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詞語意思,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一項語文基本功,也是閱讀能力提高的基礎。在低年級安排了,看圖畫,查字典,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經驗等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而到了三年級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全文有11個自然段,寫了一場秋雨後,天晴了,「我」上學去。接著對鋪滿金色落葉的水泥道進行了生動優美的描寫。最後寫「我」讚嘆水泥道真美!課文用詞準確,形象,細緻,很多詞語富有思考和想像的空間。充滿童真童趣,飽含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為兒童發現生活中的美打開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在預習《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時,把嘗試運用多種合適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詞語作為學習重點。
一、讀正確生字詞,正確識記字形,在識字形中了解一部分字詞的意思。
先拼讀藍色線條中的字,「凌、增、棕」是後鼻音的字,「印」是前鼻音,「靴」不讀半邊字,「泥」聲母是鼻音 n,「列和亂」聲母是邊音l。
拼讀兩到三遍後,在文中找出詞語,再讀。有些生字,難懂,可是一組詞,有了語境,意思就好懂了。如「凌亂」「排列」。
正確朗讀詞語後,再識記部分生字,識記「窪」換偏旁可成為新字,「蛙,娃,掛」比較後發現,窪地有水。「靴」的識記,聯想帶「革」字旁的字,「鞋」,可以告訴孩子,這兩個字最初都與皮革有關,孩子在理解字義中識記住字形。「晶」三個太陽,光線很強,表示亮得發光。
二、孩子自讀課文,橫線劃出自己不懂的詞語。
對於剛上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文中有幾個較難的詞,可以嘗試多種方法去理解。
「明朗的天空」,你可以用什麼方法理解「明朗」?可以找近義詞,"明亮""清朗"「晴朗」。可以聯繫生活想想,你看到過的晴朗的天空是什麼樣的?光線充足明亮,天空藍藍的。也可以聯繫上下文理解,「亮晶晶的水窪,映著藍天」,明白藍天是亮晶晶的,藍色的。用三種方法可以理解「明朗」,長期這樣理解,孩子的語感怎麼可能不強呢?
「熨帖」的理解,孩子可以先看圖上,樹葉貼在路面上。聯繫上文,「緊緊地粘在溼漉漉的水泥道上了」,再結合下一句:「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孩子讀完後明白,樹葉和水泥道貼合得很緊密。
「凌亂」一詞,可以看圖上,路上樹葉的樣子就是散落一地的樣子。也可以聯繫上文,「它們排列得並不規則。」來理解,文中指落葉在水泥道上東一片西一片,沒有秩序。
孩子能用多種方法來理解,愛動腦筋,值得表揚。如果要一種方法,理解的意思差不多,也值得誇獎。上課時再認真聽,聽同學有沒有其它方法,教師教了哪些方法。
三、標好小節,大聲地朗讀課文,讀完後,圈出「我」看到的景物。
課文描寫生動,畫面感強,孩子在自由、充分地朗讀後,孩子想像文字描繪的畫面,上學路上看到的「明朗的天空」「亮晶晶的水窪」「道路兩旁的法國梧桐」「水泥路上金黃的葉子」……初步感受到「我」對水泥道,對秋天美景的喜愛之情。
養成預習習慣,對於孩子的語文學習很有好處,三年級孩子預習任務不宜太多,希望有心的家長重視自家三年級段的孩子的陪伴輔導。