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茶完畢,如果只是一個人欣賞,未免寂寞,如果一下就喝下去了,未免浪費了之前那麼多功夫,於是」鬥茶「這項文人墨客樂此不疲的娛樂應運而出。
鬥茶一般為三局兩勝,計算勝負的術語叫做「相差幾水」。
園林中的方桌旁,圍站著幾位學士,或俯首凝視,或捻須側目,眾人的目光都齊集於中間這位文士手上。只見他左手扶盞,右手執一長條形物件,在盞中攪動,桌旁還有一位用執壺往盞中添水的侍從。更遠處的兩位童子,一位在查看炭火上燒水的執壺,另一位則轉動手中的磨盤,似乎在磨著什麼。這張傳為南宋畫家劉松年所繪的《十八學士圖》(局部)再現的正是宋代人點茶的場景。《中華遺產》2016年05期 供圖/臺北故宮博物院
如何個鬥法呢?講究一鬥湯色,二鬥水痕。首先看茶湯色澤是否鮮白,純白者為勝,青白、灰白、黃白為負。湯色能反映茶的採制技藝,茶湯純白,表明採茶肥嫩,製作恰到好處;色偏青,說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說明蒸茶火候已過;色泛黃,說明採制不及時;色泛紅,說明烘焙過了火候。
其次看湯花持續時間長短,即擊拂茶湯出現的泡沫。鬥茶時先將茶餅烤炙碾細,然後燒水煎煮。如果研碾細膩,點茶、點湯、擊拂都恰到好處,湯花就勻細,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被稱作「咬盞」。咬盞時間長也不露出水痕,是鬥茶勝利的關鍵。
如果這是鬥茶,那麼頂圖為勝者,它色澤清白,泡沫豐富,咬盞時間長。右下那一盞則位列最末,不僅顏色發黃,泡沫更是稀疏很快就露出了水痕。《中華遺產》2014年05期 攝影/吳蘭妹
士大夫們在茶會間,鬥茶時,喜歡賦詩行茶令。據統計,宋代流傳下來茶詩約有800餘首。茶詩,成為宋詩家族中龐大的一支。
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陸遊等等許多大文豪都留下許多跟品茶、鬥茶、分茶相關的詞句。
點茶法使飲茶變得有很強的娛樂性,鬥茶的流行又促使點茶的技藝不斷創新,大致在北宋末年,形成了能在茶湯中形成文字和圖像的技藝——分茶。
當代復原成功的分茶技藝 《中華遺產》2016年05期 供圖/章志峰
據說當時有一位福全和尚,最擅長此道。可以在四碗茶上,每碗茶湯表面都打出一句詩,連在一起竟是一首四言絕句。手法之巧妙,讓人嘖嘖稱奇。
陸遊的名句「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就描述了這種茶藝。時人把分茶與琴、棋、書等並論,作為一種高雅藝術來賞玩。
宋代分茶與當今的咖啡拉花技藝有諸多相似之處。拉花,是將奶用蒸汽打出豐富的泡沫,注入咖啡後可以形成變換的圖案。宋代分茶,則是在茶湯上擊拂產生棉白細密的泡沫,而後勾勒圖形。《中華遺產》2014年05期 供圖/章志峰
細膩的茶末與水碰撞,產生了變化萬千的圖案。而執壺的傾斜高度以及注湯姿態,都是分茶是否成功的因素。
元明之時,還有人偶爾提及分茶。但到了清代,這項技藝就徹底消失在了中國茶文化的舞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