的官員都要向他表忠心。而那些死黨親為表率,除了寫效忠信之外,還要為他建生祠。於是風行草上,普天下的官僚都要隨風而偃,其中有多少人明知此人不過是座冰山,但也不得不違心背德地跟著表態站隊。固然有的耍些小聰明,欺負魏公公沒文化,就在頌辭中用些類似藏頭詩之類的東西為自己留個後路,有的在上頌時故意耽誤些行程,以求錯過末班車,但如果把這些人稱為「智者」,不是也很可憐麼。

所以張岱主張對逆案中人要區別對待,「不可概責其入黨,但當於入黨之中,取而分別其甚與不甚」。五虎五彪以及動搖中宮、傾心贊導者自應嚴懲不貸,而對頌美、建祠者要以厚道之心原其情,不可一概視為死黨。所以張岱對逆案中二百五十二人,僅取五分之一寫入《逆黨列傳》。

阮大鋮是被張岱寫入《逆黨列傳》中的,但那是在明亡之後,而在此之前,張岱肯定是情從末減的。阮大鋮在逆案中列入第六等,也就是最末一等,同樣列入此等的還有張岱的一個親人,《夢憶》中的那位南華老人,張岱的季祖即張岱祖父的唯一兄弟張汝懋。張岱對張汝懋陷入逆案肯定是抱有同情和惋惜的,這於張岱對逆案的看法和對阮大鋮的態度當然也有一定的影響。

還有一事,就是阮大鋮在他的戲中「多詆毀東林,辯宥魏黨」,需要做些說明。首先,從現存的《燕子箋》《春燈謎》等四種戲曲中,確實看不出「詆毀東林,辯宥魏黨」的痕跡。近代曲學大師吳梅先生在《雙金榜》跋中也說:

山陰張宗子云:「阮圓海大有才華,恨居心勿靜,其所編諸劇,罵世十七,解嘲十三,多詆毀東林,辯宥魏黨,為士君子所唾棄。」然則園海諸作果各有所影射歟?今讀諸劇,惟《雙金榜》略見寄託,顧亦非詆毀東林也。

於是吳梅又引友人許守白之說如下:

按圓海曾列籍東林,為高攀龍弟子。後附魏黨,為劉蕺山(劉宗周)所劾。魏敗,坐逆案削職,此詞當是坐廢時作。記中皇甫敦又名黃輔登,攀附登龍,義取暗射,即指高攀龍。孝標隱劉字,即指蕺山。孝緒為阮,即以自指。以東洛喻東林,以東粵喻東廠。入粵後屢言番鬼,鬼者魏也。佽飛竊珠,亦窺竊神器之意。《廷訐》一折謂己與蕺山同屬攀龍門下,不宜相煎太急。通番一案,即言逆案。總不外自表無罪,乞憐清流之意。

此說雖然牽強,但總算一解,可是終歸沒有詆毀東林的意思。那麼難道張宗子所說錯了麼?卻也未必。因為阮大鋮所作戲曲十餘部,現存的四部沒有詆毀東林,並不能代表其他幾部也沒有。而那幾部所以沒有傳世,除了藝術上的原因之外,或許也與「為士君子所唾棄」有關吧。

不管怎樣,張岱在崇禎十一年是沒有唾棄阮大鋮的。他在《阮圓海祖堂留宿》的第二首中談及阮大鋮為復社士子驅逐之事,道「無生釋子話,孰殺鄭人歌」,下有小註:「時圓海被言,故為解嘲。」把阮大鋮的被哄罵比做子產執政之初不為鄭人所理解而被詛咒,未免唐突昔賢,但應酬的門面話也當不得真,說是略表同情之意則可也。同為逆案中人並也是戲曲行家的朱雲崍,被張岱罵為「無知老賤」,相比之下,張岱對阮大鋮是很有情面的。所謂「恨居心勿靜」之「恨」,不是痛恨,而是惋惜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欒保群《夢憶》拾屑︱張岱用錯典故
    《夢憶》卷三的《包涵所》與卷二的《朱雲崍女戲》有些相似,都是寫老不要臉而冬行春令的,但寫法卻有些不同。
  • 欒保群《夢憶》拾屑︱牛首山獵後
    [明]張岱著,[清]王文誥評,欒保群校注,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年2月出版,408頁,68.00元《夢憶》卷四《牛首山打獵》一篇,在張岱平生所歷遊樂之中,大約是最為豪華的一次了。文稱「寒酸不辦」,以張家四世官宦之家,其豪奢可以從《龍山放燈》《張氏聲伎》《世美堂燈》諸篇中領略一二,但和牛首山打獵相較,張岱只能以「寒酸」自居。
  • 不正經的人裝正經多了,正經人「不正經」反倒被誤會 | 欒保群說張岱
    那麼張岱「必復其祖」的信念又從何而來呢?張岱的不同凡庸就在於,他和顧炎武一樣,很早的時候就不把科名看作達到人生目標的唯一途徑。他在《夢憶》中有多篇談到工匠和戲劇名家的絕藝,既然一技一藝皆能名世以不朽,他為什麼要把自己的人生託付給不可知的科場和考官呢。
  • 一聲嘆息阮大鋮
    史家記錄「湯顯祖臨川四夢出,膾炙天下,天下競相仿效,傳薪乞火而終不能及。四夢行世之後,約二十年,阮大鋮《春燈謎》在留都南京上演,識者以為可接道人(湯顯祖號清遠道人)之憨夢」(王思任《春燈謎》序)。當時阮劇「梨園子弟,爭演唱之」(蔣瑞藻《小說考證》引《石磯漫鈔》)。「大江南北,膾炙人口」(吳梅《瞿安讀曲記》)。
  • 陳寅恪筆下的阮大鋮
    十四年前,武媛借餘《阮大鋮戲曲四種》。餘湯沐備讀,如開一世界。當時以為戲文之極者,殆於斯乎。如是置案頭十餘載,顧曲為文,朝夕備覽。
  • 張岱 | 好長一個夢
    (小世界註:世培便是祁彪佳,這句其實是張岱做的一個夢)張岱48歲時,明王朝走向終點。當時的士人或殉節,或出家,或貳臣,或隱居,張岱的選擇是:為明代寫一部史書。名字也在明亡前就已想好,《石匱書》。書名來自他崇敬的史學家司馬遷,相傳當年他寫書的資料便藏在石匱裡。
  • 這是張岱《陶庵夢憶》的自序,一篇「說夢」的散文佳作
    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問佛前,一一懺悔。不次歲月,異年譜也;不分門類,別《志林》也。偶拈一則,如遊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謂「痴人前不得說夢」矣。【在枕上聽到雞的啼聲,純潔清靜的心境剛剛恢復。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華靡麗於轉眼之間,已化為烏有,五十年來,總只不過是一場夢幻。現在自己應當從黃粱夢、南柯夢中醒來,這種日子應該怎樣來受用?
  • 【選讀】李敬澤論張岱:一世界的熱鬧 一個人的夢
    2.張岱還喜歡鑼鼓吹打,喜歡人群。浩大的、如粥如沸的人群,其中有張岱。張岱嘆道:人太多了,太擠了,太鬧了。但人群散去,天地大靜,一縷涼笛繞一彎殘月,三五人靜坐靜聽,其中亦有張岱。 3.張岱是愛繁華、愛熱鬧的人。張岱之生是為了湊一場大熱鬧,所以張岱每次都要挨到熱鬧散了、繁華盡了。
  • 阮大鋮一齣戲為何寫了八年?
    阮大鋮的《雙金榜》,完成於明崇禎九年(1636)至明崇禎十七年(1644)之間,地點為當塗曹履吉處,是阮大鋮傳奇中最長的一部。作者在《小序》稱:「此傳梗概,胎結久矣。一針未透,擱筆八年。偶過鐵心橋,一笑有悟,遂坐姑孰,春雨,二十日填成。」前前後後寫了八年,作品都無法遂願,但又始終不能放下。
  • 最風雅|張岱《金山夜戲》
    張岱在其家班的豐厚閱歷,使其閱演無數,故演員面對「知曲」「識器」張岱時的驚恐之狀,顯示了其對藝術精進的敬業精神。也正因為對戲曲有著至愛的關懷,張岱才會對不以旨意取勝而以藝術見長的阮大鋮之劇作,表現出極度的肯許:「其串架鬥筍、插科打諢、意色眼目,主人細細與之講明。知其義味,知其指歸,故咬嚼吞吐,尋味不盡。」
  • 「茶癖」張岱
    稱張岱為「茶癖」是很符合他的實際的。他不僅飲茶成癖,善於品茶和辨水,還在茶葉的習性、生產等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詣。我們從他那些記述他的行蹤、感受的《陶庵夢憶》、《西湖夢錄》、《琅娘文集》等著作中,就不難讀到一些他的癖茶逸事。在《閔老子茶》一文中,就記述了他與朋友閔汶水的品茶辨泉的往事。
  • 大雪節氣,重溫《湖心亭看雪》——「痴人」張岱,終在熱愛裡抵達永恆
    結尾處最顯餘韻,借舟子喃喃之語「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道出張岱的性情內核——「痴」之一字貫穿了他的一生。  「西湖情結」,於張岱的夢境中永存 很多人初識張岱源自語文課堂上的《湖心亭看雪》一文,這篇文章寫於明朝覆滅後多年。
  • 【專訪】抄書百萬字 人鬼談笑間:欒保群與他的鬼故事事業
    欒保群與「幽冥世界」的「緣分」很早便有了,他「自小喜歡聽鬼故事,聽了怕,怕了還要聽」;看戲時,看奚嘯伯的《九更天》,也嚇得一夜沒睡好覺,「一閉眼就是無頭鬼來告狀」。讀初中一年級時,他無意間在一個很小的書店裡買了兩本小書,一本是用商務舊紙型印的《搜神記》,另一本是呂叔湘的《筆記文選讀》,「沒料到,這兩本小書對我的影響,一直貫穿了六十年」 ,欒保群感慨說。
  • 《一夢江湖》憶夢尋星驚夢怎麼玩 憶夢尋星驚夢玩法介紹
    導 讀 《一夢江湖》憶夢尋星驚夢是遊戲內全新開啟的玩法,那麼具體我們應該怎麼玩呢?很多小夥伴還不是很了解。下面,就跟隨九遊的小編一起繼續往下看吧!
  • 張岱:明朝最後的貴公子,半生繁華半生荒涼
    國破家亡之際,有很多忠義節烈之士紛紛殉國,很多貪生怕死之徒轉投新主,而張岱,這個明朝最後的貴公子,卻在繁華中抽離出來,披髮入山,著書立說。賈寶玉曾經的張岱: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
  • 張岱:人無癖,則無趣
    所以千百年來,湖心亭看雪成了不朽,正因今人嚮往張岱的真趣和深情。生活若無趣無奈,不如讀一讀張岱。張岱意外發現,這樣最能帶出茶香,尤其倒入白素瓷杯中,茶葉和茶水就像是一枝枝水中蘭花和著白雪一同傾瀉而下。看著這顏值和實力並存的發明,張岱命名為:「蘭雪茶」。
  • 張岱晚年的日常生活 | 張憲光
    人們所熟知的張岱,大抵是《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裡的那個張岱,即便不能說達到了晚明精緻生活的最高境界,恐亦相去不遠。那個張岱,是五十歲之前的張岱,極愛繁華,任性好奇,參契幽微,妙趣橫生,作文仰慕徐文長,著史思繼太史公。這麼一位紈絝子弟,是真名士,亦是大玩主,玩什麼東西,都幾乎玩到了極致的地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無一不精。
  • 明代小品文中的瀟散檀郎——以無用著名的張岱
    這樣的公子似少有煙火沾惹,曹雪芹究竟如何得到這樣的人物原型呢,有人說:當尋眀亡入清的張岱。張岱(1597年~1679年)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精於茶藝鑑賞,愛繁花似錦,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清建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
  • 跨越明清的紈絝子弟張岱,如何在陽明心學的影響下,成為一代才子
    這位文筆空靈,具有冰雪之氣的文學家就是跨越明清的傳奇才子張岱。張岱(1597-1687),浙江山陰(今屬浙江紹興)人,是明清文史學家。《陶庵夢憶》 人生經歷——浮華幻化成一場夢 他的人生經歷可以說是一場大靜之中熱鬧紅火的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