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文治武功,造就貞觀之治,名垂千古,是中國古代少有的賢君。然而,你可知道,他的詩歌寫得也相當不錯,傳世之作大概只有百篇左右。但是,論成就,唐太宗遠勝有四萬多篇遺作的乾隆。且看李世民的一首五言古詩《遼城望月》,體會一下他是如何言志抒懷的吧:
玄菟月初明,澄輝照遼碣。映雲光暫隱,隔樹花如綴。魄滿桂枝圓,輪虧鏡彩缺。臨城卻影散,帶暈重圍結。駐蹕俯九都,停觀妖氛滅。
詩的標題點明了地點和事件。遼東,即遼東城,就是現在的遼陽。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作者指揮大唐水陸大軍討伐高句麗,大破敵軍,攻陷此城。中秋時節,恰值滿月,李世民躊躇滿志,登樓望月。他為什麼要攻打高句麗呢?長話短說,與西漢相伴而生的高句麗,自東漢滅亡後,就一直從中原分裂中漁利。中原王朝無暇顧及北境,高句麗趁機割據一方,不斷蠶食鯨吞四周的土地,不知不覺中,它一天天地做大做強。高句麗漸漸地也不把中原小朝廷放在眼裡,盤踞遼東達二百年之久。隋唐恢復大一統後,高句麗很不適應這一新形勢,屢屢發出挑戰,並得寸進尺,惹得隋文帝和隋煬帝多次遠徵。隋煬帝徵伐高句麗,戰略決策失誤,戰術失當,勞民傷財,最終不但沒有消滅高句麗,反倒因民眾的反抗而失掉江山。李世民汲取隋亡教訓,不好大喜功,不窮兵黷武,而是以精兵強將弔民伐罪。飽嘗貞觀之治紅利的百姓覺悟也空前提高,他們紛紛表示:「不求縣官勳賞,惟願效死遼東!」舉國同仇敵愾,君王志在必得。李世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到了遼東,望月之時必有感觸。「望月」本是古人的習俗,更是詩人重要的題材,思念親人,盼望團圓,是共同的心聲,如王建和蘇軾所寫「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作為一個盛世帝王,李世民的望月詩能不能超越既有的範疇呢?
開頭兩句場面就很宏大,因為詩人胸中有悠悠千載之中的無限江山。「玄菟」指的是西漢在此設置的玄菟郡,作者意在宣示:遼東也就是高句麗土地,自古就屬於中國,今天已重入大唐的版圖。以勝利者的姿態望月,李世民浮想聯翩。月亮慢慢升起,月光灑滿北國,也照在碣石之上——李世民感到,自己也像當年曹操北徵烏桓,今天來討伐高句麗,結局與曹公一樣,功業圓滿。第三句到第八句是在詳細描述月光,寫得細緻,寫得投入,景色寧靜幽美,全然沒有一絲戰場的氣息。你看,天上有微雲,月亮時隱時現,月光隔著樹叢落下,像撒下一串串晶瑩的花朵。月亮飽滿時,瑤池桂枝粲然可見。月輪虧缺時,則似明鏡失彩——看起來,今夜李世民賞月的時間不短,甚至經歷了月亮的陰晴圓缺的全過程。不久,月光又降臨遼東城上,掃除缺月時的陰影,於是一片光明,只見光暈重又環繞在月亮的周邊——風清月朗,今宵靜好!
行文至此,看似波瀾不興,卻有暗潮湧動。最後兩句,唐太宗卒章顯志。「駐蹕」本意是帝王出行途中暫住,可是,在這裡,駐蹕就意味著打仗。李世民此次出徵,留下了醫巫閭山、平頂山和馬首山等座「駐蹕山」,每一座山下都曾有一場大戰。下一次駐蹕在哪裡?作者指向了九都,也就是丸都山,高句麗都城所在——原來是要直搗黃龍啊!我要在丸都山上佇立,在月光下靜靜地觀賞唐軍驅散妖物的戰鬥場面。對這場徵伐高句麗的戰爭,唐太宗胸有成竹,豪情滿懷,只待大功告成。此後,唐朝策略性退兵,以待更有利條件再度進軍,可惜,唐太宗去世,東徵滅敵之功,只有靠高宗李治來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