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只有一部,但美麗的女主角各有不同

2021-01-08 騰訊網

pan>

答案:A/C/D。奧黛麗·赫本演過根據列夫·託爾斯泰作品改編的電影《戰爭與和平》。

從左至右,分別是葛麗泰·嘉寶(1935年)、費雯·麗(1948年)和蘇菲·瑪索(1997年)飾演的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家庭無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這句話是列夫·託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高惠群、傅石球譯版)的第一句,給整個故事埋下了伏筆。男女之間不論什麼時代能發生的都是那些事,出軌不忠或者相守相愛,但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會產生不同的故事。

比如託爾斯泰筆下的時代,人是沒有那麼多自由的,離婚了的過錯方很難開始新生活。如果有一個人過於追逐個人自由,那麼就離悲劇不遠了,女主角安娜就是這樣一個人。丈夫保守內斂,新認識的軍官熱情似火,年輕的妻子經受不住誘惑跳脫了「體面」和「規則」,並最終以自殺結局。託爾斯泰沒有用筆去審判她,他把她塑造得很美,把她心裡的矛盾和跟外界的衝突都記錄了下來,這個結局悲慘的女人成了文學史上的經典角色。

很多名演員都演過她,但「美麗的演員各有不同」,葛麗泰·嘉寶、費雯·麗和蘇菲·瑪索給我們展現的是三位安娜·卡列尼娜,都非常精彩。

撰文 吳龍珍

校對 李立軍

相關焦點

  • 《安娜·卡列尼娜》只有一部,但美麗的女主角各有不同丨夜問
    海報元素來自1967年版《安娜·卡列尼娜》。答案:A/C/D。從左至右,分別是葛麗泰·嘉寶(1935年)、費雯·麗(1948年)和蘇菲·瑪索(1997年)飾演的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家庭無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這句話是列夫·託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高惠群、傅石球譯版)的第一句,給整個故事埋下了伏筆。男女之間不論什麼時代能發生的都是那些事,出軌不忠或者相守相愛,但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會產生不同的故事。比如託爾斯泰筆下的時代,人是沒有那麼多自由的,離婚了的過錯方很難開始新生活。
  • 《安娜·卡列尼娜》只有一部,但美麗的女主角各有不同丨夜問
    海報元素來自1967年版《安娜·卡列尼娜》。答案:A/C/D。奧黛麗·赫本演過根據列夫·託爾斯泰作品改編的電影《戰爭與和平》。從左至右,分別是葛麗泰·嘉寶(1935年)、費雯·麗(1948年)和蘇菲·瑪索(1997年)飾演的安娜·卡列尼娜。
  • 《安娜·卡列尼娜》!有生之年系列的國際大戲觸手可及了!
    《 安娜·卡列尼娜》問世不久,歐洲各國先後譯成本國語版, 最早外文版本的是1881年的捷克文版, 接著是1885 年的德文版和法文版, 後來英文版、義大利文版、西班牙文版和丹麥文版。《安娜·卡列尼娜》徵服了歐洲。日本曾有人致信託爾斯泰請求允許將小說譯成日文, 此後不久《安娜·卡列尼娜》成了日本讀者最喜愛的俄羅斯小說。
  • 【觀影】《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 《愛》(1927)劇照:安娜(葛麗泰·嘉寶飾)我們現在能欣賞到的最早一部《安娜·卡列尼娜》電影,安娜的飾演者就是這位瑞典女星,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葛麗泰·嘉寶。她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水準最高的安娜飾演者。
  • 《安娜·卡列尼娜》:最後嫁得好的,都是有這個特徵的女人
    女人亦是如此,幸福的女人大抵只有一種樣子,而不幸的女人,卻有著獨屬於自己的不幸的方式。 這是列夫·託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裡的一句話,這句話概括了整部小說。 用兩段婚姻和兩個女人做對比,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是何時拉開的。更告訴我們,婚姻幸福和不幸的根源在哪裡。
  • 名著變成少婦出軌 《安娜·卡列尼娜》票房遇冷
    英美合拍電影《安娜·卡列尼娜》正在各大影城上映,雖然有凱拉·奈特莉、裘德·洛等好萊塢大牌領銜主演,但該片的票房卻遇冷。重慶晚報記者統計到該片昨日在整個重慶主城影院中只排了43場,而就重慶市場來說,一部影片每天排片100場左右才算是較好狀態。
  • 重溫經典《安娜·卡列尼娜》:一場愛而不得的愛情悲劇
    十九世紀的文壇可謂是群星璀璨、人才輩出,法國有維克多·雨果、大仲馬、巴爾扎克,英國有查爾斯·狄更斯,美國有傑克·倫敦,俄國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當然還有俄國乃至世界文壇最閃耀的文壇巨擘列夫·託爾斯泰。在文學成就上,託爾斯泰一個人就足以定義一個時代,他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就是生活原本的真實樣子。《安娜·卡列尼娜》就是一部活的生活啟示錄。
  • 一部電影同時獲得奧斯卡最佳男女主角獎有多難,只有六部做到了
    2020年2月10日,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出爐,傑昆·菲尼克斯憑藉《小丑》獲得最佳男主角獎,蕾妮·齊薇格憑藉《朱迪》獲得最佳女主角獎,來自不同的影片。其實,細數在近百屆的奧斯卡金像獎中,「影帝」「影后」同時出自一部影片是很難的,目前只有六部獲得此殊榮,下面就盤點一下有哪六部。
  • 10月的安娜·卡列尼娜
    故事簡介:故事發生在1874年,美麗而又充滿朝氣的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凱拉·奈特麗 Keira Knightley 飾)已經擁有了一切同齡人渴求的東西,她的丈夫卡列寧(裘德·洛 Jude Law 飾)是一位高級政府官員
  • 《安娜·卡列尼娜》——俄羅斯近現代文學與文化崛起的裡程碑
    這是兩個國家不同的文學傳統,但是,《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例外,無論在情節結構還是文字表達上,它都是無可挑剔的,對於《安娜·卡列尼娜》全世界的作家都是服氣的。談起《安娜·卡列尼娜》,大家經常會說它有一種拱形的結構,一邊是安娜和伏倫斯基的關係,一邊是列文和吉娣的關係,這兩個情節開頭各自發展,最後逐漸靠攏,形成一個拱頂。
  • 託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想要婚姻幸福,必須懂得正視欲望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安娜·卡列尼娜》卷首語偉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評價《安娜·卡列尼娜》:"這是一部盡善盡美的藝術傑作,現代歐洲文學中沒有一部同類的東西可以和它相比!"100多年來,各國導演相繼把《安娜·卡列尼娜》搬上銀幕,使其大放異彩,受到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喜歡。
  • 《安娜·卡列尼娜》俄國上流社會,用生命成就婚外戀的美麗女子
    安娜穿著樸素的黑衣裳是迷人的,她那雙戴著手鐲的豐滿胳膊是迷人的,她那掛著一串珍珠的脖子是迷人的,她那蓬鬆的鬈髮是迷人的,她那小巧的手腳的輕盈優美的動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氣勃勃的美麗的臉是迷人的……——《安娜·卡列尼娜》安娜有個貌似幸福美滿的家安娜是一個資質優美,有很高文化教養的俄國上流社會迷人的貴婦。
  • 《安娜·卡列尼娜》:華麗的舞裙遮住時代的背景
    將一部文學名著搬上銀幕本身就是一件難事,而將一部文學名著以舞臺戲劇的方式呈現在銀幕上,那就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喬·懷特以自己高超的電影創意、複雜多變的場面調度、華麗炫目的畫面進行了這場改編試驗。  觀看新版《安娜·卡列尼娜》的前提是你要先將原著的印象抹滅,做好在戲劇與電影這兩種不同的視聽藝術之間來回切換的準備,喬·懷特此次對原著從內容到形式都做了很大的改動。影片一開始,導演就將觀眾視作劇院裡的觀眾,所以在觀影中會有一種強烈的現場感。場面的轉換採用典型的舞臺轉場方式,人物表演戲劇化,動作舞蹈化。
  • 視頻 | BBC版電視連續劇《安娜·卡列尼娜》(二)
    在改革開放初期,一部根據世界文學名著改編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經播出,立即在社會上產生較大影響並引起廣泛爭論。大家各抒己見、觀點不一,報紙也刊出專題討論,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這部作品。對於這樣一部具有深刻意義的文學名著,李梓老師自然做了大量案頭工作。在李梓老師的筆記裡,我看到了如下記錄。《安娜·
  • 豆瓣9.2分《安娜·卡列尼娜》:什麼樣的女人才能獲得幸福?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這句耳熟能詳的名言出自於俄國大文豪列夫·託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書。然而,透過《安娜·卡列尼娜》裡三個不同家庭中,三個女人處理愛情的不同方式,我們可以領悟到:幸福婚姻的真相是性格決定命運。01 只會抱怨不懂自省的女人,婚姻多是不幸故事的開頭就是女主安娜的哥哥奧勃朗斯基出現了家庭問題。
  • 社會寫照——《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品。作品講述了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臥軌自殺、陳屍車站的下場。該書通過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公爵已經有五個孩子,仍和法國家庭女教師戀愛,因此和妻子多麗鬧翻,安娜從彼得堡乘車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為哥嫂調解,在車站認識了青年軍官渥倫斯基。
  • 高清放映音樂劇《安娜·卡列尼娜》 | 安娜啊安娜,甜和痛都上頭
    它的製作人Alexei Bolonin在2000年初參與了將一批諸如《巴黎聖母院》、《羅密歐與朱麗葉》等流行音樂劇引入俄羅斯的進程,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也的確不難看到法劇的影子——重抒情,輕敘事,將託爾斯泰1000頁的煌煌巨作刪繁就簡,卻以舞美、燈光的巧妙運用以及首首能打的歌曲和水準非常在線的群舞,打造了一部精良的商業製作。
  • 安娜·卡列尼娜(2012):當欲望的火車呼嘯而至…… | 書影傳奇
    / / 劇 情 梗 概就這部喬·賴特版的《安娜·卡列尼娜》而言,太過詳細的劇情梗概是不必要的。其原因有兩點: 1. 無論是情節、人物還是精神內涵,這部電影都與原著保持了高度一致。沒有不成比例的增減,沒有太多的導演個人視角,就像原著那樣,沒有謳歌,沒有批判,有的只是敘述和呈現。
  • 藝術×冷知識|《無名女郎》與安娜·卡列尼娜
    伊凡·克拉姆斯柯依是俄國19世紀下半葉著名的畫家,曾創立數個獨立藝術團體,都為俄國藝術注入了多元的活力,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巡迴展覽畫派。 克拉姆斯柯依擅長肖像畫,曾畫《託爾斯泰肖像》、《沙漠中的耶穌》等,他對人物精神氣質的把握極為精準,令觀者有熟識畫中人的感覺。
  • 豆瓣9.2《安娜·卡列尼娜》:對婚外愛情的勇敢,是對生活的任性
    ——蘇格拉底讀《安娜·卡列尼娜》讓我想起蘇格拉底對於愛情的描述,用來形容書中主人公安娜的愛情歷程是恰如其分的。幾年前讀《安娜·卡列尼娜》的時候,對安娜的愛情感到惋惜,現在再看《安娜·卡列尼娜》,讀出了安娜在擁有愛情的同時飽受的煎熬。看完《安娜·卡列尼娜》,內心的滋味五味雜陳,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