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讀】李敬澤論張岱:一世界的熱鬧 一個人的夢

2021-02-23 新京報書評周刊

↑張岱畫像

新京報書評周刊微信ID:ibookreview

『與我們的6000位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

1.張岱喜歡的事是:深深庭院,眼神波俏的丫環,繁花和少年,華麗的衣裳,駿馬奔跑的姿態,神奇的燈,煙花在幽藍的夜空中綻放;還有梨園歌舞,紫檀架上的古物,雪白的手破開金黃的橘子,新綠的茶葉在白水中緩緩展開,這些都是張岱喜歡的事。

 

2.張岱還喜歡鑼鼓吹打,喜歡人群。浩大的、如粥如沸的人群,其中有張岱。張岱嘆道:人太多了,太擠了,太鬧了。但人群散去,天地大靜,一縷涼笛繞一彎殘月,三五人靜坐靜聽,其中亦有張岱。

 

3.張岱是愛繁華、愛熱鬧的人。張岱之生是為了湊一場大熱鬧,所以張岱每次都要挨到熱鬧散了、繁華盡了。

 

4.張岱,字宗子,居紹興,生死於明清之際。家世殷富,少有捷才。然學書不成,學劍不成,學節義不成,學時文不成,學仙學佛,學種地,皆不成。時人呼為廢物、敗家子、蠢秀才、瞌睡漢,到老了,一言以總之,呼之曰:死老鬼!

 

5.張岱之後百年,有賈寶玉生於金陵。張岱所愛亦為寶玉所愛,寶玉之閱盡大觀正如張岱湊夠了熱鬧。該二人皆有與生俱來的衝動——成為「廢物」,「廢」了自己。故異史氏曰:寶玉豈「死老鬼」張岱投胎轉世歟?張岱又字石公,莫不就是大荒山青埂峰下女媧補天所遺的一塊廢石?

 

6.張岱畢生足跡,南不過紹興,北至兗州。山東、江蘇、浙江,由聖人發祥之地到六朝金粉、湖上風月,地圖上狹窄的一條正是古中國文明的中心。時當晚明,據說資本主義在此萌芽了,據說這萌芽又被掐掉了。但是——

 

7.張岱和他的人群正無邊無際地歡樂。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他們不知道北方的蠻族正撞擊帝國的長城,不知道一個下崗驛丁的身後正聚集著更廣大的人群,這是一支沉默、飢餓、仇恨的大軍。

 

8.張岱不知道。張岱知道的是:這世界正在瓦解,天柱欲折,四維將裂,張岱在內心深處等待那一刻。那和滿洲的鐵騎無關,和李自成的義旗無關,和歷史無關,那是白茫茫大地真乾淨,是塵埃落定。所以——

 

9.張岱和他的人群見證了「末世」。他們見證無限的美、無限的繁華、無限的精緻複雜,見證了緩緩降臨的浩大的宿命。休說是王朝鼎革、人事浮沉,這種宿命的末世感將穿越康乾盛世,結出一朵最美的花,所謂「閬苑奇葩」:《紅樓夢》。《紅樓夢》是無數夢的影子,其中有張岱的夢。

 

10.張岱晚年耽於夢。雞鳴枕上,夜氣方回,五十年來,總成一夢。痴人說夢,遂有《陶庵夢憶》。

 

11.張岱此時國破家忘,流離山野。所存者,唯破床一具,破桌子一張,折腿的古鼎,斷弦的琴,幾本殘書。還有夢。還有用禿筆蘸著缺硯寫下的字。字跡想來是枯淡的,但應是依然嫵媚,如當年舊事藏於白頭宮女眼角眉梢。

 

12.張岱真正喜歡的事是:文字。

 

13.張岱好文字。不是那種正大的好,是紈絝子弟的那種好。好得有點兒賴皮,好得不講道理。明代小品,文字通常是放得開了,但二袁其實還是官員氣派,作爽朗作灑脫,自高處平易近人;至於竟陵諸家,越放開越彆扭,如僕人扮老爺,手腳不知何處安置。倒是張岱,便是賴皮,便是不講道理,也是娘胎裡帶來的隨便。

 

14.張岱文字快。他喜用排比,快時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目不暇接。張岱愛熱鬧,文字也熱鬧,眼觀六路,下筆如飛,無黏滯、無間斷。小品文字,寫慢容易,寫快難。快而又磊磊落落、跌宕流轉如張岱者,尤難。

 

15.張岱紈絝也,故有霸蠻氣。行文如操刀,造句如欺男霸女。如《報恩塔》起首一句:「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則報恩塔是也。」如《筠芝亭》:「筠芝亭,渾樸一亭耳,然而亭之事盡,筠芝亭一山之事亦盡。」此類句子均如一聲斷喝,擋者披靡。

 

16.張岱在文字中注視他的城郭人民,他失去的一切,他權當未曾擁有的一切。他竟無怨憤、無哀傷。偶爾張岱會感慨,但也只是一聲輕嘆。明季遺民中少有如張岱這般沒心沒肺。但張岱的沒心沒肺有更廣大的境界:冬天降臨時,凋謝的花、殞命的鳥何曾哭天搶地?而這古老文明的荒涼冬天已經來了。

 

17.張岱於崇禎二年中秋次日途經鎮江。日暮時分,至北固山:

 

月光倒囊入水,江濤吞吐,露氣吸之,天為白。餘大驚喜,移舟過金山寺,已二鼓矣,經龍王堂,入大殿,皆漆靜。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殘雪。餘呼小僕攜戲具,盛張燈火大殿中,唱韓靳王金山及長江大戰諸句,鑼鼓喧填,一寺人皆起看。……劇完,將曙,解纜過江。山僧至山腳,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金山夜戲》)

 

——這就是張岱的生命和生活,一場大靜之中熱鬧紅火的戲。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相關焦點

  • 張岱 | 好長一個夢
    張內山是張岱的高祖,高祖先生還是晚明江南文人造園的引領者。高祖在筠芝山上造了一處筠芝亭。張岱記下說看著渾然樸素的一個亭子,卻是「亭之事盡,筠芝亭一山之事亦盡」。張家以後造的亭子,都不及這一座,高一層多一牆都覺冗餘。才明白高祖造此亭,分寸用得是恰恰好,不能再增一磚一瓦的。
  • 欒保群《夢憶》拾屑︱張岱與阮大鋮
    張岱《牛首山打獵》一文中還有個沒露面的重要人物,那就是阮大鋮。眾人第一天打完獵,然後「看劇於獻花巖,宿於祖堂」。祖堂是祖堂山,因有祖堂寺得名,而獻花巖則是祖堂山的一處名勝。張岱到祖堂山訪阮大鋮,是他們的第一次見面,但他不是一個人來的,據夏鹹淳先生的《張岱年譜簡編》,阮氏有《張宗子、呂吉士、姚簡叔、稽仲舉入山相訪》詩二首,可知後來參加牛首山打獵的呂吉士、姚簡叔也在其內。所以此後的獻花巖觀劇,極有可能是這次見面所約定,而打獵時帶來顧眉等幾位女士,也不完全是助興,更有讓她們觀摩阮家班子的意思。
  • 《陶庵夢憶》風流才子張岱:你心中真正的「文藝男神」是什麼樣子的?
    十八九歲時,他迷上了彈琴,他跟隨琴師王侶鵝、王本吾學琴,熟習曲子數十種,因為愛熱鬧,便拉著一幫朋友成立了「琴藝愛好者協會」,喚做「絲社」,每月聚會三次,精研琴藝。二十多歲時,張岱又迷戀上了鬥雞,與朋友成立「鬥雞社」,相邀各路朋友,前來鬥雞打賭。
  • 明末第一才子張岱,迷倒無數女人:有趣,是一個人的頂級魅力
    說到有趣的名家,我最愛的就是張岱,感覺他是天下第一有趣的人。他的那本《夜航船》我總放在床頭,閒來無事,常常讀到大笑。對於張岱,大多數人知道他是寫過《湖心亭看雪》入選語文課本的那個張岱。如果你只知道這些,就錯過太多了。有戲曲研究學者打趣說,若生在明清,只嫁張岱。無數人看了他的故事,愛上這個最擅於「折騰」,豐富而美好的翩翩公子。
  • 跨越明清的紈絝子弟張岱,如何在陽明心學的影響下,成為一代才子
    《陶庵夢憶》 人生經歷——浮華幻化成一場夢 他的人生經歷可以說是一場大靜之中熱鬧紅火的戲。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終是一場浮華一場夢。 張岱自幼生長在鼎食之家,衣食無憂。
  • 欒保群《夢憶》拾屑︱張岱用錯典故
    張岱二十八歲時讀書於岣嶁山房,離包園很近,也曾到那裡串過門,那時張岱祖父尚在世,包應登如果活著,當不吝麵皮,會把八卦房當成自己的「巧思傑作」向孫兒輩的張岱炫耀吧。張岱對此的評價是「窮奢極欲」,窮盡奢侈以供色慾,當然不是什麼好話,而一句「金谷、郿塢,著一毫寒儉不得」,就把包應登躋身於石崇和董卓之倫了。
  • 「茶癖」張岱
    稱張岱為「茶癖」是很符合他的實際的。他不僅飲茶成癖,善於品茶和辨水,還在茶葉的習性、生產等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詣。我們從他那些記述他的行蹤、感受的《陶庵夢憶》、《西湖夢錄》、《琅娘文集》等著作中,就不難讀到一些他的癖茶逸事。在《閔老子茶》一文中,就記述了他與朋友閔汶水的品茶辨泉的往事。
  • 最風雅|張岱《金山夜戲》
    張岱出身官宦世家,早年過著錦衣玉食的優遊歲月。自稱:「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華燈,好煙火,好梨園……」(《自為墓志銘》)此番北行往兗州探父,帶著家中戲班,道經鎮江。作者從一個極悽清寂寥的境界寫出如火如荼的熱鬧喧闐。
  • 這是張岱《陶庵夢憶》的自序,一篇「說夢」的散文佳作
    真所謂「痴人前不得說夢」矣。【在枕上聽到雞的啼聲,純潔清靜的心境剛剛恢復。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華靡麗於轉眼之間,已化為烏有,五十年來,總只不過是一場夢幻。現在自己應當從黃粱夢、南柯夢中醒來,這種日子應該怎樣來受用?只能追想遙遠的往事,一想到就寫下來,拿到佛前一樁樁地來懺悔。所寫的事,不按年月先後為次序,不用寫年份;也不分門別類,以與《志林》相差別。
  • 富家公子記錄西湖月夜堪稱名篇佳作,張岱和《西湖七月半》
    還好,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張岱寫了一篇散文《西湖七月半》,讓後人能夠了解當時西湖的月夜美景。張岱生活的年代,文壇上的創作內容已經不再是傳統詩詞,而是主張寫一些充滿靈性的小品文。這些小品文很像現在的散文,講究真情實感,注重清新明快,有靈活的表現形式,也有明確的中心思想。張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家,他的代表作就是《西湖七月半》。
  • 大雪節氣,重溫《湖心亭看雪》——「痴人」張岱,終在熱愛裡抵達永恆
    回憶起當年的冬夜,張岱感到西湖宛若渺茫空無的雪境:「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文中選用的量詞都極為精當,「上下一白」讓人覺得渾茫一片,而「痕」「點」「芥」「粒」則一個小似一個,以此寫出視線的移動、遠近景物的變化;「一」字可謂境界全出。
  • 張岱《夜航船》:長見識了!十惡不赦原來是這十類
    某一日無意中看到一小篇簡介,《夜航船》作者張岱,明代文學家。我忽然醒悟:原來,《夜航船》並非什麼科幻,而是實打實的中國傳統文化,心裡竊喜,趕快手腳麻利訂購付款。 收到書後,迫不及待打開細讀,竟發現另一重天地,《夜航船》雖不是科幻,但論起內容之浩渺,文化之精深,境界之博大,遐思和靈感,更勝一籌。
  • 張岱:一代風流陶庵夢,千古絕響夜航船
    大家都聽說過一個段子:梁朝偉有時閒著,會直接去機場隨便搭上哪班機到任一個城市,比如倫敦,獨自蹲在廣場上餵一下午鴿子,不發一語,當晚再飛回香港,當沒事發生過。夠任性,夠灑脫。明朝也有這麼一個人,西湖大雪,他一時興起,夜裡撐著一葉小舟,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獨往湖心亭看雪,偶遇陌生人便一起飲酒談天。「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 張岱:人無癖,則無趣
    所以千百年來,湖心亭看雪成了不朽,正因今人嚮往張岱的真趣和深情。生活若無趣無奈,不如讀一讀張岱。有趣的人不會循規蹈矩,就如少年張岱,喜歡在生活的另一面浪遊,不時揪出點東西給世人,告訴他們,世界還有一面如此好玩。
  • 李敬澤評論專輯||申霞豔:立體橋式的寫作——從《會飲記》說起
    在《考古》一文,李敬澤破除修辭的賦魅直抵真實的「天下」,徑直指出範仲淹「的天下也是小……向西向北不曾越過固原,向南甚至不越衡山」,「全部教養都使他做不出『元帥之詞』,他註定沒有一個統帥所應有的冷酷專注的求勝意志」。(6)由此延伸,他談道:「自宋以後,中國書生就不再具有漢唐胸襟、帝國視野。他們的天下越來越小,而且他們看天下的視角只有一個,就是京城。」
  • 問世300年秘本流傳,讀張岱《夜航船》,做一個有趣的人
    張岱把信隨手一放找不見了,自己也記不清,大概後來往煮茶的爐裡燒了,仍舊靜靜閉眼回憶起年少時風流的夢:精緻的庭院裡有眼波流俏的俊丫環服侍,喝惠泉水煮的,春天朝露點過的蘭雪茶,吃纖纖玉手剝開的金燦橘子。穿綾羅綢緞裁剪合身的衣裳,賞著繁花和美俊的少年,和朋友笑選著良駒駿馬。節時到江邊看琉璃炫彩的燈,數在水面倒映的煙花,聽梨園西皮二黃的咿呀彈唱。
  • 張岱:明朝最後的貴公子,半生繁華半生荒涼
    國破家亡之際,有很多忠義節烈之士紛紛殉國,很多貪生怕死之徒轉投新主,而張岱,這個明朝最後的貴公子,卻在繁華中抽離出來,披髮入山,著書立說。賈寶玉曾經的張岱: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
  • 公子哥活成了絕世才子:若生明清,只嫁張岱
    明清的才子數不勝數,有名的有唐寅,有徐渭,有袁枚,有李漁,隨便拎一個出來都是鼎鼎有名,但他們所有人加起來也抵不過一個張岱。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有的人一生平凡無奇,而有的人,生來註定成為傳說。張岱就是這樣的人。張岱生於顯宦門第,簪纓世家。先輩均是飽學鴻儒,家學淵源。他從小錦衣玉食,養尊處優。吃喝玩樂,無一不精。詩詞歌賦,無一不通。
  • 明末大才子張岱縱情感官聲色之好,被蒲松齡認為投胎轉世成賈寶玉
    明末大才子張岱1597年出生於浙江紹興城內一個累世顯宦之家。祖孫幾代都工詩擅文,鹹有著述。張岱少年時是典型的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
  • 不正經的人裝正經多了,正經人「不正經」反倒被誤會 | 欒保群說張岱
    有的是被外力扭曲,有的是受一時一地地潮流影響,有的是不同解讀者各有方法或角度,都自稱其描述的才是「真實的」。而有的,卻可能是當事人留下的材料,在情感色彩上從一開始就完全被後人誤會了。用文化學者欒保群的話來說,不正經的人裝正經,太過尋常,正經的人偶爾裝一下不正經,反倒被當真了。他說這話指的是明清之際的史學家、文學家張岱,而他本人亦是張岱《石匱書》等作品的當代校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