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人無癖,則無趣

2021-02-13 Bobo的悅讀時光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聆聽怦然心動的好聲音

作者:物道君

本文轉自公眾號:物道精緻生活(ID:wudaojieqi)

轉載請聯繫物道精緻生活

深秋已至,一場秋雨一場寒,周邊溼溼冷冷,卻正是秋意最濃,秋景最美之時。

但疲倦消磨我們的心情,無暇看秋葉落,無心感秋風起。生活,似乎慢慢變得了無趣味起來。

在明朝有這麼個人,他打開門一看:哇,好一個大雪初霽,天地白茫茫。賞雪心頓起,馬上披衣秉燭,搖起輕舟,獨往湖心亭賞雪。哪管什麼寒氣逼人,哪管有無人相伴。

圖片|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個痴人就是張岱,賞雪只是他其中一個癖好。

他曾說過:「人無癖不可與之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之交,以其無真氣也。」

所以千百年來,湖心亭看雪成了不朽,正因今人嚮往張岱的真趣和深情。

生活若無趣無奈,不如讀一讀張岱。

圖片|圖片來源於網絡

 01 

1597年,張岱生於繁華江南的紹興,與魯迅是同鄉。他家世顯赫,親戚朋友都是名震當時的學者和藝術家。

所以張岱不同於一般富二代,從小良好的文化薰陶,讓他的癖好都帶著濃濃的文藝氣質。可他偏不當個正經的文藝青年,而要當個發明家。

大約在1620年,當時江南茶市有一種茶聲名鵲起,每個茶商皆要山寨之。那就是「蘭雪茶」。

這一切要從幾年前講起,那時張岱大約17歲,極愛茶,但泡茶常用各種泉水泡各種茶,蘭雪茶就是亂泡出來的。

圖片|武夷山不知春齋-攝

有一次,張岱經過斑竹庵,取泉水喝了一下,頓感別致。心想:「這麼靚的水,不知道拿來泡茶如何?」

玩心起,即刻取泉,回去閒置三天去腥味,待泡時又突發奇想加入茉莉花。他還用了別樣的衝泡法,先倒入一點沸水,等涼透後,又用沸水猛衝。

張岱意外發現,這樣最能帶出茶香,尤其倒入白素瓷杯中,茶葉和茶水就像是一枝枝水中蘭花和著白雪一同傾瀉而下。

看著這顏值和實力並存的發明,張岱命名為:「蘭雪茶」。

圖片|清物堂-攝

頗為自得的張岱不想用常法喝蘭雪茶,畢竟牛X的茶要配特別的喝法,這又是一次亂搭的開始。

這次,他專門養了一頭牛。夜取牛乳後加上蘭雪茶慢煮成奶酪,煮出了張式「蘭雪奶酪」,茶香清淡,乳香濃鬱。

有趣的人不會循規蹈矩,就如少年張岱,喜歡在生活的另一面浪遊,不時揪出點東西給世人,告訴他們,世界還有一面如此好玩。

圖片|靜物生活美學 -攝

 02 

張岱癖好經常是說變就變。

他25歲時,又突然迷上了鬥雞,迅速與雞友組了個鬥雞社,聚眾鬥雞。

當時張岱的二叔每天帶著古董字畫去和張岱鬥雞,但往往輸得精光。

二叔越輸越惱,索性在雞爪上綁上鐵刺,在翅膀下撒上芥末粉,還派人尋找鬥雞名家樊噲的後代求取秘訣。這一切目的,只是為了贏侄子張岱。

我想,如果不是張岱自我放棄,可能就是名留青史的鬥雞大師了。

有一天,張岱看雜史書,看到唐玄宗因為鬥雞亡國,不驚心頭一涼,想到:

「哎,我們這麼像,他是雞年生的,我也是雞年生的,他鬥雞亡了國,我鬥雞....」

圖片|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個年輕人幡然醒悟,戒了鬥雞。歷史很巧,後來他的確眼見大明亡了國。

這理由恰是張岱的作風,隨興即來,隨興即去。能將癖好玩到極致,也能及時抽身,這是他的高級之處。

可張岱戒了鬥雞後,又迷上了蹴鞠。

張岱經常跟著朋友去踢球,看球。當時梨園子弟多愛玩蹴鞠,他就常常混在自家戲班伶人裡,忘掉自己的主人家身份。

倘若生活只想著柴米油鹽,多少有點無趣。在青年張岱看來,生活就要有隨來隨去的興致,玩盡世間好玩之事,哪有空去無聊。

圖片|圖片來源於網絡

 03 

每當張岱入迷一種癖好時,就愛拉幫結派,組局聚眾。玩,當然是和朋友一起玩才出彩。

他愛詩,就組詩社,當起了「起名大師」。吟詩作對之餘,專愛和朋友給古玩重新起名,所起之名須是典故,更要貼切。

他愛打牌,就組牌局,也當「紙牌畫師」。畫各種風格的紙牌,自創各種規則,跟朋友小賭怡情。

他愛打獵,就組獵局,當一個「斜槓青年」。常常跟朋友戎裝出獵,獵完就去看戲,放鬆筋骨,晚上睡在鄉間古廟,鍛鍊膽量。

圖片|圖片來源於網絡

他愛吃蟹,就組蟹會,當個「風雅吃貨」。蟹會定期吃蟹,每人分6隻,吃完一隻再煮另一隻。他們精緻講究,輔食一定要肥臘鴨、奶酪;蔬果一定要橘、風慄、竹筍。

他愛彈琴,就組絲社,當個「自律隊友」。張岱跟親友一起學琴,見他們興致不高,就一本正經地說:「我們結社一起練習,這要比一個人瞎練強多了。」最後他們四人彈奏時,竟宛如一人在彈。

有趣之人,是既能跟朋友玩得了陽春白雪的藝術,也玩得來下裡巴人的玩意兒;玩這件事,從來只有朋友,沒有界限。

圖片|圖片來源於網絡

 04 

癖好無數,但張岱深愛是梨園,因為30歲的張岱在梨園中找到了家與國。

 

有一次剛過完中秋,本要北上的張岱泊船金山寺腳下。當時月光皎潔,河面如鏡,金山寺忽隱忽現於山林中。

深夜,四周一片漆黑寂靜。

這時,張岱感懷歷史,想起了名將韓世忠正是在金山寺,鏖戰八日擊退了金人。

於是命人將燈籠、工具從船上拿來,就在金山寺大殿演起「韓世忠退金人」的戲,登時鑼鼓喧囂,徹底打破了金山寺的寧靜。

圖片|子-夜鳥 -攝

全寺僧侶們被吵醒,打著哈欠,忍著睡意,出來大殿看完了這齣戲。直到演完,張岱悄然離開,沒有一個人敢去問:「深夜三更的,為什麼會有一個莫名其妙的人來寺裡演一出莫名其妙的戲,是人還是鬼?」

夜半入古寺,在佛門靜地,任性唱念做打,這很張岱。

那夜,世人皆說張岱任性而為之,卻不懂他對家國的一往情深。人們看懂了他的有趣,看不懂他的含義。

當時努爾哈赤已經公開反明,國號正是大金。眼見大明外憂內患,國將不國,張岱特別渴望如韓世忠的義士將後金擊退。

中年張岱對大明的深情,都在他金山一夜導演的戲裡。他對梨園有多執著,就對這家國有多深情。

圖片|丨佛說丨 -攝

 05 

除梨園外,還有張岱終生所好的「史學」。他從中明白為什麼而活,為修明史,甘願落魄半生。

「寫史」,是古代知識分子最高級的愛好。張家本有修史背景和史料的積累,且藏書眾多,張岱從小耳濡目染。

當時明朝史書要麼是誣衊欺騙,要麼胡亂猜測。

所以,30歲那年,張岱開始了《石匱書》的撰寫,整個後半生,便全是為此書而活。

1644年,張岱47歲,歷史跟他開了個玩笑。陽春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逼得崇禎自縊,大明亡了。巨變剝去了他的鮮衣怒馬,朋友紛紛殉節,他也想效仿,但《石匱書》未成,他猶豫了。

有些人的成熟,是突然的。當他懂得了世間險惡,身世飄零時,就突然長大了。

圖片|《如懿傳》劇照

他捨棄故園,帶著幾頁殘稿,攜著破琴殘硯,帶著孩子,披髮遁入深山,自當野人,過上了顛沛流離,衣食無著的遺民生活。

他自述道:「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從此,世間再無紈絝子弟張公子,只有史者張岱。

《石匱書》問世後,時人評價:「當今史學,無逾陶庵」。其實以張岱的學識,成為新朝的大官是沒有問題的。但張岱畢竟是張岱,不吃嗟來之食。

之後,兒子想參加科舉,張岱寫信勸誡兒子:「寧使斷其炊,不願喪所守」。在張岱心中,只要故國在,生死,也成過眼雲煙。

他將寫史的癖好堅持了一生,也將情深堅持了一生。

圖片|《如懿傳》劇照

 06 

張岱74歲時,已經是康熙盛世了,這位老人卻依舊遺世獨立,成了大清不能容忍的前朝遺民,但這位老人依舊堅守赤子之心。

張岱到晚年,沒有清福,只有身處異朝的政治危險,死似乎會隨時到來。

某日,他舒了一口氣,回顧自己半生繁華,半生悽涼的一生,瀟瀟灑灑地寫了一篇《自為墓志銘》,寫完,白色眉毛舒張開來,似乎放下了許多擔子:

他說自己:「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

更是直言:「學書不成,學劍不成,學節義不成,學文章不成,學仙學佛,學農學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為敗子,為廢物,為頑民,為鈍秀才,為瞌睡漢,為死老魅也已矣。」

圖片|扣冰 -攝

這篇懺悔式的墓志銘寫盡他一生的真誠,沒有半絲虛假和浮誇。真氣,是落魄暮年最後的絢麗了。

我們今日讀它,依稀可見張岱的豐富經歷和不流於俗。他雖自嘲學書學文皆不成,實則慶幸自己沒有按照規則變得一板一眼。這篇墓志銘,張岱通篇只說了一句話:我活出了自己。

蔣勳說:「懺悔性的文學會非常動人,為什麼?因為它不是作假的東西。我們的文化傳統當中,最虛偽的部分就包括墓志銘和祭文。」

但張岱的《墓志銘》沒歌功頌德,沒誇耀功名,只有一個不得志的文人在真誠敘說快意起伏的一生。

大多數人只知張岱聲色犬馬的前半生,卻不知他孤獨落魄的後半生。殊不知繁華落盡時,他也閱盡了滄涼。

圖片|昔物所-攝

「世人但有殊癖,終生不易,便是名士。」

張岱一生何不是如此,他一身殊癖,亂世獨立。

他對萬物永遠心懷好奇,好奇浸淫出癖好;他在癖好中活出真趣,真趣煉化了深情。

我們學不來張岱繁華落魄的跌宕起伏;但學得來他對人間趣味那熾烈的熱愛,學得來他真趣的初心和情深的性情。

梁啓超說過:「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

生活趣味不在別處,在一飯一蔬,三朋兩友,四時風物,和能終生愛之的癖好。

人生何須太急,擇一事成癖,足矣。

圖片|Photosynthesis-攝

.▼.

作者簡介

物道精緻生活:每晚7點,用文字訴說美好生活方式,為你搜羅全世界匠心好物。跟著物道,把日子過成詩。 


晚安

結尾音樂:相思賦予誰-好妹妹樂隊

如果讓我選年度最愛口紅,非它莫屬


👇 點擊「閱讀原文」get宮廷色口紅!!

相關焦點

  • 人無癖,則無趣
    張岱說:「人無癖,不與可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一個人若是沒有愛好,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對世界不再好奇,對生活不再熱愛,活得如一潭死水。這樣的人不值得交往,因為他對外物尚且如此無情,更不可能對人深情。
  • 「茶癖」張岱
    張岱(1597-1679年,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的文學家。他出身仕宦家庭,家道富足,卻淡泊仕途。他本來自幼聰明好學,博覽群書,卻不考功名,不做官,一生過著悠閒雅致的生活。他喜歡遊歷名山大川,精於戲曲、音樂,更善於飲膳品茶。
  • 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
    「餘觀世上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之人,皆無癖之人耳。」
  • 陳洪綬:人皆有癖,我癖在好色
    荷花雙蝶圖陳洪綬,字章侯,號老蓮,浙江諸暨人。他是中國17世紀最偉大的人物畫家,被譽為「力量氣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蓋明三百年無此筆墨」。他與好友張岱在杭州斷橋邊飲酒賞月,結果又惹來一段風流韻事。其中的細節在張岱的《陶庵夢憶》中記錄著:岸上有女郎命童子致意云:「相公船肯載我女郎至一橋否?」餘許之,女郎欣然下,輕紈淡弱,婉瘞可人。章侯被酒挑之曰:「女郎俠如張一妹,能同虯髯客飲否?」女郎欣然就飲。移舟至一橋,漏二下矣,竟傾家釀而去。問其住處,笑而不答。章侯欲躡之,見其過嶽王墳,不能追也。酒後失態,跟蹤女郎。
  • 《陶庵夢憶》風流才子張岱:你心中真正的「文藝男神」是什麼樣子的?
    資深文青王小波同志有句名言:「一輩子很長,要找個有趣的人在一起。」張岱的不羈,在於他一輩子要把有趣踐行到底。崇禎二年八月十六,張岱乘船過鎮江,那天夜裡月色奇佳,銀輝仿佛從天空傾囊倒入江中。張岱樂呵了:這真是搞事情的好天氣哇!
  • 張岱 | 好長一個夢
    pic_林曦6 | 他記下他們「 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如果說一齣戲,一杯茶無法包裹流傳,那人呢?「人之死而寂寂終無傳者有之矣」,人離去就離去了,寂寂無傳的歷史上有的是。張岱覺得可惜。以往記載於春秋史冊的都是大人物,現在身邊的朋友,做著一份小小的事業,種花的,說書的,唱戲的,看診的……他們同樣值得留在歷史的書卷裡,給後人看到。
  • ​語音4:人無癖不可與交
    「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情也。」這句話意思翻譯過來:一個人如果沒有癖好,那麼他就不會有深情,一個人如果沒有瑕疵,那麼他就不是真性情的人,這兩種人都是不可以深交的。總而言之,就是說癖好讓人顯得有血有肉,有真性情,能夠在世俗中保有不被沾染的真情。
  • 黛玉「咬手絹」的時候最可愛——人無癖不可與之交
    寶玉聽這話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來方飲。寶玉聽寶釵的話,你以為黛玉要直接發怒嗎?當然不會,她的第一反應是:黛玉磕著瓜子兒,只抿著嘴笑。清朝人也讀紅樓夢呀,蒙府本的側批簡稱「蒙側」,在這裡是這麼寫的:蒙側:笑的毒。對,黛玉的笑有毒……
  • 欒保群《夢憶》拾屑︱張岱與阮大鋮
    但在當時來看,阮大鋮的田園詩大約只能讓人看到其淡泊寧靜的一面吧。所以從阮大鋮的唱和酬應之作中,我們不僅看到張岱的名字,還有見於《夢憶》的韓求仲、彭天錫、閔汶水,更有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大名鼎鼎的馮夢龍、被張岱稱為「年祖」的王思任、與張岱祖父的朋友陳繼儒齊名的董其昌,甚至還有史可法和文震孟。阮大鋮的才華對愛才惜才的人確實有很大的蒙蔽作用。
  • 大雪節氣,重溫《湖心亭看雪》——「痴人」張岱,終在熱愛裡抵達永恆
    結尾處最顯餘韻,借舟子喃喃之語「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道出張岱的性情內核——「痴」之一字貫穿了他的一生。  「西湖情結」,於張岱的夢境中永存 很多人初識張岱源自語文課堂上的《湖心亭看雪》一文,這篇文章寫於明朝覆滅後多年。
  • 明末大才子張岱縱情感官聲色之好,被蒲松齡認為投胎轉世成賈寶玉
    明末大才子張岱1597年出生於浙江紹興城內一個累世顯宦之家。祖孫幾代都工詩擅文,鹹有著述。張岱少年時是典型的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
  • 明末第一才子張岱,迷倒無數女人:有趣,是一個人的頂級魅力
    一輩子很長,做一個有趣的人,和有趣的靈魂在一起,是件幸福的事。那時候你會發現,每一天都熠熠生光。但是,常有人感覺自己很無趣,身邊缺乏有趣之人。我覺得,即便身邊沒有讓你感到有趣的人,還可以去讀讀那些有趣的名家,和有趣的靈魂對話。說到有趣的名家,我最愛的就是張岱,感覺他是天下第一有趣的人。他的那本《夜航船》我總放在床頭,閒來無事,常常讀到大笑。
  • 賈平凹:無趣的人多數淺薄狹隘
    無趣的人,往往「三觀」太正,功利心太強,對生活用力過猛,凡事都要問一個「有用嗎,有好處嗎」,因此,無趣的人多數淺薄狹隘。
  • 人無癖,不可交:有這幾種癖好的人,不是常人,要跟他們搞好關係
    張岱在《陶庵夢憶》中寫道:「人無癖不可與之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之交,以其無真氣也。」 說到「喝酒」,那些喜歡暴飲暴喝的人,他們做人反而就有點盲目而不計後果了。相反,那些喜歡小酌幾杯的人,才是有「個性」的人。 為何說「小酌幾杯」的人,才是有個性的人呢?因為大喝特喝很簡單,可能控制自身的行為,做到「權衡有度」的人,卻很難。
  • 為什麼說人要是沒有癖好就不可交?古人的總結,有道理嗎?
    明朝學者張岱在《陶庵夢憶》中寫到:「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01一、沒有癖好的人情感淡漠張岱平生喜歡美食,喜歡聲樂、花鳥、駿馬,當然,在那個年代,文人都有些自己的癖好,所以往往有共同喜好的人會經常相互拜訪交流
  • 【選讀】李敬澤論張岱:一世界的熱鬧 一個人的夢
    ↑張岱畫像新京報書評周刊微信ID:ibookreview『與我們的6000位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1.張岱喜歡的事是:深深庭院,眼神波俏的丫環,繁花和少年,華麗的衣裳,駿馬奔跑的姿態,神奇的燈,煙花在幽藍的夜空中綻放;還有梨園歌舞,紫檀架上的古物,雪白的手破開金黃的橘子
  • 張岱晚年的日常生活 | 張憲光
    一個人熬得了三年五年的貧困,像陶庵老人那樣一熬三十多年,委實不易。可貴的是,他固然是個激烈的人,卻沒有因境遇的改變而牢騷滿腹,或流入苛酷的仄路上去。人們所熟知的張岱,大抵是《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裡的那個張岱,即便不能說達到了晚明精緻生活的最高境界,恐亦相去不遠。
  • 張岱:明朝最後的貴公子,半生繁華半生荒涼
    國破家亡之際,有很多忠義節烈之士紛紛殉國,很多貪生怕死之徒轉投新主,而張岱,這個明朝最後的貴公子,卻在繁華中抽離出來,披髮入山,著書立說。賈寶玉曆盡繁華和滄桑的張岱,終其一生用一個「痴」字把前半生的繁華和後半生的滄桑連在了一起。
  • 妙玉的孤與癖
    此人並非出自賈府,也不位列四大家族,似乎是方外之人,卻又塵緣未了。孤高自許,目無下塵,不錯,她就是那位氣質美如蘭,才華阜比仙的妙玉。曹雪芹給予了如此驚人的評價,恐怕就連釵黛都未必能輕易享有曹公如此高的讚譽。我少時讀紅樓夢,對此深為納罕。以我當時的目光來看,論家世,論才情另一個來自四大家族的薛寶琴似乎比妙玉更有理由入選金陵十二釵正冊。
  • 最風雅|張岱《金山夜戲》
    鑼鼓喧闐,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採眼翳,翕然張口,呵欠與笑嚏俱至。徐定睛,視為何許人,以何事何時至,皆不敢問。劇完,將曙,解纜過江。山僧至山腳,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陶庵夢憶》【注釋】  ①作者張岱生活於明清換代之際,崇尚個性自由解放。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