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須要知道的:中國茶之道

2021-02-23 中國國家地理

點茶完畢,如果只是一個人欣賞,未免寂寞,如果一下就喝下去了,未免浪費了之前那麼多功夫,於是」鬥茶「這項文人墨客樂此不疲的娛樂應運而出。

鬥茶一般為三局兩勝,計算勝負的術語叫做「相差幾水」。

園林中的方桌旁,圍站著幾位學士,或俯首凝視,或捻須側目,眾人的目光都齊集於中間這位文士手上。只見他左手扶盞,右手執一長條形物件,在盞中攪動,桌旁還有一位用執壺往盞中添水的侍從。更遠處的兩位童子,一位在查看炭火上燒水的執壺,另一位則轉動手中的磨盤,似乎在磨著什麼。這張傳為南宋畫家劉松年所繪的《十八學士圖》(局部)再現的正是宋代人點茶的場景。《中華遺產》2016年05期 供圖/臺北故宮博物院

如何個鬥法呢?講究一鬥湯色,二鬥水痕。首先看茶湯色澤是否鮮白,純白者為勝,青白、灰白、黃白為負。湯色能反映茶的採制技藝,茶湯純白,表明採茶肥嫩,製作恰到好處;色偏青,說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說明蒸茶火候已過;色泛黃,說明採制不及時;色泛紅,說明烘焙過了火候。

其次看湯花持續時間長短,即擊拂茶湯出現的泡沫。鬥茶時先將茶餅烤炙碾細,然後燒水煎煮。如果研碾細膩,點茶、點湯、擊拂都恰到好處,湯花就勻細,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被稱作「咬盞」。咬盞時間長也不露出水痕,是鬥茶勝利的關鍵。

如果這是鬥茶,那麼頂圖為勝者,它色澤清白,泡沫豐富,咬盞時間長。右下那一盞則位列最末,不僅顏色發黃,泡沫更是稀疏很快就露出了水痕。《中華遺產》2014年05期 攝影/吳蘭妹

士大夫們在茶會間,鬥茶時,喜歡賦詩行茶令。據統計,宋代流傳下來茶詩約有800餘首。茶詩,成為宋詩家族中龐大的一支。

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陸遊等等許多大文豪都留下許多跟品茶、鬥茶、分茶相關的詞句。

點茶法使飲茶變得有很強的娛樂性,鬥茶的流行又促使點茶的技藝不斷創新,大致在北宋末年,形成了能在茶湯中形成文字和圖像的技藝——分茶。

當代復原成功的分茶技藝 《中華遺產》2016年05期 供圖/章志峰

分茶又被稱作茶百戲,它用點茶的技藝,使茶湯在瞬間中顯現出瑰麗多變的文字和圖像。分茶高手甚至能使茶麵呈現禽獸蟲草花鳥魚蟲之類的鮮活圖案,就像一幅幅丹青妙手所作的水墨畫,因此也被稱為「水丹青」。

據說當時有一位福全和尚,最擅長此道。可以在四碗茶上,每碗茶湯表面都打出一句詩,連在一起竟是一首四言絕句。手法之巧妙,讓人嘖嘖稱奇。

陸遊的名句「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就描述了這種茶藝。時人把分茶與琴、棋、書等並論,作為一種高雅藝術來賞玩。

宋代分茶與當今的咖啡拉花技藝有諸多相似之處。拉花,是將奶用蒸汽打出豐富的泡沫,注入咖啡後可以形成變換的圖案。宋代分茶,則是在茶湯上擊拂產生棉白細密的泡沫,而後勾勒圖形。《中華遺產》2014年05期 供圖/章志峰

細膩的茶末與水碰撞,產生了變化萬千的圖案。而執壺的傾斜高度以及注湯姿態,都是分茶是否成功的因素。


元明之時,還有人偶爾提及分茶。但到了清代,這項技藝就徹底消失在了中國茶文化的舞臺之上。

相關焦點

  • 茶七飯八酒十分?體現待客之道的機會來啦!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脈絡源遠流長,素有「禮儀之邦」之美稱,故此,在設宴待客之道上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所謂「茶七、飯八、酒十分」便是其中的一種體現。 每當這種場景發生時,如果到來賓客嫌棄主人家不夠大方,倒茶都顯吝嗇,那便是天大的冤枉了。因為茶在送上來的時候必須要保持溫熱,而滿滿一杯溫熱的茶水在端上來以及舉杯品飲的時候極易濺出,輕則「杯盤狼藉」,重則人被燙傷。
  • 「茶七飯八酒常滿」應該明白的待客之道
    自古以來,我們就是禮儀之邦,尤其對禮儀十分看重,而待客之道則是重中之重。家裡來了客人,怎麼樣做才能讓別人覺得自己比較體面?待客之道不是光有熱情就可以的,要遵從禮數,合乎一個「度」。老話常說:「茶七飯八酒常滿」,這句話說的就是待客之道,也是「度」。其實這句話並不難理解,給客人倒茶,倒七分滿剛剛好,給客人盛飯八分滿剛剛好,而給客人倒酒,必須要把酒杯斟滿。那麼,為什麼用這個「度」呢?其實裡面大有玄機!
  • 【茶世界】一生中必須要去一次的20家中國茶館
    導讀[導讀]:短暫人生,必須要有一處心靈的寄所。茶館,便是心靈最好的寄所,哪天,心累了,到茶館坐坐吧。
  • 懂茶人:茶有暗語,你知道多少?
    中國是茶葉大國,茶葉產量是世界最大的,而中國人習慣以茶會客,這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禮儀文化,「以茶待客」是我們最高的待客之道。但是看似簡單的一杯茶其中其實暗含了許多學問,除了泡茶講究,斟茶、品茶、添茶都有講究,不同的做法有著不同的暗語,那麼你真的懂茶的禮儀嗎?
  • 分享「茶」之道,行知讀書會打開「宋人生活季」
    2020年11月28日,由寶山區大場鎮文化中心、閻華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場部主辦的行知讀書會正式打開「宋人生活季」第一集,邀請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博士、國家高級茶藝師張海嵐做客,分享宋代的茶文化,透過「茶」之道再現宋人的生活美學。
  • 雲南騰衝老茶農說茶,才知道茶有這麼多的道道
    茶禮包括:問信禮,鞠躬禮,點頭禮。其中一些動作表示的寓意禮,如鳳凰三點頭表示對客人說來、來、來;又如別人奉茶時表示對別人的感謝,敲桌子三下,寓為三叩首;又比如對茶具的擺放當中有退一步海闊天空之說;又如在投茶當中三投茶表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猶如奉茶的時候,必須以齊眉禮。
  • 攝影師駕到 | 茶之道
    5月13日  星期三  晴茶道起源於中國
  • 醉茶餘話 之八鄉茶情
    第二天一早,點開微信,首先見到巫小黎教授的「老萬好文」,其後是黃濟各的大拇指鼓勵,接著是薛強在圈裡發了一張圖片,正是小時候讓我醉了一回的「八鄉山綠茶」,方形綠體的金屬茶罐,蓋下有一座高聳的山峰,那是被譽為「中國富士山」的尖山,似劍插天穹,為「八鄉山」的「嘜頭」,三分之二的位置上,有「好山好水好綠茶」七個印刷宋體金字,紙質腰封線上,不知哪位書法家「八鄉山」三個行楷字分外醒目,包裝已經有點精美。
  • 茶之書解讀|日本是如何擺脫中國茶文化影響
    這不僅是飲茶理念,還有對於生命精彩之處的信仰。日本茶道受中國影響,同時又擺脫了中國文化影響,岡倉天心通過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之死闡述了日本茶道的精神。茶從飲料到豐富社會內涵的物質載體,和政治、文化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 「碎銀子」究竟是不是茶?要想懂茶,這3個常識,你必須掌握
    喜歡喝茶的人都知道,茶葉可以分為很多種類,包括紅茶、綠茶等。但僅從茶葉的名字來判斷,有時候可能分不清到底是什麼茶。比如說「碎銀子」茶,這種茶的名字聽起來就比較拗口,也不知道是不是茶葉。關於「碎銀子」茶,它究竟是不是茶?具備哪些特徵?
  • 【贏和茶學】大宋點茶之道
    宋代點茶法,兩宋(公元960年~1279年)盛行的一種飲茶方式。飲茶是文人墨客雅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點茶段位最高的高高手,無疑就是宋徽宗趙佶,一本《大觀茶論》讓他成為中國千年茶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師級點茶玩家。
  • 陳玉光教授哲理美文:《茶事道》成就美麗人生,須悟萬物之道
    《茶事道》能否泡出一杯好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首先茶要好。茶樹的品種,茶樹生長的土壤、氣候、水質環境,茶葉生長的部位,採茶的時機,加工和儲藏技術等等,都影響到茶的品質。僅僅有了好茶還不夠,泡茶的器具、水質、水溫、衝泡時間的長短,飲茶的環境、氛圍,等等,都會影響到你最後能否真正泡出一杯好茶,獲得獨特的品茶體驗。懂得了這一些,大致就可以說你基本領悟了飲茶之「道」。由茶說開去,大到國際關係、國家內部各種事務的處理,小到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事情和問題,世間萬物莫不有「道」。
  • 千利休,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開創寂茶之道!
    中國茶文化傳到日本後,經過日本本土的發展,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在今天的日本,茶道是一種通過品茶藝術來接待賓客、友人、交誼、懇親的特殊禮節。
  • 選茶,要選對味兒,選戀人,要選對秉性
    茶之有道,在其精細,在其悠然,在其醇良。愛情之道,在於無形、無影、無可掌控。筆在手上,讓人想用文字記錄愛情。
  • 茶、茶文化源自於中國,那麼英國的茶好還是中國的茶好?
    在我國,稍微懂一些傳統文化的人都會知道,茶文化起源於中國,茶也是源自於我國。當前在很多的外國人眼中,似乎茶對他們的影響是認可的,但他們卻很難承認自己國家的茶文化受了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小約問過許多的人,英國的茶與中國的茶,最大的區別在哪兒?
  • 俗語「茶滿欺人,酒滿敬人」,啥意思?古人的待客之道
    茶和酒是我們中國文化中濃墨重彩的篇幅,上至文人雅士,下到販夫走卒,都離不開茶酒,再沒有一個文明如我們對茶和酒有如此眷戀和數不盡的詩篇。茶聖陸羽、酒鬼劉伶,關於茶和酒,有不少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如果說倒滿茶水迎接客人,其實「潛臺詞」就是在趕客人走,如果無意之間拿斟滿的茶給客人喝,很容易讓雙方的關係急轉直下,因此斟茶時一定要慎重,不要斟滿。而且茶有個品的意味在裡面,需要細酌慢飲,不斟滿正符合茶藝之道,即萬事不可求滿,正因有缺,才有餘韻。通常來說,斟茶到七成即可,招待來客慢品細談,主賓盡歡。
  • 你知道什麼是雀舌茶?什麼是翠芽茶嗎?
    Q:1、什麼是雀舌茶?A:雀舌茶(湄潭翠芽),因形狀小巧似雀舌而得名。其香氣極獨特濃鬱,是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芽茶。主要產於貴州湄潭。貴州省是我國產茶大省,湄潭位於中國西南部,素有「黔北小江南」之稱,是我國名茶之鄉,也是中國最好的綠茶出產地。雀舌市價格比較高。
  • 你被喜茶騙了 .
    如今的喜茶有接近30人的研發團隊,40多人的設計師團隊。研發人員的招募並非以食品專業為導向,而是選擇那些有【靈感】的人。熟悉喜茶的朋友,可能知道喜茶,一直說自己是一杯靈感之茶。這裡面包括內容還有傳播同樣是打廣告,但你會發現 NIKE 、蘋果、奢侈品,打的廣告是不會直接跟銷售掛鈎的,甚至你看完整段之後,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也不知道他到底賣的是哪款產品。但它希望體現的是一種內容和理念,包括廣告本身的精美程度,包括廣告本身的畫面,當然也包括更深層次體現出來的一些精神上的追求和理念。對於喜茶來說也是一樣的。
  • 英國下午茶,你知道多少!
    輝煌燦爛的工業革命、歷史悠久的貴族文化、優雅迷人的英國紳士、「戲劇天才」莎士比亞、「學術殿堂」牛津劍橋……相對於這些領域的熠熠生輝,「英倫美食」或多或少有些黯然失色。其實,像傳統的全英式早餐、閒適優雅的下午茶、典型的英式烤牛排等等這些英國美食,無論口感還是文化內涵都遠遠超乎你了的想像!
  • 英國茶是怎麼戰勝中國茶的?
    英國茶是如何逆襲,超越了茶的發源地中國的呢?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以茶制夷」趙翼:茶葉、大黃……天若生此二物為我朝控馭外夷之具也。「以茶制夷」一直是中央王朝處理對外關係的重要戰略工具。解縉的構想基於兩個重要提前:一是茶必須只有明廷(中原)才能提供;二是夷番必須嗜茶如命。這樣一來,茶便作為媒介,帶來了觀念的變化:西邊(夷番)——茶——中心(華夏)。隨著茶的傳播,華夏與番夷有了更深入的往來。通過貿易、文化等滲透,最終在心理上獲得西邊的認同,中心也隨著茶而發生空間上的遷移,最後形成了一個無形的茶葉疆域與茶葉貿易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